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南湖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总结一、基本情况2008 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治旧控新、堵疏 结合、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以发展生态养殖为重点,加强领导,强势推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闯出了一条科学治污、文明养殖、循环生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路子,形成了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模式“ 南湖模式 ”, 得到了省、市 领导和业界、媒体的充分肯定,被誉为“ 具有平原特色的四大治理模式之一” 。 截至 09 年 6 月底,全区四个阶段 15631 户养殖户
2、的整治任务已基本完成,提前实现了治污工程硬件建设任务目标。09 年7 月开始,工作重心转到抓好长效管理工作上来。二、主要工作(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建立组织,强化行政推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并设立“ 三组一办” ,工作督察组、指导推进组、综合执法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技术指导、环境执法、监督协调等工作。二是落实责任,强化综合执法。建立了区联镇、镇联村、2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村(户)的三级联动机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积极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农经、环保、土管、信访、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
3、抓好服务、管理、检查、执法、信访和宣传等工作。同时,坚持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综合环保执法力度,08 年以来共处罚违规排放养殖户 525 户,处罚金额64.3 万元。三是政策驱动,强化工作保障。区政府研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政策意见,明确了沼气工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改扩建、牧业小区建设、沼气池后续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二)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治理方式对 300 头以上养殖场(户)推行生态循环零排放方式,即在配备相应基础设施基础上,按每 25 头生猪存栏配备 1 亩农田的标准,实行农牧结合养殖。对 100300 头养殖场(户)推行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即在“沼气工程 ”全覆盖基础上,重点加
4、快两个分离、 “三池 ”配套和“沼气工程” 后续管理,实现“三沼” 综合利用; 对 100 头以下养殖户 推行生态循环利用方式,即实施“ 猪沼 果(菜)模式,实现 沼液综合利用。对牧业园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即由生物菌种降解生猪排泄物。(三)狠抓落实,提前完成整治目标任务全区 15631 户养殖场(户)全部建立“一户一方案” ,装订成册,成为治污硬件配套及日常维护的重要依据。同时,签3订文明养殖承诺书,通过养殖承诺,提高养殖户环保自律意识。截止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沼气池 18.8 万立方米,其中08 年以来新建 10.3 万立方米;累计建成干粪堆积池 2.9 万立方米,其中 08 年以来新建
5、 1.9 万立方米;新建沼液储存池(储污池)34.01 万平方米;雨污分离设施 29.3 万米,硬件设施配套基本符合原定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四)长效监管,确保面源污染整治成效一是加大畜粪处理中心的生产与营销能力。按照“户聚、村收、片处理”的模式,对畜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在建成 25个畜粪收集中心的基础上,新建 4 个、改扩建及维修 12 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目前,干粪综合收集利用率达 95%,其中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收集利用率达 96%;08 年以来销售有机肥 8.19 万吨,其中外销 4.83 万吨,内销 3.36 万吨。二是加快推进牧业小区建设。遵循人畜分开、农牧结合、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
6、原则,制定了南湖区生态牧业小区建设布局规划,引导散户入园,拆除原有猪舍,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到 2009 年底,累计建成牧业小区12 个,培育年出栏生猪 50 头以上规模场(户)7513 个,实现规模养殖比例达到 85%。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各镇建立了环境监察执法中队,配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按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有关要求和规定,经授权对违规农户进行严肃查处,有力地促进了治污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在乡镇聘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4察员,加强对重点治理区域的巡视督查,有效地遏制违规排污行为。四是提高“三沼”综合利用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园林)”等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上联
7、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全区已组建沼液服务队 45 支,购置槽罐车 12 辆、电瓶三轮车 8 辆专门用于沼液施肥作业;市园林公司购置了两辆大型槽罐车,配备了工作人员,已经在新丰镇抽送沼液浇灌市郊绿地。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2008 年以来,南湖区按照嘉兴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实施方案(2008-2010 年)有关要求,全面推进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面完成了六大治理目标。1、2007 年底,全区生猪存栏 59.87 万头,2010 年 6 月底,全区生猪存栏 50.42 万头,比 2007 年缩减 15.78%。2、全区符合审批要求的 12 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8、均已办理“ 环评 ”及 环保审批手 续,严格执行三同 时制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均落实配套治理设施,已发放临时性排污许可证的规模化养殖场共 217 家。3、截至 2008 年底,全面完成 2812 户省定常年存栏生猪50 头以上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工作。4、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 96%。5干粪主要通过 3 个方面处理:一是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收集;二是沼气池利用;三是直接还田。沼液、沼渣主要通过农牧结合还田。5、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畜粪收集处理中心 29 个,其中08 年以来新建 4 个;生猪粪便收集率达 62%。6、到 2009 年底,累计建成牧业小区 12 个,培育年出栏生猪
9、 50 头以上规模场(户)7513 个,实现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3.95%。四、存在问题经过治理,河道水质明显好转,COD、氨氮指标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治污设施维护不及时,长效管理服务不完善,环保监管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制约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成果的进一步巩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五、下一步工作1、健全长效服务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切实做好沼气工程后续管理维护,解决沼气用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畜粪处理中心的生产与营销能力。统筹做好改建扩容与维护工作,增加人员设备,增强对外营销能力,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三是继续发挥科技支
10、撑作用。建立健全联合科技攻关机制,继续发挥清华长三角绿色畜禽研发中心和中科院兰化所等科研单位的作用,深6化合作,探索治污新型技术研发及推广。四是继续加强执法。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查处违规行为。2、抓好沼液综合利用。一是继续实践已有成果。对牧业园区,推广绿嘉园生态牧业园沼液输送管网和明星牧业园沼液养鱼模式,富兴牧业的生物发酵床达到零排放模式;对小规模养殖户推广新丰镇栖凰埭村生态家园示范村模式等。二是完善沼液收集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各镇、村根据实际,在建立沼液服务队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沼液收集运行机制和服务网络,定期到养殖场(户)抽取沼液,做好沼液施用到田地园林服务工作。三是加强与市园林公司合作。市园
11、林公司专门购置两辆大型槽罐车,把新丰镇剩余沼液输送到市郊绿地。下一步,将尽快做好凤桥、余新、大桥三镇相关衔接工作,争取早日对接,彻底解决剩余沼液的出路问题。四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培养农户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和自律意识,养成施用沼液的自觉行动,让农牧结合成为农户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理念,杜绝出现任何偷排现象。3、强化全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探索舆论宣传和环保教育的新思路,强化全民环保意识,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继续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相关环保法规、政策、治污技术、生态文明行为等进行宣传,特别是做好正反典型事例报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村民环保自律机制,鼓励群众及时举报各类违法行为;积极推进民主管理,7引导和组织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建立村规民约,增强约束力,规范养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