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6894830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人生意义的探索看东西方哲学的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從人生意義的探索看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一. 前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但是自古至今,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客觀有說服力的答案。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將問題本身弄清楚,當我們問這一個問題時,我們究竟在問什麼? 關於人生意義問題的一種較為明確的問法就是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尤其是對一些正在遭受苦難而且看不到美好未來的人來說,活下去究竟有何意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電腦的運作來比喻,如果結束生命就像電腦關機一樣容易的話,那麼,我們不關機的理由是什麼? 1簡單的說,人生意義的問題通常就是在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了一個人,是

2、不是有什麼事情是這個人必須去完成的? 如果是,那麼,這樣的事情就是這個人的人生目的,也就是其生命的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的事情,那麼,人生沒有任何被賦予的目的,當然也沒有任何先天的意義。當然,自己可以給自己設定目的與意義,但是這種理解方式所談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可以說在問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並非不重要,但這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之內。當我們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的時候, 人生指的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而目的則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了自己另一則不是為了自己。如果某人人生的目的完全不是為了自己,例如,是為了要使大自然的和諧或是為了解救某個人,而且做這些事對自身毫無幫助。那麼,這個人照理說應該在不需追問人1 這樣的比

3、喻似乎讓更多的人願意放棄生命,我曾在一個人生哲學課程裡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而願意馬上關機的竟然超過三分之一的人。2生意義的情況下就會被告知自己的使命,然後努力去做。或者,這個人根本不用知道自己的使命而自然而然就會被安排去做,否則這樣的生命目的就很難想的出有何意義了。所以,在這個對目的的理解下,我們如果不知道人生的目的為何似乎也不用特意去思考,那麼,我們無須去探究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然而,如果人生的目的或多或少是為了自己,那麼,在我們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情況下,這就可能需要去探究了,因為探究本身也可能是成就某些目的的必要過程。例如,探究生命意義對個人智慧的增長等等,所以,當我們討論人生的目的問題

4、時,本文針對的是那種為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沒有這種目的,我們就暫且當作沒有目的。那麼,如果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有個死後的自己繼續存在著,或至少有存在的可能性,否則,這樣的目的就不可能是為了自己。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那麼,這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有某些必須達成的目的,而這樣的目的在某方面為了死後的自己。好,界定完成,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二. 探索人生意義的基本預設探索人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到的第一場戰役也通常就是最慘烈的戰役就是去問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從我們上面的界定來看,如果沒有來生則人生沒有意義、如果人生完全不是為了自己

5、則人生沒有意義,那麼,如果我們要主張人生是有意義的,我們就必須先指出自我在死後繼續存在 。這個戰役會是最慘烈的理由在於我們根本做不到這點。雖然沒有任何證據或是有說服力的論證可以告訴我們人死後不能繼續存在,但同樣也沒有證據或是任何有說服力的論證顯示人死後繼續存在。因此,這個問題就卡死在這裡了,所以,關於來生問題的討論就給了宗教一個發揮的空間,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拉倒。3然而,事實上,哲學大可不必在這裡停下來,雖然這是人生問題第一個會碰到的,但我們未必非打這場戰爭不可,難道當我們不能證明外在世界的存在我們就不能討論外在世界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了嗎? 我們可以簡單的先跳過去,先假設人生是有意義的,然後

6、在這樣的預設下繼續我們的思考。如果這樣的假設讓你感到不安,那麼,我們可以借用法國哲學家巴斯葛(Blaise Pascal, 1623-1662)針對神存在與否問題所提出的賭博論證 2,將此論證套用在人生問題上可以指出這種假設的好處。首先,我們可以說,在人生問題上(依據我們對人生意義問題的界定下)只有人生有意義或是人生沒有意義兩個選項,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而且我們能夠找到人生意義,那麼,如果在努力尋找後我們找到了,我們將贏得人生。但如果人生事實上沒有意義,在我們努力後當然仍舊沒找到,這時,由於人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損失任何有意義的東西。但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而且我們有能力追尋的到,但我們卻

7、沒有努力去追尋,那麼,我們將失去發現人生意義的機會。也就是說,假設人生有意義而且努力去追尋的選項是只可能贏不可能輸,而另一個選項卻是只可能輸不可能贏,那麼,一個有理智的主體在人生問題的態度上自然知道該如何下賭注了。因此,人生意義的探討必先站在假設人生有意義的基礎上才會有意義而且才有贏的機會。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需要先假設我們有能力發覺人生的意義,或至少當我們發覺人生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知道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否則,如果當我們已經追求到人生意義的時候卻仍舊無法判斷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那麼,我們也不用追求人生意義了。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應該至少已經內建了一個本能能夠判斷何者是人生的意義又何者不是

