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6870891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1. 植物学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系统、分类的科学,是一个古老、经典的学科。2. 植物科学:研究植物的科学,即现在的植物学。是一个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本资料调查三方面内容组成的综合性二级学科。3. 原生质体细胞壁以内有生命的部分,是细胞各类新陈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4. 细胞壁包围在原生质体外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结构。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特征之一。5. 质体植物所独有的一种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成熟质体有合成和积累同化产物的功能。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6. 质外体共质体以外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死细胞的细胞腔。

2、7. 共质体通过胞间连丝结合在一起的原生质体。8. 分生组织具有分生能力的植物细胞群。9. 薄壁组织细胞壁通常较薄,只有初生壁而无次生壁的细胞,细胞质少,液泡较大。10. 输导组织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水分和有机物的组织。疏导水分的结构为管胞和导管,输导有机物的为筛管和伴胞。11. 初生结构由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形成的结构。12. 次生结构由维管形成层活动产生的区别于顶端分生组织形成的初生结构的结构。13. 外起源在顶端分生组织表面发生的起源方式。14. 内起源发生在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的起源方式。15. 个体发育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

3、成熟等的过程。16. 系统发育某种或某个类群或植物界的形成发展进化及衰退的全过程。17. 生活周期指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下一代后又重现该阶段的现象。a)核相交替生活史中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交替出现的现象。b)世代交替生活史中二倍体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进行交替。i. 孢子体能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二倍体个体。ii. 配子体能产生配子,进行有性生殖的单倍体个体。18. 繁殖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a)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与母体分开或不分开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b)生殖生殖细胞发育成下一代新个体的方式。i. 无性生殖具有生殖功能的细

4、胞不经两性结合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ii.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1. 配子生殖植物体产生单倍体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2. 接合生殖藻类和菌类植物中由两个同形配子囊结合的有性生殖方式。19.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自养植物。20. 蛋白核即叶绿体中的淀粉核,贮藏物质为淀粉。21.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分裂缩小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复大孢子,将细胞体积恢复到该种细胞的正常大小。22. 异形孢某些丝状蓝藻的藻丝上由营养细胞变态形成的比其他营养细胞大的特殊细胞,厚壁,内含物均匀透明,类囊体膜解体又重新形成膜。

5、功能是将藻丝细胞分隔成藻殖段,可进行固氮。23. 外生孢子某些蓝藻形成孢子时发生横分裂,形成大小不一的两块原生质,上端较小的一块形成孢子,基部较大的一块保持分裂能力继续分裂,不断形成孢子,这种方式形成的孢子为外生孢子。24. 内生孢子某些蓝藻形成孢子时母细胞增大,原生质体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具有薄壁的子细胞。母细胞破裂后再全部释放出去,每个孢子萌发形成一个新的植物体,此种方式形成的孢子为内生孢子。25. 果胞红藻雌性生殖结构。单细胞,长颈烧瓶状,内含 1 卵。26. 分生孢子指由真菌产生的一种形小、量大、外生的无性繁殖体。27. 孢囊孢子接合菌亚门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接合菌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

6、生在孢子囊内。孢子囊内的原生质体割裂成许多小块,每一块发育成一个孢囊孢子。28. 接合孢子有性生殖为配子囊配合,产生的有性孢子。29. 子囊子囊菌类有性生殖而产生的囊状器官。30. 担子担子菌亚门真菌产生担孢子的细胞,由双核菌丝发育而来。31. 地衣植物由真菌类和某些真核绿藻或原核蓝藻类形成的共生体。32. 菌丝体由菌丝组成的真菌的营养体。菌丝由顶端生长而伸长,通过侧生分生出新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内含多个细胞核;高等真菌的菌丝均有隔膜,形成多细胞的菌丝,每个细胞多含一核,也有含两核或多核的,而且在隔膜上有各种类型的小孔,有单孔型、多孔型和桶孔式型。33. 子实体、绝大多数高等真菌(子

