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憨 山 老 人 梦 游 集我们现在讲憨山大师的一些开示,这些开示直接关系到我们修证上的问题的。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柰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这一段讲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大事因缘”,明心见性、悟证佛道,这么一个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每个人都是佛。“各各现成。不欠毫发”,没有欠少一点点。但是我们无始以来,“爱恨种子”,情爱、执着,这个种子很深。“妄想情虑”,种种妄想、情虑,“习染深厚”,太深厚了,被这些习染所覆盖。所以说“障蔽妙明”,我们的妙明真心被它遮盖了。所以说“不
2、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身心世界妄想,都在打妄想。“所以流浪生死”。这是指什么?这是指众生界,这种存在的情形。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佛祖出世了,他看到众生沉轮在苦海里面,这么烦恼、这么痛苦,那么他有种种的语言文字方便说法。说禅说教。为什么说禅说教呢?无非随顺机宜。众生的根机,适合你什么,他就讲什么。破执之具。是破执着的工具,破了执着了,法就不要了。元无实法与人。原来就没有什么实法,佛讲五蕴、讲什么都是一个方便、一个概念,按照世人的习惯,讲东方、讲西方、讲对治、讲种种的方法、讲种种境界、甚至讲五十种阴魔,都是因为众生而来的,没有众生就没有“魔”这些说法。所言修
3、者。所谓的修行是什么意思呢?只是随顺自心。不要随顺外境,随顺你自心。怎么样把心歇下来、怎么样使我们的心能够净化。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把这些影子都扫干净,那么就叫修。于此用力。故谓之修。在这里用力,就叫做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什么叫悟?假如说,你用功得力,那么修到“一念妄想顿歇”的时候,就是离念、离开妄念的时候,彻见自己的本心,知道“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就是这样子。“了无一物”一个东西都没有,就是空寂的灵知,这个叫什么?叫做悟,这就开悟了。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不是除了这个以外有什么可以修的、有什么一个境界可以悟的,没有了,
4、就是这样。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就是说,因为心体好像镜子一样透明能照,那么“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是镜子上的尘垢,尘垢除干净了,我们的灵知本性就显现了。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佛经里面讲,“想相”,“想”打念头是尘劳,“识情”分别的情感、种种情感,是垢、垢染,“若妄念消融”妄想要是消融了,那么本体自然显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垢清净了,光明就显现了。法尔如此。本来就是这样。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
5、。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他说,我们现在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很深厚,有“我爱根深难拔”,那么“今生幸托本具般若”过去的因、种下的因,“本具般若”本因的关系,“内熏为因”是内熏,“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指点你、启发你,为缘,就是内因和外缘。“自知本有”知道有个佛性、有个本来面目,明白了。“发心趣向志愿”就是我要悟证他、我要开发他、我要与他相应,要“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无始以来有很多种子,一下子把他顿拔到圆满无上的佛果,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说“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如果不是大力量的人,全体担起来、全部承担,一切尘劳烦恼都是我们的佛性放光,
6、能够“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很难,他一下子想到名利、想到世界的好处、种种贪着、种种杂念,那么他就很难。要单刀直入,当下相应。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就像一个人与万人敌对一样、斗争一样,非常的难,不是虚语。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大约末法时代的人,修行的人很多,得真实受用的人很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费力的很多,得力的很少。此何以故。为什么这样讲呢?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这句话很重要。就是因为他没有明白在哪里下手,“直捷下手处”,你在妄想上除妄想,永远除不尽,要在根源上截断它,在根源上相应。所以说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很多人只在那些“从前
7、闻见知解言语上”看了很多书,很多理解,然后以自己的“识情”分别去“抟量”,去考察、去对比、去思想,把自己的妄想压下来,在“光影门头做工夫”,噢,看到光啦、看到佛啦、有什么境界变化啦-。老是住在这些地方。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先把古人的玄言妙语蕴在自己的胸中。当作实法。当作真实的佛法。好,这个是大障碍。把作自己知见。把它当作自己的知见,认为我是明白了、我得到了。这些佛法其实都是祖师的,不是你自己的。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著。不知道这一点都用不着,一点没有用处。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要自己悟、自己体会。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先要把知见割掉,不要有知解。然后在当下“的的”明
