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892698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张谊生介词悬空方式后果动因作用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与作用 0.前言0.1 作为一种以表达介引功能为主的前置词,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支配其后面的体词性成分。所以,一直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在谈到介词的句法功能时,几乎都认为介词后面必须带有宾语以构成介词短语。尽管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被、给”等词的宾语可以从缺,但大多数不再称其为介词,而是将其归入助词或其他词类。也就是说,按照当前语法学界通行的观点, “介词不带宾语”或者说“介词悬空(preposition stranding)”的现象(附注:“preposition stranding(介词悬空)”也是生成语法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在 wh-移位(wh-mov

2、ement)过程中,只移动 wh-短语,而介词留在原位不动的现象。比如“Which girl did you give the book to? ”、“Who will you go to the cinema with?”这种性质的“preposition stranding”也可以翻译为“介词滞后”或“介词遗留”(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40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或“介词留守”(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368 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年)。这里所说的汉语中的“介词悬空”,在性质上与此并不完全相同,范围上也要宽得多),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汉语的介词

3、是可以悬空的,比如,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就认为“给有两种作用,一是引出施事,一是引出与事。无论哪一种情况给字的宾语都可以省略。 ”并举例:“房子给(土匪)烧了/别给(我)打破了/我给(电视机)修好了” 。很显然,朱德熙主张直接用在动词前的“给”仍然是介词,只是宾语省略了而已。刘丹青(2002a)根据 Tsunoda 对 130 种语言的统计,指出前置词语言中有 810%明显允许介词悬空,并且为介词悬空下了明确的定义(刘丹青(2002a)对介词悬空下的定义是:“介词悬空指介词所统辖的 Np 因某种句法程序而出现在句子的其他位置,不再与介词直接相连。 ”这里的介词悬空比刘文宽泛。不过,已经

4、连词化的“是以、此以、是由”等(参看徐丹 2007)以及根据句法规则必须倒置的“何以、谁与、胡为”等,由于倒置已经固定化和程序化,这里不予讨论)。而且,刘丹青(2002a、2004)在研究框式介词和先秦汉语语序类型时,还分别对现代汉语“用来、用以、从中”三组框式介词中的悬空现象,以及先秦汉语介词悬空的三种格式,作过富有启发意义的归纳与总结。此前,董秀芳(1998)曾从零形回指的角度讨论过“与、以、为”的宾语缺省情况。此外,彭睿(2007)也从格式语法化的角度讨论过“从而、因而、以及”等词的词汇化动因。然而,对于“Np 用来 Vp”格式中“用”的支配对象的前置,储泽祥、曹跃香(2005)和屈哨兵

5、(2006)似乎并不认同介词悬空说,储、曹文更明确认为“介词不能悬空”。0.2 可见,汉语介词到底是否可以悬空,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动介兼类词的宾语位移、缺略,迄今存在较大分歧,亟需深入探讨。由于刘丹青(2002a、2002b、2004)诸文因研究专题所限,虽涉及到介词悬空,但都没有展开讨论;而董秀芳(1998)和彭睿(2007)的关注重点2并不在于此;所以,a 汉语中到底有哪些介词可以以何种方式悬空;b 不同介词悬空后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句法后果;c 导致介词悬空的动因是什么;d 介词悬空后在表达上会有哪些作用;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这里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介词悬空的历时与共时作一中

6、观式的考察与研究。0.3 这里所说的“介词悬空” ,是指任何一个介词或曾经的介词后面没有宾语的现象,不管悬空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也不管悬空后该介词在性质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无论是“前置、移位”还是“省略、隐含” ,是“脱落、缩略”还是“句法空位、零形回指” ,总之,不管悬空的方式和结果怎么样,只要介词或介素后支配成分从缺,一律称之为介词悬空。由于汉语动词和介词间存在着演化、依存关系,不少介词的悬空形式到底是原动词先虚化为介词,然后该介词出现了悬空式,还是动词先有悬空式,然后该动词虚化成介词,同时继承悬空式;有些可以分辨,有些难以辨别;对此,这里不作严格区分(比如“以、因”是先从动词虚化为介词

