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商鞅,第二单元 商 鞅 变 法,总体把握 宏观在胸,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背景,内容,影响,商鞅变法,第二单元,第 1 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商鞅变法的背景,总体把握 宏观在胸,第1目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第2目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各国的改革和变法变法概况,第3目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春秋战国形势图,探究问题一,阅读教材第一目,合作完成,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个方面变化的具体情况如何?,1.找出高度概括
2、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一句话。,细节追踪一,1.春秋战国时期导致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的历史经历怎样的演变?,2. 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4. 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的生产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细节追踪二,1.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战争频繁,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是否矛盾呢?为什么?,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呈现全新的面貌,说说这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2. 各国为什么选择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思想武器?,链接,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1.经济: 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商业日渐
3、活跃. 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阶级关系的变化: 上层建筑的变化:,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 俸禄制封邑制; 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3.军事: 春秋时期争霸: 战国时期兼并: 4.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背景: 表现:,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百家争鸣 (其中, 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
4、革 各国展开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结构,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经.政.军.文)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改革:,齐国管仲改革:整顿和发展军备发展农工商业“相地而衰征”;,鲁国改革:“初税亩”。,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经.政.军.文)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改革 2.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战国时期为什么变法能成为时代潮流?,原因著名变法,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动力:富国强兵,称雄天下。,李悝在魏国变法(内容、作用); 吴起在楚国变法(内
5、容、作用)。,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前提基础:(必要性)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献公改革。 2.主观因素:(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 秦国比较认同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秦国充斥尚武精神; 秦孝公奋发图强并受到商鞅的辅佐。,3.客观因素(历史机遇),前4C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小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战争频繁,思想文化繁荣,春秋改革,战国变法,商鞅变法,秦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6、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3、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需求,(理论武器),大动荡、大变革,4、秦国处在十字路口,重要条件:商鞅来秦,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
7、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
8、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 B、200亩 C、500亩 D、100亩,D,C,C,一显身手,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A,B,C,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配合方可发挥它的功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生活生产中十
9、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材料二:“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恩格斯,手工业技术进步:,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春秋早期重环纹铜鼎,手工业技术进步:,春秋晚期卷云纹填漆铜鼎,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商业日渐活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
10、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韩非子书影,孙子和孙子兵法竹简,韩非子,管仲,齐桓公 姜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即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前594年,鲁国改革:“初税亩”: 含义:“履亩而税”,即是按亩收税;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维护奴隶制统治。,1、背景:,2、内容:,“相地而衰征”,3、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对其他诸侯国:
11、起了榜样作用,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魏文侯变法,李悝,政治,经济,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强调法治,制定法经,吴起,军事:创建军队“武卒”,“尽地力”的农业政策,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1、内容,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 护地主阶级统治 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2、影响:,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魏文侯
12、,李悝,战国时期:前445年前后,李悝在魏国变法: 内容: 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 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 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作用: 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前382年,吴起在楚国变法: 内容: 限制贵族权力: 。 裁免无能官员; 削减官吏俸禄: 。 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 作用: 楚国在一段时间对外兼并战争连连获胜,成为强国。,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商鞅,“晋分三家”:韩、魏、赵。,韩,魏,赵,秦兵,“他们绝对渴望战争,他们听说要打仗,就顿足 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他们左手提 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而 且他们善骑射” “秦军纪律森严严明可能无法说明。赏罚分明 -这一点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达到秦国的水平,所以他们 才会不怕死,所以他们甚至会抢首级”。,其他因素:,1、什伍编制 2、弓箭 3、后方供给,“尚 武”,赵,韩,魏,秦国偏 处西方, 人口稀 少,经 济落后, 对外战 争处于 劣势 (魏国 变法后, 秦兵不 敢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