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866845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新举措罗春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保证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从单纯地“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整体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评价

2、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 。新课程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一、评价的重心转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即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

3、是面向“未来” 、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挖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和灵活性和创造性。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遇到的问题

4、、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二、评价的主体互动(一)对学生的评价素质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

5、程。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检查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学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训练或提高;并使用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关于学生发展情况的数据,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教学改进。如期末评价时,13 年级学生可以做一份关于学习情感、态度方面的调查问卷,46 年级的学生可以写一写自己在这个学期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哪些方面尚有不足、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自己对下一学期的学习有什么计划和打算等内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以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2、教师评价强调以激励性

6、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 “成长记录袋” 、 “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的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谈,指出他(她)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老师、同学对它的期望和建议。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

7、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3、同学评价提倡把学生小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进来,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了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4、家长评价可以通过家长来访、教师家访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交谈;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回答能不能进行自我评价等。同时家长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能促进教学相长。(二)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教师评价可分为行政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大

8、类。发展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1、 教师自评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自我评价方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教师自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不断改进教学。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提醒自己的职责范围,也可以在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和自身知识的增长程度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自评,教师可以在教育观念和具体操作上有较大的变化,提

9、高了教学效率。2、学生评价由学生来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增强;学生是否更喜欢老师。师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关注;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的异议有没有人指责,正确的是否得到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3、同行评价作为同行,一般是教师和领导,都了解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要立足于“帮” ,而不是局限于“评” ;要注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不是为了展现评价者自己的水平。如能换位思考,则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与关怀。

10、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同样需要鼓励、需要得到尊重,评价应该保护教师的自尊和改进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评价应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4、社会评价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是否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

11、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

12、进行监控制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为断改进,获得发展。三、评价的导向及时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时域内,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的评价,不断地循环反复,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程,把握新课程教育和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全面、全员和全程(课程和过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及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总之,素质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本文获 2003 年县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参考书目:江西教育科研 2003 年第 5 期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9 月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3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