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商的近似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求商的近似数教学目标:1知道求商的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初步理解近似值比精确值在某种范围更有应用性。2通过猜想、比较、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 的异同。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 商的近似值” 的异同。教学设想
2、: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解决问题提供现实模型。求商的近似数,应该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知识。为什么要取近似数,保留到什么位数,怎么保留,一系列问题,均离不开生活模型。正因如此,本课中,我安排了老师买布料、买羽毛球、做儿童上衣,买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运用到近似数,而且方法各不相同,这样的情境,显得自然、必要。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2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猜测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再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产生认知冲突,再通过观察、独立思考、知识迁移和小组合
3、作交流突破自己形成的新知障碍点,最后再以探讨求积的近似数和商的近似数的异同,使难点得以突破。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上来展开整个新知的探索过程,从而成功建构新知。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比较注意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不仅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还会灵活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正确地求商的近似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老师去商店里买布料,有一种布料,每米售价 12.55元,要买 4.5 米这样的布料,应付多少元?怎么列式?12.55x4.5。为什么用乘法?然后让生在本上独立完成,其中一名生板演。
4、当学生保留两位小数后,师问: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学生可能会说出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是求积的近似数。师继续发问:怎么求积的近似数?生可能会说先求出准确数,再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来源于生活;其次复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再次,让学生感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最后是为比较求商的近似数和积的近似数的异同做一个铺垫。) 2 导出课题:四则运算有加、减、乘、除,我们已学过乘法中求积的近似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中求商的近似数。(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知除法是四则运算法则家庭成员中的重要一员。) 二探究新知。 1 猜想:怎么求商的近似数呢?生可能会说:先求
5、出准确数,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师:如果两个数相除除不尽或商的小数位数很多怎么办?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思考一下,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看着课题,并结合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初步猜想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 2 出示例 7 的图片。老师去买 1 筒羽毛球,1 打是 12 个。这筒羽毛球 19.4 元,1 个大约是多少钱?(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生列式 19.412,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清楚地表述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 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来
6、解决,可能会出现除不尽的现象,不知怎么办?(1 名生到前面板演。)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研究解决)(设计意图:学生用竖式计算会出现除不尽的这一现象,教师其实早已预见到,当引起学生遇到认知冲突的时候,师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完全经历突破新知障碍点,的过程。)5 汇报:你是怎样解决的?你这样解决的理由是什么? 6 既然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计算时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就可以,那么还需要除到小数后边第六位、第七位吗?那么只需要除到第几位就行了?请大家写出最简单的竖式形式。再让刚才到前面板演的同学再次到前面修改自己的竖式。(设计意图:师的这一连串问
7、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求商的近似数不用算完,只需要除到它的下一位即可。) 7 如果老师去付钱,该怎么付?(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保留到角,该怎么办?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知,生活中在付钱的时候分已不常见。) 8 引导学生初步归纳:求商的近似数,一般除到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可能还能还会有学生说只除到要保留的那一位,再用除数和余数比较即可,师也应肯定,但不要过分强调,以免干扰学困生。(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保留到分和角的计算,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归纳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师再次小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9 引导学生比较求积的近似数
8、和商的近似数的异同。(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使学生验证了自己课前的猜想有一部分是错的,并学生感知到数学猜想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最大不同是:求商的近似数不需要求准确值,也就是不用算完,求积的近似数必须先算出准确值。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正经历了难点的突破过程。对学生来说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虽然是重点,但通过知识的迁移就可以破解,而对于难点的突破就很不容易。在课前的猜测的基础上,再通过比较求积的近似数和商的近似数的异同,就使得难点的突破变成水到渠成了。)三、巩固应用 1 先说出除到哪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算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设计意图: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
9、法的计算;巩固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4014 26.3731 45.538 2 先看清保留几位小数,再竖式计算,然后求商的近似值(用计算器验算。)(设计意图:巩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巩固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482.3(保留一位小数) 5.636.1(保留两位小数) 3 老师在商店买了一块 4.5 米长的布料, 要做儿童短袖,做一件儿童短袖用布 1.2 米,请问可以做几件这样的儿童短袖? 4 老师到超市去买油。有一种油桶,最多能装油 2.6 千克,要 装 40千克油,需要这种油桶多少个? (3 题和 4 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0、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破学生的思维障,求商的近似数不一定非用四舍五入法;为学习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总结延伸由于实际生活情况的需要,虽然仍需要求商的近似值,但出现了不满 5 也要进 1 的进一法,满 5 也要舍去的去尾法;看似同四舍五入法矛盾,但它符合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又多了另外两种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确定。这也是我们以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要研究的问题。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近似数,哪些是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哪些是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得到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六、分层作业:1 完成小状元当页的基础题目;2 有能力的同学完成小状元当页的培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