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形状弯曲、走向等方向描述分布特点 1、读“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问题。(14 分)(1)描述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 分)(2)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试分析其原因。(6分)(3)计算图中日照时数最多相差_小时。(2 分)(4)图中丁地冬季和夏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 分)2、读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图,回答问题。(18分)(1)该区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 之一,分析该地冬季气温偏高的原因。 (8分)(2)分析图示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5 分)(3)写出该
2、区域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原因。(5 分)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降雪量等日数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Q 处年降雪量等日数线与周围地区相比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2)每年初冬或早春,图中河流 Q 地区以东河段极易发生凌汛,试分析原因。(3)P 地大量引用河水发展农业生产,你是否赞成?结合对当地造成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4、读“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问题。(16 分)(1)计算图中日照时数最多相差 小时。(2分)(2)描述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4分)(3)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都较长,试分析原因。(6分)(4)图中丁地冬季和夏
3、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5、地下水埋藏深度能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读图11“某市地下水等埋深线图”(埋深即埋藏深度)和图12“某市地下水埋深过程线图”(1)简述该市地下水埋藏深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2)如果该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或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请分别说明图示地理现象将给该地区带来哪些环境问题。6、读某区域七月等压线(单位:百帕)图,回答问题。(1)甲地气压值可能是 百帕。(2)乙地渔场是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描述图示大陆西部地区的地形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3)此时影响丙地的天气系统是 。简述丙地此时的天气特征及
4、原因。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表3为乙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要求。(1)简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2)甲地与乙地纬度仅相差2度,但气温差异却很大,试分析甲地冬季气温低的原因。(3)简要说明图示地区东部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4)指出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8、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图中7月份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并指出图中1月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2)试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 (3)分析图中沼泽地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4)简述图中甲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并指出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9、读图,
5、回答下列问题:(1)A、B 两地所处的地形区分别是 、 。简述 B 地形区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2)分析简述等温线在 E、F 两地的走向特点,并解释其成因。10、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白水河的流向为 ;甲村与龙山之间的温差范围是 。(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3)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最少三点)。(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 B、C 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 A 点。你认为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11、图1为“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 (图2)(1)图2四幅图中,
6、正确反映图11中沿 XY 所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是 。(选择填空)(2)图中河流 PM 段的大致流向为 ,其 岸冲刷较严重。(3)计算图中居民区与甲山峰之间的最大温差约为 。(取整数)(4)人们计划在乙处兴建水库大坝,简述其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5)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内地形、地势分布的特点。该区域的农业以耕作业和林业为主,简述发展林业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12、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下面是 A 地区(355N ,1195E)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兴趣小组经过调查而草绘的相关图。请你帮助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征。(1)结合上图,描述图示地区的地理特点。(2)据图描述该地
7、区聚落分布的特征。(3)1966年“南茶北引” 在该地区获得成功,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速,所产绿茶目前已成为北京老舍茶馆等知名茶馆指定用茶。请你分析该地发展茶叶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4)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说说你对该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设想。参考答案1、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和走向可以判断,该地区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日照时数较短,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第(2)题,日照时数多,表明晴天较多。根据不同地点的位置和所受大气环流分析其晴朗天气多的原因。第(3)题,最低值在56之间,最高在1011之间,因此最大时差在46小时之间。第(4)题,丁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
8、控制,多晴朗天气,且此季节白昼较长,因此日照时数长;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此季节白昼较短,因此日照时数短。答案:(1)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并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2)甲地日照时数较长,主要是位于大陆内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较多;乙地主要是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丙地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又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及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晴天多,因而日照时数最长。(3)46(4)丁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且该季节太阳直射南半球,白昼较长,因而该地夏季每日日照时数较长;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该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丁地昼短夜长,因而冬季每
