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编号 论文题目001 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 002 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 003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0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005 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 00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00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00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009 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010 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011 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012 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013 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0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0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016 论 20 世纪 20
2、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0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0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019 新青年研究述评020 “小诗”派研究021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022 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023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024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025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030 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031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032 论茅盾的早期小说033 子夜的结构特征034 家中人物分析035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类型036 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037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038 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
3、白露)039 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040 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041 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042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043 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044 论 20 世纪 30 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045 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046 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047 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048 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049 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050 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051 论艾青诗歌艺术风格052 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053 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054 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055 论张爱玲小说与市民文学056
4、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057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058 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059 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060 论新歌剧白毛女061 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062 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062 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063 杨沫的青春之歌及其“讨论”研究064 当代“政治抒情诗”重评065 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066 谈孙犁的散文创作067 论杨朔散文创作068 秦牧散文风格论069 董桥散文略论070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071 张中行与学者散文072 “知青小说”小说综论073 评王安忆的小说074 张承志小说研究075 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07
5、6 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研究077 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078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079 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080 王朔现象研究081 韩少功小说论082 评铁凝的小说083 论池莉与“新市民”小说084 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085 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086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087 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088 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089 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090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研究091 评刘醒龙的小说092 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093 评迟子建的小说094 余华小说论095 评方方小说论096 论汪曾祺短篇小说风格研究097 严歌苓的小说098 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
6、人生099 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100 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101 20 世纪 90 年代先锋小说102 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103 金庸的武侠小说104 余光中诗歌艺术105 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106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107 重评“样板戏”108 论食指诗歌的意义109 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110 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111 评顾城的诗112 论海子的诗113 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114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115 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116 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117 论 20 世纪 90 年代新代小说118 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119 当代探索戏剧论析120 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121 新诗诗论研究122 河南新文学简论123 徐玉诺诗歌研究124 于庚虞研究125 丰村简论126 苏金三诗歌略论127 师陀戏剧创作论128 李准农村小说研究129 张一弓创作论130 阎连科论131 河南现代文学批评研究132 河南现代报刊与文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