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菌技术(模拟现场)操作程序及考核评分标准操作程序(90 分)目的及适应证(10 分) 操作流程(30分) 流程要点(60 分)考评 得分 注意事项评估(3分) 评估环境(3 分)湿抹治疗台和治疗盘。清洁、干燥、宽敞、明亮,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5 分)5 分准备(4分)自身准备(2 分)用物准备(2 分)操作者 仪表、意识、技术、知识的综合准备。着装整齐,修剪指甲,取下手表,洗手戴口罩(3 分);用物:无菌容器及持物钳、敷料缸、棉签、消毒液瓶、无菌溶液、无菌巾包、小无菌物品包、有盖方盘或储槽内盛无菌物品、无菌手套、弯盘、笔、抹布、清洁治疗盘。用物准备齐全,放置合理,无菌物品、无菌溶液符合要
2、求(4 分)7 分无菌持物钳的使用(4 分)检查 无菌持物 钳包有无破损、潮湿,无菌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2 分);打开无菌持物钳包,取出持物钳筒(缺罐)及持物钳置于治疗台面上,标明打开日期及时间(2 分);取放无菌持物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碰及容器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2 分)6 分目的: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溶液、无菌区域被污染 实施(20分)无菌容器使用法(4 分)手持无菌容器,托住底部,打开无菌容器,将容器盖内面朝上置于稳妥处,或者拿在手中(3 分);用毕将容器盖严,记录开启的日期、时间(3 分)6 分1.无菌包外包装不完整、过期或潮
3、湿者应及时更换,溶液有混浊或絮状物者应废弃。2.使用无菌持物钳时不能低于腰部。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 4 小时更换。3.使用无菌容器时,不可污染盖的内面、容器边缘及内面。有效期 24 小时。4.不可以将无菌物品或非无菌物品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或者直接接触瓶口倒液。已倒出的溶液不能再倒回瓶内。已打开的溶液有效使用时间为 24小时。5.无菌盘的有 期为 4 小时。6.戴手套时应当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如手套有破洞,应当立即更换,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铺无菌盘及取无菌溶液(8 分)1.单巾铺盘法:取一方盘置于治疗台适当位置(1 分)
4、;查对 无菌巾包有无破 损、潮湿,灭菌指示标签是否变色及有无过期(1 分);逐层打开无菌巾包,查看包内灭菌指示卡是否变色,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无菌巾 1 块(1分); 将无菌巾 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方盘内,双手捏住无菌巾上层两角的外面,远端呈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外(2分); 夹取无菌物品放入无菌盘内(2 分);将上层盖严,上下边缘对齐,开口处向上反折 2 次,两边向下反折 1 次,注明铺盘、开包时间及方盘开启时间。 (2 分);2.双巾铺盘法:取一治疗盘放于治疗台适当的位置(1分); 取无菌巾包,查对包有无破损、潮湿,灭菌指示标签是否变色及开包时间(1分); 打开无菌巾包,用无菌持物钳夹出 1 块无菌
5、巾,余物按折痕折好(1 分);展开无菌巾,由对侧向近侧平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1 分); 取小无菌物品包,查对无菌巾包有无破损、潮湿,灭菌指示标签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区内,将包布折好放于治疗车的下层(2 分); 查看 灭菌日期及开启时间,用无菌持物钳在有盖方盒或储槽内夹取所需物品,并在敷料缸内夹取纱布 1 块,放入无菌区内(1 分);取无菌溶液,查看瓶签、瓶盖及溶液的质量,揭开瓶盖,手握标签面倒少许溶液冲洗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液量于无菌容器内,套上瓶塞(3 分);查看无菌巾包灭菌日期及开包时间,打开无菌巾包,用无菌持物钳先将治疗碗移至无菌盘中央,再夹取无菌巾 1 块,双
6、手展开,无菌面朝外,由近侧向23分对侧覆盖于无菌盘上,边缘对合整齐,剩余部分向上反折,不暴露无菌物品(2 分);消毒瓶塞翻转部分,盖严,注明开瓶日期、时间(2 分)。注明铺盘日期及时间。取手套放于盘上。戴无菌手套(4 分)查看 铺盘时间 ,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 1 小部分(2 分);取手套包,对号码,查看灭菌日期、指示胶带是否变色(1 分);打开手套包,取出滑石粉,背对操作台将滑石粉扑在双手上(1 分); 持手套反折部分向前向上取出手套,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之手伸入另一手套之反折部分依法戴好(2分); 揭开上 层无菌巾,取纱布擦手套,使其贴合(1 分)操作完 毕,脱下手套
7、,整理用物,洗手,取下口罩(1分)8 分评价(3分)自我评价(3 分)操作熟 练、有较强的无菌观念(2 分);操作中始终坚持无菌原则(1 分);保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无菌溶液未受污染(2 分)5 分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模拟现场)操作程序及考核评分标准操作程序(90 分)目的及适应证(10 分) 操作流程(30 分) 流程要点(60 分)考评 得分 注意事项评估(3分)核对医嘱(1 分)评估患者(1 分)评估药物(1 分)核对 医嘱, 输液卡,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及用法、输液速度,患者姓名及床号签字。 (1 分)手持输液卡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口述:昏迷、小儿沟通障碍的病人查看腕带),交流、解
