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包身工课后练习.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6895182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课后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包身工课后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包身工课后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包身工课后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包身工课后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包身工课后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弄(nng)堂 酝酿(ning) 美味佳肴(y o)B契(q)据 胆怯(qu ) 水门汀(tng)C拎(ln)着 游说(shu) 生杀予(y)夺D揩(ki)油 骷(k)髅 三差两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噩梦 迟顿 人事沧桑 豁然开朗B脚趾 磕睡 扭转乾坤 安分守己C老茧 宽敞 翻箱到柜 逆来顺受D黯然 汽艇 金碧辉煌 绿树成荫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句是( )A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B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

2、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D“拆铺了!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看着这种 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了。 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要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火箭渐渐变成一个小亮点,穿出大气层,在人们的 中消失。 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占满两页纸的 表,这可真令人深思。A喂养 黯然 视觉 勘误

3、 B饲养 黯然 视野 勘误C饲养 暗然 视野 刊误 D喂养 暗然 视觉 刊误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57 题。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

4、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5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列了大量的数据,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对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揭露。B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残酷剥削。C从全文看,这是一段插叙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

5、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D从全文看,这里是倒叙,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6对第一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B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C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

6、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7对第二段文字表达效果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段整句,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B这是一段散句,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7、 C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D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三、填空题8新闻稿的基本结构分 、 、 、 等四个部分。9夏衍,原名 ,现代著名 。主要剧本有 、 、 等。10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反映生活迅速及时,是文学创作中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和 。四、语言表达11请根据下列信息的内容要点拟一条一

8、句话新闻(要包括清华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形成这一形势的原因)。(含标点不超过 40 字)近日,300 家北京地区用人单位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在 2000 届毕业生中招揽人才。许多公司除许诺年薪万到 10 万元的优厚待遇外,还承诺提供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机会,但仍难以招到清华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忠诚介绍:“截至月初,就有 950 家单位向清华要人。由于清华有相当多的学生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继续深造,4850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就业的只有 1400 人,供需比达 110。”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除一流学校的信誉和一流人才

9、的质量外,现代化的学生就业服务计算机系统也功不可没。一句话新闻 。五、写作训练以“包身工给我的启示”或“从包身工到打工仔”为题,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短文,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附:参 考 答 案一、1、C 2、D 3、B 4、B 二、5、C 6、A 7、D 三、8、标题、导语、正文、背景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9、沈端先 剧作家 上海屋檐下 法西斯细菌 赛金花10、“轻骑兵” 新闻性 文学性四、11、一流的信誉,一流的人才质量,一流的就业网络,使一个清华学子十家争。五、(略)拓展阅读 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我好累”5 月 30 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 35 岁的女工

10、甘红英死在出租屋。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此前,从 5 月 27 日到 30 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四天工作时间达 54 小时 25 分钟,累计加班逾 22 小时。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停办南下打工。(6 月 2 日南方都市报)1936 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小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象读一篇新版包身工。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 0.6 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

11、“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 4 点 1 刻起床,5 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 6 点收工,每天 12 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 14 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 10 小时 20 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一听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而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就在昨天的南方都

12、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因劳累而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 25 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可报道分明告诉我,3、4 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 1700 元,月工资只有 850 元。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等。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 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13、”,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1959 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的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 70 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

14、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报告文学,你要“报告”!言及报告文学,人们都会想到它是“真”的,缘何?有“报告”二字管着。何谓报告?辞海上列了一大串,但无论是“公文”意义上的报告,还是“新闻纸”(报纸)上和报告文学中的报告,它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至于报告文学中的“文学”二字,无论从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中,还是从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典型化途径看,说白了就是艺术虚构,或者是源于生活的合理想象。 既然“报告”意味着“真实”,“文学”意味着“虚构”,那么,让个真实的“报告”与个虚构的“文学”这两个相互矛盾

15、的概念通婚,所孕育出来的“报告文学”究竟是“报告”还是“文学”?事实上,关于报告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本身就有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新闻工作者手册、新闻写作、新闻文体写作等一些基本新闻理论书籍,都将报告文学纳入“新闻体裁之一”;而文学辞典、文学理论简明辞典、辞海等文学理论书籍和权威性工具书,又都将报告文学划入“文学体裁之一”。 “报告文学”一仆两主,孰是?孰非?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思维不清,学术观点不明,必然要导致实践上混乱、无序。有人不承队“报告”与“文学”的矛盾性,指出:报告文学既不是新闻,也不是文学,是介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新闻与文学的综合体。这种回答貌似客观、公正,但从上世纪二十