7、囊菌和担子菌类)形成的由能孕菌丝和不孕菌丝构成的,产生和容纳有性孢子的组织结构,由子实层和被称为包被的支持及保护结构组成。34. 次生菌丝担子菌亚门真菌经质配后形成的双核(n+n)菌丝体,生活期长,为担子菌的主要营养体。它可以多年生,有的可达数百年。35. 质配真菌有性生殖的受精过程中细胞质相互融合的过程。36. 核配真菌有性生殖的受精过程中细胞核相互融合的过程。37. 体配亦称体细胞融合,指很多高等真菌不产生性器官,由体细胞替代性器官的功能,体细胞之间,或体细胞与孢子之间,或孢子与孢子之间直接配合,形成双核菌丝。38. 锁状联合担子菌亚门真菌质配后的双核细胞发育成次生菌丝体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

8、裂方式。其过程如下:首先在 2 核之间的细胞壁一侧产生 1 个喙状突起,并向下弯曲,其中 1 核移入突起基部;2 个核同时分裂,产生 4 个核,1 个核仍留在突起中,然后产生 2 个隔膜,将其分隔成 3 个细胞,其中喙突为 1 个单核细胞,另有 1 个双核细胞和 1 个单核细胞;喙突形成的单核细胞继续下弯,与另一个单核细胞的细胞壁接触,壁融解沟通,又形成 1 个双核细胞。这样,由一个双核细胞产生出 2 个双核细胞,并在 2 个双核细胞间存留 1 个喙突。39. 先锋植物生长在极地、高山冻原,是裸荒地上最先长出的植物。它们可加速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并为苔藓和其他植物的生存打下初步基础。对 SO

9、2 极为敏感,是环境指示植物;可作制药原料(地衣酸) 、香料、染料、饲料、食用、饮料;极少数为病原植物。40. 内生菌根菌根是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内生菌根中,菌丝进入根的表皮或皮层细胞,形成丛状分枝,能加强吸收,促进根内物质运输。如核桃、柑橘、桑、杨树、兰科植物的菌根。41. 外生菌根菌根是植物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外生菌根中,菌丝不进入根的细胞,包在根表面或穿行于细胞间隙。有类似根毛的功能,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常见于松科、壳斗科。42. 低等植物植物中起源较早,构造简单的一类植物。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又叫原叶体植物) ,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营养体由单细胞向多细胞过渡

10、,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直接发育成植物体,又叫无胚植物。包括藻类植物、地衣植物门。43. 高等植物形态上有根茎叶的分化(又叫茎叶体植物) ,构造上有组织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发育成胚,再发育成植物体,故又称有胚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44.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生物等)及其与环境所形成的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的多样化。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如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群落、生物系统、景观等。每一层次都存在着多样性。其中研究较多、意义较大的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11、。45. 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就全球而言,已被定名的生物种类约为 140 万种或 170万种,但至今对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数尚未弄清。物种多样性显示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又是构成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46. 分类阶元也称分类单位,主要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常在上述的分类单位中又列亚单位。各分类单位都有相应的拉丁词和一定的拉丁词尾,但属和种无固定的拉丁词尾。各分类单位不仅表示大小或等级上的差异,而且还表明各分类单位间在遗传学和亲缘关系上的密疏。47. 物种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

12、和有一定自然分布的种群。同一物种内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间可以交配和产生后代;而一般情况下,不同物种间的个体存在生殖隔离。物种是植物界长期历史演化的产物,物种不变而又变。物种可代代遗传,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新物种会不断地产生,已经形成的物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绝灭。48. 学名(双名法)指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文词或拉丁化的词构成的方法。第一个词为所在属的属名,用名词,如果用其他文字或专有名词,则必须使其拉丁化,即将其词尾转化成拉丁文语法上的单数,第一格(主格) 。书写时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大多数用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书写时均为小写。如用两个或

