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 大力推进我校自主创新为建设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南昌大学书记、校长 周文斌(2006 年 4 月 日)同志们:2006 年是“十一五” 开局的一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全面部署了我国的自主创新工作。同时,国务院还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继1956 年知识分子会议、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 1995 年全国科技大会后的“中国科技发 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科学的春天又来了” 。为了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学校在新学期开学伊始召开了务虚会,全体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系统地学习了全
2、国科技大会有关文件精神,就我校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研究型大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今天,我们召开全校科技工作会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校科技工作,分析我校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明确我校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思路、目标和任务,动员和部署我校自主创新工作,为提升我校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一、认真学习和掌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2006 年 1 月 9 日至 11 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2
3、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大会由陈至立国务委员作总结讲话,与会代表还讨论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这次会议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号召全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的自主 创新道路,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动员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
4、话,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刻阐述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 代, 谁在知 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我们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 展的主动权。(二)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
5、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3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强调建设创新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抓好的工作。1、坚持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 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
6、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 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2、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信息科技、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生物科技、空天和海洋科技,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科学的研究,并提出了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八大目标:(1)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和新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3)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4)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
8、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提供科技支持;(5)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6)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7)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8)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3、深化体制改革,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知 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 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
9、务体系等五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调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 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军民结合、寓军 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建设社会化、网络化
10、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当前,人才 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科技人力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强调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 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强调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5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5、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强调
11、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三)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在十五年的时间里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胡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强调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温家宝总理深刻阐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并对纲 要的 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实施好科技规划纲要,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1、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指导未来 15 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加快我国科技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两大动力, 6一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
13、革开放,二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更大发展。要认真实施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要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规划纲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主线。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
14、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推进我国科技发展,要突出抓好五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四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 强基础科学和前
15、沿技术研究。 5、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们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成果。在未来的发 展中,我们还要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7并通过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掌握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防的核心技术,提升相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保障国家安全;建成几项标志性工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6、要实施好规划纲要,必须落实以下各项措施:(1)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
16、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侵权行为。(3)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十一五” 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 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7、要处理好经济与科技、政府与市
17、场、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统筹兼顾与保证重点、近期与长远等六大关系。我校各学院、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并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以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指导我校“十一五” 期间的科技工作,结 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以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精心组织编写各学院、各学科的“十一五 ”发展规划,促进我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二、大学应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8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力量,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来源,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