8、,否則,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也是無用的。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有意義而且當我們發現人生意義時至少自己能夠知道,那麼,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能讓自己知道人生意義的功能在運作著,2 其論證大意是說, 如果神存在而且我們相信祂存在,那麼,我們將贏得一切,但如果神不存在,無論我們是否相信都沒有失去什麼,所以,相信神是理性的選擇。 關於此賭博論證請參考Copleston, F. (1960).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ume IV, pp.169-171, New York: Doubleday. 或中譯本西洋哲學史第四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4而能夠扮演這樣的功能的是什麼

9、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或是最大的滿足感,如果不是,那麼,人類豈不就是天生要被騙的嗎? 假設人內心深處有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如果人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後就會認為世上一切都不再重要了,也就是說,這人可能就會不再去追求任何其他東西了或是不會再有重大的進步了,那麼,這樣的內心感覺的獲得應該就是內建的人生目的的指標。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就很難相信其他還有什麼合理的答案可以作為人生的目的了。因此,在探索人生意義問題中,我們需要幾個基本假設1. 人生有意義。2. 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3. 人內心天生內建了能夠知道人生意義的機制。4. 人生意義的發現在於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或是最大的滿足感。這

10、些基本預設可以說事實上只有一個,也就是第一個人生有意義 。只要第一個成立了,其他的預設都是合理的推測。那麼,我們可以依據這樣的推理成果繼續我們的討論。三. 論證與體證的東西方特色東西方哲學發展的主要差異可以說是在方法上的論證與體證上的差異。論證簡單的說就是用語言與辯論的方式尋找合理有說服力的理論,例如,神存在嗎? 西方中世紀哲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4-1274)認為, 只要我們觀察世界的運行就會發現萬事萬物都在動,而且所有動者都是被推動的,那麼,只要我們一直向前尋找動源,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萬事萬物運動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推動萬物而自己卻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動的存在者,

11、而且,由於只有神有資格擔任這樣的存在者,那麼,這就顯示神的存在。 這是阿奎那在論證神存在的五個論證之一 3,即使是像神存在這樣的想法,西方哲學的主流也希望能以論理的方式產生一個有客觀說服力的論證來說服所有人。3 關於阿奎那的神存在論證簡稱為五路論證 ,請參考 Copleston, F. 所著的西洋哲學史中譯本第三冊,頁 471-484,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5而東方哲學的體證主要則是靠一些身體力行去體驗而證實或了解前人的言論。例如,何為道? 從道家或是佛教的角度來看, 道是無法說出來的東西,我們必須學著前人的說法然後親身去體驗或是修行,最後再應證自己的體會是否與前人相同而達到了解的地步,這就是

12、東方哲學體證的主流特點。當然,這種區分方式的意思並不是說東方哲學只靠體證而不論證或是西方哲學只靠論證而不體證,這樣的差別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例如,西方神秘主義就不相信理性的論證可以認識神,他們認為認識神必須透過與神的交流在內心裡面體驗神的存在,然而,這畢竟不是被西方哲學傳統所重視的方法。反觀東方哲學,孟子也針對性善或是性無善惡論與告子展開論理上的辯論,只不過,整個東方傳統並不強調這些論證,而更為強調內心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哲學的主流發展重視論證而東方哲學的主流發展較強調體證。本文就針對論證與體證在方法上的差異探討東西方哲學如何在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上有所發揮及其限制。四. 論證人生的

13、意義那麼,在論證方面,西方哲學如何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呢? 我們可以從一個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論證來看,美國現代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cizk)論證指出, 無論是那一種快樂都不可能是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4。 其論證大概如下:假設有一個經驗製造機 (experience machine, 簡稱 EM)可以帶給你任何可能的經驗或感覺,例如,你給世界帶來永遠的和平,或你踹某人幾腳,或和某超級巨星談戀愛,或成為大音樂家,或甚至達到天人合一以及悟道的心靈境界等等。而且,為了逼真起見,當你在體驗的過程,你會忘掉你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EM 製造出(對你來說是)真實的體驗 。當然,這麼好的東西是大家都想

14、玩的,你或許會選擇玩幾個小時,或輸入一個程式變化不同的經驗連續玩幾天,甚至幾個月。問題來了,有沒有人願意4 Nozick, R.,(1989, p.104), The Examined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6拿他的餘生都來玩這個? 也就是說,你設計好你餘生的所有經驗,然後進去玩後你將不會知道這是你的設計,也不會知道未來會如何,你的一生將會是充滿快樂的,無論那一種快樂,直到死為止(當然, 若你想充滿倒楣, 悲傷, 也隨你便)。那麼,你是否願意進入 EM 呢?在這樣的假設下,令人感到有趣的現象是,雖然有些人直覺上很樂意,但在仔細思考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

