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文本助读 第三单元 9课后案拓展延伸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8755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文本助读 第三单元 9课后案拓展延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文本助读 第三单元 9课后案拓展延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学作品中, 一个字精妙与否 , 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 , 还是 黯然失色。 尤 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 , 用简短的几个字, 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 使 人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 的存在。 敏感细心而又多情的诗人们 , 他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 , 从语 言形象中, 认 识到一些潜在的东西。 这些东西与所谓交织结合 , 就成为诗。 因而诗的语言就有很 强的暗示性 , 有着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的美妙功能。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 , 不知不觉 地就会受到它的感染和启发。 因此 , 我

2、们在欣赏诗歌时 , 就要注意去体会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 ,体会诗歌中潜在的形象。 【适用话题】 角度 1 从课本中积累 在 说 “木叶”中 , 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 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 , 援引了大 量的诗句 , 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 “木叶”而不用 “树叶”, 又由“ 木叶”发展为 “落木 ”的原因。 经过深入的研究 , 从“木叶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 是有尽的 , 但它包含的意思 , 给予读者的暗示、 启发则是无尽的。 “ 读诗”不只是 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 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 欣赏 , 取得走入诗境的 “得受用” , 即与作者同呼吸、 共命运。 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

3、, 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 域。 角度 2 从生活中积累 资本论 的首位翻译者 , 为经济学家王亚南 , 在乘船遭遇风浪、 海轮颠簸不 止时 ,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gkstkgkstkgkstkgkstk 角度 3 从历史中积累 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 ,连给女儿置办嫁妆时 ,亦是满满一箱书。 角度 4 从名言中积累 (1) 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 和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2) 热爱书吧 这是知 识的源泉。 高尔基 (3) 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 尊敬。 王安忆 青与绿 gkstkgkstkgkstkgkstk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

4、无芳草 ”, 草与柳 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 , 要说明其间的缘故 , 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 及春天。 “杨柳东风 树, 青青夹御河”“ 野火 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柳树是代表着 春风的 , 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 , 园柳变鸣禽” , 春 回大地的信息 ,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只是那么一 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 , 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 ,料峭的春风便 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 ,诗词中又称为“柳眼 ” ,仿佛

5、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 ,忽 然从 睡梦中一觉醒来 , 睁开了眼睛, 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 “风回小院庭 芜绿 ,柳眼春相续” , 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 ,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 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 可是诗人却爱说 “青青河畔草 ”“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 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柳色新 ”自是嫩绿色 , 所谓“看尽鹅黄嫩绿 , 都是江 南旧相识 ”。 可是却非说 “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 作伴好还乡 ”“青春复随冠冕入 , 紫禁正耐烟花绕 ”。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 , 却不说 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 , 春神名曰青帝 , 少年称为

6、青年 , 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 , 所以青天又称碧落、 碧空 , 碧也就是绿 。 绿草可以称 为青草 ,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 ,但是“天官动将星 ,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 ” , 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 , 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 , 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 在万紫千红的 春天 , 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 , 凝净, 清醒, 永久 , 松树因此 就 都称为青松。 所谓 “ 青山绿水” 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 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 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

7、?但这 只是一种理想 , 从现实到理想 , 从具体性到概括性 , 本来的绿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 青青。 (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佳作赏析】gkstkgkstkgkstkgkstk 青与绿 对古代诗歌中出现的两种颜色进行品评和玩味 , 且探讨了这样一个 问题: 世界是绿色的 , 可是为什么诗人却爱用 “青青”来形容草色、 柳色呢?在概 念上 , 作者认为“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 ”。 在意味上 , 也就是在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上 , 作者认为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 , 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 性的深远意义 ”, “绿 ,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 ,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

8、多样统 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 ,凝净,清醒,永久 ” 。并由此推想开去, 意识到“青 山不改、青春常在 ” 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 【写作借鉴】 1学引用 文章大量引用古代诗人关于 “青”与“绿 ”的诗句: 一者可以做引子 , 引出议 论话题; 二者可以作为例证 , 使分析有理有据; 三者还可以调节文气 , 更增添了文 章的文化内涵。 2学过渡 “世界是绿色的 , 可是诗人却爱说 ” 紧承上段“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 世界啊 ” ,并引出下文诗人对 “青”的喜爱,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gkstkgkstkgkstkgkstkgkstkgkstkgkstkgkstk 3学化用 文章结尾巧妙地化用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青青 ”, 表达了人们希望 “青山不改、 青春常在 ”的美好愿望 , 语言活泼生 动。 4学结构 文章由古代诗词中的 “草”“柳”经常并提的现象而引出春天和绿色 ,再由 “绿色 ”引出“青” 字, 最后从“ 绿”与“青 ”中品味出美学韵味和文化蕴涵。 全 文逻辑结构较为严谨 ,逐层深入地逼近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