18、,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国家未来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胡锦 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对大学进一步发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寄予厚望。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产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产出创新成果。大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
19、的潮流,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努力成为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一)研究型大学应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证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高水平的科研活动不但不矛盾,而且密不可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高校的科研活动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孕育着科技创新的希望。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如果没有前沿的创新研究,也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 仅要深化教学改革,而且要注重改善科研活动的品质,大力开展前沿的创新研究,特别是基础
20、研究。基础研究只有面向国家需求,才能早日发挥出源头创新的作用和效益。而应用研究只有指向最前沿、最高端,才能体现出源头创新的品位和价值。青年学生具9有旺盛的求知和创造欲望,如果因势利导,培育有方,便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燎原星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解决好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这些问题,学科建设要与培养人这个大目标结合好,实验室建设要为本科生提供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创新为导向的新时代,大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传授,大学校园还是各种新文化、新思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地方。学校还要为学生课堂以外的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创新意识、
21、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十分重要。怎样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就是既要有严谨的精神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创新的激情和标新立异的特质。创新型学生的特点,一方面是文理交融,知识面宽,另一方面是有个性。对综合性大学而言,文理交融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二)大学应直接参与和推进科技创新大学多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生产和传播相结合以及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大学是最具活力的知识生产的发源地。纵观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大学都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全世界的大学获得四大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占同期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总人次的 3/4 左右;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在
22、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 2/3 左右,如果包括大学作为参与单位的论文则占总数的 80%;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的情况也非常相似。因此,大学一方面要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直接参与和推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10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要创新新的知识;对于工程技术类学科,要创新一种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则要创新一种思想。大学应更加自觉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源头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构
23、建,直接参与和推进科技创新,充分释放高校集聚的智慧能量和人才能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大学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以企 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学同样可以发挥,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使知识,特别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成为国家重要的财富;政府提供研究资助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且注重新知识带来的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贡献,即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的国家利益。许多国家将自由探索基础上产生的可能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以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跨学科研究等纳入体现国家目标的资助计划,以加快原始性创新成果向现实
24、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大学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大学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等对硅谷、波士顿、北卡三角园区等区域高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湖南省这几年来,利用主要设在当地大学的 17 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6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湖南 这个中部省份工业崛起的主要途径。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国家将在企业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高校应该与企业密切合作,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的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为企业的工程中心、技
25、术中心等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11(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直接参与和推进科技创新,都需要大学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学之间也存在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竞争一样,自主 创新能力是决定竞争取胜的关键性因素。哪所高校有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就能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就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大的贡献,因而就可以获得比别的高校更多的优质资源,就能不断地持续发展;反之,则将在竞争中被逐步淘汰。因此,国内各大学,特别是国家“211 工程” 和 “98
26、5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大学的目标。所谓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 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一般来讲,研究型大学学科比较齐全,以基础研究见长,具有整体科研实力和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实力,以及具有科学、知识、人才的整合实力和集成作用。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丹莫特教授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知识的传播和创造教学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研究型大学的教授用自己的研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成果,学生感到学
27、知识是一种创造的行为。在研究型大学就读的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一种研究型的文化中成长,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探知精神。在我国大学评价专家武书连研究员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研究型大学是采用黄金分割法来确定的,即在大学科研得分由高至低的排名表中,得分之和占总分 61.8%的那些大学即为研究型大学。12有专家向 53 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的校长、院长和部分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在对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中,学术声誉位于榜首;第二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数;第三是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数;从第四到第十依次是:近三届国家级三大奖获奖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
28、师总数的比例;近三年国家级纵向科研经费的总额;近三年被 SCI 收录的 论文数;近三年博士学位授予数。这从某个方面反映了研究型大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谓创新型大学,有大学校长认为应是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 或区域)的重大需求为目标,站在国际高等教育的科技发展的前沿,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 的获取、 创 造、集成、 传播和应用 为途径,以培养、 汇聚高素质、创新型、国 际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创造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为特色,以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为动力,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能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大学。创新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一是在办学理念上,以创新为大学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能充