8、释,创造温馨气氛。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治疗、用药、意识状态、局部皮肤、静脉、心理活动(2 分);环境要求:清洁光线充足(1 分)4 分1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2补充能量和水分。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4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5利尿消肿,降低颅内压。准备(4分)自身准备(1 分)患者准备(1 分)用物准备(2 分)操作者 仪表(洗手、戴口罩、剪指甲)、意识、知识、技术综合准备(2 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1 分);治疗盘(内盛无菌注射器、输液器、皮肤消毒剂、无菌棉签、弯盘、药物、无菌持物钳、砂轮、压脉带、无菌纱布、剪刀、输液卡、笔、垫枕)、手消毒剂、锐器盒、输液架;
9、用物准备齐全,摆放合理,用物、一次性用品、药物均在有效期内,质量符合要求,小儿及躁动者要准备夹板和绷带,不能下床的患者要准备便盆(7 分)。10分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需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保护和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加药物 3根据病情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如需加入药物,应合理安排,使其尽快达到效果。4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防止造成空气栓塞。5输液中应加强巡视,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及时处理输液故障。6连续输液24 小时以上者必须每天更换输液瓶和输液器。实施(20分)配药(5 分)再次核 对输 液卡检查药物质量、
10、检查配伍禁忌。 (1 分),在输液瓶上写上床号、患者姓名、药名(0.5 分);开启并消毒瓶塞、安瓿及砂轮(用 75%酒精)(1 分); 再次核 对输液卡、液体、安瓿锯痕并拭去玻璃碎屑(0.5 分) 用无菌 纱布包好并打开安瓿(1 分);取注射器并检查质量(1 分);抽吸药物(1 分);将药 物加入瓶内;( 1 分);自已核 对签 名并请另一名护士核对签名(1 分)检查并打开输液器(1 分)将输液器及通气管针头同时插入瓶塞内,固定通气管(1 分)输液用物至治疗车,擦手、取口罩。10分穿刺(11 分)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1 分);做好解释及安慰工作(1 分);备好胶布(1 分);再次核
11、 对输 液卡及安瓿后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2 分);戴口罩、戴手套(1 分); 选择血管后垫上小枕,并消毒穿刺点为圆心,直径5cm 范围的皮肤,系上压脉带(1 分);再次消毒皮肤两遍(1 分);分两步排气严禁带针帽排气(1 分);穿刺(1 分); 松压 脉带(1 分);打开开关,见液体点滴通畅(1 分);胶布固定口述:必要时用夹板固定。 (1 分)交待;取走压脉 带、小枕、拉袖。根据病情调节速度。 (1 分);脱手套,手消毒,取下口罩(2 分);再次查对(1 分);再次查对、签名、挂输液卡。整理床单位,助患者于舒适的卧位(1 分);交待注意事(1 分)。(19)健康教育。 (20)垃圾分类处理
12、20分健康教育(4 分)严禁自行 调节输 液速度(4 分);局部及全身有不适者及时告知医务人员(3 分);讲解药物的基本知识(3 分)。10分评价(3分)自我评价(3 分)护士 坚持三 查七对,无菌观念强,操作熟练,排气 1 次成功,穿刺一针见血(3 分);患者满意,输液通畅,无不良反应(2 分);与患者沟通良好(1 分)。提问:10 分6 分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模拟现场)操作程序及考核评分标准操作程序(90 分)目的及适应证(10 分) 操作流程(30 分) 流程要点(60 分)考评 得分 注意事项评估(8分)评估环境( 2 分)评估患者( 6 分)(判断意识、呼吸、劲动脉搏动)环境安全
13、(1 分) ;呼叫患者(0.5 分) ,轻拍其肩部(0.5 分) ,确认患者意识丧失(0.5 分) ,立即呼救,寻求帮助(0.5分) ;判断患者呼吸:看胸廓(0.5 分) 、听呼吸音(0.5 分) 、感觉有无气体呼出(0.5 分) ,判断时间 10 秒,如无反应,立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0.5 分) ;判断患者劲动脉搏动:判断时间10 秒,如无反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1 分) 。6 分准备(4分)自身准备( 3 分)用物准备( 1 分)准备充分:仪表(1 分) 、意识(2 分) 、技术(1分) 、知识(2 分)的综合准备;视情况准备纱布或手帕,硬板床或木板(1 分) 。7 分开放呼吸道(4 分
14、)置患者于硬板床上为仰卧位(2 分) ;解开上衣、腰带、去枕、暴露胸部。 (2 分) ;施救者站于患者一侧用纱布清理呼吸道,取下义齿(3 分) 。按额托颌(3 分) ;10分1.目的:以徒手操作来恢复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2.适应证:任何原因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实施(16分)人工呼吸( 4 分)一手按压前额,使头后仰(2 分) ,拇、示指捏紧鼻孔,另一手托起下颌(3 分) ,深吸气后口紧贴患者口部用力呼气,使胸廓抬起(3 分) ,送气时间为 1 秒(2 分) ;应用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10分1.人工呼吸时注意充分开放呼吸道,送气量不宜过大,