7、,再出现介词悬空式;而“用来、拿来”悬空之初“用、拿”还是动词,但后来出现介词“用、拿”的悬空式“用来、拿来”。这两种情况这里不作严格区分,统一归入介词悬空)据考察,不涉及方言,汉语中大致有“以、自、为、与、用、由、因、从、拿、被、给、叫、让、借、藉、据、按、照、依、随”等 20 来个介词可以悬空,约占到介词的七分之一。需指出的是,有些介词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悬空方式,形成了相同或相异的后果与作用,比如“以、用、被、给、依、照”等,对于这些介词,这里将分别予以描写和讨论。0.4 除了前言和结语,这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描写介词悬空的方式,进而考察因介词悬空而导致的句法后果;然后从语

8、用表达的角度探讨介词悬空的动因,进而分析介词悬空以后形成的表达功用。这里所引例句,除少量转引的以外,大多从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 和北大语料库检索而得,现、当代的还引自一些新闻报道;所有例句均标明出处。为便于行文,这里用 标明介宾悬空的位置;用下划虚线指示该介词的支配对象,尽管大多数所谓的介宾由于句法结构的限制和业已凝固成词,在实际语言中并不都能回到该介词或介素后面的悬空位置上。1. 悬空的方式及其句法后果1.0 介词悬空的方式,可以从承前省略、隐含脱落与紧邻凝固三方面考察。这三种方式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和交叉关系。就各介词个体而言,尽管存在跨类现象,但一般都有其最主要的悬空方

9、式。悬空后产生的句法后果,则有保持不变、独立转类和参与重构三种。1.1 承前省略式。所谓承前省略,就是指介词宾语或者说名义上的宾语已经在前面以不同的句法形式出现了,介词后没有用 “之、是、此”等代词加以复指,而是采用了承前省略的形式。比如古汉语中表工具、对象的邻体格介词“以、与、为”等,经常以这种方式悬空。例如:(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 说吴王。 (庄子逍遥游 )(2)卫鞅复见孝公,公与 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 3(3)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

10、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 发兵。 (史记楚世家 ) 表来源或原因的根由格介词“自、以、因、用、由”等,也常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悬空。例如:(4)日居月诸,东方自 出。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诗经邶风日月)(5)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 祈王身。 (左传昭公 26 年)(6)臣视非之言,文其淫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 不详察事情。 (韩非子存韩 )(7) (盘庚)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 宁,殷道复兴。(史记殷本纪 )(8)又城处水之阳,而以阴为称,更用 惑焉。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 )凡承前省略式,语义上的介宾一般都须在

11、前面出现。从实际用例看,其实,真正省略的成分大多并非介宾本身,而是复指代词。比如下面两种表述法都可以接受,差异就在于代词省略与否:(9)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战国策燕策 )(10)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 谋也。 ”(史记刺客列传 )上述介词悬空现象,董秀芳(1998)曾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认为是介宾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刘丹青(2002a)则从语序类型的角度分析为介词悬空。应该讲,从各自的理论背景和研究体系而言,这样处理都有其合理性。根据董秀芳(1998)的研究,此类悬空式从先秦到唐宋,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多到渐趋衰落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有出现,

12、两汉比较常见,唐宋以后就相当少见了。1.2 隐含脱落式。所谓隐含脱落,就是指介词的支配对象不但在介词后没有出现,而且在前面也不明确出现。尽管介宾成分大多可从上下文中推测其有,但通常很难清楚地确定其所指,只是隐含其中;而语义上的隐含在形式上就是脱落。这种情况在近、现代汉语被动句中相当普遍。主体格介词“为、被、给、叫、让”的共同特点就是,表被动时,或者因行为主体不很清楚或不宜明说,或者为了协调句式或简捷行文,介宾就只能隐含其中。首先, “为”表被动的悬空用法在先秦两汉已出现,其介宾大多还在前面出现,但已经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11)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 戮,无益于君,不可悔

13、也。(左传文公 13 年)(12)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 戮乎?(史记项羽本纪 )前句介宾是“晋人” ,还是省略式;后句“将军”指秦将章邯, “妻子”究竟为谁戮,很可能是诸侯,也可能是秦王或其他人,有模糊性,应是隐含式。介词“被”表被动的句子出现在东汉, “被”字悬空大约出现在六朝后期,其悬空式也存在着由承前省略到隐含脱落的演进过程。例如:4(13)霆耀电光,王乃放箭,正破龙胸;龙被 射死,猴众称善。 (六度集经卷四十六)(14)于是目连闻说,心中惆怅转加,慈母既被 凌迟,旧日形容改