13、多个词组成的种加词,则必须连写或用连字符号连接。此外,还要求在种加词之后写上该植物命名人姓氏的缩写,书写时第一个字母也必须大写。49. 检索表用来鉴定植物、认识植物种类的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一两个相对独立的形状中选择一个相符的,放弃一个不符的,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有两种:(1)定距检索表:相对立的特征编为同样的号码并在左边同样的位置开始,每组性状编排时向右退一格。 (2)平行检索表:左边的字码平头写,可节约篇幅。50. 花程式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花的各部分特征,即花各部分的组成、数目、子房的位置和构成。51. 花图式用图解的方式表示花的横剖面简图,借以说明花各部分数目、排列位置、离合情况、排列情况

14、和胎座类型。实际上,花图式就是花的各部分在垂直花轴的平面上的投影。52. 胚构成种子的最重要的部分,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新一代植物孢子体的幼体,为多细胞结构,全部细胞都为胚性细胞。植物器官的形态发生从胚开始。所有的高等植物都有胚。种子植物的胚被包被在种子中。53. 原丝体葫芦藓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的绿色丝状体,细胞内含多个叶绿体,形状类似具有多分枝的丝状绿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原丝体上产生多个芽,每个芽各自长成一个新一代的配子体。54. 颈卵器苔藓、蕨类、绝大多数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多细胞结构,具有由不育细胞构成的保护壁层。上部柱状,称颈部;中央有颈沟,生有一串颈沟细胞;下部膨大,称腹

15、部,内有腹沟细胞和卵细胞。受精前腹沟及颈沟细胞解体。55. 精子器苔藓、蕨类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棒状或球形,外有一层不育细胞组成的精子器壁,其内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56. 孢蒴葫芦藓孢子体最重要的结构,由蒴盖、蒴壶和蒴台 3 部分组成。蒴盖是孢蒴顶部的圆碟状的盖,蒴盖与蒴壶的连接是借助于由数环细胞构成的环带,蒴壶的下面为蒴台。孢蒴成熟时,环带与蒴盖脱落,由蒴壶口部的蒴齿散发孢子。57. 原生中柱中柱是维管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中的复合组织,它由中柱鞘、维管系统、髓等组成。原生中柱是蕨类植物中柱的一种。原生中柱较原始,其特点是不具有髓,其中又分为单中柱、星状中柱和编织中柱,尤以单中柱最原始。还有的蕨类

16、具有 2 个以上的原生中柱,称多体中柱。58. 网状中柱中柱是维管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中的复合组织,它由中柱鞘、维管系统、髓等组成。网状中柱是蕨类植物中柱的一种。网状中柱是由管状中柱演化而来的。由于茎的节间缩短,管状中柱中的许多叶隙相互重叠,从横切面的任何水平上观察时,在髓部的外方有一圈大小不同的彼此分开的维管束。59. 真中柱木贼类、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一般的中柱类型之一。由外韧维管束的分体中柱构成环状排列,各分体中柱间为髓射线。内皮层也有分别将分体中柱单独围绕的。60. 散生中柱单子叶植物的茎中柱。从断面看,为多数的外韧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内。一般在茎内侧维管束大而稀疏,靠近表皮的小而密。从

17、叶的附着点的下方,有数个向外侧或一度向茎的内方(此为髓维管束)移动,在节上,则作为叶的维管束(叶迹)外出。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化以后,维管束内不留有形成层,因此不能增粗,但也有在基本组织内出现次生的形成层而能增粗的。61. 顶枝学说在 1930 年由德国植物学家齐默尔曼提出,是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解释陆生植物孢子体形态结构演化的理论。其要点为:原始的植物体为连续的二叉分枝体系,其最末级分枝称为顶枝。分为能育顶枝和不育顶枝。顶枝系统在进化中可发生越顶(耸出、超越) 、扁化、联合(蹼化 )、弯生、退化等现象,因此形成了大型叶、小型叶等。能育顶枝的演化形成了孢子叶球等。二叉分枝系统极度合并即形成各式中柱。6

