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农村贫 困现状及 影响因素 2010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 比较严重。1978 年 ,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 口为 25 亿?,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这一数字已大为减少 ,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并呈现出返贫现象严重等新的复杂特征 。由于农村贫 困问题 的消解和消除关系到农村贫困群体的生存问题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问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消解和消除农村贫 困问题的前提是要找准农村致贫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 ,以便制定科学的反贫困战略,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反贫 困政策。为此 ,笔者分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和致贫因素。 1 中国农村贫困
2、现状 11 从数量上看 。农村贫困人 口群体庞大 中国农村贫困人 口高达数千万 ,数量巨大 ,虽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但农村贫困人口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表 1)。如果根据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 ,即人均 125 美元统计,中国的农村贫困人 口群体更庞大,其数量在国际排名高居第 2 位,仅次于印度这个群体的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2005 年,全国的贫困发 生 率 为 25,国定 贫 困 县 的 贫 困发 生 率 则 高 达71 ;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 、西藏 、陕西、甘肃 、青海等省区的贫困发生率均在 70以上,其中,青海最高,为 115 。12 从分布上看,农村贫困人口总体分布广泛与局部分布
3、集中并存 中国农村贫困人 口分布范围广泛 ,除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区完全消除了生存贫困以外,其余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国务院扶贫办确定 的 592 个 国定贫 困县广泛分布在全国 21 个省区。但农村贫困人 口在分布上也呈现出局部集中的特征 :从地域分布上看 ,主要是向中西部地区集 中。2005 年 ,中西部地区农村贫 困人 口达 2 042 万,占总数的 8634;国定贫困县共 526 个,占总数的 880。从民族分布上看,主要是向民族地区集中。2004 年底,民族地区 贫 困 人 口共 1 304 万 ,占农 村 贫 困人 口总 数 的4996 ;其国定贫困县共 267 个,占总数的
4、4500,其中,中西 部 民族 地 区共有 国定贫 困县 252 个,占总数 的4257(西藏的 74 个民族 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没有包括在内)。从地形分布上看,主要向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集中。2005 年,山区农村贫 困人 口达 1 228 万 ,占农村贫困人 FI 总数的 5190 ;在 592 个 国定贫困县中,有 384 个是山区县,占总数的 6486。 13 从类型上看。农村贫 困呈现 多元化特征 中国农村贫困人 口面临经济贫困、环境贫困和文化贫困,三者相互交织增加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贫困概念首先是“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 ,包括食品、
5、住房、衣着和其他必需的项 目 J。中国农村贫困人 口收入低下,难以维持基本的物质需求。2004 年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 579 元 ,低收入人口 854 元 ,远远低于全 国农 民人 均收 入 2 936 元;其恩格 尔 系数分 别为713和 665,远高于全国农民恩格尔系数 47231。环境贫 困是农村贫困的另一情况。如前所述,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主要集 中在西部地 区、沙漠化地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地区、水土严重流失地 区;国定贫困县有 12 以上分布在这些地区。另外 ,文化贫困也是农村贫困的一种情况。在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严重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极低。据统计 ,
6、2004 年 ,农村绝对贫困户 的文盲半文盲比例达 183,低收入户文盲半文盲比例达 140 ,均远高于 75的全国水平.2 中国农村致贫因素 21 经济因素 211 经济基础薄弱。巾喇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设施落后 ,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能源、通、信息条件等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以四为例,在水利设施和能源方面,四川 I 民族贫困县共有耕地积 2327 万 hm ,灌溉面积仪 566 万 hm。 ,占耕地面积的 231,远远低于四川省的 6097,其用电量仅及成都市农用电量的 711 。在交通方面 ,据统计,2004 年 ,全 国261 个乡镇、54 万个村不通公路
7、;在全国 1043 万 km 的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 923 万 km占 8850;还有未 纳入统计 的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 路1200 万 kml8 J。在信息方面,2005 年底,农村 电话普及率为 1300,而同期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 3590;有 290的行政村未通电话 ,552和 419的全周人 口未覆盖广和电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260,而同期城市互联的普及率则高达 1690 。 212 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 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通常是居高不下,呈现 出种超稳定的产业结构 ?。中国农村贫 困地 区产业结构一。 在农业与非农产
8、业上 ,农业 比重偏高,非农产业 比例偏低;在农业生产内部,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 ,经济作物生产例极低;在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产业生产上 ,以农业为主,林业、牧业 、渔业所 占比例很低。以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西部地区为例,其三大产业的 GDP 结构,农业为 1597,比东部区的比例 758高出 1 倍多;其粮食播种面积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6546;其农 业总产值 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125 Ill】 213 市场发育程度低。目前 ,中国农村市场发育程度很低,主要表现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落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之间的非对称性达到了极端的地步,即只有农产品市场而没