9、日日照时数较短。2、答案:(1)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冬季受单一的西南温暖气流的影响,重重山脉对冷空气阻挡作用明显;河谷深切,海拔较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8分)(2)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减少;(2分) 南北走和风吹草动的山脉加上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对西南季风的阻挡作用,迎风坡多雨,并且造成降水量的东西差异;(2分)以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河谷为主,通道作用明显,有利于水汽进入。(1分)(3)地震、滑坡、泥石流。(2分)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亚热带季风气候,暴雨集中;地形崎岖,坡度陡峭。(3 分 3、
10、解析:第(1)题,等值线的分布应从等值线的形状、数值、疏密、延伸方向等方面分析。降雪量日数主要考虑低温天气多及降水多两方面因素。第(2)题,影响凌汛的主要原因为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且有结冰期,导致下游已结冰,而上游还未结冰,从而在下游形成天然冰坝,形成独特的凌汛。第(3)题,水资源的使用,如果合理就会造福人民;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环境破坏。答案:(1)Q 处年降雪量等日数线闭合,且比周围数值高。 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至此受地形抬升多降水;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低。(2)此段河流向北流, 且有结冰期,初春纬度较低的南段融冰较早,初冬北段结冰较早,形成冰坝而出现汛期。(3)赞成。促进当地农业的发
11、展,缓解粮食等农产品的不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赞成。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4、(1)46(2分)(2)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4分)(3)甲地日照时数较长,主要是位于大陆内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较多;乙地主要是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丙地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又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及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晴天多,因而日照时数最长。(6分)(4)丁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且该季节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较长,因而该地夏季每日日照时数较长。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该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丁地昼长较
12、短,因而冬季每日日照时数较短。(4分)5、(1)时间上:从1976年至1988年(90年代前)波动下降(1分),1988年后(90年代后)持续下降(2分 空间上:以市政府为中心向外围埋藏深度递减(2分) 东部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较南北比浅(1分)原因:以市政府为中心处人口稠密,人口增多,用水量大(2分)工农业用水量增加,过量开采地下水(2分)(2)东部沿海地区: 地面沉降 (3分)海水倒灌(3分)盐渍化或地下水质变差(3分)西北内陆地区:绿洲地区绿洲萎缩或退化(3分)植被干枯(3分)沙漠化(3分)(选出5点即可)6、(1)1000或1002(2)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3)以
13、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4)气旋 阴雨天气 丙地为低气压中心(气旋过境时),盛行上升气流,容易凝云致雨。7、.以山地平原为主;温带季风气候;多中小河流;针阔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黑土(黑钙土、沼泽土)甲(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温度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地处平原,地形平坦;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商品粮基地建设)。(自然条件任答三条,社会经济条件任答两条)热量不
14、足 多旱涝 冻害 土壤盐碱化(多沼泽地)8、该题以区域等温线图切入,综合考查区域判读、等温线判读、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及成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题目的综合性较强,考查较全面。(1)等温线的分布特征描述主要可据图回答,等温线弯曲原因的分析要联系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差异进行分析。(2)甲、乙两地冬季气温的差异主要应结合区域判读,明确两地的位置差异、地形特点、此时的大气环流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3)沼泽地的成因主要与地形、气温高低、降水多少等有关;沼泽属于典型的湿地,其生态作用可参照湿地的生态作用进行回答。(4)甲地处于大兴安岭西侧,因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生产方式粗放;乙地位于东北平原,发展农业要
15、面临热量不足、盐碱化、冻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答案:(1)7月份等温线走向大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并且由东南向西北气温逐渐降低。 图示区域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平原地带,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1月份气温较同纬度两侧区域高。(2)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甲地的纬度略高;甲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甲地靠近冬季风源地,乙地由于大兴安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3)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 (4)甲地农业生产特点: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靠天然放
16、牧,生产模式粗放;产品主要满足自给。乙地周边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热量不足,多旱涝、冻害,土壤盐碱化严重(多盐沼泽)。 9、(1)南岭 武夷山脉 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因山脉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于西侧北风坡。(2)E 地等温线向低纬(南)突出,主要受地形影响。 F 地等温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受海洋影响大所致。10、(1)自东向西 3到4.2 之间(3T4.2 )(2)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3)海拔高度在 300400米之间;位于山麓谷地中; 有河流流过;白水河北岸; 谷口朝南。(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以下为两组答案:合理。理
17、由:两条路线的水平距离相同或实际距离相近;攀登的相对高度相同或两山海拔高度相近。不合理。理由:C 线路等高线比 B 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11、(1)A(2)自西向东 南(右)岸(3)6(4)河谷狭窄地带,有利于筑坝,工程量较小;上游河谷较宽,有较大的蓄水区域。(5)地形:北为平原,南为山地。(或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北低南高。(或北部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南部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发展林业的经济意义: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业产品。生态意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12、(1)地形以丘陵、河谷平原为主,东北、西南地势高(2)沿公路干线分布,平原多于山区(3)气候温暖湿润;丘陵地形利于排水,且向阳、背风,光照好,冬季温暖;政府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4)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小水电、沼气等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