8、明白白的这一念上做工夫。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要非常深切地明白,我们的自心本来干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圆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本来就没有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本来不可得。所以,别人来问我们:妄想除不掉,世界法怎么办?我们说:不见、没看见,没有妄想、没有世界。你只要这样去体会,你就解脱了,就能够悟到本性。即此一念。本自无生。就在这一念、明明白白的这一念当下,本来就没有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就是真心中所现的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这样勘破以后,在妄念的起灭处“一觑觑定”就是看定了他。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开
9、始的阶段,要“看他起向何处起”,在什么地方起来的,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不在处面灭,不要在外面。灭还是这里,还是回到这里来。如此著力一拶。这样着力一拶,看着他的源头。那么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不管他什么妄念,只要一拶,全部就粉碎了。因为他是从我们的觉性上起的分别,分别心一歇,他就没有了、就歇下来了。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不要“随他流转”,去比量、分别。亦不可相续。“不可相续”,就不要跟他跑。跟他跑就“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永嘉大师他说,你修行人要断相续心,就是这个道理。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这个浮妄的妄想心,他没有根的、没有头绪的。“切不可当
10、作实事”,实有的事。然后“横在胸中”,去对治,或者说要压着他。起时便咄。一咄便消。起时“咄”一下,“咄”或者“断”。“咄”现在大圆满的口诀就是“断”,就断了、就没有了,“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压着他,一定要怎么样。如果你压着他,就会随他转去了。则随他使作。就被他被动了、跟他跑了。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就是说,像水上的葫芦一样,一按它就转了,按不住。“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不管他。“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当下的觉照,好像横空的宝剑一样,任他是佛来也好、魔来也好。“一齐斩断”,不起分别,斩断,如斩乱丝一样。赤力力挨拶
11、将去。“赤力力”就是赤裸裸的,不带一点观念、一点东西的,就是“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这就是所谓的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正念什么?就是无念。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能观无念”,可以说,就是相应于佛的智慧。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这是另一段了。前面这一段讲的是做工夫:怎么样迷惑、怎么样肯定我们有这个本有的佛性、怎么样做工夫,这一段都交待清楚了。下面还要指出来,最初学佛的人,他的发心要“谛信”,要真真实实的相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多少的佛法都解释这八个字,都是心识的显现。分明使人人信得及要大家相信得及。大段圣凡二
12、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就是说,“大段圣凡二途”,圣人的途径、凡夫的途径,“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迷就是凡夫,悟就是圣人。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一切的善恶因果,除了这个心外,没有一点事情,都是这个心的作用。盖吾人妙性天然。因为我们的每个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本来不属于悟,悟也不可得。悟是对迷讲的,所以说“又何可迷”,又怎么可以迷呢?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了自心本无一物”不是偏空,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没有东西,万事万物是他的显现。不达身心世界本空。不能了达身心世界本来是空的。被他障碍。被他障碍住了。故说为迷。这叫迷。你的心中有一点事情、一个境界障碍你,你就叫迷
13、。听了一句话不舒服,就是迷。如果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的、都了不可得、不受影响、不受障碍,那就是悟。但是悟的人,连悟的概念也没有。如果有这个悟在,也是迷、也是执着于悟。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众生向来都把妄想的心、生灭的心当作是真的、是实有的。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把六尘的境界、种种的幻化当作是实有。有的人修行是因为实有,他就拼命地对治、拼命地用功,那么越久越用,就陷得越深、越执着,修一个法:我要打开,我要怎么样努力。执着在这个心态上,神经都紧张了。所以说,他迷得更深了,比正常人还要不好,还有那种性格、脾气、一种执着心,更利害。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现在发心趣向菩提,要