15、雖然,我們一直在追求快樂,但是,一旦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時候,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我們卻裹足不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表示無論那一種快樂都不能真正滿足人們內心深層的欲望,快樂不能讓我們在內心深處獲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的滿足感,如果人類內心深處真有一個指導我們朝向人生意義的核心關鍵,那麼,顯然這樣的關鍵直覺告訴我們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無論是上面所說的那一種快樂。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論證和我們前面提到的預設是相同的,他預設人內心有能力判斷一件事物是否是人生的目的,否則,不願意去不代表其不是人生的意義。而且,這樣的能力最合理的解答也是內心最大的滿足感或是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因為,如果一個人進入 EM

16、 之前會認為進入 EM 後此生已一無所求 ,那麼,追求 EM 能提供的某個或某些快樂自然就成了能夠滿足此生要求的東西了,那麼,從這樣的預設來看,追求這些快樂就成了人生的意義或是目的了。然而,在這樣的預設下,此論證明顯的指出任何快樂都不是人生的目的 。西方哲學以論證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成功的對人生的解答提供了一個客觀上有說服力的參考。但是,在人生意義的探索上,更重要的問題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不是人生的意義不是什麼 。然而,從一個西方哲學的客觀說服力的論證要求下,我們發現,這種方法只能有說服力的提出人生的意義不是什麼但卻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毫無著力點。原因在於,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或充分的理由能夠

17、讓我們產生一個人生意義的思考基點。例如,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培養一種更高尚的人格,那麼,我們就會問,為什麼要培養更高尚的人格? 如果說,人生的目的就在於成佛或是悟道,那麼,一樣的問題,為什麼要成佛悟道? 無論我們7提出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在論證要求下,我們都必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然而,我們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必須訴諸死後的世界,到了這個步驟就已經沒有任何說服力而只能空談了。或者,我們甚至可以繼續追問,在那樣的世界中為何要如此如此等,這樣的問法可以無窮問下去而找不到一個有客觀說服力的目的或是意義的基點。西方哲學的論證方式不僅難以找到人生意義,相反的,卻有很多證據讓我們產生人生無意義的想法。當今科學

18、的走向在宇宙學方面,無論是宇宙持續膨脹或是將會收縮以及熱力學弟二定律的說法主張宇宙的運行朝向最大亂度,這些科學理論都主張宇宙的最後毀滅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既然結束是一定會發生的,人生還會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有來生,即使有來來生,但終有消失的時候,這跟沒有來生是沒有什麼大差別的。何況,當今科學傾向於不相信靈魂與來生的存在,那麼,在前面的假設基礎上,這也顯示了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我們跳脫這個問題而先預設人生有意義,也遵循了西方論證傳統從這個預設推理出人類內心能完全滿足的東西就應該是人生要追求的終極目的,但是,論證也只能帶領我們到達這個地點,我們很難進一步的用推理的方式找到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或許

19、,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東西根本不存在。因為,自古以來,許多哲人提出看法以及許多宗教人士宣揚教義告訴人們各種人生的答案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種可以有效說服大眾那個東西就是能夠完全滿足內心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 只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就是這些都不是答案,或說根本沒有答案,但是,我們說過,這樣的選項我們暫不考慮。而另一個可能性就是,這種答案的說服力不是依靠理性的論證、不是依賴語言的傳達,而是必須自己親身去體驗,一個東西是否真的能夠到達完全滿足的地步不是靠語言與想像,而是依賴自身的蛻變與親身經歷。當自己到達這樣的狀態時,有什麼還能夠懷疑的嗎? 也就是說,人生意義的探索必須仰賴的並不是論證而是體證。西方哲學傳

20、統的主流方法在人生意義的直接探索上可說使不上力,這類問題的探索必須使用傳統中國哲學的主流方法。8五.體證與自我知識中國哲學傳統方法的體證的學習過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實踐(practice),也就是去做一些事情,例如,行善、致良知、靜坐、念佛、去執著等等。第二步驟則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新的內在經驗(new inner experience),例如,發現良知的各種作用或是內觀心靈更深處的狀態等等。第三個步驟則是藉由這些新的內在經驗行程所謂的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然後再比較這些自我知識和前人的記述來一一應證而證實古人的描述 5。因此,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的傳統特色就可以在這樣的