16、年代报告文学在我国产生至今,理论界除有人这么寥寥数语和泛泛而谈外,尚无有足够的论据和公认的论证来对这“综台体”的内涵与外延加以科学的质的规定性界定。因此,不足为凭。有人搬出辞海说:“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也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有文学创作轻骑兵之称”。那么我要问,何谓“艺术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当”?为什么要“适当”?还是茅盾先生说得干脆:“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手法写出来的真人真事的报告。”那什么又是“文学手法”?写作问答解释说:“报告文学的文学手法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

17、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具体说来,它要通过对真人真事的严格选择,深入的调查研究,挖掘本质特征,然后再通过严格的选材、剪裁,对某情节、细节的提炼,对人物、景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物的刻画描绘,并认真地锤炼语言,从而鲜明生动、具体形象地把典型的人和事表现出来。”毫无疑问,照这种方法“文学”出来的“报告”,应该不会出现“虚构”的成份。这也是大家对报告文学的“文学”之所倡。事实上,在报告文学一词出现前后,广大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在大量新闻作品中,一直都是这么选择典型、锤炼主题、精选材料的。然而,目睹当今很多明显有虚构成份的报告文学,人们又将作何解释?不言而喻,理论上的“文学手法”代替不了现实中的“文学

18、手法”。时下一些报告文学中虚构成分增多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作者自觉或不自觉汲取了“文学”二字基本的、约定俗成的、理论与实践都赋予的主旨典型化手法。即“杂取”种种人创作出一个“典型”,或“杂取”种种人的事堆放在一个人身上。可见,本本上的报告文学的定义再和谐、再统一,也掩盖不住当今报告文学失真较多的现实。纵观当今形形色色的报告文学,说是报告吧,有的却带有明眼人一眼即知的文学虚构;说是文学吧,却都还注明了新闻的五个 W 且外加一个 H。结果,弄得报告不报告,文学不文学,真不真,假不假,假的变成了真,真的也变成了假。请看一篇报告文学的细节:“他的口腔已完全溃烂,无数个万恶的癌菌在争分夺秒地吞噬着他那灿烂

19、的生命细胞。他说不出话,可他想说话引进设备的谈判进展如何?陈总工程师的调进手续办好了没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都在他脑海萦绕着,牵挂着。就这样,他牵挂着公司,牵挂着事业,牵挂着知识分子痛苦地走了”“癌菌”一词是否规范暂且不说。“他”脑海中的书面语言像不像一个生命弥留之际的危重病人的口语也暂且不说。既然“他口腔已完全溃烂”,“他说不出话”了,那么,他脑子里“萦绕”的“引进设备的谈判进展如何”,“陈总工程师的调进手续办好了没有”等一连串的加了“引号”的“脑海”之言,报告文学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无疑,是“文学”的结果,是假的,虚构的。像这类经不起推敲的通过艺术虚构演义出来的合理想象,随便翻开哪篇歌颂“企业

20、家”、“私营企业主”之类的报告文学,几乎在每篇中都能看到。一位专门给“企业家”写报告文学的作者告诉笔者说:“我采访一个人物顶多两小时,记上千把字,回家就能码出一万字的报告文学。”乖乖!笔者孤陋寡闻,只知道采写的规律是“收集材料要以十当一”,越多越好,“使用材料要以一当十”,精当为妙。而他倒厉害,采访了一千字素材,就能轻轻松松地“码”出一万字来,那九千字不是“文学”出来的是怎么来的?报告文学本来是个好东西,文字欢畅淋漓,情节波澜起伏,结构起承转合,写的潇洒,读的有味然而,曾几何时,变成了现在这副不人不鬼的样子了呢?个中原因,新闻界、文学界早已说得没心再说了。一言以蔽之,钱在作怪!管你是男女老少天

21、才蠢汉人才庸才阿猫阿狗,只要肯出银子,就能步入报告文学的殿堂。银子出得多,稿子就写得长,“事迹”就“码”的多,照片也就大,题目也就随之醒目。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金钱、权力的渗透、介入、操纵、垄断,使得当今的文章价值、作者人格、社会和新闻观念、读者观念等一一扭曲、变态。在这种气氛的包围中,报告文学不“文学”,不虚构,不失真,那才叫怪呢!金钱(包括利害关系)驱动着作者打着“报告”的幌子大行“文学”之实。既可利用“报告”的真实性、权威性欺上瞒下,从中捞取诸多好处;又可利用“文学”的艺术性推卸虚构的责任。什么叫失实,我写的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你懂吗?那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允许艺术想象的。如此进

