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培训讲稿(2).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880488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讲稿(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培训讲稿(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培训讲稿(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培训讲稿(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培训讲稿(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用药准则一) 鱼类疾病发生的原因鱼类发生疾病的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机体所处的外部因素与机体的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能引起疾病的致病生物和环境条件,而内在因素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敏感程度。当然,无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和调整,因此,鱼类疾病的发生与否,又与人为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一)致病生物常见的疾病多数都是由于各种致病的生物传染或侵袭到鱼体而引起的,这些致病生物称为病原体。能引起鱼类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以及蠕虫、蛭类和甲壳动物等。在这些病原体中,有些个体很小

2、,需要将它们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看见,称它们为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由这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因为具有传染性,所以又被称为传染性疾病。有些病原体的个体较大,如蠕虫、甲壳动物等,统称为寄生虫,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又被称为侵袭性疾病或寄生虫病。病原体能否侵入鱼体,引起疾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有关。毒力较弱的病原体只有大量侵入鱼体时,才能引起鱼体感染致病,而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即使少量感染也能引起疾病的发生。显然,如果饲料或养殖用水中存在大量的某种病原体,那么,就不2可避免地将引起鱼类发生某种疾病。因此,预防和治疗鱼类的疾病,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消灭水体中和鱼体内的病原体。(二) 内在因素

3、将同一种鱼类饲养在同一个饲养水体中,会出现有的鱼生病,有的鱼不生病的现象,说明不同个体对病原体有不同的抵抗力,这种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也被称为免疫力。在受到病原体袭击时,免疫力强的鱼体可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而免疫力弱的鱼体就可能因为不能抵抗病原体入侵而发病。鱼体免疫力的强弱主要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即鱼类的种内遗传差异是主要原因。此外,各种鱼的由于食性、性别、年龄、营养等状况和内分泌的不同,鱼体内化学物质组成也不一样,有些鱼体内环境适宜于某种病原体繁殖,因此容易感染生病,而另一些鱼体内就不一定适合这种病原体繁殖,所以,不同的鱼体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例如,白头白嘴病的病原体只能感染幼小的

4、鱼,当鱼体长达到 5 厘米以上时,就不容易再受到感染了。病毒性病原体也不大容易感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鱼体。病原体入侵鱼体的过程中会受到鱼体的粘液、皮肤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阻止,而阻止的能力有大有小,当不足以抵挡病原体入侵时,鱼体就会发生疾病。当鱼体的鳞片脱落,皮肤破损,粘液分泌殆尽时,都会导致防御能力降低。因此,在鱼类的饲养过程中应尽量保护这些防御屏障,充分发挥这些防御屏障的防病作用。3(三)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既能影响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又能影响鱼体的内在抗病能力。很多病原体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引起疾病发生。有些恶劣的饲养环境,即使在没有病原体存在时,也可以直接使鱼体患病甚

5、至死亡。淡水养殖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1 水的理化性质水温: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即所谓的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饲养水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当水温突然上升或下降,鱼类的体温不能正常随之变化,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导致抵抗力降低而患病。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因鱼种、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别,水温的突然变化一般不宜超过 2,鲫和鲤等淡水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水温的突然升高或降低也不能超过 5。鱼类的中暑、感冒及烫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水温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酸碱度:饲养水的酸碱度通常用 pH 表示,pH 范围在 114 之间,pH 7 是中性,大于 pH 7 为碱性,小于 pH 7 为酸

6、性,测定 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试纸法,将 pH 试纸放入水中,变色后与标准板比较颜色即可得出饲养水体的 pH 值。对鱼类适宜的饲养水应为 pH 6.58 之间,即中性偏碱。当水质偏酸时,鱼体生长缓慢,许多有毒物质在酸性水中的毒性也往往增强。但是,若饲养水过度偏碱,鱼类的鳃会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的粘液,就会防碍鱼体的正常呼吸。溶氧:饲养水中氧气的溶解量称溶氧,用每升水中溶解的氧气4量表示。当饲养水中溶氧不足时,鱼体会出现浮头,过度不足时,鱼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毒物:对鱼类有害的毒物很多。常见的有硫化氢以及各种防治疾病的一些重金属盐类。这些毒物不但可能直接引起鱼类中毒,而且能降低鱼体的防御机能,致使病