14、变。(敦煌变文目连缘起 )“射”的主体是“王” , “凌迟”的主体则不必明说而隐含。至于“给、叫、让”三个词,由于表被动的介词产生较迟,所以,其悬空式的出现更迟。处置句、被动句和对象句中的“给 V”,19 世纪中已形成,但直接附在 Vp 上作为被动标记的“给” ,恐怕要到 20 世纪中叶才完全成熟。例如:(15)大水给 问住了,就硬着头皮顶他:“不抗怎么着?叫我当亡国奴啊?”这下老爹又给 问住了,瞪着眼儿说不出话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至于“叫 V、让 V”表被动,更要到 20 世纪后期,而且,其使用频率与可接受性都还比较低。例如:(16)张老汉点了点头,收住泪点说:“村主任康顺风,村代表

15、辛在汉,都叫 抓走了,共抓去七个。 ”(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 )(17)我在宾馆里和汉斯一起过夜,让 埋伏了。 (苏童女孩为什么哭泣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的“为 V、被 V、让 V”等格式,究竟是动宾式、递系式还是悬空式,必须认真分辨。据考查,先秦汉语中表被动的“为 NV”句的形成比“为 V”句要早。例如:(18)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 )(19)良马固车,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 (韩非子难势 )所以,如果承认先秦表被动的“为 NV”句中的“为”是介词,那么,与此同时或略后形成的“为 V”句,就可以认为是介词悬空式。然而,先秦

16、时期的“被 V”式则肯定不是介词悬空。例如:(20)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 (战国策齐策 )(21)今兄弟被侵必功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既然“被 NV”句要到东汉才出现,那么,这两句中的“被 V”就应该跟现代的“挨打、受罚”一样,是动宾短语。同样,也需要区分清朝中叶的“让 V”,虽然也可以表示近似的被动义,但并不是介词悬空而是隐含了兼语的递系式,因为当时表被动的介词“让”还没有形成(石毓智 2005) 。例如:(22)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 (红楼梦74回)(23)纵让找了来,我们虽没行过这个令,想理去自然也得个会打鼓的

17、,(儿女英雄传30 回)对于被动句中“为、被、给”行为主体的省略或隐含,前人已作过多方面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将其归入助词。至于“叫、让”的悬空现象,由于使用频率比较低,迄今还很少有人重视。因此,悬空的“叫、让”及其性质和归属,目前还处在有待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阶段。此外,表对象者的介词“为”和“给” ,也常以隐含的方式悬空。比较下面两个“为 V”:5(24)楚围雍氏,韩求救於秦。秦未为 发,使公孙昧入韩。 (史记韩世家 )(25)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 报家人数寄书。 (岑参赴北庭度陇思家 )同样是受益对象悬空,前句“为”的对象是第三人称“韩” ,前面已出现;后

18、句的对象者是第一人称“我” ,前面没出现(“为报”目前大多解释“为了报答”,比如苏东坡江城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但此例的“为报”属于介词悬空,是“替(我)告诉”之意。又如杜甫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若逢岑与范,为报各衰年” 、柳宗元汨罗阻风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中的“为报”也都是“替(我)告诉”的意思) 。所以,前句是省略式,后句是隐含式。至于介词“给”的悬空对象,大多是难以或不宜补出的,即使是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也都要用隐含式。下面是隐含对象的早期用例:(26)乌大人接过去,又给 收拾了收拾,便叫安公子戴上。 (儿女英雄传40 回)(27)且慢说你我这等人家儿讲

19、不到财礼上头,便是争财争礼,姐姐现有的妆奁,别的我不知道,内囊儿舅母都给 张罗齐了,外妆公婆都给 办妥了。 (儿女英雄传26 回)隐含悬空式的介词,有相当一些一开始也是承前省略的,发展到后来隐含成了主要悬空式。1.3 紧邻凝固式。所谓紧邻凝固,就是指一部分介词悬空后,由于经常与其后成分紧邻共现,相互间的分界逐渐消失,最终凝固成了一个双音节单词,原介词就成了一个粘着语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承前省略式发展而来的。比如“借、藉、用、拿”可与连词“以、来”紧邻:(28)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者,言养气当用工夫,而所谓工夫,则集义是也,非便以此句为集义之训之。至程子则借以言是心之存,而天理流行之妙自