18、2. 孢子囊群蕨类植物孢子体上产生孢子的多细胞无性生殖器官称为孢子囊。大型叶类的真蕨植物,孢子囊为多个聚集成孢子囊群,着生于孢子叶的背面(远轴面)或背面边缘。大多数种类的每个囊群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膜质保护结构,成为囊群盖。63. 孢子囊穗有的蕨类植物(如瓶尔小草)的孢子囊集生在一个特化的孢子叶上称孢子囊穗。64. 孢子叶球(穗)石松和卷柏类的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叶腋,而且许多孢子叶密集于孢子体分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65. 异型孢子有一部分蕨类植物在同一个孢子体上产生的孢子囊有大、小两种类型,在大孢子囊中产生较大而数少的大孢子,在小孢子囊中产生较小而数多的小孢子。这种在

19、同一植物体上产生大、小两种孢子的称孢子异型,或称异型孢子,如卷柏类、水韭类和一些水生真蕨类。大孢子将萌发产生雌配子体,小孢子则萌发产生雄配子体。66. 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由单倍体的孢子直接萌发产生。原叶体均很微小,生活时期短,无根、茎、叶的分化,具有单细胞假根。从营养方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不含叶绿素,埋生土中,与真菌共生,依靠共生的真菌获取营养;另一种类型为绿色、光合自养型的配子体,可以独立生活。原叶体上生发出精子器和颈卵器,产生精子和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为孢子体。67. 根托由卷柏属的孢子体从茎上产生,光滑无叶,由根托顶端生出许多不定根。68. 小型叶有 1 条叶脉或无

20、脉,无叶隙、叶柄,延生起源或顶枝起源。69. 大型叶多为二叉分枝的开放脉序,有叶柄、叶隙,顶枝起源。70. 种子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由胚和包围在其外的营养器官(胚乳)和保护结构( 种皮等)构成的。71. 次生根又称侧根,主根垂直地面生长,长到一定长度后,生出许多的分枝即为次生根。72. 中柱鞘紧接内皮层细胞之下的一层薄壁细胞是中柱鞘,偶有两层或多层细胞的情况,其细胞排列整齐,分化程度比较低,可以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与以后形成的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和侧根的发生有关。73. 凯氏带皮层的最后一层为内皮层,细胞排列整齐而紧密,在细胞的上下壁或径向壁上,常有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加厚

21、,呈带状环绕细胞一周。74. 原形成层细胞小,有些细胞为长形,位于中央区域,以后发育形成维管柱,是根的初生分生组织的一部分。75. 维管形成层产生时首先是在根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保留的原形成层的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进行平周分裂,呈条状,其条数与根的类型有关。76. 木栓形成层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使根加粗,中柱鞘以外的成熟组织被破坏,这时根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77. 原生木质部外侧孔径小的导管分子在木质部分化发育过程中首先发育成熟称为原生木质部。78. 内始式由内向外逐渐成熟。79. 藤本植物具有攀缘茎和缠绕茎的植物统称藤本植物。80. 二叉分枝顶端分生组织平分为 2 个

22、,各形成一个分枝,在一定时候,以这种方式重复分枝。81.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主轴,侧芽发育形成侧枝,侧枝又以同样的方式形成次级侧枝,但主轴的生长明显并占绝对优势。82. 合轴分枝没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芽只活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便死亡或生长极为缓慢,紧邻下方的侧芽开放长出新枝,代替原来的主轴向上生长,生长一段时间后又被下方的侧芽所取代,如此更迭,使树冠呈开展状态。83. 分蘖在分蘖节产生腋芽和不定根,由腋芽形成的分枝就是分蘖。84. 伞状茎节间不伸长,茎上的所有附属器官丛生于主茎上部,不分枝或分枝,随着叶片逐渐脱落,由叶迹堆积形成主干。85. 顶端生长由于顶端分生组