14、证入我们的真心。那么,是“返流”,水流是倒着走的、逆流而上的。“向上一着”,要往上走。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要把过去的“知解”,理解到的佛法“尽情脱去”,全部脱去,要实实在在的在当下用功。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一点的知见和巧法都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将自己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都是了不可得,不住在上面。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全部是我们自心显现的浮光幻影,他不是实在的。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音声过来了,好像风吹过树一样,它是没有体性的。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观一切境界,好像云浮在空中一样,虚幻不实。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不单是外面的声
15、音、境界是这样。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如此深观”,这样的观叫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念头起来了,就要照。这就是体究,体究他的落处。因为他是虚妄的,你一体究,他就没有了。没有了,你就是当下解脱。这其实和大圆满、大手印是一样的,当下解脱。切不可轻易放过。一放过,你就会跟他跑,就留在他、留住他、就落在他上面。亦不可被他瞒昧。打妄想打了半天还不知道,这是“瞒昧”。经常被他境界迁了还不知道,这是叫“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意思说,这样做工夫才接近了“真切”,真实、切要。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除这以外,不要扯玄妙的知见巧法来逗
16、凑。全没交涉。一点没关系。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不得已才做工夫,明白本性的人,没有工夫可做,做什么工夫?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这是老子讲的。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不是非要参、非要提话头,是不得已,迷了,没有办法。如果你能够明白,参什么话头呢?都不需要。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这是憨山大师提倡念佛的话头:念佛是谁?就作一个敲门的砖。那么,你念咒、观照都是可以的,按照你的根基来修自己的功夫。如果已经明白,就没有功夫,就任运腾腾,自自然然,没有功夫。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虽然“念佛是谁?”参这个话头容易得力,但是,是敲门的砖,总
17、有一天要抛却的,不要执着他。只是少不得用一番。用他一下。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就是用他,只要信得及,知道这样的用功会见性、会成就,那么“靠得定。咬得住”,不要要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不要听听这个师父这样讲、那个师父那样讲,变来就去,你就修不成了。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又怕不开悟,又怕不玄妙。这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先要说破”,要明白,临时不会疑虑。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古人和我们也是一样的,修到一定的时候,外境不入了,内心烦恼,内心在动了。无状横起。我们叫翻种子,很多的意念。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
18、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哎呀,觉得很难,里面的东西很多、很烦,无可奈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他也讲种子,逼急了,现出来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此处最要分晓。分晓什么呢?不要当真、不要对治他、不要怕。先要识得破。他是假的、虚幻的。透得过。就是说,不要动心、不要怕烦、不要怕难受,在这个时候打不好的念头出来,知道这不是我的念头,都是不可得的。所以说决不可被他笼罩。“笼罩”,就是说,全部埋在里面了,自己觉照都没有了、功夫都没有了,就是这么烦,一直烦下去了,就被他笼罩了,就不对了。决不可随他调弄。他打什么念头,你就去做什么,要想吃东西,你也要贪东西吃,那就被他
19、调弄了;他想到外面去玩,你也跟他去玩,就调弄。不要跟他去,他想吃,你不吃;他想玩,你不玩;他搞来搞去,你不动心,不给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不要当作实有的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不管他,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念佛是谁?”觉照着他。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在念头起的地方“一直捱追将去”,一直参下去。那么我者里元无此事。我这里原来没有什么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向他向何处来、哪里来?“毕竟是甚么”,这样去看他。决定要见个下落。他到底是哪里来、是什么?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透出来了。灭迹潜踪。什么都没有了,影子都过去了。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