22、退自如,左右逢源,四方得宠,八面玲珑这就是当今报告文学的又一大功效。当然,作者采访不深不细,文笔太拙,道听途说,画龙点睛,拔苗助长等等,也是今天报告文学失真较多的原因之一。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当今的诸多报告文学,“报告”的少,“文学”的多,是假“报告”之名,行“文学”之实,尤其是一些自费出版的什么“厂长经理”之类的报告文学集和报刊上以报告文学形式出现的整版整版的企业综述、总述。“报告文学在贬值”这是社会各界普遍的共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报告文学作者,还生怕人们认识不到“报告”与“文学”既真实又虚构的矛盾性,竟然大笔一挥,把“报告”改为“纪实”、“新闻”,把“文学”换成“小说”,于是

23、乎,一大批比标注“报告文学”更明显矛盾的“纪实小说”、“纪实文学”、“报告小说”等纷纷出笼。笔者实在弄不明白小说中夹杂着真人真事的不伦不类的东西,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尽管“报告”与“文学”矛盾不通,有如众所周知的矛盾概念“打扫卫生”一般,但由于几十年来已约定俗成,姑且由之。实际上,人们对报告文学质的规定性,认识上谁也不糊涂,都知道真实性是它的生命。问题在于有些人出于种种目的,装假洋鬼子,故意给报告文学里掺假,反正有“文学”给他(她)撑腰。故笔者顺笔在此点破。日前与一朋友闲聊,提及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对方说:都啥年代了,还管得了那么许多?如今是市场经济(按:别忘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定语是社会主义),钱

24、是大爷。人家出了钱,不拔高就不典型,不典型就登不出来,不编(按:不是“编辑”而是“编造”)咋行?编了,登了,钱来了。作者拿小头,报刊拿大头,被写者拿风头,一些读者还都蒙在鼓里抢着当新闻看,真把人偷着笑死!“时下的报告文学真多”这也是社会各界普遍的共识。改革开放,典型层出,热点横溢,非大力讴歌而不能反映时代之貌,于是,报告文学就多了起来了。这是站得住脚的理论。多了不能滥,多了不能假,多了不能让钱所左右,多了不能置党的新闻原则于不顾。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纯而又纯。有人把这话引进新闻写作,说报告文学既不可能做到 100的真实,也不可能是 100的失实。我说:这是诡辩!有一本叫写作文体知识的

25、书上说:“采写报告文学,对那些早已消逝了或记者、作家无法看到的场景,允许作者经过仔细的体察,做些符合事实的艺术加工,进行合乎逻辑的想象(基希语),使之在作品中重现。” 这话说得矛盾。没经过生死搏斗的场面,能“仔细的体察”出战斗的气氛吗?你给我清华园教育网 清华园教育网 体察一下试试。还有一本书,叫写作简论。书中说:“把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不仅不利于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要求报告文学绝对真实,也是不符合写作实际的。还可以把报告文学比之为摄影艺术,那一幅幅壮丽的生活画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来的,但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兼容并蓄。” 这话有些钻牛角尖。

26、既然常识告诉我们,世界是不存在“绝对化”的纯而又纯的事物,那么,人们要求报告文学“绝对真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口语化的、大白话的、形象化的说法,无非是要求报告文学“真实、真实、再真实。”作者为何要片面地把人们对“绝对真实”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硬扯进哲学原理的“真空”王国;再说,把摄影艺术与报告文学扯在一起类比,也是缺乏可比性的。总之,报告文学“绝对”不能虚构。此禁一开,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报告文学的存在性。周恩来的旅欧通讯,瞿秋白的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夏衍的包身工等,作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作,都是绝对真实的。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

27、托,黄宗英的大雁情等一大批脍灸人口的报告文学,也都做到了绝对真实。前辈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尚能如此,我们今天也应该能够做到。报告是寻找典型,人物事迹是从人物身上挖掘出来的;文学是创作典型,事迹是从他人身上移植上去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写照,是历史的反映。今日之报告,明日之历史,昨日之报告,今日之历史。倘报告文学都借“报告”之名行“文学”之实,那后人编史修志时,依据今日虚构或水份甚多的“报告”来纵述历史,横陈百业,那煌煌史册岂不贻害子孙?!文章千古事,乃传世之作。这一路想下去,真有点儿不寒而栗,更觉笔杆子分量之重,也豁然明白了圣人孔子昔日写春秋时,为何要坚持“述而不作”的道理。报告文学,你要“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