7、原体容易入侵。急性中毒时,鱼类在短期内会出现中毒症状或迅速死亡。当毒物浓度较低,则表现出现慢性中毒,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其生长缓慢或出现畸形,容易患病。2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3 个方面:饲养水中的病原体、饲养的鱼类和水中其他生物。病原体:当饲养水体中病原体的数量过多容易引起饲养鱼的疾病。在鱼类的饲养过程中,经常使用消毒剂药药的目的就是要杀灭水中的病原体,以期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但是,在用药的同时,药物的毒性也可能危害鱼类。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要选用对病原体杀灭力强而对鱼体毒性低的药物,并正确掌握其用量,以达到既能防治疾病,又不危害鱼体的目的。饲养鱼类:在同一饲养水体中饲养鱼类

8、的品种和规格要搭配得当,饲养鱼体的密度要合理。性情凶猛的鱼类不宜与温顺的鱼饲养在一起,否则,会出现弱肉强食、性情温顺的鱼类被追逐甚至咬伤的现象。规格悬殊太大的鱼类也不宜饲养在一起,以免个体较小的鱼被排挤和受到惊吓。5其它生物:饲养水中的生物种类很多,有些虽然不是病原体,但是,它们是病原体的传播者或中间宿主,所以也应当驱除。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工饲养管理是否恰当。例如在鱼类的捕捞或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使鱼体受伤,就容易发生水霉病。当投饵不当,或者使用的饵料质量不好,营养不全面等,就有可能引起鱼体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二)防治疾病的原则饲养鱼类,成本较高,而且有些优良品种很难得到,一

9、旦患病死亡,损失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一些名贵的鱼类品种,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培育出来,患病后即使病愈也可能已经失去了观赏价值。为了尽量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必须掌握鱼类的发病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下面简述鱼类疾病的防治原则。(一) 防重于治防重于治是防治动、植物疾病的共同原则。但是,对于饲养的鱼类而言,意义更大。因为鱼类生病后,大多数已不摄食,又无法强迫其摄食和服药,因此,患病后的鱼体难以获得应有的营养和药物治疗。在大批量饲养时,依靠注射给药也是很困难的。此外,鱼体的免疫系统不如高等脊椎动物发达,一旦出现病情,说明鱼体的病原体已突破了各种防御屏障,靠内在的免疫力已经很难康复。大批量饲养的鱼

10、类,当发现其中有鱼体生病时,就表明这批鱼类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若是将药物混在饵料中投喂,结果必然是没6有患病的鱼吃到的药物多,病情越重的鱼吃到的药物越少,导致药物在患病鱼的体内达不到能治疗疾病的剂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治疗鱼病时,要做到每次都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于鱼类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依靠预防。即使发现病鱼后进行药物治疗,主要目的也只能是预防同一水体中那些尚未患病的鱼受感染和治疗病情较轻或者处于潜伏感染的鱼体,病情严重的鱼是难以通过治疗而达到康复的。(二) 重在饲养管理鱼类的部分疾病在发生前有一定的预兆,只要平时在管理过程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及早处理,是可以把疾病造

11、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鱼类的良好生活环境是靠饲养者精心管理而形成的。保证鱼类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中,至少可以避免发生非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浮头、窒息、中毒等疾病的发生。(三) 按规定的疗程和剂量用药各种水产用药物既可以防治疾病,同时对鱼类也是有毒害作用的,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如果用药量过大,就有可能由于其毒性过大而影响鱼类的正常生理机能,甚至造成鱼体中毒死亡;而用药量过小,又起不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当然,每一种水产用药物的用量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有时还需要根据水温、水质、鱼体的大小作适当的调整。不过,对用药剂量的调整有一定的范围,不能随意改变。7有些水产用药物,如磺胺类和某些抗生

12、素类药物,只有抑制致病菌的功能,不具有杀灭致病菌的能力,对于已经进入鱼类体内的致病菌,只能依靠鱼体自身的防御机能将其消灭。因此,治疗鱼类的疾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能要求“立竿见影” ,尽管暂时看不出疗效,也要按规定的疗程用药,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用药的程序,以避免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从经济效益和治疗效果两方面衡量,适合治疗鱼类疾病的药物本来就比较少,如果致病菌对一些水产用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可用的药物就更少了,最终还可能形成无药可用的局面。疾病的诊断和检查方法一)疾病的诊断依据目前,尚难于做到通过检测患病鱼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而对鱼类疾病进行诊断,大多只能通过病鱼的症状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作出确诊。大致可

