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教学设 计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 、通项公式后,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学情分析:职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是职高学生基础薄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虽然对 等 差 数 列 有 了 一 定 的了 解 。 但 是 由 于 学 生 是 第 一 次 接 触 到 数 列 的 求 和 ,缺 乏 相 关 经 验 ,因此,借助
2、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求和。2、能力目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是重点。2、获得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
3、点。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策略: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步骤:问题呈现阶段探究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教学过程:(一 ) 创 设 问 题 情 境1.故 事 引 入 :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 +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高 斯 的 方 法 :首 项 与 末 项 的 和 : 1+100=101第 2 项 与
4、 倒 数 第 2 项 的 和 : 2+99=101第 3 项 与 倒 数 第 3 项 的 和 : 3+98=101第 50 项 与 倒 数 第 50 项 的 和 : 50+51=101 前 100 个 正 整 数 的 和 为 : 10150=50502.故 事 引 入 :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 100 层,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图案中,第
5、 1 层到第 21 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上述故事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 1,2,3,100 前 100 项和2. 求等差数列 1,2,3,21 前 21 项和( 二 ) 等 差 数 列 求 和 公 式一般地,称 为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的和,用
6、 表示,即1、 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 倒序相加法 ”进行求和。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 :由 +,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了。2、 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吗?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 代入中,就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 k 项与倒数第 k 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 n
7、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有四个量,都有 和 n,都可以“知三求一 ”,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 ,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 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兴趣,体验成就感.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三)公 式 运 用 , 变 式 训 练等 差 数 列 的 首 项 为 , 公 差 为 d, 项 数 为 n, 第 n 项 为 , 前n 项 和 为 , 请 填 下 表 :d n5 10 102 8 10438 10 36: 通 过 变 式 练
8、 习 , 可 以 加 深 学 生 对 公 式 的 理 解 和 记 忆 ,并 能 在 应 用 公 式 时 做 出 正 确 选 择 。( 四 ) 例 题 分 析例 1.已 知 等 差 数 列 中 , = , a10 106,求 s10学生观察分析:知三求一,首先找出已知那三个量,求那个量,然后再判断使用哪一个求和公式,最后让学生共同计算结果。例 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 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让学生观察分析,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转化能力、计算能力,同时渗透方程思想。( 五 ) 随 堂 练 习书 10 页练习 6.2.3(六
9、)反思与评价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2用推导的两个公式灵活解题。3特别注意 Sn 公式中项数 n 的值。(七)课外作业必做题:课本 11 页习题 6.2 A 组 第 5、6、7 题。选做题:课本 12 页习题 6.2 B 组 第 1、2 题(八):板书设计(九) 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实际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挖掘了教材中可探究的因素,促使学生探究、推导。例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一,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到一般的情况,激励学生进行猜想,再进行论证得出;而第二个公式并不象书本上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从习题中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2、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创设情境,重在启发引导,使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掌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3、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