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894758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田汉族 陈涛 崔德明摘要体制创新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地位, 还可以促进院校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 职院校的现有体制具有非独立性、僵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促 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 展,必 须大胆创新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关键词体制创新 高职院校 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田汉族(1964-) ,男,湖南 临澧人,首都 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和教学理论。陈涛(1962-),男,湖南长 沙人,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 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2、为高职教育管理;崔德明(1970-),男,湖南衡阳人,长沙商 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一、体制创新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体制是一个比制度更宽泛的概念。“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而“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从一般公共管理学的角度,体制问题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制度(规则)层面上对管理职权划分和职能配置的规定,管理对象及范围的设定,作为管理基本依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等;二是在组织体系层面上管理机构系统的设立,管理组织内部结构的划分

3、和角色定位等;三是在机构层面上管理系统模式化运行的过程、程序和方式,管理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模式化的相互作用等。体制是上述三个方面密切互动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体制就是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和运作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作用关系。”高职院校的体制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即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宏观层面主要指中央、地方和高职院校之间的管理关系,是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和责权划分的制度。主要明确哪级

4、政府统筹和决策,它们之间的责权如何划分;谁来投资,如何疏通投资渠道,以及如何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等,它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组织管理制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极,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中观层面是办学体制,即谁来办学,怎么办学问题。微观层面就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即如何管理;运行机制,即运用什么机制来管理,包括人事制度、干部编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等,实质上就是解决高校如何有效运转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1)可以提升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2)有利于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促进院校之间的有序竞争;(3)

5、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促进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二、妨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体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一)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体制,缺乏个性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计划体制影响明显。由于原有体制的惯性,许多学校仍满足于晋升高职的阶段性成绩,“市场性”先天发育不足,加之缺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

6、育水平,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在升格后,确实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合并学校、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但在体制上基本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没有深入改革教育教学体制,继续沿用普教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考核考试评价办法等。没有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中心和目标探索和建立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忽略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二)体制僵化,缺乏活力我国教育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变革出现自上而下的态势,具有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还表现为高职院校内

7、部管理严格的科层管理特征。学校建立、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到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削弱了其与市场、与社会的联系,这就缩减了制度创新的空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有限理性和偏好,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与地区、行业、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形成了尖锐矛盾,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非优化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在高职院校内部,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其发展往往是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严格制度框架内进行的。由于教育资源按权力分配,高职院校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用于非教学科研性的事务,大量资源被用于学校的非生产性行为。其结果导致管理者

8、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而是忙于升格和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导致机构膨胀,衍生出大量非教学人员。由于学校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教师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广大基层教师、员工以及学生的民主监督权力、制衡作用发挥不足,这就压抑了制度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另外,在科层化的管理体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扭曲”和“失真”,也使高职院校的制度创新出现信息阻隔;由于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反制度创新的因素”潜在滋长。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科层组织与集权管理导致的刻板僵化、信息迟滞很难对社会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对职业教育消费者需求很难做出及时回应,整个体制出现僵化趋势。(三)体制改革随意性大,缺乏

9、稳定性和效率制度变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不明确、改革责任承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致使改革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无法取得广泛的社会收益和持久的经济效益。首先,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高职教育管理的权、责、利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缺乏系统性。国家作为高职教育资源的终极所有者和投资主体没有很充分地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承担所有者的义务。学校有权管理,但管理的责权不明确,责权利不对称,很难履行其职责;投资者由于无法取得合理的回报,也影响其投资的积极性。而在证书管理方面,由于部门利益而导致人为的分割或缺乏必要的沟通。高职教育学历证书由政府教育部门颁发、管理,职业资格证

10、书则由政府劳动、人事部门核发、管理,其中劳动部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这种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内容上缺乏沟通,在认证时存在互不相认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发展。据 2002 年教育部抽样调查,全国中、高职院校中,除几十所由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举办外,绝大多数由地方举办和管理,其中省属学校占 11,市(地)属学校占 48,县属学校占 41。这些学校分属省、市、县有关部门,其中教育部门举办的占 45,其他 30 多个行业部门及企业和民办的占 55。6 现行职

11、业教育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还较低等问题。其次,从学校内部管理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主要因市场而动,随意性较大。从教学管理看:(1)办学定位不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是为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高级专业从业人员的,所以,其专业名称应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从名称看与普通高校雷同,或者说直接搬用了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2)片面追逐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使高职院校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化水平不高,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信誉度,强化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存在的偏见,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

12、社会支持力。(3)单纯从办学成本考虑专业的设置。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够资金改善一些投入较大的专业条件,又没有相应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如机械、电子、建筑等机械工程类专业,虽然人才市场急需但考虑办学成本而不去设置此类专业。而投入少,学费收入较高的专业,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法律、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财会等,虽然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但却争先恐后地开设。长此以往,必然加剧人才供需的矛盾,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三、创新体制,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从博弈论角度和在制度的产生层次上看,制度是“在多人、多次重复的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或者按照博弈论的说法,制度