13、以根据如下几条原则进行鱼病的诊断。(一) 判断是否由于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有些鱼类出现不正常的现象,并非是由于传染性或者寄生性病原体引起的,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溶氧量低导致的鱼体缺氧、各种有毒物质导致的鱼体中毒等。这些非病原体导致的鱼体不正常或者死亡现象,通常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症状:1 因为饲养在同一水体的鱼类受到来自环境的应激性刺激是大8致相同的,鱼体对相同应激性因子的反应也是相同的,因此,鱼体表现出的症状比较相似,病理发展进程也比较一致。2 某些有毒物质引起鱼类的慢性中毒外,非病原体引起的鱼类疾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失常甚至死亡。3 查明患病原因后,立即采取适当措施,症状可能很快消除,通常

14、都不需要进行长时间治疗。(二) 依据疾病发生的季节因为各种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均需要适宜的温度,而饲养水温的变化与季节有关,所以,鱼类疾病的发生大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适宜于低温条件下繁殖与生长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大多发生在冬季,而适宜于较高水温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大多发生在夏季。(三) 依据患病鱼体的外部症状和游动状况虽然多种传染性疾病均可以导致鱼类出现相似的外部症状,但是,不同疾病的症状也具有不同之处,而且患有不同疾病的鱼类也可能表现出特有的游泳状态。如鳃部患病的鱼类一般均会出现浮头的现象,而当鱼体上有寄生虫寄生时,就会出现鱼体挤擦和时而狂游的现象。(四) 依据鱼类的种类和发育阶段因为各种病原体对

15、所寄生的对象具有选择性,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鱼类由于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体内化学物质的组成等均有所不同,对不同病原体的感受性也不一样。所以,鲫或者鲤的有些常见疾病,就不会在冷水鱼的饲养过程中发生,有些疾病在9幼鱼中容易发生,而在成鱼阶段就不会出现了。(五) 依据疾病发生的地区特征由于不同地区的水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微生态环境均有所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病原区系也有所不同。对于某一地区特定的饲养条件而言,经常流行的疾病种类并不多,甚至只有 12 种,如果是当地从未发现过的疾病,患病鱼也不是从外地引进的话,一般都可以不加考虑。二)疾病的检查与确诊方法(一) 检查鱼病的工具对鱼类的疾病进行

16、检查时,需要用到一些器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购置。一般而言,养殖规模较大的鱼类养殖场和专门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与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均应配置解剖镜和显微镜等,有条件的还应该配置部分常规的分离、培养病原菌的设备,以便解决准确诊断疑难病症的问题。即使个体水产养殖业者,也应该准备一些常用的解剖器具,诸如放大镜、解剖剪刀、解剖镊子、解剖盘和温度计等。(二) 检查鱼病的方法用于检查疾病的鱼类,最好是既具有典型的病症又尚未死亡的鱼体,死亡时间太久的鱼体一般不适合用作疾病诊断的材料。作鱼病检查时,可以按从头到尾,先体外后体内的顺序进行,发现异常的部位后,进一步检查病原体。有些病原体因为个体较大,肉眼即可以看见如

17、锚头鳋、鱼鲺等,还有一些病原体个体较小,肉10眼难以辨别,需要借助显微镜或者分离培养病原体,如车轮虫和细菌、病毒性病原体。1 肉 眼 检 查对 鱼 体 肉 眼 检 查 的 主 要 内 容 : 一 是 观 察 鱼 体 的 体 型 , 注 意 其 体型 是 瘦 弱 还 是 肥 硕 , 体 型 瘦 弱 往 往 与 慢 性 型 疾 病 有 关 , 而 体 型 肥 硕的 鱼 体 大 多 是 患 的 急 性 型 疾 病 ; 鱼 体 腹 部 是 否 鼓 胀 , 如 出 现 鼓 胀 的现 象 , 应 该 查 明 鼓 胀 的 原 因 究 竟 是 什 么 ; 此 外 , 还 要 观 察 鱼 体 是 否有 畸 形

18、。 二 是 观 察 鱼 体 的 体 色 , 注 意 体 表 的 粘 液 是 否 过 多 , 鳞 片 是否 完 整 , 机 体 有 无 充 血 、 发 炎 、 脓 肿 和 溃 疡 的 现 象 出 现 , 眼 球 是否 突 出 , 鳍 条 是 否 出 现 蛀 蚀 , 肛 门 是 否 红 肿 外 突 , 体 表 是 否 有 水 霉 ,水 泡 或 者 大 型 寄 生 物 等 。 三 是 观 察 鳃 部 , 注 意 观 察 鳃 部 的 颜 色 是 否正 常 , 粘 液 是 否 增 多 , 鳃 丝 是 否 出 现 缺 损 或 者 腐 烂 等 。 四 是 解 剖 后观 察 内 脏 , 若 是 患 病 鱼 比

