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序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中国加入 WTO 表明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入世后的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我国将与 WTO 其他成员国之间跨越国界的教育服务和求学活动与日俱增,中国必然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开放教育市场,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而这一切,都少不了语言的沟通。目前,英语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它早已不是英美诸国的专利,英语属于世界。20 世纪,特别是 1947 年取得民族独立以来,印度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许多杰出人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如印度先后获得 6 种诺贝尔奖,近年来印度的 IT 产业
2、令世人瞩目,文化领域出现了一批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精华的作家,诗人,新闻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与世界交流时无语言障碍,教育系统普及了双语教育。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引入双语教育,应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而非仅仅将其当作一门外语来学习。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双语教学就是我国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举措。双语教学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由于英语在国际交流上的特殊地位,我国的“双语”通常是指汉语和英语的组合,它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双语能力等为目的。双语教学其实并非是新鲜事物,国内外早已有之。1929
3、 年,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了一次双语教学会议,这是双语教学方面的第一次专门会议,它第一次公开显示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正在觉醒的兴趣。解放前,殖民者在中国开设的学校里也出现过双语教学,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双语教学就是从那时延续下来的。但解放前我国的双语教学与现在的有很大不同。解放后的 80 年代后期,东北长春的一些教育者就尝试过双语教学。90 年代初至今,中国大陆的双语教学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发展,如上海在 90 年代初就在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学校进行了双语教学实验。广州培正中学于 1993 年秋季开始在初一,高一两个年级进行双语教学,自编教材。2000 年 12 月 9 日,全国双语教学研讨
4、会在广州市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有关双语教学方面的全国性会议。南京市教委在 2001 年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要求. 2001 年上半年,上海市推进中小学双语教育试验工作交流会在上海平和学校召开。这是上海首次举办有关双语教育的研讨会,引起了各方的广泛重视。 上海市的双语教学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正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所说,上海的双语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国内开展双语教学的大中小学很多,然而发展很不平衡。除了学生外语水平差异较大,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带来的困难以外,师资力量,参考资料以及合适教材的缺乏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蕴含着传统。如何探索一条适合
5、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学科特征的双语教学之路成为从事学科双语教学工作者需要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龙琪老师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做了很多化学双语教学领域内的探索性工作。她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双语教学存在的意义、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双语教学实施的若干关键问题,而且自 1998 年开始就在教学第一线亲自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至今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2003 年受南京市教育局委派,带领 20 位南京市中学化学教师赴加拿大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并为加拿大学生上了化学课。本书是她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而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不仅填补了化学双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空白,而
6、且还为广大从事理科双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博士生导师周志华 2005,1目 录序上篇 理论篇第一章 双语教学静态研究第一节 双语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双语教育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双语教育的存在意义 第二节 双语教学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 第五节 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 第二章 双语教学发展研究第一节 发展历史 第二节 实践发展现状 第三节 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章 双语教学过程研究第一节 关键问题 第二节 师资培养 第三节 实施环境第四节 定位问题下篇 实践篇第四章 高中化学第一节 可行性研究 第二节 教学方法
7、 第三节 教学案例 第四节 专业英语 第五节 网络资源 第五章 综合理科第一节 对综合课程的认识 第二节 综合理科双语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第三节 综合理科双语选修课程的可行性 第四节 高中综合理科双语课程概述 第五节 课程内容 第六节 课程实施 第六章 无机化学第一节 对课程的认识 第二节 教材的选择 第三节 教学建议 第四节 教学评价 第五节 网络资源 附录:常见课堂教学用语 参考文献 上篇 理论篇第一章 双语教学静态研究第一节 双语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 ,直接意思是:“Two languages” 。因此,双语教学就是指学校里以两种语言作为工具语言的教与学的
8、活动。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为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则是后天习得的第二语言。这里需要注意:(1)方言及其标准语言是一种语言,而非两种语言。 (2)此概念中的语言是指正规化的语言,它有相应的文字和文化。 (3)双语教育以培养通晓双语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为目的,而非是精通外语的单一专业人才。 (4)在不同的国家,双语有不同的组合。美国的双语主要是指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双语是指英语和法语。在有的国家或地区,甚至还存在着多语。我国的中小学双语教育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多种语言交流手段为目的,以汉语和另一种外
9、国语为学校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活动。在我国,最初的双语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是民族语言和汉语的组合,而现在,主要指的是汉语和英语的组合,即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我国的双语教学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揭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人们往往对双语教育有很多误解。如有人错误地以为双语教育就是全英教育。从双语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并未限定其一必是英语,而可以是任何两种语言。许多国家的民族教育就是双语教育,他们的教学语言往往一个是当地的民族语言,另一个
10、是在本国通用的官方语言。但是,人们有这种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众所周知,现在英语已成为国际上的通用语言。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中都使用英语。许多国家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全球化,将英语引入教育系统,产生了由英语和国语组成的双语教育。因此,从大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双语教育使用的语言都是国语和英语的组合。由于英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上的困难,学习者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上,这就在客观上给人造成一个误解,即双语教育等于全英教育。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双语教育中英语用得越多越好。双语教育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双语技能的掌握不能以牺牲教学内容为代价,否则,