20、见耳,只此一句已足。(朱子语类中庸 )上句的“借”和“以”还是承前省略而紧邻,尚未凝固,下面的“藉以、借以”已接近于词汇化:(29)玄宗道:“朕学此法,亦藉 以防身耳。”(隋唐演义85 回)、(30)此后,彼因自护马头,我即借 以捍蔽海疆,似为国家之利。(梁廷枏夷氛闻记4 卷)“藉以”跟“借以”用法相近,略具书面色彩。“用、拿”都是动介兼类词,介词“用”悬空后仍与“以、来”紧邻,介词“拿”只与“来”相邻;“用以”成词较早, “用来、拿来”较迟。例如:(31)先生之言,粹然儒者之言也。然用以律己则可,用以律人则不可;用以律君子犹可,用以律天下之人则断不可。(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32)楼上

21、有铜制的大龙,肚子里装几百斛酒,派人从楼上往下喷洒,被风一吹像是飘落的露水,又把这所楼称为“粘雨台” ,用 来洒落尘土。 (曹绣君古今情海 )(33)女人是拿来疼,拿来爱的,而不是拿来出气的,疼爱女人的男人其实就是爱自己。 (欧阳晓人生 )6表原因和承接的介词“因、从”与其后的连词“而” ,也经历了从紧邻到凝固的过程。例如:(34)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 而溃散。 (吴兢贞观政要 )(35)如果没有张志新的“加盟” , 永远的丰碑 (电视栏目,引者注)将因 而缺憾,因 而失彩,因 而掉价,因 而教育意义“打折” ,必将招致后人诟病、贻笑、责难(石

22、飞不能没有张志新 )(36)汤武存则天下从 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 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荀子荣辱 )表时处的介词“以、由”等,也能以倒置或隐含的方式悬空,与助词“来”紧邻而凝固成词。例如:(37)司徒掾班彪曰:三代以 来, 春秋所记,王公国君,与其失世,稀不以女宠。 (汉书元后传 )(38)临死,意欲葬山上,恐子不从,乃言必葬我渚下碛上。佷子曰:我由 来不取父教,今当从此一语。(太平广记389 卷) 另一类是缩略介宾由介动复合而成的。比如“据、按、照”等,都可以缩略介宾而与动词紧邻,进而凝固为一个双音节词。其中“按、照”缩略的介宾,主要就是“理、道理”等。例如:(3

23、9)按 说,陆阳山还有我几个朋友,都是至交,有金毛海马孙得亮弟兄,水夜叉韩龙兄弟,还有万里飞来陆通,大概我这几个朋友许没在山里。 (济公全传202 回)(40)照 说,她该心满意足了,该愉快欢乐了,但是她没有那样的感觉。(张清渝跨越大海的爱)“据 X”现在已形成了一个词族,除了“据说”外,还有“据称、据传、据悉、据闻”等,都与交代信息来源有关。此外,还有“按想”一词正在凝固中,一般词典尚未收录。例如:(41)在与微软大打嘴仗的同时,谷歌据 传也正准备与雅虎重启结盟谈判,想尽一切办法挫败微软的收购企图。 (谷歌大骂微软垄断欲助雅虎 东方早报2008 年 2 月 5 日)(42)我并未去过十三陵,

24、按 想,那些正位皇帝们,长眠的地方,定然比这个更加高级很多了。 蓝天白云,高树绿草,这片建筑,在阳光下发着威严的光芒。(黑子一座皇陵的荒唐 )介词“依”也可以与动词紧邻,只是用频较低还没有词汇化,有时介宾还须在前面出现。例如:(43)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晏奉旨能率先依 办,佐国能忠心耿耿,既有济国之举,又得百官之望。 (张鸿生 刘晏4 章)此外,介词框架“从来/中”也可以省略或缩略中间的介宾,业已从紧邻发展为凝固成词。例如:(44)昔苏峻事,公于白石祠中祈福,许赛其牛,从 来未解,故为此鬼所考,不可救也。 (搜神记庾亮 )(45)澄左乳旁先有一孔,围四五寸,通彻腹内,有时光从 中出,或以絮塞孔,