19、 较 多 , 仅 凭 对 鱼 体 外 部 的 检 查 结 果 尚 不 能确 诊 , 就 可 以 解 剖 12 尾 鱼 检 查 内 脏 。 解 剖 鱼 体 的 方 法 是 : 剪 去鱼 体 一 侧 的 腹 壁 , 从 腹 腔 中 取 出 全 部 内 脏 , 将 肝 胰 脏 、 脾 脏 、 肾 脏 、胆 囊 、 鳔 、 肠 等 脏 器 逐 个 分 离 开 , 逐 一 检 查 。 注 意 肝 胰 脏 有 无 淤 血 ,消 化 道 内 有 无 饵 料 , 肾 脏 的 颜 色 是 否 正 常 , 鳔 壁 上 有 无 充 血 发 红 ,腹 腔 内 有 无 腹 水 等 。2 显 微 镜 检 查在 肉 眼 观

20、 察 的 基 础 上 , 从 体 表 和 体 内 出 现 病 症 的 部 位 , 用 解 剖刀 和 镊 子 取 少 量 组 织 或 者 粘 液 , 置 于 载 玻 片 上 , 加 12 滴 清 水( 从 内 部 脏 器 上 采 取 的 样 品 应 该 添 加 生 理 盐 水 ) , 盖 上 盖 玻 片 , 稍11稍 压 平 , 然 后 放 在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 特 别 应 注 意 对 肉 眼 观 察 时 有 明 显病 变 症 状 的 部 位 作 重 点 检 查 。 显 微 镜 检 查 特 别 有 助 于 对 原 生 动 物 等微 小 的 寄 生 虫 引 起 疾 病 的 确 诊 。(三

21、) 确诊根据对鱼体检查的结果,结合各种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就基本上可以明确疾病发生原因而作出准确诊断了。需要注意的是,当从鱼体上同时检查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时,如果两种病原体是同时感染的,即称为并发症,若是先后感染的两种病原体,则将先感染的称为原发性疾病,后感染的称为继发性疾病。对于并发症的治疗应该同时进行,或者选用对两种病原体都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继发性疾病大多是原发性疾病造成鱼体损伤后发生的,对于这种状况,应该找到主次矛盾后,依次进行治疗。对于症状明显,病情单纯的疾病,凭肉眼观察即可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是,对于症状不明显,病情复杂的疾病,就需要作更详细的检查方可作出准确的诊断。当遇

22、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委托当地水产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协助诊断。当由于症状不明显,无法作出准确诊断时,也可以根据经验采用药物边治疗,边观察,进行所谓试验性治疗,积累经验。鱼病防治用药知识一)鱼病防治常用药物药到病除是防治鱼病的理想结果。一种疾病可以选用多种药物,12一种药物也可能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因此,在正确诊断鱼病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选用外用和内服水产用药物是治疗鱼病的关键。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常用水产用药物分为外用和内服二大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水产用药物既可外用又可以内服,现将部分水产用药物简介如下。(一) 外用药物1 消毒杀菌剂1) 稳定性二氧化氯(C1O 2) 二氧化氯是预防和治疗水产

23、动物传染病的有效药物,是首选的高效消毒剂,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二氧化氯为 A1 级消毒剂,它对各种传染性病原,如病毒、细菌及其芽胞、霉菌等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水产用药物市场上出售的是稳定性二氧化氯,商品名有“绿养灵” 、 “三亩灵” 、 “虾蟹康”和“一元笑”等产品。主要可以用于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由病毒、细菌引起的传染病,还可用于清除饲养池塘中的蓝藻。用量:含量为 8.0的稳定性二氧化氯,一般用 0.10.3 毫克/升。注意:不能使用金属容器盛装二氧化氯。 2) 二氯异氰尿酸钠 广谱消毒杀菌剂,简称二氯。渔用产品中含有效氯 45.069.0,市售商品名有“鱼康” 、 “漂粉精”和“氯杀灵”