23、织的活动引起的生长,包括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节数增加,节间伸长,同时产生新的叶原基和腋芽原基。86. 居间生长由居间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成熟,节间明显伸长。87. 并生型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合,并生排列。88. 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托叶 3 部分的叶。89.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叶片。90. 两面叶植物的叶片一般为扁平体,有背腹面之分,在两面叶中,叶肉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上下表皮也常发生差异,如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叶表面近轴面颜色为深绿色,远轴面为浅绿色。91. 气孔器叶片表皮上,由保卫细胞,副卫细胞和气孔 3 部分构成的结构。92. 常绿植物一年四季长

24、有绿叶的的植物。93. 花花是适合于繁殖的短枝,在变态的枝上着生各种变态的叶,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94. 花序众多被子植物的花是多朵花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一总花柄上,称花序。95. 完全花一朵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花。96. 聚伞花序有限花序,花轴顶端的花先开放,花轴顶端不再向上产生新的花芽,而是由顶花下部分化形成新的花芽,因而有限花序的花开放顺序是从上向下或从内到外。97. 柔荑花序花序轴柔软下垂或直立,花后整个花序一起脱落,无花柄或具有短柄,单性花,无花被或具花被。98. 周位花花托呈杯状,子房仅以底部着生在杯状花托凹陷的中央,花萼,花冠和雄蕊群着生在杯状花托的边缘或着生在由花萼,

25、花托和雄蕊群下部贴生而成的花管的边缘,因位于子房的周围故称周位花。99. 单体雄蕊雄蕊群花丝结合成一体,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管。100.心皮组成雌蕊的单位,是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101.离生雌蕊多数植物雌蕊群有多个心皮,有的植物心皮彼此分离。102.胎座胚珠通常沿心皮的腹缝线着生在子房上,着生的部位就是胎座。103.花药是雄蕊产生花粉的结构。104.雄性生殖单位被子植物在精细胞和营养核之间和一对精细胞之间存在物理上的联结与结构上的连接,这种结构单位称为雄性生殖单位。105.胚囊由大孢子发育而成,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106.珠心相当于被子植物的大孢子囊。107.合点珠被、珠心、珠柄相结合的部位

26、。108.双受精被子植物花粉粒中的一对精子分别与卵和中央细胞极核结合。109.原胚胚发育的早期,尚未出现器官分化的胚。110.初生胚柄在裸子植物中从原胚向胚分化期中显著伸长的细胞群,从原胚基部第二排的细胞群称为初生胚柄。111.多胚现象一般来说,被子植物的种子内有一个经正常有性生殖形成的胚,但有的植物种子中有一个以上的胚,即多胚现象。112.真果仅由子房发育而形成的果实。113.聚合果离生雌蕊的每一枚雌蕊形成一小果,这样一朵花内有多枚小果聚合在一起,称聚合果。114.柑果浆果中柑橘类的果实特称柑果。115.核果一般由单心皮的雌蕊发育形成,内有一枚种子,成熟的核果果实明显分为三层:外果皮膜质,中

27、果皮肉质多汁,内果皮木质化,坚硬。116.蓇葖果由单心皮的雌蕊或离生心皮雌蕊发育形成,成熟时沿心皮背缝和腹缝纵向开裂。117.瘦果由一或数心皮形成的小型闭果,种子一枚,果皮坚硬,果皮与种皮易于分离。118.珠鳞(种鳞)成螺旋状排列在球茎的轴上的组成,雌球花的变态大孢子叶。119.珠托有些红豆杉纲植物的大孢子叶与珠柄合生发育成珠托。120.珠领银杏的大孢子叶变成珠领。121.套被红豆杉纲植物的大孢子叶变态为套被。122.真花说毛茛学派认为原始的被子植物具有两性花,是由已经灭绝的具有两性孢子叶球的本内苏铁演化而来的,该理论称为真花学说。123.假花说恩格勒学派认为原始的被子植物为单性花,单被花和风