9、有生产要素市场。近年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有 了较快发展 ,但发展得还很不够。市场规模狭小。由于农村“大而全” 、 “小而全”的自给自足,地区、部门的行政性封锁,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 ,致使市场发育十分缓慢,市场异常狭小。市场透明度低。其信息误差率高,缺乏系统性传递渠道少,市场行情不清,从而容易诱发盲目生产,重复建设。市场无序化现象严重 。 上述三者决定了农村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收益低,以农业收人作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农民难以实现通过发展农业生产而增收的目的;限制了农村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使得农民难以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摆脱贫困。 22 环境因
10、素 221 自然条件恶劣。中国农利贫困地区呈块状 、片状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的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或高山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或低洼谷底 ,灾害侵袭频繁;或干旱严重,降水量少且时间短;或沙尘肆虐,土地沙化严重;或地表水渗透严重,地表水 源无法利用;或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这些地区不仅不适第一产业生产 ,而且 ,如果以发达地区的 自然条件标准衡量相当多的地区都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在这一种环境 中,人们根本就无法摆脱 自然条件制约的贫困地。以贵州省为例 ,目前全省居住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区的极贫人 口有 50 万,这些地方水土资源匮乏,人 口超荷,人地
11、矛盾突出。这部分人不进行移民搬迁 ,将无法解决贫困问题 ,还会使生态环境大大恶化 。 222 地理位置偏僻。从区域范围来看,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 、远 、边地 区,距离省会等中心城市相对较远由于 自然条件 、财政投入等原因,这些地区交通条件十分落后 ,运输渠道不畅 ,人们 出行极为不便。远离中心城市对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延长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在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流通的时间;妨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限制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信息闭塞、见识有限 ,限制了农民自我发展的拼搏精神。 22。3 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天然脆弱性 ,一经破坏,将
12、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而近年来人为因素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日益严重。自然资源遭受无节制地开采 ;城市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大量向农村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增加,加速了人类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农 民生态环保意识落后 ,生活 、生产垃圾未经处理而废弃等。这些行为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一方面导致农村耕地减少 ,农业收益降低 ,农民农业收人下降;另一方面,恶化了的生态环境疗水平低下,农 有病治不起、治不好 ,身体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存教育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 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而中国税费改革 以后 ,财权与事权的非对称性导致县级和乡镇政府存在巨大的财政 收支缺 口。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
13、广大农村尤其足中西部地区 ,许多乡村小学被迫停办,农村无法普及几年义务教育。农 民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地影响了对先进 的农业技术 的接受能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牛产 能力的效率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 23 社会因素 231 历史因素。传统的非农偏好政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重工轻农 ,农业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长期实行的是工业化发展战略 ,在此背景下,农业发展从属于工业发展,农业肩负着为工业提供原材料 、积累资金的重任。国家不仅利用统购统销等制度,从农村获取 了大量保障工业生
14、产的原材料,而且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了大量的资金据统计 ,由于 “剪刀 差”的存在 ,19541991 年,累计达 14295 亿元 ;进入 2O 世纪 90 年代,每年仍达 1 000 亿元以上 。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一方面使农村丧失了利用这些资金自我发展的机会,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原本就贫困的农民愈加贫困。 (2)公共财政投入向城市倾斜。在农业投入方面,新时期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未超过20 ,最 高在 1964 年 ,为 1701;最低 在 1951 年 ,仅 为343。农业投入长期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且
