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与大学文化,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向仲敏 博士 新浪博客: 美 查尔斯韦斯特.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蓝劲松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 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杨东平.大学之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 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军宁.大学之道:北京大学的传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参考书目,6 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任彦申.从
2、清华园到未名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8 黄延复.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王前,肖海.殿堂.欧美百年知名学府45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11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山东省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选.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2 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第三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 吴咏慧.哈佛琐记.北京:生活读书
3、新知三联书店.1997.,主要内容,一、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大学的使命 三、文化与大学文化,当代中西方著名大学,除了引领知识传播与学术创新之外,它们那具有鲜明个性特质的大学文化,同样展现了世界一流名校的魅力。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大学文化的重要性,大学文化是大学作为人类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大学文化是大学校园的灵魂。,一、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大学是最长寿的文化机构。据统计,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公共机构中,大约有75个公共机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的历史,这其中6
4、1个是大学。,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古老的文明中间,都有那些高等教育的机构:在中国古代,有太学、国子监;在古埃及,有为法老服务的机构。这些古老文明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但是它们都不是近代意义上大学的直接来源。,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其直接的源头是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在中世纪产生时,就是一个具有行会性质的由学者组成的社团。 大约在公元1088年,意大利中部建立的波隆那大学(又译作波隆尼亚大学)是西方最早的大学。 历史悠久的巴黎大学,同样堪称现代大学的鼻祖。,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英才的摇篮相继问世 。 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因其诞生时间比美国建国早100多年,被
5、冠以“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的荣耀 。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德国柏林大学,于1810年由著名教育家洪堡受命创建。,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在19世纪末期诞生。其中创办较早的是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1895年创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创办)、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898年创办)。,社会主义大学,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不断发展的。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旧的大学后,经过改造旧的教育制度,学习苏联,进行院系调整,构建了我
6、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进行拨乱反正,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大学的使命,所谓大学使命,是指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学使命往往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
7、。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 ”,(一)中世纪时期的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使命,中世纪为了培养牧师、僧侣以及医生和律师,让他们在教堂和修道学校结业后再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创办了“大学”。所有大学教员都必须是天主教会的某种神职人员,多数学生的求学目的也是谋取神职或在教会里得到晋升。,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教学和学术中心,大学一开始就处于教会的严密控制之下,世俗政权也试图干预大学的内部事务。尽管如
8、此,大学还是在与教会以及世俗政权的抗争中,表现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社团精神以及不受任何派别控制的独立性,这使大学成为一种令社会上各种势力都感到不安的力量。,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勒戈夫在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一书中讲道,无论对教会、国家世俗政权还是地方当局,“它都可能是特洛伊木马,它是无法归类的。” 有学者将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发展史称为“象牙塔时期”,尽管这一时期的大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脱离,其对社会的影响仅限于某些特定的领域,但是“象牙塔时期”的大学在推动社会的知识积累,培养知识分子以及奠定大学自治传统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二)世俗化时期的大学: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要使命,中世纪以后,随着印刷术的
9、普及、宗教改革的推进、文艺复兴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的使命随之悄然发生变化,大学由为宗教(神学)服务为中心向同时兼顾为市民和社会的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重逐渐成为大学的主要使命。,15世纪以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作为思想和学术中心,在英国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8世纪末,由工业革命引发的教育革命使牛津、剑桥在非宗教化、非贵族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出身于剑桥和牛津的牛顿、达尔文和亚当斯密、杰里米边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以英国大学为模式创办的美国哈佛大学,以求是崇真为立校兴学之宗旨。 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
10、理为友”。,创建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是近代大学的典范。 洪堡等人的大学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质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19世纪末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大学兴起。这一时期,在中外大学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大学的发展以吸纳西方大学为主要特征,并且从“中体西用”的大学文化观向“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文化观转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先生在1898年呈给教育部的说帖中,就明确表示大学堂是培养治学之材的地方,在中国不办大学堂则已,要办就要坚持治学与治事分开的原则。 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
11、期间,进一步树立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精神传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关于大学的性质有如下言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1918年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他又提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为是共同研究学问之机关”的观点 。 1919年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一文中,蔡元培更明确提出:“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中国另一所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游美预备学校”。 周诒春 :“学校教育之精神,不图在教授生徒以高深之学理,亦当养成其高尚之德
12、性” 。 梅贻琦 :清华大学的办学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三)中心化时期的大学: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要使命,20世纪以来,在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得到空前发展。随着“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大学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展示了空前的文化力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学在推动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大学除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外,其社会服务的职责愈发凸显。,布鲁贝克在描述美国大学的这种角色变化时指出: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重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
13、、推动者和交流中心”。,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源自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 (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 )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 :“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对大学使命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主要使命。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世界第二,迈出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
14、关键一步。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时期,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四)当代中国大学的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中国大学,和所有处于中心化时期的大学一样,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共同使命。这一共性使命,既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演进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大学,在办学使命上同西方大学又具有本质区别。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土壤之中的社会主义大学,其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中国大学必须牢牢坚持的两个根本问题。,三、文化与大学文化,(一
15、)文化 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指和武力、武功相对应的文治教化 。,在西方语言中,“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其涵义包括居住、耕种、保护、朝拜等。 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小文化观”为代表的狭义的文化界说,即文化是人类所创
16、造的精神文明;另一类是以“大文化观”为代表的广义的文化界说,即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同样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大学文化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质。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大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文化的界定;二是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三是大学文化的实践与建设。,大学文化的界定: “大学文化即是亚文化的一种,属青年文化的支脉,同时又具有学校文化综合性、教化性的鲜明特征,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 (文化学角度
17、),“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大学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职能角度),大学文化具有“类”的概念以及“个体”的概念两层含义。“类”的概念是指关于大学的文化,“个体”的概念是指大学内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概念。 (分类学角度)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大文化观” 角度),“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
18、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文化观” 角度),何谓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人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在大学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所积累、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在大学文化的内涵方面,有“二分”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三分”说(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分”说(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及其它分类法。,所谓大学精神文
19、化,是指大学基于时代要求、历史传统和大学使命,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等。 所谓大学制度文化,是指由大学的主管部门或大学制定的各种条例、规章、规范和纪律等及其表现出来的理念与精神,包括了教学保障制度、学术评价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建设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内容。,所谓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大学人的行为总和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道德操守与文化品味。 所谓大学物质文化,就是指大学中的建筑场所、设备设施、花草树木、雕刻雕塑等客观实体及其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精神。,在大学文化的特征方面,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把大学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历史性与未完成性,保守性与开放性,国际性与本土性”;有学者从文化分类的角度
20、考察,强调大学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征,如“理想化、集约化、稳定性和批判性特征,“先导性、创新性、综合性、独特性” 特征等 。,在大学文化的功能方面,学界讨论较多,概括起来有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心理因素建构、集体凝聚力等 。,关于大学文化的实践与建设。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学文化建设中具体实施方案比较少,针对大学文化展开的实证调查更少,缺乏可操作性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缺乏表现大学文化载体的要素。,“由于对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视还不够,我们对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制度的实行、教育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乃至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往往就事论事的多,在表层的、技术的、局部的方面加以设计和操作的多,缺乏应当具有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缺乏应当具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所以,也就较难把握其实质和精髓,达到预期的理想和目标。” (袁贵仁),大学文化之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它视为一个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