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873957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 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 2172 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 65 克,脂肪摄入量为 80 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 301 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 167.1cm和 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 66.2kg 和 57.3kg,与 2002 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 6-17 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成人营养不良率为 6.0

2、%,比2002 年降低 2.5 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 3.2%和 9.0%,比 2002年降低 3.1 和 4.4 个百分点。6 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 9.7%,比 2002 年下降 10.4 个百分点。其中 6-11 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 5.0%和 17.2%,比 2002 年下降了 7.1 和 11.7 个百分点。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过去 10 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 30%。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

3、铁、维生素 A、D 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2012 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 10.5 克,较 2002 年下降 1.5 克。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0.1%,肥胖率为 11.9%,比 2002 年上升了 7.3 和 4.8 个百分点,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 9.6%,肥胖率为 6.4%,比 2002 年上升了 5.1 和 4.3 个百分点。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2012 年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25.2%,糖尿病患病率为 9.7%,与 2002 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0 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 9.9

4、%。根据 2013 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 235/10 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2012 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 533/1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 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 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 271.8/10 万,癌症死亡率为 144.3/10 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 68/10 万。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三是关于

5、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 3 亿, 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 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 72.4%。2012 年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 3 升,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 9.3%,其中男性为 11.1%。成人经常锻炼率为18.7%。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工作、生活压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慢性病的患病、死亡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

6、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病所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居民营养改善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

7、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不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将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治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多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2011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在 30 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 265 个国家级示范区。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提供健康性支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国家层面相继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协同指导全国营养改善与慢性病

8、防治工作。地方层面强化了疾控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合作,建立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双向转诊等协作机制,积极地探索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整体提升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夯实慢性病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有效地诊疗服务。三是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近 80%的县区,积极实施贫困地区儿童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口腔疾病筛查干预等重大项目,以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四是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治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卫生计生委不断完善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网络,扩展监测内容和覆盖范围,相继开展居民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营养与慢性病监测等工作,为掌握我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防治效果、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