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借古观今.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890940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借古观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借古观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借古观今“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 17 世纪初直至 18 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 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17 世纪的巴洛克绘画中在空间中出现的光显示出当时人们对光线认识在深化:光可以不依赖任何物体独立存在。这种光的出现时视觉的需要,任何空间只要有光的穿越和驻足,立即就会产生生动的效果,对光的运用时绘画强调视觉效果的关键一步。证明光已经脱离物体成为自在的视觉语言。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艺术家好像第一次注意到物体在光线的照耀下似乎并不像以前那样均匀,

2、明确。清晰。他们看到了模糊,看到了并不完全相符的阴影,看到了分布不均匀的光影,在不均匀的光影下物体显现出与常态不相同的样子-物象似乎被改变了,显得有些陌生。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来绘画,无论远近,包括一切事物,本质如何,结构如何,质感如何等等。都要予以详尽的描绘刻画,画面必须经得住近距离的观看。且对每个局部的刻画都是独立进行的。而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家注重根据视觉的感受来绘画。不再使用详尽的展现形体的描绘方法,他们故意掩饰一部分形体留待观者去想象。前者以事物应该怎样作为依据,画其所知。后者则以看上去怎样为依据,画其所见。总而言之从文艺复兴道 17 世纪,绘画是从

3、线描到图绘的变更,从清溪向模糊的过渡,从知觉像视觉得转换。当画家以视觉感受作为描绘依据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光的现象,不同反射的光应该有不同的表现。于是光在不同物体上的反射就成为了研究对象。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由于不同物质对光的反射不同,进入眼睛就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时候一道白光就是一个衣领,一块灰斑就是一个纽扣,然而这样处理,看上去却似乎包含了所有的细节,更为真实的反映了对象的视觉感受。应为对于视觉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被描绘的是什么,而在于它显得像什么。杨.凡.埃克与委拉斯凯兹的比较:杨.凡.埃克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的典范。仔细看这两幅作品的局部,杨.凡.埃克作品中后面墙壁

4、上的镜子,镜子外围的黑色金属边饰质感体积都描绘的极为认真,并且便是上的圆形图案都被画家所不放过,每一个图案都不一样,有描绘罗马战争的场景,有描绘耶稣基督下十字架,钉在十字架上等等的场景。每一个都清晰可辨。不会做任何的“虚”的处理。镜子所反映的阿尔诺而芬尼夫妇的背影和整个房间的景象更是被画家一丝不苟的描绘出来,好像有一种“偏执狂”式的性情。我们反观委拉斯凯兹作品中后面墙壁上的挂的一张同样是黑色边框的油画,我想和杨.凡.埃克描绘的镜子比起来就显得粗糙不堪了,画上只能模糊的分辨出两个人和一条红色长帘,两人的面孔更是联五官都被画家给处理掉,只用几个黑点来做暗示。我们再来看看杨.凡.埃克画中所面会的吊灯

5、,吊灯的透视,铜质的质感都没有任何问题,令人感叹的是吊灯的每一个镂空每一个纹饰都有明暗的变化,任何一个高光,反光都作细致的描绘即便是在一个细小纹饰的枝节上。灯上蜡烛那种蜡的透明感我想你会想到李希特的一张描绘蜡烛的作品。精致,严谨,就是对它最好的概括。而委拉斯凯兹画中居中宫娥头上和胸前的花就只能看出个大概,在明处的还可以看看,其余的就无法分辨了。就是明处的花也没有画得很明白,看着像,但要仔细寻究起来,还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你要是近看就只有一堆“凌乱”的笔触了。你要滩花的种类,花瓣的质感,那就无从谈起了。衣服的皱褶比较。 。 。 。 。因为委拉斯凯兹画的是一种感受,光和物体结合的样子就是他要表现的

6、。委拉斯凯兹的画上很容易看到后颜料造成的肌理,凹进部分产生的陷痕厚于薄的色彩之间产生出强烈的对比,是所有这些综合而成的视觉幻象。而杨.凡.埃克则要画出物体本来的构造。光线的视觉效果拒绝观者的近看,近看将导致所有有关物体的信息失败,而画家则除了要知道光线的视觉效果还要了解物体本身的结构,难度较以前有所增加。当你摆上一笔颜料时,你得知道从局部看着一笔是毫无意义的,他必须融入整体才有生命。从现在起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将困扰画家一生,眯起眼睛从远处看成为画家的习惯动作。因此,这一环节所体现的不仅是对局部和整体关系的一种重视,更是运用光线效果来实现虚实相生的技巧。缺少了这个环节,印象派的光色世界将无法实现。

7、这就是为什么奥尔附林要将此举赞叹为“美术史上最具决定性的革命”这是观看的问题,也是认识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得出不同的画面。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要借鉴的问题。当你对一件事物产生新的认识时,把这种新的认识展现与画面那就是一种突破。我们简单来看看德国当代艺术家 安塞尔姆.基弗 的几张作品。这些作品已经不再用传统的绘画材料来表现,基弗用泥土,铅,铁片,干花,胶,连衣裙,混凝土等等综合材料来进行创作,并且绘画的过程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工作室中,基弗甚至将自己的作品随意堆放在室外任其风吹雨淋。大自然成为基弗的合意的助手。基弗将历史题材的主题绘画完全作了一次新的诠释。在传统意识中所谓历史题材必然是一群人出现在画面中呈现一个历史瞬间,因为没有人就没有历史。但是在基弗的绘画作品中几乎没有过人的形象,人在基弗的意识中完全被物所取代。用一种物得共通性取代了人的独立性。描绘的历史题材也不再局限在一个瞬间一个场景而是一件历史事实。中间有一个十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所以基弗的作品给人的震撼所引起人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凝视远超以前的艺术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