25、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太平广记88 卷)7紧邻凝固式介乎句法范畴和词法范畴之间,是汉语跨层式构词法的基本模式之一。比起其他两式来,紧邻凝固式涉及的介词最多,而且,这种悬空式生命力较强,直到现代还不断有新词产生。1.4 保持、转类与重构。介词悬空导致的句法后果,不外乎三种:保持不变、独立转类与参与重构。保持不变就是指大多数承前省略的悬空式介词,这样的悬空大多只是语用层面上的临时性句法调整,悬空后通常并不会改变介词原有的基本功能与性质。比如下面三个介词的词性不变:(4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论语述而 ) 。(47)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

26、深谋,与 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史记苏秦列传 )(48)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 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动词的宾语因前置而宾位空缺,这在汉语中是相当普遍的,而先秦两汉的一些介词由于从动词虚化而来不久,介词化程度较低,还保留着较多的动词特性和功能,因此,一旦出于某种语用表达需要,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沿用原动词的前置方式。随着介词虚化程度日益提高,与动词的差异日趋明显,这类用法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所以,词性不变的悬空形式,大多没能保留到现代。独立转类就是指一部分悬空后的介词,由于悬空格式的常态化而使得介词趋向独立,最终导致其本身的

27、功能和性质发生了质的转变,成了另外一类的可以自由使用的虚词。例如:(49)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 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 迁郏鄏。 (左传昭公 26 年)(50)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 败其师,悔过自责,疾诖误之臣,思黄发之言,名垂於后世。 (汉书息夫躬传)上例“用、以”都处在介词与连词之间,如果认为划线的前因是前置介宾,就是介词;如果认为前因已经是原因分句,就是连词。当然,仍然认定为介词悬空或重新分析(re-analysis)为连词都有其合理性9。同样“被” 与“给”也是这样,由于经常隐含悬空,实际上已独立转类。再比如:(51)行至雪山南畔,遇逢背逆回鹘

28、一千余骑,当被 劫夺国册及诸敕信。(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52)遇到片子残破,中间断了一点的时候,他会自己用嘴哼唧着给 补充上。(老舍四世同堂 )“被劫夺”的“被”和“给补充”的“给” ,如果仍着眼于“”位的隐含成分,自然可以认为还是介词悬空,但也可以认为“被、给”就是直接附在 Vp 上面表示被动和强调对象的,那么,就可以认定这种用法的“被、给”性质已经彻底改变了。后一种分析显然更为合理,也便于操作。参与重构就是指部分悬空式介词,在双音化韵律机制作用下,转化成了一个构词语素,与其前后紧邻成分间的分界逐渐消失,由句法关系转变为词法关系,最终组合成了一个跨层结构双音节单词。重构与凝固基本一致,各

29、有侧重;前者着眼介词作用,后者着眼介词变化。值得补充的是,同样是重构,既可以有介动式,也可8以有动介式。比如用“以”重构的“以为”和“可以”就是:(53)不获命,以其良马见,为未致使故也。卫侯以 为乘马。 (左传昭公 20 年)(54)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史记滑稽列传 )从开始紧邻、具备重构的可能到分界彻底消失、最终凝固成词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譬如上面两例中的“以为”和“可以” ,都还只是悬空式紧邻,离真正凝固成词还有相当一段的词化历程。此外,隐含脱落式的“被”可以独立转类,也可以参与重构而凝固成词。所构成的词,除动词“被捕、被困”以

30、外,既有情状化的“被动、被迫” ,又有指称化的“被告、被试” 。例如:(55)经由迷信堪舆术的流行,搀入了万象皆灵的基本概念,这使人被迫地审察四周的景色。(林语堂建筑)(56)蒋福得了原告的银钱,重新走来,定要王梦梅出票子捉拿被告。(官场现形记5 回)参与重构的悬空式,正处在语法化与词汇化乃至双音化的接口,介词悬空从句法省略或缩略开始,最后以进入词法层面的重组作为其结果,而且,这种悬空方式与汉语双音化趋势密切相关。据此,对于介词悬空的方式、性质及其句法后果,可以总结如下:承前省略式主要是一种语用手段,其句法后果基本上都是介词词性不变,一部分后来转向隐含脱落式;隐含脱落式主要是一种句法转化,其句