11、双语教育将流于形式。所以,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则用英语讲授的比重一定要降低。否则,学生英语没学好,教学内容也没掌握好。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则可加重使用英语的比例。但是否全英教学就是理想的双语教学呢?一时还很难回答。如果单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沉浸式(全英)双语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国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其文化的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统一的标志,它还牵涉到民族感情,民族自尊的问题。因此,如何找个平衡点就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相同的内容用英语说一遍, ,再用汉语翻译一遍。这其实是翻译式教学,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12、如教学进度不能完成,内容讲不透,思路被打断,缺少用英语去思维的动力等等。较好的双语教学应尽量减少翻译过程.这样可促使学生用英语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较重要的和较难的教学内容则完全可以用汉语去讲。第二节 双语教育的形成原因 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区别正如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一样。双语教学是课堂层面的、微观的、具体的,而双语教育则是社会层面的、宏观的、抽象的。就形成原因来看,我们应该站在社会层面的高度来研究。世界上的双语教育系统很多,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4 种:1、殖民扩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强大的民族不断向外扩张。他们将自己的语言带到新的居住地并强行在那里推广使用。这样,殖民者将自己的语言引入行政管理
13、和教育,就产生了双语教育。以香港为例。早在 1877 年,当时的港督轩尼斯便鼓吹学生多学英语,认为中文只应列为选修。他说: 基于政治及商业需要,所有政府学校必须实施英语教育。他认为 “从帝国利益着眼,要推动英语教育”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都以英语作为法定语文,推行重英轻中的语言政策。不容质疑的是,该政策受到了当地华语居民的强烈抗议,斗争一直持续着。其结果便导致了双语教育的产生。但是双语教育在香港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因此,语言问题一直是困扰香港中小学教育的头疼问题。于是,1994 年,香港政府正式推行了双语教育分流计划(又称教学语言分组措施) 。2、统一: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必然会导致语言统一的要
14、求。语言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的象征,而语言的统一就成为民族统一的象征。正是出于语言与民族性相联系,国家与民族性相联系这样固有的思想观念,语言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尤其是对民族众多的国家。如前苏联和中国等。3、移民: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或地区,移民现象导致同一地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于是就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形成双语社会。如同殖民扩张一样,移民本身包含着人们把自己的语言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的运动。但是,在殖民扩张中,外来者是强者,他们可以强行使用自己的法律和语言。而对于那些外来的移民来说,他们是弱者,他们只能
15、适应这个社会。大量的移民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语言问题,从而导致双语甚至多语社会的形成。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政府面对大量移民带来的语言问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法规,如1968 双语教育法 ,1974 双语教育法和1983 双语教育法 。4、全球化趋势:在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商业交往和政治交流吸引了双语媒介,促进了国际语言的使用。各国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十分重视国际通用语言的教育。于是在教育系统中就引入了双语课程。在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国家教育部在 2002 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 12 项措施,其中要求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特别是在信息、生物、法
16、律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力争在 3年内,开出 5%至 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此后,双语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领域,各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于双语教育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接纳态度。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处于经济发展以及对外教育交流的迫切需要,双语教育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 第三节 双语教育的存在意义1、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看:经济与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面对这样一种趋势,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是万万不行的,必须积极主动地面对国际化,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的发展步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 WTO)的决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化
17、,全球化的基本态度。加入 WTO 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贸易协定,它将会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加入 WTO 要求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双语人才必将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紧缺人才。对于这一点,西方国家有着更为灵敏的嗅觉。他们认识到,为获得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一大批有专业技能又懂得汉语的人才将是最为紧缺的人才资源之一,汉语人才的培养引起这些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此,汉语人才的培训也得到他们国家财政的资助,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人了。双语教育也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因为语言的沟通能力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
18、要因素。印度技术迅速的发展,语言沟通无障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另外, 中国文化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轻个性,重统一。开展双语教育,可以 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 总之,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在科技上赶超世界大国,提高全民族素质,都需要双语教育。在学校开设双语课程是我国教育面向国际化,全球化迈出的重要一步。2、从英语教育本身来看:当今社会各个方面对新世纪人才外语水平的要求,以及目前各层次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都给我们的英语教学敲响了警钟。现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人们走出国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如果人们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工作生活
19、中就会占有很大的优势,而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并不能达到这种目的。我国大学生和硕士生虽然多数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并拥有相当的词汇量,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普遍欠缺。许多人难以读懂英文报刊和杂志,难以查阅英文资料,参加国际交流更是捉襟见肘,张口结舌。而双语教学能有效地消除“哑巴英语” 、 “聋子英语” 。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结果显示,那些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双语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与专门把法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说英语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胜出一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双语教育实践也证明,双语教育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的应用能力。我国学