24、等品名。其性状稳定,杀菌力强。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各种传染性疾病。13用量:0.30.5 毫克升全池泼洒。间隔 2 天可重复泼洒 1 次。3) 三氯异氰尿酸 这种药物微有氯臭,杀菌力强,简称三氯。含有效氯 80.0左右,市售商品名有“活化氯” 、 “强氯精”等。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用量:0.20.3 毫克升全池泼洒。间隔 2 天可重复泼洒 1 次。 4) 漂白粉 常用水体消毒杀菌剂。含氯量为 25.030.0,杀菌力强。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用量:1.01.2 毫克升全池泼洒。防病时每半月泼洒 1 次。治疗时可每隔 2 天重泼 1 次。注意:漂白粉易受潮失效,用后要密封

25、保存。对长期贮存后的漂白粉,使用前尽可能地测定其含氯量,按其实际含氯量计算用量。另外,漂白粉的贮存和使用中不能合用金属用具。5)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商品称皮维碘,为新的消毒剂。市售商品名有“强效碘”和“农尔乐”等品名。对多种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杀灭作用。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各种传染性疾病。用量:10.0复方皮碘 500600 毫克升浸泡鱼种或成鱼 1520分钟。口服用量为 100 千克鱼每日用 25 克拌铒投喂,连续 1015 天。6) 高锰酸钾 一种紫色结晶强氧化剂,对细菌及一些寄生虫类有杀灭作用。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各种细菌、原虫和单殖吸虫病。14用量:0.30.5 毫克升全池泼洒;1015

26、毫克升浸泡鱼体1520 分钟。7) 生石灰 在水产养殖业中,生石灰多用于清塘、杀菌和调解饲养池塘中的水质。用量:(1)每亩水深 1 米以下的水面用 125.0150.0 千克生石灰清塘,可杀灭所有生物;(2)每亩 50.070.0 千克泼洒干池塘,可杀灭病原体;(3)每亩 2030 毫克升全池泼洒可防治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并可改良水质,是推荐使用的方法。2 杀虫药物1)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是防治鱼类原虫病(除小瓜虫外)的重要药物,可以杀灭和驱除体外寄生虫。用量:0.5 毫克升硫酸铜与 0.2 毫克升硫酸亚铁混合后全池泼洒。治疗在车轮虫、斜管虫等病。注意:本品要严格按定量使用。2) 敌百虫 水产业

27、用敌百虫为白色结晶,有效成分 80.0以上为好。外用敌百虫可以治疗单殖及虫和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防治粘孢子虫病。内服可驱除线虫、棘头虫和绦虫等寄生虫。是常用的重要药物。用量:(1)0.30.5 毫克升 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2) 按 1:0.6 倍量将敌百虫与碱面混合,0.10.2 毫克升全池泼洒。15(3) 每 100.0 千克鱼每日用 24 克晶体敌百虫拌饵投喂 26天,可驱除毛细线虫、绦虫和棘头虫等。注意:混养有淡水白鲳和虾类的水域禁用敌百虫。3) 中草药1)大黄 又名马蹄黄、将军。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是推荐使用的中草药类。以大黄为主要成分的水产用药物有“三病康宁” 、 “鱼安康” 、

28、 “虾康宁”等。主要防治细菌性水产动物疾病。用量: (1) 每千克大黄加 20 倍 0.3氨水浸泡 12 h 后全池泼洒,泼洒大黄量为 24 毫克升。(2) 每 100.0 千克鱼种用 0.50.75 千克大黄拌铒投喂,连续35 天为一疗程。2) 五倍子 又称木子、盐肤木。有较强的杀菌力。主要防治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烂鳃病、腐皮病、溃疡病、肤霉病等。用量: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浸泡一定时间,连渣带汁一起泼洒,使池水中的药物达到 24 毫克升的浓度。3) 苦参 本药抗菌作用强、广谱。防治鱼类的竖鳞等细菌性疾病效果好。 用量:每亩水深 1 米用 2.0 千克苦参,煎出药汁后全池举洒。(二)内服药类内服药是

29、以药物拌饵经口投喂的形式作用于鱼体,起到抗病毒和杀菌、驱虫作用。161 磺胺类 复方新诺明、磺胺间甲氧嘧啶等均属磺胺类菌药物,主要治疗肠炎、赤皮病等细菌感染。 用量:每 100.0 千克鱼第一天用 10.0 克磺胺类药物拌饵投喂:第 26 天减半,即用 5 克拌饵投喂。6 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续投喂 2 个疗程2 抗菌素类 水产用抗菌素种类较多,一般都可起到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抗细菌感染作用。常用有土霉素、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氟苯尼考等。主要用量为每 100 千克鱼每日用 25 克拌铒投喂,连续 57 天为一疗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和正在兴起的微生态制剂、病毒和细菌生物