31、法后果大部分是独立转类,也有一部分维持不变,少数则参与构词;紧邻凝固式作为一种词法模式,其后果只能是成为一个语素,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一个双音节单词。2. 悬空的动因及其表达功用 2.0 总体上看,介词悬空的动因有四个方面:首先,从类型特征看,汉语是汉藏语系的语言,没有像印欧语那样严格的形态变化,动词与介词的功能特征虽有差异但并非全都截然分明,动词的句法特征比较容易地被保留在或转用到一些介词中。尤其是汉语话题优先,动词支配成分的前置比较普遍,进而影响到介词宾语也可以前置而悬空。其次,从介词来源看,介词都是由动词逐渐虚化而成的,由于语法化是个渐进的过程,虚化程度比较低的介词,必然会存留一定的动词功

32、能。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汉语介词悬空的现象比较现代普遍,古汉语介词悬空所受的限制也相对较少。再次,从韵律特征看,先秦以后的两千多年来双音化趋势一直是汉语构词模式乃至句法结造的基本节律要求。这样韵律要求反映到介词短语的运用中,那就是句法构造要求严整对称,追求整齐的对仗和排比,词法构造更是双音节占绝对优势。所以,像“按理说、照样拿”一类三音节构造常被压缩成“按说、照拿”。最后,从语用表达看,不少介词悬空,主要是为了强调表述重点、协调句子结构、追求简捷明快。由于这前三方面原因有些无须专门论证,有些前文已有所论及,所以,本节着重讨论语用动因,兼及韵律动因。我们发现,介词悬空后所起的表达作用,除了部分保持

33、不变仍表介引功能外,主要体现在关联化、标记化与情状化这三个方面。2.1 强调与协调。强调就是出于语用突显的需要,一部分介宾为了强化而悬空。9比如将介宾作为话题前置就能收到凸显的强化效果。介宾话题化后,如不宜用复指式就须要用悬空式。例如:(57)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 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 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记乐记 )(58)自暴者,不可与 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 有为也。 (孟子离娄上 )“不知声者”和“不知音者” 、 “自暴者”和“自弃者”是须要强调的重点,都作为话题前置了;同时,由于两句都是对举式,重复用代词复指略显繁琐,所以,就选用了介词悬空式。再比如:(59)新野山僻小县,人

34、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三国演义43回) (60)西番之教,邪妄不经。我祖宗朝虽尝遣使,盖因天下初定,藉以化导愚顽,镇抚荒服,非信其教而崇奉之也。(明史列传西域)“新野山僻小县”和“西番之教”也是前置话题,只是该“借以、藉以”已趋向词汇化,前置已是句法的需要。从语法化角度看,正因为“借、藉”的宾语经常前置作话题,才导致其因紧邻而凝固。叠加使用同类介词的强化方式也会导致介词悬空。在有些格式中,为了强化对某个成分的支配,有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同时连用两个介词;当两个同类介词共同支配一个介宾时,其后一个就会悬空。比如介词“给”两种悬空式中的一种,就是因同类介词叠加而形成

35、的。作为多功能介词, “给”既可以表处置,也可以表被动,使用中,为了表述精确,避免歧义,人们尽量用“把、将”表处置,用“被、叫、让”表被动。但有时在使用这两类介词时,常常会再加上一个“给”先是为了加强支配,后来成了习惯用法。同类介词叠加的结果是,介词“给”必然以悬空形式出现。例如:(61)二话都没说,只是好像很着急,一下子就把电话给 挂上了。 (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62)既心疼钱,又恨自己这样的不济,居然会被一场雨给 激病,他不肯喝那碗苦汁子。 (老舍骆驼祥子 )“把电话挂上”和“给电话挂上” 、 “被一场雨激病”和“给一场雨激病”都可以说,两个介词一起共现, “给”就被挤到后面而悬空了

36、。我们认定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的“给”是由于同类介词叠加而悬空的,还有其他两项佐证。首先,汉语中确实存在着动词重复或代词复指的现象。例如:(63)这可好了,我们太太要跟大爷大奶奶享福去了,谁知叫这位老爷子这么一拆,给 拆了个稀呼脑子烂。 (儿女英雄传40 回)(64)我看咱们还是把要办的第一件事先给它办了。 (碧血情仇台词, 广东有线电视2001 年 9 月 5 日)“叫老爷子拆”和“给老爷子拆”都可以表被动,但“老爷子”只能出现一次,“给”悬空了;要想不悬空,就只能像后句那样用代词复指。其实,无论是重复还是复指,都是“给”悬空过程中的过渡形式。由此可见,这个“给”的悬空确实是叠加引起的。用生成语