20、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一时脱谢”就脱落了,这是一种逼的办法。有种根基更好的人,他本来就没有什么动,种子起来,他不管他,他就自己消融了,这是根基好的人。消融了,也就是脱落。所以,脱落有两种,一种是逼,逼到极点的时候,脱落很明显,感觉:呵,一下子就脱落了,身心轻安,什么都没有。一种根基好的人,他就是空无分别,妄念起来根本对他没什么影响,他一下子妄念起来也就是脱落,其实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如空华影落。好像“空华”空中的花、影子落一样。阳焰波澄。阳焰的波歇下来了、澄清了,没有阳焰的波动了。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过了这一关,就得无量轻安了,再也没有烦了,什么境界来了
21、,不会动了,内空、外空了,都是觉性的显现,是无量的轻安、无量的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这就是“初心”,就是明心见性、证悟的地方,“得力处”。不为玄妙。一点不玄妙,很平常,就是这样。及乎轻安自在。但是虽然在轻安自在当中。又不可生欢喜心。不可以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到了这里还有魔障,生了欢喜心,欢喜魔也附心。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就是爱根的种子很多,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就是说,无法把他翻出来的地方。观心照不及处。观心也观不到的地方。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必须要礼佛诵经忏悔,就是那些种子很深,埋在里面,隐隐地覆盖着你,使你不得进步、不得开朗、不得轻
22、安自在。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么还有一种方法。又要密持咒心。像六字大明咒,等等,密咒持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仗佛的密印功德来消除。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密咒是佛的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我们用他,就像金刚宝杵一样。摧碎一切物。摧碎一切事物、一切障碍。物遇如微尘。那些遇到就如微尘一样,魔障也好、业障也好、烦恼障也好,所有的障碍遇到就破掉了。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从上佛祖的心印秘诀,都不离开这个。所以禅宗里面也要传咒的,过去传的最多的是准提咒或者楞严咒,来破魔、破自己心灵的障碍的。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像观音菩萨也是持六字大明咒成道的。所以说,要持咒的。然佛则
23、明言。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说,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佛讲,在祖师门下佛明说,佛的明说,但是祖师门下恐怕大家落在常情:执着咒、求感应、求福报、求加持、求什么-,“故秘而不言”不说,不是不用。憨山大师这就指出来了。此须日有定课。这必须每天有定课,每天要念咒。在网络上,我们也听到有人说:念咒也是多余的。不是,悟后还是要念咒的,还要把种子消干净。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久久一个咒念纯熟了,非常得力,遇到境界他自然有力量会显现的。但不可希求神应耳。但是不要希求神通感应。一希求的话,就是落、落在知见上。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凡是修行的人,有的人先悟后修。“后修”修什么呢?除习气、破境界、起照用
24、、起大机大用。有先修后悟者。有的先修,修了几十年,到最后才开悟了。然悟有解证之不同。但是悟有解悟和证悟的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如果以佛祖的言教,看了经、学了很多文字。像网络上有些人打出很多文字来。那么,他的悟叫解悟,不是真悟。多落知见。“多落知见”,为执着:我对,你错;我讲得好,你讲得不好。对别人的讲法、境界不理解,对真实的开悟的地方不明白。但是往往自己说:我开悟了、我很好、我很明白。其实是解悟。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在一切境缘上多不得力,对境界老是被动的受它影响。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因为“心境角立”,矛盾,心和境界是矛盾的,还没有化掉,心境不能统一,就是不得
25、混融,不能圆融一体。我们讲心境一如、体用一如、自他一如、空境一如,都是一体的。那么“触途成滞”,一遇到事、一碰到问题,马上有障碍、马上就过不去,所以说“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这叫相似般若。非真参也。不是真参。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离开文字、离开道理,在自己的心中朴朴实实地修过去、做过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呵呀,这个时候非常亲切,灵知了了。更无可疑。再也没有怀疑了,就是这个。因为你怎么烦,他不烦,任何境界在他这里没有障碍,他当下就是这样,这就是到了相应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说不出来,像别人问你:你这个境界怎么样?说
26、不出来。此乃真参实悟。这是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以自己的悟融会心境,在境界上融会一切,一切无碍。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现在有什么冒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习气出来,马上化掉、融化掉,就是除掉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都融成一味的真心,都是真心的作用。此证悟也。这叫什么?证悟了,证悟到本性。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就是这样证,也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如果这个人在根本上用功夫,打破第八识、“窠臼”打破,“顿翻无明窟穴”无明都打破了,“一超直入。更无剩法”,就是他从此没有什么可修的、没有什么影响他的,他就