20、生所学英语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体现其语言工具的作用。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学到的是哑吧英语。他们的主要问题在于听力和口语较差,没有勇气开口说英语,没有对英语的听感和口感 。这是中学英语教育的失败。再者,中学英语教育的内容均是日常交际的内容,英语向理科内容的渗透极少。而笔者认为,在非英语国家,科技工作者应是使用英语的重要人群。国家的科技水平要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必须要参与国际交流。而我们中学的英语教育却忘了科技英语这一块重要内容。幸好,一些英语工作者逐渐看到了这一问题,但是,科技英语的含量仍然不够。如果能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讲授中学理科内容,则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不同教育系统的理科知识,而且还可以
21、使学生真正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使用。这样,为了用英语而学习的效果会远远大于为了考试而学英语的学习效果,从而可以全面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3、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当代科学,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向学校教育体制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绝对的中央集权制与彻底的地方分权制都面临严峻的挑战。迫使原来属于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开始逐渐实行权力的下放,而原来属于地方分权的国家则开始逐渐采取权力的部分集中。在这一进程中,课程行政体制在总体上出现了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或中央调控加地方自治的趋势。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了学校,给与学校更大的
22、办学自主权。这样的大环境使双语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入中学成为可能。 4、从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于熟练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学生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将是华语世界和英语世界。而且,英语世界里的科技信息会更丰富,更先进。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英特网,电视,广播,书刊,杂志等进入英语世界,这使得双语学生比单语学生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另外,学生在用双语学习各门课程时,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对学科本身帮助也是巨大的。一方面,学生接触原版英语教材,做到用英语学,体会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另
23、一方面,让学生接触专业英语,掌握专业术语,这样既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及时的、全新的世界科研信息,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可以为将来某些同学从事化学专业方面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国际化学习环境作好准备。第四节 双语教学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一、实证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研究文献中提及的双语儿童的认知优势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 在感知情境方面能力较强2、 在文字的和非文字的智力测试中,以及思维发散性和独创性测试中得分较高3、 在完成文字变形和符号替换的任务时成绩较好4、 在完成发现规则的任务时表现较好5、 更正句子的语法错误成绩较好,更善于发现模棱两可的语言点6、
24、类比思维成绩较好7、 更清楚地认识到语言的人为性质,以及词汇与其所指对象的意义关系。1962 年,皮尔和兰伯特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展了双语教育研究。经过多次严格地筛选和控制,确定样本为 110 名精通双语和精通单语的儿童。根据这些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把他们分为七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中的双语者与单语者人数保持均等。皮尔和兰伯特设计了 46 个变量,其中 18 个变量专门用于测量智商。研究结果发现,在这 18 个变量中,精通双语者在其中 15 个变量上的分数高于单语者。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双语教育提高了大脑的灵活性;提高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了概念形成的能力;双语教育和双元文化的经验有助于智力发展;
25、双语者的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正迁移,而不是干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曾经开展了有关双语能力与发散思维相关性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双语者的发散性思维优于单语者。这种优势在精通双语者身上尤其显著,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心推敲的能力明显胜人一筹。为什么双语者在认知能力、发散性思维等方面比单语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呢?二、理论假设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够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思想将会使他把母语看做是众多语言系统中的一种,并从较一般的分类上来看待语言现象,因而使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活动。所以,维果斯基认为,运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会促进元语言能力,即对语
26、言本身的认识和控制的能力。兰伯特认为,双语儿童形成了一种三维立体的语言观,从而导致更加灵活的认知能力和更加清楚的元语言意识。 有些学者认为,双语儿童这种较强的元语言意识会推广到其他认知活动方面,由于较强的元语言意识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具有更多的控制,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认知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早期的意识会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概念学习和思维的领域里。雷诺兹认为,双语儿童需要控制两个语言系统,从而会提高智力的元组合系统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他完成各类元认知和元语言任务的成绩。也就是说,智力的元组合系统通过制定计划、监管评价信息和处理过程来控制智力活动,它统领各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理解、选择策略、决
27、定执行方案)并注视哪些已经做了,还有什么要做。由于双语者必须应用、控制和监控两种语言系统,因此具有较强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表现行为举止的能力以及获得信息、接受信息和同化信息的能力。第五节 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语言目标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使用,因此,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果真如此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是否相同?对英语的应试能力和应用能力又如何影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 一 实验过程我们的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双语班学生和非双语班
28、学生进行语言测试,并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找出问题与答案。实验步骤包括设计测试卷,抽取样本,实施测试,数据整理。1 设计测试卷:本测试旨在考察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属“能力考试”(proficiency tests) 。测试题型为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和口语等。与一般英语考试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测试的题目以主观题为主,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存在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懂的情况而瞎猜对答案的可能性。听力测试分为填空式听写和复合式听写两种,其目的在于既考查应试者的基本语言知识(词汇) ,又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阅读部分采用简短问答式的题型。写作部分的作文题目是:“ War and Peace” 。要求被试者在 30 分钟内就给定的题目以及中文列出的提纲写出一篇150 字左右的短文。本次口语测试内容和试题的难度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阶段口语能力的总体要求而设定,即:“能就教材内容和一般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复述和讨论;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