30、制品疫苗都是应该使用的绿色药物。二) 给药方法与施药技术不少从事水产动物养殖的人员在水产用药物的使用上存在许多误区,不正确地使用水产用药物,不仅影响会药物的疗效,贻误治疗的最好时机,还可能导致药物对水产动物机体和养殖环境的污染。(一) 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拌药饵投喂法、浸泡(药浴)法、注射法和局部涂抹法等。拌药饵投喂法和药液浸泡法比较适用于需要大批量处理的治疗对象,而注射法和局部涂抹法则只适用于观赏鱼、繁殖用亲鱼等能实行个体管理的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17选择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适宜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根据患病水产动物的状况患病后的水产动物的摄食量一般都

31、是趋于下降的,游泳的速度也变的比较缓慢,常出现离群独游的现象。对于食欲严重衰退的水产动物群体,即使将药物拌在饲料中投喂,也只能是尚未丧失摄食能力的水产动物能吃进药饵,因此,难以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具有摄食能力的水产动物吃进了过多的药饵,还可能会导致药害现象的发生,而如果摄食药饵量太少,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不能达到抑制病原体的药物浓度,就不仅不能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此外,未被水产动物摄食的药饵,可能在水体中不断地释放药物,还会对养殖水体中的微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采用拌药饵投喂的给药方式时,一定要考虑患病的水产动物是否还有摄食能

32、力。2 根据病原体的特性细菌、细菌、真菌和各种寄生虫都可能成为水产动物的病原体,而能治疗百病的药物是没有的。因此,在采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之前,必须要首先确认病原,对疾病作出正确地诊断。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没有药物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病毒性疾病的水产动物用药,主要目的是在于为了控制病原性细菌对水产动物的二次感染。对于由病原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一般采18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注意针对患病水产动物究竟是全身性感染还是局部感染,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如对于鳗鲡的爱德华菌病,由于病原菌可以通过血液在全身流动,所以采用在饵料中拌药物投喂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车轮虫病和

33、体表寄生虫病,由于寄生虫寄生部位是鳃和体表,药物能直接接触到病原体,因此,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采用药液浸泡法是比较适宜的。由寄生虫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在体表寄生的原生动物、大型吸虫和甲壳动物等,采用药液浸泡法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寄生在水产动物的消化道的棘头虫、线虫等体内寄生虫,必须采用拌药饵投喂的给药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3 根据药物的类型能溶于水或者是经过少量溶媒处理后就能溶于水的药物,不仅可以作为拌药饵投喂的的药物使用,同时也是可以作为药浴用药物使用的。但是,对于不溶于水的各种药物就不能作为药浴用药物。既能用于拌药饵投喂又能作为药浴用的药物是很少的,药物的生产商是根据药物的使

34、用途径和方式制备的不同剂型,在选择和使用某种药物时,必须认真地阅读使用说明书。根据药物不同的剂型,有些药物在消化道内不易吸收,而比较易于通过鳃吸收,因此,了解各种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二) 选择药物的依据1 依据药物的抗菌谱19从患病的水产动物中分离病原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鉴定其种类后,根据不同药物的抗菌谱,就可以大致明确什么抗菌药物可能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效药物,首先可以从药物的抗菌谱中选择病原菌比较敏感的几种抗菌药物。最近,人们注重将具有较广抗菌谱的抗菌药物作为水产用药物的研究开发对象,即希望用一种药物就可能对多种病原菌有效。现在,已经研制出来了一些同时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病

35、原菌都有抑菌作用的药物。2 感受性的测定如果选用的抗菌素对某种致病菌没有抑制作用,使用后就不可能获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然而,即使某种抗菌素能抑制某种致病菌,不同的致病菌对同一种抗菌素的感受性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为了达到药到病除或者获得对疾病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筛选病原菌敏感的抗菌素作为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药物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研究者们采用在养殖现场分离到的水产动物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已经发现有些菌株对某些抗菌素失去了敏感性,或者感受性已经下降了,这就是因为病原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病原菌对药物的感受性一般都是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即每升(L)培养基中的抗菌药物以毫克(m