27、是这样,清清净净。那么,这是“上上利根”人,根基很深的人。“所证者深”,证得很深,他没有需要一定要打坐了,没有什么一定要观照了,没有什么:噢,我烦恼起来了,我要化掉它。没有什么东西习气,他很自然,一切时候都这样,证得很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其余渐修”,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障碍,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是浅了、有次第了,次第也不是次第,就是说,你要一点点脱落、一点点融会、一点点超越出来,要透境界了,还有很多事。最怕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就满足,就觉得自以为是了、狂枉自大了,就考验别人。但是自己还有东西在,还没有化干净。就不好。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什么叫“光影门头”?看到光、看到境界、看到一点小
28、神通、看到了佛来了-。住在这个上面,叫“光影门头”。或者作些诗、作偈,自己觉得了不起,这都是“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许多人虽然悟了,第八识还没有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纵然有作为,还是识神边事,还是有执着的。那么,这个就有漏了,就还有生死。若以此为真。如果以这个就为真了、就当真了。大似认贼为子。“认贼为子”,就有落处了,反过来把本性又覆盖了。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这是古人讲的,“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识神”就是分别、作意,还落在这个上、光影门头上。“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这就颠倒了。于
29、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所言顿悟渐修”是什么呢?乃先悟已彻。悟彻了,理上悟彻了,本性也见到了。但有习气。未能顿净。这叫顿悟渐修。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于一切“境缘”境界、因缘上,“以所悟之理”,悟到本性的理,悟到了。起观照之力。把自己的习气照破、化掉。历境验心。种种境界经过,验自己的心动不动?有没有落处?好,一层层剥落、一层层透过,达到无碍。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这句话很重要。融得一分境界,就证得一分法身,是这样证过来的。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妄想消得一分,你本有的智慧就开大一分,就显得一分本有的智慧。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这就是全在绵密用功、时
30、时觉照、时时明白,在本性上起照。如果是在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活泼泼的,不要老是闭关啊、一个人静坐、打坐,老是这样。要活泼泼的,买菜、做饭、和人来往、在十字路口很吵闹的地方作出、透得过,种种事来了,无碍,“更为得力”,就能够证法身、开大智慧。一般的人、我们现代人都要这样做过。顿悟、顿证、一下子圆满的人很少,除非过来人。一般人多多少少有一些,这有差别的,所以这里不能比较高低,无法比较,个人的习气种子不同,在境界上得力不得力,不同。有的人说:你开悟了,你怎么还有这个在呀?有的人是有的。但是他知道了,化掉就是了。有的人说:你开悟了,怎么还境界上透不过呀?是有透不过的。透不过,我们慢慢透过。透过了
31、,你就不一样了,又证了深一点了,智慧又开了。这就是一个过程、用功的过程。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凡是那些利根的人,信心勇猛的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事障容易除,但是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就指出来哪些障碍化不掉的。如果我们有这个障碍,我们化掉。没有的话,就听过、过去了。第一不得贪求玄妙。第一,不要玄妙:哎呀,我成佛、成道总是很玄妙的吧。好像过去的祖师坐脱立亡、或者飞身、大神通、或者西藏的虹化,很多人在求这个、求神奇的境界,“玄妙”。这是不对的。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平平贴贴”,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奇特。“实实落落”,就是很实在的,就是这样的。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
32、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就是吃饭穿衣这么简单,悟了还和没有悟一样。这就讲得非常对的。依然只是旧时人。依然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但是心里面一片清净光明,很明了。“不是旧时行履处”,处处计较、处处烦恼、处处放不下。不是,他很清净,来去自由,是这样。更无玄妙。也没有什么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工夫如果你到的话,自自然然,平平实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但是很多人知解的习气没有干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般若为习气所熏”,受到习气影响:追求、欲望、想象-。那么起诸幻化。生出很多的幻化境界。多生巧见。想抓住一个法,快一点的;抓住一个加持力、抓住一个境界,等等。绵著其心。绵绵的执着在内心。将
