1、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 发布时间:2008-9-28 9:53:43 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1.落矶山斑点热: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经蜱叮咬而传播,曾流行于美国广大地区,以落矶山地区为多,其他尚有加拿大西部、南美等地区。潜伏期平均为 78(312)天,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大多起病突然,伴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和关节疼痛,明显毒血症表现,也可有表情淡漠、烦躁谵妄、昏迷、偏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疹大多出现于病程第35 天,很快形成瘀斑。病情严重者应用抗生素后仍有较高的病死率,死因为心、肾功能不全和休克等。外斐试验可与流
2、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区别。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对一般病例有效,严重患者可加用激素。疫苗接种、个人保护等为重要预防措施。2.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斑点热) 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西伯利亚和蒙古,我国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也有病例和血清学阳性的报告。潜伏期36 天,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全身疼痛、眼结膜和咽部充血、相对缓脉等。蜱叮咬处有小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于病程第 45 天出现,呈红色多形性斑丘疹,间呈出血性。预后大多良好,无复发。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对本病有效,外斐试验OX19 与 OX2 阳性,OXk 阴性,有助于与恙虫病相区别。3.
3、南欧热(包括马塞热、非洲热等蜱传斑点热):是一种由蜱传播、康氏立克次体所致的发热性疾病。潜伏期 57 天。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四肢及脊椎疼痛。头痛剧烈,多位于额部及眼后眶。热程 814 天。于病程第 34 天出现散布于全身的红色斑丘疹,重症者形成瘀点或瘀斑。蜱叮咬处可有小溃疡或焦痂,伴局部淋巴结肿痛。外斐试验 OX2 和OX19 均呈阳性,OXK 阴性。确诊有赖于补结试验等和(或)病原分离。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治疗,预后良好。4.澳洲斑点热:为澳大利亚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潜伏期 710 天,有发热和头痛,热程平均 1 周。蜱叮咬处有与恙虫病相似的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伴疼痛、触痛。
4、病程 34 天于躯干及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病情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外斐试验 OX2阳性、OX19 弱阳性,OXk 阴性,可与恙虫病相鉴别。也可从患者血中用组织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出病原体。四环素、氯霉素等有良效。5.立克次体症:是小蛛立克次体引起感染性疾病,潜伏期 912 天,起病急骤,伴发热寒战、头痛、背及关节痛。热程约 1 周,病程第 13 天开始出现斑丘疹,疏散分布,数天后变成疱疹,继而干燥成黑痂,脱落时不留疤痕。发热前 1 周被螨叮咬处有焦痂,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根据皮疹为水痘样和阳性血清补结试验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做病原体分离。外斐试验阴性或弱阳性。氯霉素和四环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5、。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内蒙草原地区也可能存在本病,小家鼠为主要传染源,螨是传播媒介。6.苏联传染性肾病肾炎:为蜱媒介传播的巴甫洛夫斯基立克次体(Rickettsin pavlovskyi)所引起,以肾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68 月间流行于前苏联某些地区。急性起病,发热 38.540,有面部潮红、咽痛、结膜和巩膜充血,伴背痛乏力,恢复较慢。尿检查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可用四环素、霉素及对症治疗。从病人血中和死亡病例的脑、脑垂体和肝脏等中可分离出病原体。7.战壕热:又名五日热,由五日热巴通体(原称为五日热罗卡利马体)经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为唯一传染源,春冬季发病较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
6、性发热、严重肌肉疼痛。胫骨痛、眼球痛、复发倾向及持久的立克次体血症。少数病人可出现心内膜炎、多发性血管瘤、内脏紫癜等,早期偶可出现为期短暂的红色斑丘疹。无症状立克次体血症可持续数月,甚至 12 年或更长。外斐试验阴性。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如补结试验等,也可采用人工感染虱子法,以患者血液喂虱,而在虱肠道中可找到立克次体。需与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鉴别。治疗可用四环素或氯霉素,疗程宜较长(810 天) ,预后一般良好。8.埃立克体病:是 1986 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的一种新的立克次体病,1991 年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体,命名为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usis)与犬埃立克体的生物学特性非常相似,血清学与犬埃立克体有很强的交叉反应,16srRNA 基因序列与犬埃立克体序列关系密切,同源性达 98.2%。病原体主要侵犯人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此病流行于美国中、西部。一次调查发现我国云南军犬及人群中抗查菲埃立克体抗体阳性率可达 5%6%,提示我国可能也有埃立克体自然感染存在。本病临床表现类似于斑点热组立克次体病,有发热、头痛、皮疹等。诊断需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治疗同其他立克次体病。预后良好。(编审 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