15、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儿童及婴幼儿为1/31/2 胸部深度) ,新生儿以 2 指按压。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儿童及婴幼儿,单人 30:2,双人15:2) 。尽可能不中断胸外心脏按压,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保证心脏得到充分血液回流。3.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上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离开胸壁。用力要均匀,不宜过轻或过猛,以免造成无效按压或发生肋骨骨折、气胸、内脏损伤、胃内容物反流等。无劲椎损伤者,使用按额托颌法。4.操作步骤以不延误抢救时机,抢救患者生命为基点,合理利用有效资源。5.复苏中及之后及时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及解释,
16、促进患者后期恢复。附:了解目的,熟悉流程,操作流畅,理解注意事项为综合考评要求。氧流量 810L/min(2分) ,一手以“EC”法固定面罩(4 分) ,另一手按压简易呼吸器,送气 400600mL/次(按压气囊的 1/22/3) (2分) ,频率 1012 次/min(2 分) (要求掌握,考核任选一项) 。胸外心脏按压(4 分)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 处(2 分)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压于此背上,双手指互扣,仅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2 分) ,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质量垂直地有节奏下压,不能冲击式(2 分)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45cm(儿
17、童 3cm、婴幼儿 2cm) ,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2 分) ;按压时间/放松时间为1:1(2 分) ;按压频率:100 次/min(2分) ;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为 30:2(2分) 。14分判断复苏效果,行进一步生命支持( 2 分)操作 5 个循环后再次判断劲动脉搏与呼吸,如已恢复,行进一步生命支持(2.5 分) ;反之,继续上述操作 5 个循环后再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与仪器到达(2.5 分)(试教室考试可口述) 。为患者穿好衣裤。5 分健康教育( 2 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不要紧张(2 分) ;向家属解释介绍病情,取得合作(1 分)3 分评价(2分)自我评价( 2 分)患者
18、出现有效的复苏征象:口述(2 分) ;护士操作熟练、动作迅速、手法正确(3 分)5 分操作程序(90 分)目的及适应证(10 分)操作流程(30 分) 流程要点(60 分)考评得分 注意事项评估(3分)核对医嘱(1 分)评估患者(1 分)评估环境(1 分)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了解操作目的(2 分;)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3 分) ,评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黏稠度、部位,对清醒患者作解释,取得配合(3 分) ;保持环境清洁、明亮、保护患者隐私(2 分)10分准备(4分)自身准备(2 分)用物准备(2 分)操作者仪表(1 分) 、意识(2分) 、技术(1 分) 、知识(1 分
19、)的综合准备;操作者洗手、戴口罩,能正确使用吸引装置,熟悉吸痰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性能良好的吸引装置,吸痰管,纱布,无菌持物钳,消毒血管钳,无菌敷料缸,一次性手套,消毒液挂瓶,剪刀,治疗碗,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知钳(5 分)10分连接装置(5 分)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2 分) ;检查患者口、鼻腔,取下活动义齿(2 分) ,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1 分) ;安装压力表(1 分) ,连接导管(1 分)。检查吸引装置性能(1 分) ,挂消毒瓶于床头(1 分) ,调节合适负压(3 分) ;戴手套,连接并润滑吸痰管,试吸是否通畅(3分)15分吸 痰(10 分)反折吸痰管,插入口腔,吸尽口
20、腔部痰液(2 分) ;更换吸痰管,吸尽咽部的痰液(3 分) ;再次更换吸痰管,将吸痰管插至气管的适当深度,轻轻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吸痰(4 分) ;反复吸引直至痰液吸净为止(3 分)12分1目的:经口、鼻腔、人工呼吸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2适应证:适用于危重、老年、昏迷、全身麻醉清醒、人工呼吸道、机械通气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痰或哎吐误吸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实施(20分)处置、健康指导(5 分)吸痰毕,将吸痰管弃入医疗垃圾袋,冲洗导管,关负压开关(2 分)将玻璃接头插入消毒瓶备用(1 分) ;用纱布清洁患者口鼻,帮助恢复舒适体位(1