33、谓玄妙。觉得哎呀,不错,很玄妙,不一样,有一种感觉-,那么就落了,落在这里了。深入不舍。还不断深入,舍不得离开。此正识神影明。正是识神的影子显明的这里。分别妄见之根。是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也叫“刺”见的刺、知见之刺,刺入了你的肌肤、腐烂了你的肉体,把你的道种、道质、道力都腐化了。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比以前粗的浮尘妄想不一样。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他是很微细的流注生灭。亦名智障。也叫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正是碍“正知见”,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智慧,执着玄妙不平常,不能像透明的心一样朗照,总是有个东西在,讲出玄妙的道理、玄妙的境界,自己有种感觉在里面。那么就不好了,就障碍住了。若人认以为真。如果有
34、人认为这是真的。那么则起种种狂见。就会起种种狂见,讲大话、狂禅、写诗作对、诃责别人,天天在讲公案、讲什么-,训斥别人。其实一点智慧都没有,为什么?不能对机说法、不能引导人开悟、不能化除别人的障碍,而且自己也在烦恼里面、也在执着里面。最在所忌。这样的话,在禅宗修行是最忌讳的事。也有忌讳的事,像这种就是大忌讳“最在所忌”。这是第一点,最重要,不要求玄妙。我们也见到很多人:哎呀,我要早日成道,和祖师一样虹化,特别的玄妙,怎么怎么样-。这个地方一落,你就不会成就了,就落在智障上,智慧开不了。其次不得将心待悟。这是对没有开悟的人讲的,就是不要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因为我们的妙圆真心本来绝待
35、,告诉大家,不要等待开悟,有个待、等待开悟,就不开悟了。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向来都是因为妄想凝结,妄想的关系,心境、根尘的对待凝结。故起惑造业。所以起惑造业。今修行人。现在修行的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就是觉照或者参话头。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千万不要管他悟和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只管念念步步做过去就行了。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工夫到的时候,自然见到本来面目。那个时候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是不是本来面目,那就要问善知识:我这样是不是呀?善知识说:是呀,就是这样。我也这样,你也这样。那就行了,到了。何须早计。何须要早早去想呢?什么时候开悟啊?
36、很多人在网上问:哎呀,我这样修要多少年才能开悟啊?要多少年才能成就啊?那这就是落在相上、相待相上了。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就是说,你将心待悟的那个心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是生死落处的地方、根机的地方。待至穷劫。亦不能悟。等到“穷劫”这个劫数完了,还是不会开悟,悟不了。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因为他不明白这个“绝待真心”是没有相待的,不是另外有一个开悟、另外有一个境界,就是你的当下。你只要不相待、不执着,他就显现。若待心不除。等待的心不除的话。易生疲厌。多成退堕。久而久之、修来修去,因为有这个心,不可能开悟。等来等去又不开悟,有的人修心中心密法,等待开悟,等了三年还不开悟,他就恢
37、心了,“退堕”不修了,他说:我要再修不下去、再不开悟,我就不修了。但是你这个心在,怎么能开悟呢?,绝对不会开悟。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就等于找东西找不到、找累了,不找不找了、休息了,这个事就完了、修不下去了。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这句话也很重要。不要希求妙果:我什么时候证道啊?想求早点成道、早点得到道。不知道道就在当下,不是另外求成道。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不知道众生的生死妄想,原来就是如来的“果体”,就是如来的道、如来的果、如来的身体。我们每个人都在如来的光明当中,不会另外有个果在另外个地方,不可能的。今在迷中。现在众生在迷惑当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把诸佛的神通妙用都变
38、成妄想情虑了。分别知见。变成这些了。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就是身体,身体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净的法身显现出来的,变成了业质了,有罪业、有障碍了,身体的四大种。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这个世界都是清净的妙土,众生妄想执着、种种知见把它变成了秽土、变成了那种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如果一念顿悟自心的话。则如大冶红罏。陶镕万象。就像“大冶红罏”,很大的炉子,一切万象都融化了、融化在当下,还有什么?没有了。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要知道,现在当下身心世界就是如来的果体,不要另外求一个成就、求一个果体。这是过来人的话,的确是这样。如果你另外有求的话,就是障碍。很多人等待:我多少年以后成道?不要等,当下就是。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现在起的念头不是念头了,开悟以后本性出来的念就是神通妙用。他说现在的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啊。换名不换体也。名字换了,体性还是一个。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证道歌讲: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没有两个。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如果悟到这个法门,那么取舍心就没有了,不要厌离这个世界,取一个什么道,没有。欣求的、厌离的心就歇了,欣求一个极乐世界、厌恶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了,全部是平等法界。步步华藏净土。步步你踩的都是莲花、都是华藏的世界海、都是净土,哪里不是啊。心心弥勒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