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俗话说:“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通常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不可能把全体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搞“齐步走” 。如果以优生为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就会导致中后生因跟不上而最终失去学习地理的信心;如果以中后生为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就会抑制优生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差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授不同的内容,以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特点是:
2、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教学对象的全面性;教学程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的同步性。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现在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一、学生分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地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性格特征进行分类,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 3:6:1 的比例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层是接受能力快、学习习惯好、学习潜力大的优等生;b层是接受能力一般、但学习比较自觉、有上进心的中等学生;c 层是接受能力较差、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薄弱的差等生。分层时要讲究艺术,既不能挫伤 b 层、c 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也要使学生乐于接受自己
3、所处的层次。分层之前,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人格的分层,而是暂时学习个体差异的分层,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然后,采用调查问卷或座谈交流的方式具体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为防止意外,具体分层情况尽量缩小知情范围。二、教学环节分层(一)目标分层课标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但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应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教学目标层次。a 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其运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的能力;b 层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并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针对 c 层学生,应侧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识记为主,
4、并有意识的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讲述气候等知识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问题,尤其是读气温、降水量等图,对于 c 层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感性思维,很难将这些抽象的图与实际的地理实物相结合。所以,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注重分层要求。如 a 层学生要求达到“掌握” 、“理解” ;c 层学生则需“学会” “知道” ,待训练一段时间后逐步向大纲所要求的目标靠拢。此外,在读图训练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c 层的学生以“找”为主,就是要求他们读懂地理图中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在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 0等温线穿过的地区” 、 “找出我国 400mm 年降水量线经过的
5、省级行政区”等;b 层的学生以“析”为主,在读图的过程中去分析、解释各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我国的降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等这些问题,我一般都会提问 b 层的学生,因为 b 层的同学分布面较广,所以问题也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近。a 层的学生以“探”为主,从读图中延伸、拓宽知识,探索、探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地理现象,并加以分析、总结。(二)教学内容分层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 b 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 a、c 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
6、不讲,课后再给 a 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 a 层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c 层学生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 c 层学生“吃得了” ;b 层学生“吃得好” ;a 层学生“吃得饱” 。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自然、层次分明。例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时,可以让学生分层次探究。c 层学生:我国降水的总趋势是什么?b 层学生:我国降水总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什么?a 层学生:夏季风的进退规律与雨带的推移有什么样的关系?一层一层提高要求。 再如讲“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时可进行如下分层:c 层学生:把握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起止点和重要铁路枢纽的分布
7、;b 层学生:在 c 层目标基础上,能草绘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a 层学生:在 b、c 层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铁路干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如旅游、运输选择便捷路线) 。实施这一环节应注重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迈近。(三)作业分层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 c 层学生吃不消而 a 层学生则吃不饱。为此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1.书面作业:每次课后作业分三类题目,一类是必做题,题目深浅适中,难易适度, c 层学生经过努力也可
8、独立完成;二类是自选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c、b 层学生可选做一些题目,a层学生则全做;三类是思考题,有一定难度,a 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目的在于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了少数“尖子生” 。2.实践活动题: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结合乡土地理内容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题。如:家乡河流污染情况调查及对策、地理小制作、小实验、撰写地理小论文等。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重进行检查评选,在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突出者要予以通报表扬或公开发表。(四)课外辅导分层教师要做补差、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
9、没有过关的 c 层学生补课,给 a 层学生增加一些难度大的题目。这样可进一步使 c 层学生“吃得了” ,能奋发向上,a 层学生“吃得饱” ,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五)考试分层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 a、b、c 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a 层同学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计入总分;b 层同学只做规定的题目;c 层同学只做基础题目。实行“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考试模式, “有选择”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试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 “无淘汰”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总之,地理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学困生不动”的局面产生,又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