37、法管辖理论来解释,“给”前“Np”本来是“给”的受管成分,由于受管成分被其他介词管辖,介词“给”因所管成分悬空,就在原来管辖的位置上作为语迹(trace )留了下来。其次,早期出现的一些“给 V”格式,大多是10在把字处置句和叫字被动句中,从而可以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证明这种悬空式“给”的来源。例如:(65)这两天在南城外头,只差了没把我的肠子给 怄断了,肺给 气乍(炸)了!(儿女英雄传32 回)(66)公子断没想到从城里头憋了这么个好灯虎儿来,一进门就叫人家给 揭了!(儿女英雄传38 回) 同类介词的叠加,直到现代还时有出现。比如“把”与“拿”、“按”与“依”的竞争叠加:(67)呵呵,你又把你女

38、朋友拿来当模特了。 (陈愉绿岛小夜曲 )( 68) 发 现 官 宦 有 徇 情 枉 法 者 , 一 律 按 国 法 依 办 , 所 以 , 湘 中 经 济 昌 运 , 普 民安 居 乐 业 。 ( 首 小 宗 初 上 青 香 楼 )“把女朋友当模特”和“拿女朋友当模特” 、 “按国法办”和“依国法办”都可以说,效果接近;但两个介词都用,后介词悬空了;“拿来”正在凝固成词, “依办”还处在悬空紧邻阶段。其实,从语法化角度看,同类虚词的更新、叠加、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刘丹青 2001),介词也一样。协调就是指由于一部分介宾作为其他句法成分已在前面出现,出于安排结构或者连贯句式的语用需要,该介词后

39、面又不能或不宜用代词复指式,就必须或最好用介词悬空式。例如:(69)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 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70)那个交警要不就是当时心情不好正好遇见你们几个倒霉蛋要拿来出气,要不就是看见了美女想上来搭讪。不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把你们拦下来的!(丁然又一种人生 )这两句的介宾都是承前动宾而悬空,其深层语义是“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天下豪桀壮士议论” 、 “遇见你们几个倒霉蛋”+“要拿你们几个倒霉蛋来出气” 。要想使这种结构关系的句子,既协调又顺畅,虽然也可以用复指式“与

40、之” 、 “拿你们” ,但总不如悬空式紧凑、连贯、顺畅。再比如:(71)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 教寡人。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72)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 (诸葛亮出师表 )这两句,介词后面无论是重复“事” ,还是用代词“之”复指,都没有悬空式来得协调、通顺。协调还包括用介词悬空来转化和构造特殊句式,尤其是用“所”字充当核心的体词化关系从句。用悬空来关系从句化时,介宾可以在前,也可以隔开在后(董秀芳 1998、刘丹青 2004)。例如:(73)故曰:好问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 自治;知所以 自治,然后知所以 治人。 (汉书公孙弘传

41、 )(74)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 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 关系从句“所以自治”和“所以治人”都是体词性的,充当“知”的宾语;而“王所与谋反宾客”就是“王与之谋反的宾客” ,悬空的“与”通过“所”而关系从句11化,进而充当“捕”的宾语。2.2 匀称与简捷。匀称就是指在一些含有介词结构的句子中,无论介宾是否在前面出现,为了使所表述的句子从形式到节律,均达到匀称、整齐的效果,该介词就须要以悬空式出现。例如:(75)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76)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

42、国以 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 介宾“勾践”虽然较短,但后面是对举的格式,重复回指或代词复指,都会显得累赘而参差不齐;而“孝公用商鞅之法”两句,本来就很长,不能直接放在介宾位置;由于后面连用多个四字结构句,如果用代词复指,就会破坏句子的对称性和严整性,所以,作者选用了介词悬空式。再如:(77)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 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 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史记赵世家 )(78)蒙娜丽莎近几个月每次到来时都不让仆从随进,而进入画室后主客双方简直也并不怎么出声说话,作画的和被 画的全凭眼神、表情乃至心灵交