29、分反映和体现现代大学的创造性、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和独立性;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以创新资源的吸纳、整合、利用、输出的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高 质 量的发展;三是在支撑体系上,以优势学科、 创新平台、创新团体三位一体,辅以创新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文化,形成持续创新的“ 发生器”。我校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所国家“211 工程”、 江西省与教育部共建的文理工渗透、理工医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把研究型大学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既是学校生存和中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江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的需要。我们要坚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 展、引 领未来”
30、 的指导 方针,加速我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使13我校成为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全校教职员工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和清醒地认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发展、学院和科研机构发展、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第一动力,并自觉地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去。三、我校“十五”自主创新成就回顾“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始终坚持以“211 工程”建设为牵引,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求发展,从人才队伍、学科、平台和制度等多个方
31、面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结构逐年优化,学科建设水平迅速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成绩喜人,产学研结合日益密切,科研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校进入了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由教学型综合性大学向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为建设研究型大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以科研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建设创新团队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素质显著增强。师资队伍结构逐年优化。一是师资队伍的职称和学位结构明显改善。学校现有教授 305 人,副教授 589 人,讲师 490 人。师资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 867 人,占教
32、师总数的 50.8%,比 “十五”初期提高了 2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38 人,占教师总数的 13.9%。目前还有 185 名教师在职攻读定向博士,122 名教师在职攻读定向硕士。二是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在专 任教师中,56 岁以上的 130 人,占教师总数的 7.6%;46-55 岁的217 人,占教 师总数的 12.7%;36-45 岁的 663 人,占教师总数的 38.8%;35岁以下的 698 人,占教师总数的 40.8%。14师资队伍规模迅速扩大。 “十五”期间,南昌大学专任教师总数增长近500 人。聘任兼职教授 218 人,引进博士生导师或教授 34 人,其中从国外引
33、进教授 8 人。引进博士 95 人,其中留学归国博士 21 人。选培定向(委培)博士 230 人;资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进修、访学等近 200 人。师资队伍质量显著提升。师资队伍中,现有院士 5 人,其中新增双聘院士 4 人。获 得“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2 个,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聘用 “赣江特聘教授”4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8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2 人,入 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 4 人,江西省“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20 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3 人, “江西省青
34、年科学家 ”13 人,全国优秀教师 4 人,江西省高校名师 15 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84 人和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 98 人。(二)学科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十五”期间,学校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促进了学科集成发展、特色发展和跨越发展,推动了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十五”期间,学校 总计投入 8600 余万元,集中力量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制造业信息化、生 态资 源、赣学等 5 个重点学科,改善了重点学科基地的装备条件。在有条件的领域建立了新优势、形成了新特色、实现了新突破, 产 出了一批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五年来,学校新增
35、国家重点学科 2 个,省级重点学科 36 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 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7 个;新增博士后流动站 1 个。学校现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3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博,25 个博士点,2 个15博士后流动站,188 个硕士点;江西省重点学科 37 个,品牌专业 36 个,省级医学领先专业 16 个。先后获得了 MBA、MPA、学校教师、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和 13 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或专业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建设了纳米技术、
36、新型能源、制药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等一批新型学科或专业。(三)科研平台建设成绩喜人“十五”期间,我校加大了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个,省级工程中心 1 个。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个,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 1 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 1 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0 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个,校级科研机构17 个,初步形成了院、校(厅)、省、部四 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体系。此外,学校投入大量人力
37、、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分析测试中心等高水平的校级公共实验平台,在图书 情报、网络等资源建设上也加大了力度,为提升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通过建设,科研平台水平显著提高,对学校的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2004 年 8 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项目 进行了验 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 :该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在装备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开发生产等方面均取得了一流的业绩,已经成为我国发光材料与器件领域一流的研究开发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其研究水平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为我国信息光电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38、贡献,完成了建设任务,教育部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200516年 8 月,以荣廷昭院士为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对南昌大学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实验室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实验室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本次评估。在 2004 年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考核评估中,我校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为优良。(四)产学研结合日益密切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强调面向江西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咨询决策服务。学校与省国家税务局、省水利厅、省气象局、吉安市和吉安县人民政府、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江西有色