21、的區別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西方哲學傳統以論證為主,那麼,哲學要進步就必須找出前人論證的錯處,然後在思考的合理性上做改進,所以,往往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都必須批評前人的錯誤而追求自己論證的新發展。相反的,以體證為主要方法的中國哲學則必須先相信前人的言論,依據前人言論的記載去實踐,在體證了前人的說法後更能形成一種崇拜的情緒,進而繼續向上發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劃時代的東方哲學家對古人通常都抱有崇敬的心理,而且永遠難以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已經超越了古人,而且,如果崇敬的心不變,無論是否自己真的超越了古人,在語言模糊性的作用下,無論自己有什麼體驗似乎總能在古人言論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因此,我們甚至可以

22、說,體證的方法難以產生超越古人的想法,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國哲學傳統總是對古人讚賞有佳,尤其針對自己實踐體證的對象來說。但是,西方哲學總是在批評前人的論證錯誤。這種差別大概就是方法上所必須有的差別吧。以自我知識為基礎的哲學系統基本上有很大的缺點,由於其缺乏客觀性,因此,即使我們自以為體證了前人的說法,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就很難說了。例如,許多哲學與宗教以其必須體驗之道為整個哲學思想基礎。從古至今許多人自認為自己悟道了,然而,他們所悟的道是相同的東西嗎? 我記得在大學期間就有好幾位同學宣稱自己悟道了,這些同學悟的道和5 針對這種體證的學習與認知過程分析,請參考 Chi, Chienchih (20

23、05).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fucian Self-Knowledge: According to Weiming Tus Explanaiton,”, T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VI (2). 9佛陀悟的道是相同的嗎? 不僅我們沒有一個好的檢測標準來判斷,更糟的是,他們自己也沒有一個好的檢測標準來衡量。有人說,真正的悟道者是可以判斷出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誰是真正的悟道者,而且,真正的悟道者又如何知道自己是真正的悟道者呢? 雖然以自我知識為基礎的哲學系統有這樣的缺點,但是,有許多哲學卻

24、必須冒這樣的風險,而且也只能透過自我知識才能有所突破。例如, 意識是什麼? 這必須依賴個人內心的自我知識才能判斷。但是,這種像是意識的自我知識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這樣的自我知識的風險是比較低一點,雖然,其中有所謂的逆反感質(inverted qualia)的問題 6,但這種問題所造成的困擾較低一些,即使我們的經驗有著系統上的不同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然而,中國哲學所訴諸的自我知識顯然就更麻煩了,因為這些自我知識並不是依據大家的共同經驗而甚至只是少數人所修煉出來的特殊經驗。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尋找這些特殊經驗的客觀特性,儘可能的客觀化來增強其說服力。 然而,幸運的一點是在人生意義的問題方面

25、比較簡單,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檢驗的方法來衡量一個人是否處在徹底滿足而真正知足的狀態,至少,個人自己的檢驗是很容易的。如果一個人的心境處在無欲無求,或是從心所欲等狀態,那麼,這樣的人就應該到達了我們之前所立下的人生意義的標準了。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已經達到了人生目的的終點。當然,這是在如果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下的結論。六. 結論適合本文的結論是如果人生有意義而且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那麼,在我們未能獲得類似像神諭一般的生命意義指示的情況下,較為合理的人6 逆反感質的意思是說,如果某人的感官感覺和其它人的感官感覺恰好相反,例如,所有大家看到是綠色的東西對逆反感質的人來說看到的東西都是一般人稱之為紅色的感

26、官感覺,但是,逆反感質的人也會用綠色來稱呼這種感官感覺。如果這種差別是系統上的差別,那麼,如果這樣的人真的存在我們也無法發現。與感質相關的討論請參考 Chalmers, D.(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0生意義的判斷方式是那種能讓人獲得完全滿足或是徹底知足的東西,追求這東西是人生目的的指標,至於該目的究竟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沒有解答,而且應該不會有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解答。然而,在追求這種東西的方法上,我們發現西方哲學主流方法的論證可說是用

27、處很小,最多只能在人生意義不是什麼的問題上給予解答,但是,東方哲學主流方法的體證或許能夠在被強調的實踐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當然本文的論文寫作方式是西方主流的論證式的,論證能讓我們對問題的剖析更為明確,這也是西方主流方法的優點。本文認為,如果人生有意義而且人真的能夠知道人生的意義或至少能夠達成人生的目的,那麼,比較合理的標準在於尋找能夠產生完全滿足內在期望的東西。這個推理的理由只是認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人豈不天生就要被誤導朝向錯誤目的了嗎? 這樣的理由深思之下有許多可議之處,這可能需要另文論證一番,但直覺上我相信這是個合理的推論。本文除了針對人生意義的問題作了簡單的討論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比較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主流方法上的差異及其優缺點。個人認為,再當今西化風氣高漲的時代裡,甚至許多人不願再重視體證的價值而轉往完全用論證的方式重新討論中國哲學,個人不贊成這種方式而在本文論證指出體證的價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