13、是 N 人的均衡解。”o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社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的博弈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的主体,依靠学院和学校教师进行制度创新是制度效益的关键。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最大利益的追求者,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成为一个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组织。高职院校也应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确定和调整组织的规则和制度,清除陈旧过时的制度和规章,以追求制度建设和高职院校组织发展的优化。(一)创新职教管理宏观体制,建立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需要

14、深化宏观体制改革。(1)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发展规则,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学校布局、层次设置。(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指导、过程监控和评估,解决市场调节失灵的矛盾,提高其服务功能。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目前,虽然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 100 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等专业院校发展

15、的瓶颈,政府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包括增加财政性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等方面的投入。(3)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职院校发展自主权。加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加教育投入。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质量评估与监督;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门、大型企业等,对各自举办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办学特色、校园建设、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具有决策权并负有领导责任。市、州政府要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保证办学经费的投入,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4)建立分工合作的

16、高等职业教育行政体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主体性、多层次性,管理职责的分散性,应实现归口和协调相结合、行政部门和咨询部门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相结合的行政体制。(二)办学体制多元化,形成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创新就是通过改革传统职业院校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并能激活学校内部资源的新的办学方式、组织管理模式,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探索办学体制的多种形式,落实办学自主权,改变国家包揽教育的做法,通过让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办学主体的多元化。1传统公立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自我创新。公立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自我约束、自我

17、发展机制,这是高职院校与市场接轨的基本内涵,也是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体制的核心内容。(1)完善社区参与办学模式。即组织发动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如企事业、部队、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大量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进行人员、信息、设备等方面的广泛交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增加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使学校摆脱或缓解经费紧缺的困扰,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2)构建市场导向的运作机制。公立高职院校只有增强市场导向意识,积极为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服务,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才能办出特色,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由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结构、培养规格、学制设置、课

18、程选择等,这种多元化办学推动学校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推动了学校功能多样化。2校企联合办学体制创新。高职人才的培养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大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更注重校企联合办学体制的办学形式。校企联合办学应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实际技能,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的,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常,学校的实验、实训实质上是以简单的模拟为主,而企业的参与则把实训变成了实战。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能有效地培训学生成为一技在手、能力突出、能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行家里手,能够使学生很快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

19、合,有效地掌握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3合并学校的办学体制创新。院校合并目的是改变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条块分割、办学格局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其体制创新的途径:(1)建立共同愿景,凝聚人心,理顺关系,消除弊端,建立起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体制。(2)建立网络扁平式组织结构,减少管理的幅度和层级。(2)吸收社会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如地方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校友等。(4)成立专门的管理资源中心,促进设备共享。(5)开发基于网络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教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校友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

20、与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办公,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4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创新。解决高职教育服务短缺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法律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加快体制改革,依靠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发展高职院校,实现“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民办”等多种所有制条件下的民办高职教育体制。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形成特色专业和独特的学校文化。(三)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1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的优势是强调高度自主、与市场联系紧密、决策科学民主、有效避免办学风险。一方面,学校的办学资金

21、来源比较安全和稳定,公众利益受到较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学校趋向家族式管理、个人集权或者纯企业模式的可能性,把经营者投资和专家治校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学校增值,也将大大激发社会投资者续资和增资的可能性。学校董事会的组成既要体现“以资产关系为纽带,兼顾其他因素”的原则,又要维护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机分离。各投资者向学校董事会派驻董事代表,并依照股份拥有相应的表决权,以体现投资主体的利益和地位;同时,学校董事会还应该吸纳合理数量的高教管理专家和教师代表,以体现教育投资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董事会决策的民主科学氛围。2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高职院校的健康运转有赖于一个精简高

22、效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撑。(1)建立扁平化结构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组织,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强化与市场接轨的职能处室,精简上下对口的事务性部门,向系(院)一级放权,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2)建立教授评议会,逐步提高学术在学校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局面。(3)以资产为纽带,深化高职院校后勤和科技产业改革,推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4)按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选拔和聘任行政管理人员,逐步推行职员制。(5)建立学校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3积极推行全员聘任人事制度。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

23、的原则,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教职员工实行有限期聘任制。首先,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由资格的评审转向岗位职务的聘任;由论资排辈转向竞争激励;由指标控制转向结构比例制约。通过竞争,使干部队伍保持一种活力,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支持教师创新。4建立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为此,应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将活工资、国家政策性补贴与学校创收用于分配的部分,一起作为课时津贴和岗位津贴重新分配;将

24、教职 212212 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对优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实行特殊津贴,使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留得住,引得来。 注释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28卢现样西方新制度 经济学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34谢安邦, 阎 光才高校的 权 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 IJ高等教育研究, 1998(2):20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9盛洪新制度 经济学在中国的 应用J天津社会科学,1993(2):2526马树超扫 除制约高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39-0牛征 职业教育 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研究 J教育研究,2001(8):5869 教育与职业2007/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