43、流,却配合得相当默契。 (刘心武永恒的微笑 )同样“李牧与秦战” ,前句用悬空式,后句用复指式;就因为前句是连动句,还带有处所补语“肥下” ,为了使句子的结构更匀称、更平稳,最好用悬空式。 “作画的”与“被画的”是并列对举式,只有采用严格的悬空式,才能使句子的结构形式和韵律模式都获得对应、均衡的效果。简捷就是指在一些表被动和对象的句子中,介词宾语或者本来就已经不言自明,或者出于某种语用需要而不宜明说。在这种的情况下,发话人如果仍然将主动者和对象者明确在介词后面表达出来,就会显得既不简洁,又不含蓄,为此就有必要使用介词悬空式。比如下面这两个被动句中,行为主体就不宜、甚至不能出现,不然,就会违背了

44、简捷、得体的语用原则。例如:(79)还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 诛,一向公认为坏人的。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80)但是,杨扬在机关内,唯一能够倾吐内心,而不被 嘲笑的,也就这个黎芬了。 (李国文情敌 )被谁“诛” 、被谁“笑”之所以没有明说,从内容看,是因为没有必要或难以表述;从形式看,是为了符合句子的四字结构的节律需要。再比如,介词“给”涉及的对象,通常都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使表达简捷、明快,使结构简洁、畅通,有时就需要甚至必须运用悬空式。例如:(81)遇到片子残破,中间断了一点的时候,他会自己用嘴哼唧着给 补充上。(老舍四世同堂 )(82)她脸儿胀得通红,

45、最后“哇”地一声哭了,非常地失态,她解释说:“是因为我不认识他那个名儿,我心里头犯腻,心想他们几个都有不给 画圈的,我就这么一个不给 画算个啥呢?” (刘心武难为情 )前句必须悬空, “片子”出现就不通; 后句如补出“他们”和“我”既不通顺,也太啰嗦。至于那些紧邻凝固式双音节词,有相当一些即使在成词之前,也是不宜补出其12介宾的。例如:(83)俗不重金银锦罽,而贵璎珠,用以缀衣或餙发垂耳。(晋书四夷列传)(84)盖物各有体,道情与词,笔路迥别,非可强而致也。辑录入杂体一卷中,借 以消余之烦恼,并借 以平天下之争心。(陈廷焯词坛丛话)毫无疑问,这些双音节共现式,虽然在紧邻初期尚未凝固,而且,从语

46、义上看可以插入介宾,但是,从表达效果和双音节要求看,即使在词汇化尚未开始的阶段,也还是须要使用悬空式。通过对介词悬空动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a 语用法是语言发展的动因之一,语法就是语用法的经常化;b 句法和词法并无绝对的界限,今天的词法构造很可能就是过去的句法格式;c 语音形式,包括韵律、节奏与对称及双音化的发展趋势,都会对句法结构和构词模式产生相当的制约作用。 2.3 关联化、标记化与情状化。所谓关联化,就是指介词悬空以后,介引功能弱化,关联功能强化,逐渐向连词发展,通过重新分析最终被确认为连词。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承前省略的惯用化直接转类而成的,主要有上古汉语中的单音介词“用、因、

47、以、由、为”等。随着表述重点频繁地转移到前后小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上,悬空的介词也就会逐渐地转向了连词。例如:(85)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用 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榖梁传桓公元年)(86)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因 不忍见也,故于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 (公羊传庄公 27 年)(87)御史进曰:“太公相文、武,以 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诸侯。 ”(盐铁论刺复 )“由、为”的连词化要到中古以后,而且,随着“由于”的出现, “由”作连词就比较少见了。例如:(88)叔翻到省之初,甚有善称;比来

48、偏颇懈怠,由 卿不能相导以义;虽无大责,宜有小罚;今夺卿禄一期。 (资治通鉴齐纪 )(89)奉唐帝诏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特奔是国求请大乘。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竺国度海之处)再一种是由介词与连词“而、以、来”等以紧邻凝固的方式构成的双音节连词,大体有“因而、从而、借以、藉以、用以、用来”等。其中“因而、从而”主要表原因, “借以、藉以、用以、用来”主要表目的。由于“以”早已从介词转化为连词了,而“来”从动词虚化为连词时间还不长,用频也不高,所以“用以、借以、藉以”的连词化也要比“用来”早得多,例如: (90)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 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张君房编云笈七签40 卷)(91)此句尤为姜尧章拈出,轻松纤软,元人小令借 以咏美人足云。(杨慎词品4 卷)(92)时固安王公复为工部尚书,奏言此僧平素受国赐赉,积蓄颇多,宜藉以营造墓塔,不须动支官钱。人以为得宜。(陆容菽园杂记4卷)至于“用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