36、g)表示,作成倍比稀释系列,当接种在培养基中的病原菌被完全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表示药物对致病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从患病水产动物中分离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20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但是,开展这个工作要求有一定的试验条件,而且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试验技能,因此,尚不具备这种试验条件的养殖单位和个人可以委托有条件的研究单位协助完成这项工作。3 抗菌素的作用方式在药物疗法中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都是能对细菌的细胞产生作用,而对水产动物和人体的细胞不会产生危害的,这是因为药物具有选择性毒性的缘故。在选择抗菌素类药物作为水产动物疾病的药物时,首先要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除了

37、要明确该药物的作用原理外,还应该弄清楚药物对病原菌究竟是抑菌作用还是杀菌作用,这些问题对于确定药物的投予量和投予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对病原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机制有所不同。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后,病原菌的数量不会减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以有效的药物浓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因为药物只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最终还要依靠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的作用使疾病痊愈。而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则是通过直接杀死水产动物体内的致病菌而产生治疗效果的。由于抑菌和杀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必须要使药物的有效浓度在水产动物体内维持一定的时间,需要准确计算初次用药量和再次使用的维持量。使用杀菌作用的药物,

38、则不需要考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维持一定时间的杀菌浓度。在抗菌类药物中,通常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定为具有抑菌21作用的药物,而将呋喃类药物定为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不过,当大剂量的使用抑菌性药物时,其药物也会显示出杀菌效果。所以,药物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只是使用剂量的差异,而不存在本质的不同。4 第一次选用药物和第二次选用药物在水产动物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后形成具有抑、杀菌效果的药物越来越少局面。如果通过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疾病的治疗初期就选用病原菌最敏感的药物,就可能随着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无法再获得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为了避免这种

39、现象的出现,在使用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之前,就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决定不同药物的使用顺序。譬如,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等比较容易引起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作为第一次选用药物,而将对已经产生耐药因子的耐药性病原菌也有杀菌效果的合成抗菌药物,如萘啶酸、噁喹酸和吡咯酸等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只对第一次选择药物失去疗效的情况下使用。在决定使用药物的顺序时,最好是能将磺胺类药物作为第一次选择用药,抗生素类药物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而将各种化学合成药剂作为第三次选择用药,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用药顺序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践中也不是绝对的。虽然病原菌对萘啶酸等第二次选择用药物不会产生耐药因子,但是

40、病原菌能很快获得对这些药物的短期耐药性,因此,在实际防22治水产动物疾病时,应该严格控制这类药物的使用次数。当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失去效果后,还必须从第一次选择使用的药物种类中筛选有效的药物,由于病原菌对药物的耐性程度每年都会不断的变化,当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又可以恢复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三) 药物治疗1 拌药饵投喂药物1) 投药的标准量首先,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决定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用药量,在各种水产用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中经常可以看见“按每公斤鱼体用毫克药物,拌和在饲料中”或者“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的表达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标准用药量,是指对水产动物的单位

41、重量或者单位饲料中添加药物用药的量,与实际用药量“标准用药量饲料总重量(公斤) ”之间是有差别的。根据水产动物重量计算标准用药量虽然在水产动物养殖的实际生产中,计算标准用药量有各种方法,但是,只有根据水产动物的体重计算标准用药量,才是正确的方法。这是因为在现代水产动物养殖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需要经常对养殖的水产动物按规格进行选择,将规格相同的个体饲养在一起,因此,即使对于实施群体饲养的水产动物,其个体间的摄食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所谓标准用药量,就是根据不同的药物种类,对水产动物投药23后能在短时间内在其体内上升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剂量。如果超剂量地对水产动物给药

42、,使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高于有效药物浓度,只能使水产动物机体受到药物的伤害,而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此相反,如果给药量过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尤其是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为了推测饲养在水体中水产动物的总重量,可以根据在放养时记录的总数,与每次对水产动物进行选别时的统计数字进行核对,并根据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就不难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了。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的条件如长时间用饲料饲养的鲤,在体重和水温等条件稳定的情况下,鱼体每天的摄食量是比较稳定的。根据水产动物体重确定投饵量,通常以投饵率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制定的投

43、饵率表是不能根据水产动物的饱食量计算的,而是应该根据水产动物能出现最高的饵料效率的投饵量计算的,因此,一般按水产动物饱食量的 80%计算为宜。对于每天的投饵率固定的水产动物,将投喂药物的标准量采用在饲料中的添加率表示,也与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的标准用药量具有相同的意义。譬如,磺胺类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一般是每公斤 100 毫克,如果是在饲料中按 0.5%的比例添加药物,再按 2.0%的投饵率投喂水产动物,就正好合适,而如果将这种药饵的投饵率提高到 3.0%的话,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就已经达到了每公24斤 150 毫克的用药量。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的关系如表 1所示。鲤、鲫、草鱼