15、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在医疗卫生方面,19912000 年,政府投入农村卫生的支 出为 690 亿元,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0 。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低下,农 有病治不起、治不好 ,身体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存教育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 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而中国税费改革 以后 ,财权与事权的非对称性导致县级和乡镇政府存在巨大的财政 收支缺 口。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广大农村尤其足中西部地区 ,许多乡村小学被迫停办,农村无法普及几年义务教育。农 民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地影响了对先进 的农业技术 的
16、接受能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牛产 能力的效率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 (2)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增加了农民负担。中国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即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是国家,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则是农民自己。中国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体制最大的弊端是加重了农 民负担。以制度外筹资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使地方具有不 断增加农 民负担的土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巾的“一事一费”不仅为任意开征新的收费项目提供了可能,而且,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当产生新的公益事项时 ,将诱发新的收费项 目的 m 现 ;农村“自上而下 ”的强制性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使得 乡镇机构膨胀 , “吃饭
17、财政”日益严重 ,进一步加重农 民负担 。因此,中国农 民负担 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问题 。 232 体制冈素。与传统的非农偏好政策相对应 ,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这 是农民非农就业和增收的最大阻碍。 (1)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阻碍了农 民非农就业。中圈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其顺利转移成为农民增加收入 、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然而 ,二元分割 的城 乡结构阻碍了这种转移。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 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作 不规则转移 ,只能作为城市就业的一个补充;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进入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歧视甚至排斥农民_的现象十分突出;农 民在就业问题上始终处在一个弱势
18、地位只能停滞在一些脏 、累、差、技术 含量极低 的岗位上 ,成为在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 的“边缘群体 ”和“弱势群体” ,农 民工作为劳动力的基本权益常常难以保障 。 (2)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增加了农民负担。中国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体制,即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是国家,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则是农民自己。中国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体制最大的弊端是加重了农 民负担以制度外筹资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使地方具有不会增加 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灾害频发又会反过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两者进人恶性循环 ,农业在这种过程 中遭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233 思想冈素。公共教育、科研推广越来越被证明
19、是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内在变量 ,许多分析表明,农业研究 的年收益在 20 60 。但中国 目前的科教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这决定 了农民的思想素质低下 ,无法摆脱传统的落后观念。中国农村传统的落后观念主要体现存“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和“读书无用”的教育观传统的生育观促成了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 ,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农村医疗设施跟不上人 口增长的需求,地方病频发,农民身体素质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因“病”而贫、 【大 l“残”而贫现象突出; 庞大的人 口规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负担 ,人们难 以摆脱贫 困困境 ,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死胡同;庞大的人口规模造
20、成资源高消耗 ,其恶果是生态环境加速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因“灾”而贫传统的教育观导致大量农村人 口只接受了很少的教育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教育。一般来说 ,文化水平越低,贫困发生率越高。凶为低文化水平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致使人们难 以摆脱传统观念 的束缚 ,难以通过观念更新、技术创新脱贫致富;也阻碍了农业科技 的推广 ,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4 结语 (1)农村致贫因素不仅仅包含经济 大素,更包含历史、体制、思想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应当重视对农村的科教治理和环境治 理;对农村经济环境 的改善 ,应当与传统非农偏好政策的改 变 、城 乡分离二元体制的改革 、农村人 口数量的控制和素质的提升同步。 (2)农村贫困原因与结果相互交织,增加 了农村贫 闲问题的复杂性。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市场发育程度低 、教育水平落后 、人 口增长过快等问题既是致贫因素 ,又因受到农村贫困的影响而愈发严重。原因与结果交织存一起难以分辨 。只有真正认清 了问题 的“源”和“流” ,农村贫困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