21、分) ;脱手套、整理床单、处理用物(1 分) ;记录(1 分) ;针对性的健康教育(2 分)8分1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2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 15 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 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3电动吸引器负压调节:小儿100mmHg,成人150mmHg。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 2 小时,中心吸痰负压为 150250mmHg。吸引瓶内应先放入 100mL 消毒液,并及时倾倒,不超过 2/3 满度4吸痰过程中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发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不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5如患者痰液黏稠,可以配
22、合翻身叩背,雾化吸入以湿化痰液6气管切开患者所用治疗盘应保持无菌,每班更换1 次,非气管切开者每 24小时更换 1 次。吸口、鼻、气管内痰液时应更换吸痰管,每个部位各用 1 根吸痰管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8吸引装置不可共用,用后及时消毒处理评价(3分)自我评价(3 分)患者呼吸道通畅,呼吸改善(2.5 分) ;吸痰彻底有效,无黏膜损伤(1.5 分) ;护士操作熟练,患者满意(1 分)5分氧气吸入技术(模拟现场)操作程序及考核评分标准操作程序(90 分)目的及适应证(10 分) 操作流程( 30 分) 流程要点(60 分)考评 得分 注意事项评估(3分)核对医嘱(1 分)评估患者(1 分)
23、评估环境(1 分)核对医嘱、患者姓名、床号(2 分);了解患者的诊断、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况、缺氧程度、缺氧原因、缺氧表现等;监测患者皮肤黏膜的颜色、发绀程度、有无抬肩症状、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变化,有无乏力、眩晕、食欲不振等情况(3分)。保持吸氧环境安全,切实做好“ 四防”(3分)8 分准备(4分)自身准备(1.5 分)用物准备(2.5 分)操作者仪表(1 分)、意识(2 分)、技术(1 分)、知识(1 分)的综合准备完善,洗手(1 分)。流量表、湿化瓶内盛有 1/22/3 的无菌用水、治疗碗内盛有通气管和纱布、小药杯内盛冷开水、笔、剪刀、棉签、一次性吸氧导管、弯
24、盘、挂钩、胶布、输氧卡(4 分)。10分1目的: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2适应证: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呼吸困难时,如肺炎、肺水肿、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梗、心衰等。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如一氧化碳中毒等脑血管意外的昏迷患者;休克患者实施(20分)给氧(10 分)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2 分);再次检查输氧装置性能(2 分);再次检查患者鼻腔,看是否有鼻中隔异常,如为经口给氧,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给予吸痰,保证氧气吸入通道的顺畅(2 分);连接流量表于中心氧气20分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做好“四防”2用氧过程中,应经常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25、,每 4 小时检查1 次氧气装置有无漏气,鼻导管是否通畅等。持续鼻导管给氧者,每班更换导管 1 次,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导管阻塞而失去吸氧作用。3给氧时应先调节流量后插管上氧;停氧时应先拨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开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4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上指针降至 0.5Mpa即不可再用,以防灰尘进入筒入,导致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5对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 ”的标志,一定要显眼,最好分区放置,以免抢救患者时因搬装置上,连接湿化瓶和管道(3 分);打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流量,检查氧气管道是否通畅,装置连接是否紧密(3
26、 分);连接鼻导管,并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轻轻将鼻导管固定于两侧耳郭上(3 分);记录上氧时间及流量,将输氧卡挂于醒目位置(2 分);交代注意事项,并随时观察缺氧症状改善情况,如患者的呼吸、面色、神志等(3 分)。停氧(7 分)根据医嘱和缺氧症状改善情况予以停氧(2 分);带用物至患者床前,对床号、姓名,与患者交流(3 分);拨出鼻异管,擦净鼻部(3 分);关流量表开关,取下湿化瓶与流量表(2 分);记录停氧时间(2 分)。12分错而影响抢救速度。处置、健康指导(3 分)整理床单位,将用过的物品按规定处理,洗手(4分)。嘱患者不要随意调节氧流量,做好防火安全,翻身时随时防止吸氧管道脱落。如仍感胸闷、气促,请告诉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2 分)。6 分评价(3分) 自我评价(3 分)患者缺氧症状改善(2分);氧气装置无漏气,患者对护士操作满意(2分)。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