39、冶金设计研究院和贵溪化工厂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以我校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和技术支撑,南昌市申报国家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基地获得成功,并使其在全国四个基地中处于领先水平,为南昌市电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昌大学科技园于 2004 年被评为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2005 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现有入园企业、研发机构 108 家,成为学校和社会重要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十五”期间,学校共有 261 项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成果转让经费达13807.8 万元,先后以学校品牌、技术成果和人才资源出资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兴办中兴软件
40、有限公司、吉安科技园等高技术产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蓝宝石衬底 CaN 基 蓝光材料生产技术研究成果成功转让并迅速形成生产力,打破了这一高技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铟镓氮绿光紫光二极管外延材料技术成功转让,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型稀土抛光粉生产技术研究成果成功转让,与国外生产技术水平接近,居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热销国内外市场。国家“863”计划项目“汽车尾气净化17催化剂”研究成果成功转让,并正式投产,可实现年产值 7000 多万元。 “汽车、摩托车尾气三元催化转化器及工业废气处理技术”成功转让广西北海并实施产业化。由南昌大学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共同完成的“直投式生物
41、法泡菜快速生产工艺技术”科研成果于 2005 年底在江西广昌县投产成功,第一期生产规模为年产 1 万吨直投式发酵泡菜,每年可增加产值 1 亿元、增加税收 1200 万元、增加劳动定员 200 人、扩大绿色蔬菜种植面积 1 万亩、带动 4000 户农户增加收入达 2000 万元,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五)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或政策创新是学校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创新政策体系是自主创新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和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创新政策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力度,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学校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42、学校领导带队,先后多次到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西北大学等优秀的地方性大学进行学习。与浙江大学有关研究机构围绕我校发展思路、发展途径等合作开展研究。2003 年 8 月学校颁布了 11 项较为系统、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2004 年 11 月进行了修订,并新增 4 项管理制度;2005 年,随着学校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需要以及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本着“目标引导、精细 管理、注重效率、追求质量”的原则, 对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形成了共 18 项较为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六)
4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加强坚持以科教兴赣为目标,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不断推进科技18创新,产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的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特别是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经费和具有重大显示度的科研项目快速增长。 “十五” 期间,学校科研经费达 2.048 亿元,比“ 九五”0.7631 亿元增长 168%。2005 年科研经费达8024 万元, 较 2001 年不足 1000 万元的科研经费,增长了八倍多;其中纵向科研经费 2840 万元,较 2001 年的 420 万元,增长 576%。在基础研究领域,共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 1 项,国家自然
44、科学基金项目58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4 项,合作参加了一批“973”、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应用研究领域,共承担“863”项目 4 项、科技部攻关等其他应用研究项目 8 项、农业部 948 项目 1 项,司法部 3 项,其他部委项目 11项,合作参加了一批军工项目和“863”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等重大项目的数量和经费稳定增长, 项目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反映出我校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增强,科研 综合实力正在大幅提高。十五期间,我校共有 174 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由科技部、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教育厅等单位组织的鉴定;共申报国家
45、专利 81 项,授权专利 32 项,其中发明专利 19 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36 项,其中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发表论文 6917 篇,其中:SCI 收录 212 篇、比 “九五”71 篇增长 199%;EI 收录 156 篇、比“ 九五”46 篇增长 239%;ISTP 收录 76 篇、比“九五”47 篇增长 62%,CSSCI 收录 245 篇、比“ 九五”210 篇增长 17%。出版专著 224 部。四、我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我校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6、19一是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术大师、科研领军人物极少。尽管在“ 十五” 期间,学校加大了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但在全国范围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大师级的高层次人才方面,与进入“211 工程”和“985 工程” 的许多高校相比,差距特别大。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973”项目方面,至今尚是空白。能够领衔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帅才或领军人物极为缺乏。二是科研力量分散,在国内知名或有影响、能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极少。 学校各教学科研单位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整合难,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精神不强等问题。
47、科研项目存在小型、分散、自发的局面,有些同志甘愿守着小摊子,自我封闭;物质资源共享难,重复投资,设备利用率低;科研队伍大都由导师和其所带的几个研究生组成,不仅规模小,且结构也不合理,稳定的科研队伍不多,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极少;在科研活动中, “小打小闹” 、“打一枪、 换一个地方” 的多, 满足于小 进即安的多。三是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不强,有重大显示度的项目和成果极少。相当数量的教职员工仍旧满足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工作量的完成,缺少积极主动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意识,学校自主创新的氛围尚不浓厚。重视 申请项目,不注重项目的完成质量。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学校科研和学科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48、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水平的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学校承接的前沿性、 综合性、跨学科的国家级大课题极少,授权发 明专利的数量少,高水平的论文不多,连续多年没有获得国家级的科研成果奖,突破关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极少。四是科研平台建设效益不高,高层次和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数量少。我校各类各级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等科研基地数量不20少,但总体上取得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投入不成比例。 “只设不建”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研基地已日益“空壳化”,相当数量的基地定位和发展方向与目标不明确。与国内的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我校尚无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教育部的重
49、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也少。高水平科研基地数量少,既不利于学校科研资源的整合、学科交叉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也限制了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制约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重大成果产生难、转化难,形成 产业 化和规模优势的很少;与企业间的联系不多,来自企业的科研资助少。科技工作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各行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我校承担的重大横向项目,特别是对国家和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不多,在服务于政府咨询决策和社会发展方面贡献不够,多学科交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上述不足严重影响或制约着学校自主创新工作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学校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推进自主创新、建 设研究型大学的大好机遇,有利条件,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又要充分认识我们自身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抓实干,扎实有效地推进自主创新工作。五、扎实推进自主创新(一)指导思想我校自主创新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21国家、创新创业江西的战略和学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