28、媒花植物,次生的进步类型为两性花,双被花,和虫媒花植物,他们的观点是建立在设想被子植物来源于具有单性花的高级裸子植物中的弯柄麻黄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论称为假花学说。124.木兰科木本。单叶互生,羽状脉;托叶早落,在节上留有环状托叶痕。花单生,两性,整齐;花被分化不明显;雌、雄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柱状花托上;雌蕊的花丝短,花药长;花粉粒单沟型。聚合蓇葖果,稀为翅果。染色体:X=19。125.毛茛科多为草本,叶掌状或羽状分裂,或为一至多回三出复叶,无托叶。花常两性,整齐,稀不整齐,花部分离,萼片三至多数,绿色或作花瓣状而有色彩,花瓣三至多数;雌蕊多数;心皮通常多数,常螺旋排列于突起的花托上,稀

29、 3 或 1,离生,子房上位,每心皮含一至多数胚珠。聚合瘦果或聚合蓇葖果,稀浆果。胚小,胚乳丰富。染色体:X=610。126.壳斗科木本。单叶互生,革质,羽状脉直达叶缘,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成葇荑花序,花萼 48 裂,无花瓣,雄蕊与萼裂片同数或较多;雌花单生或 23 朵簇生于总苞内,萼片 48 裂,无花瓣,雌蕊由36 心皮合生而成,子房下位,36 室,每室 2 个胚珠,但整个子房仅 1 个胚珠发育。总苞在果是发育为木质的杯状或囊状,称为壳斗。壳斗半包或全包坚果,外面有鳞片或刺。种子无胚乳,子叶肥厚。127.石竹科草本,节膨大。单叶对生。花两性,整齐,聚伞花序或单生;萼片 45,分离

30、或结合,宿存;花瓣 45,常有爪;雄蕊常 510,一轮或二轮,心皮 25,合生,花柱 25,子房上位,一室,特立中央胎座。蒴果,顶端齿裂或瓣裂,称为浆果。胚弯曲,具有外胚乳。染色体:X=59。128.葫芦科草质藤本,有卷须。单叶互生,掌状裂,无托叶。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辐射对称。雄花花萼五裂,花冠五裂,雄蕊 5,常两两结合,一枚分离或完全结合或柱状,稀完全分离,花药合生,5 裂;雌花萼筒与子房合生,花瓣 5,多合生;子房下位,心皮 3,一室,侧膜胎座。瓠果,稀蒴果。染色体:X=714。129.十字花科多为草本,叶互生。植物体常被单毛,分叉毛,星状毛或腺毛。花两性,辐射对称,总状花序;萼片

31、4,2 轮;花瓣 4,十字形排列,基部常成爪,雄蕊 6,为 4 强雄蕊。子房上位,由 2 心皮合生而成,侧膜胎座,中央具有次生的假隔膜,分为两室,每室通常具有多数胚珠。果为长角果或短角果。种子无胚乳,胚弯曲,子叶弯曲或折叠。染色体:X=415,多数为 69。130.豆科豆科,双子叶植物,约 690 属,17600 余种,为种子植物的第三大科,广布于全世界。有不少种类的根部含有“根瘤菌” 。对于土壤改良和农田轮作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含氮的根部腐烂后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或可将全株植物犁入土中当为绿肥,其效更著。本科包括 3 个亚科:含羞草科,云实科和蝶形花科。这 3 科的分别点为:含羞草科的花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稍不相等,芽时最上的在内面,雄蕊 10 枚或少于此数,常分离;蝶形花科的花两侧对称,花冠蝶形,最外的或最上的为旗瓣,侧面一对为翼瓣,最内一对为龙骨瓣,雄蕊 10,全部分离或其中 1 枚分离而其他 9枚合生或全部合生,或有时少于 10 枚。131.蝶形花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