44、和团头鲂等鱼类的投饵率一般均比较稳定,按照表 1 的方式制定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药物添加率之间的关系表是可能表 1 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之间的关系(根据水产动物体重计算的标准用药量和投饵率可以知道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量)投饵率 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率(%)(%) 0.01 0.05 0.1 0.5 1 55 5* 25 50 250 500 25004 4 20 40 200 400 20003 3 15 30 150 300 15002 2 10 20 100 250 10001 1 5 10 50 100 500* 按每公斤水产动物体重添加药物的毫克数(mg/kg .鱼体重) 。的,但是

45、,对于翘嘴鳜等以鲜活鱼类为食的鱼类而言,就难以制定出这样的投饵率表了。2) 药物的剂型与饲料水产动物的饲料大致可以分为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前者又可分为粉状和颗粒状两种,后者就可能是直接利用鲜活鱼或者用鲜鱼作成的鱼糜。拌药饵投喂法就是要将药物混合在饲料中投喂,为了避免药物的损失和让水产动物能摄食药饵,使用者必须熟知药物的剂型和饲料、饵料的关系。(1) 脂溶性药物制剂 25不溶于水的药物制剂虽然可以与任何种类的饲料和饵料混合使用,但是,根据饲料和饵料种类的不同药饵的制作方法有所不同。在配合饲料中,如果是将药物拌在颗粒和微粒饲料中,可以首先采用相当饲料重量的 5.010.0%油(鱼油

46、)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将颗粒饲料加入其中混合,使油和药物的混合物吸附在饲料的表面,阴干 20 分钟后投喂,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粉状饲料和鱼糜可以将准备好的药物直接混合在其中即可。(2) 水溶性药物制剂 能溶于水的药物制剂可以直接用水稀释后,将颗粒饲料放在其中并稍加搅拌,随着水分被吸入饲料内,药物也被吸附在饲料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微粒饲料,由于颗粒比较小,遇水后颗粒很容易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将药物用水稀释后,首先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搅拌成稀糊状后,再与微粒饲料混合。对于粉状饲料可以直接加入用水稀释后的药液中搅拌成糊状,作成块状药饵后投喂。由于鲜鱼和鱼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与药液

47、混合后容易流失,一旦投入水中后其中的药物可能很快地散失到水体中,很难被鱼体摄入其体内。因此,水溶性药物制剂添加在颗粒饲料中比较适宜,而不宜直接添加在鲜鱼和鱼糜中。在鲜鱼和鱼糜中添加时,需要采用粘附剂等措施,尽量防止药物流失。(3) 药物散剂 在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乳糖、酵母粉等作成的制剂,成为药26物散剂。在水产动物中的药饵中,当饲料的比例过大时,就会妨碍消化管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制作水产动物的药饵时,应该注意尽量提高药物在药饵中所占的比例。磺胺类药物添加在不同饲料中的效果如表 2 所示。表 2 饲料的种类与磺胺类药物的添加方法(依原,1972)饲料的种类 磺胺药物的剂型 添加方法 效果微粒

48、饲料 纯粉 混合在油中 盐化 用水溶解 盐化 混合在油中 颗粒饲料 盐化 用水溶解 纯粉 混合在油中 盐化 混合在油中 鲜鱼饵料 纯粉 盐化 湿颗粒饲料 纯粉 盐化 3) 药物与饲料的混合方法为了提高药物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将药物均匀地拌和在饲料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水产动物均匀摄食药物饲料的前提。(1) 用颗粒饲料制作药饵 当采用颗粒饲料做药饵时,以水溶性药物最好,其次是脂溶性药物,而药物散剂最差。在制作药饵时,可以将水溶性药物用相当于饲料重量 3.0%左右的水溶解后,将颗粒饲料加入其中,让水分被吸入饲料中即可。如果水分过多不仅不能短时间为饲料所吸收,而且还可能导致颗粒饲料的外层散落,结果是固形部分中不含有药物,药物只是吸附在散27落的粉末中,投喂水产动物后就不能获得期待中的治疗效果。微粒饲料由于其粒子较小,表面比较粗糙,很容易吸入水分而散开,因此不宜作为水溶性药物的吸附物。可以用相当饲料重量 5.010.0%的油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与微粒饲料混合,使其吸附在微粒饲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