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类型古代厕所.doc

  • 上传人:yjrm16270
  • 文档编号:6847425
  • 上传时间:2019-04-24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39.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古代厕所.doc
    资源描述:

    1、 古代“厕所”名义及其文化内涵年级: 2009 级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姓名:闫婷婷 学号:2009020427摘要:中国古代“厕所”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不同时期表示“厕所”的名称不同,词是社会的产物,词义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通过对其命名由来或语词理据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如避讳、审美文化、男尊女卑、天人合一等社会制度和思想。关键词:厕所名称;语词理据;文化内涵上厕所是人生必做之事,常做之事。古人云:“人有三急,如厕第一” ,可见厕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自古至今,厕所在国人眼中似乎是个污秽不堪的地方,多不愿提及。然而,透过中国古代厕所诸名称及其意义,可以窥见这一事物所折射出

    2、的历史文化状况,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一、厕所的起源及其名称的演变供人大小便的地方即厕所。据考古发现,厕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确切地说,最早是在 5000 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中发现的。考古发现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极其简陋。从西周至春秋,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厕,陷而卒。 ”意为:公元前 581 年 6 月,晋景公准备品尝新麦时,突然觉得肚子发胀,去厕所,不慎掉进粪坑而死。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也暴露了先秦时期宫厕的简陋,民厕便更不用形容了。后代皇帝为避此厄运,宫厕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3、。通过对传世文献的考察,厕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有不同的理据由来。先秦时期的厕所名称繁多,大略地说就有圂、溷、清、圊、偃、屏、厕等。“圂” , 说文.口部:“圂,厕也。 ”段玉裁注:“人厕或曰圂,俗作溷。”南史.范缜传:“花自关篱墙落粪溷之中。 ”古代农家的茅房称“溷”即人厕曰“溷” 。 “圂”在古代原指“猪圈” 。玉篇.口部:“圂,豕所居也。 ”,人的茅坑筑在猪圈上面,人猪粪同供肥料,故名“溷” ,溷也就是“混”的意思。春秋时期及以前,既是是高官贵人的厕所也是设在猪圈内的,只是雅称为“溷轩” 。“圊” , 广雅.释宫:“圊,厕也。 ”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五兴福篇:“于四门各作圊

    4、厕,给人便利。 ”“清”是“圊”的古字, 说文.广部:“厕,清也。厕所浊秽,所以“宜常修治使洁清” 。“偃” , 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 ”晋郭象注:“偃谓屏厕。 ”“屏”同“偃”亦为“厕所”义, 急救篇将其与“厕,清,偃等”并为一列词。“厕”名产生也甚早,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厕,陷而卒。 ”史记.八十乐毅报燕惠王:“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和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起如厕。 ”可见古代“厕”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汉代,高祖刘邦在朝堂上拿儒冠当溺具,后世的皇帝或许受到刘邦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多半不再上厕所,而是使用用便壶、便器

    5、解决问题。便壶、便器便充当了厕所的职能,这里仍将其作为“厕所”名称考察其由来。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宫廷用玉制成“虎子” ,供皇帝随时方便。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供皇帝小便时使用,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后来,唐朝皇帝因其先人有个叫“李虎”的,便改叫为“兽子”或“马子” ,再往后就俗称为“马桶”或“尿盆”了。唐代, “厕所”就被称为“更衣室” ,宋代称为“雪隐” ,明朝时西游记中戏称为“五谷轮回之所” ,清代称为“宫厕” 。以上雅称多为宫廷或皇族、官僚所用,民间多称之为茅厕、毛司、茅房、茅坑等。二、厕所中的古代文化 厕所中避讳的使用避讳是中

    6、国古代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交际时使用的特殊表达方式。人们对不洁之物的避讳称为厌恶避讳。厌恶避讳其心理机制同原始禁忌密切相关。原始禁忌源于对不洁物的悸动和排斥,在原始思维里,对不欲之事往往通过漠视的方式去化解从而避免受到伤害。厌恶避讳也是想通过避免谈及所厌恶的事或人,而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古代厕所异常的简陋,更有皇帝跌入其中而亡的事情。不论皇帝、贵族、贫民难免对入厕之事产生厌恶和惧怕。周广业的经史避名汇考卷四十六:“元时进贺表文触忌讳者著之典章,使人不犯,凡一百六十七字:极、尽、归、偃、扑。 ”“偃”位列其中,成为著章者应避讳之字。作为“脏” 、 “浊秽”代名词的厕所

    7、,在崇尚高洁、美、雅的中国文化中,必然会成为交谈时的禁忌,这里厌恶避讳主要体现在人们上厕所时的用语上。古人上厕所通俗称为“如厕” 。上文中多次出现,不多做说明。汉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权孙权起更衣, ”即指孙权上厕所,文人不喜欢直接说,用“更衣”讳饰。 “更衣”主要是指有钱人家上厕所要换衣服。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厕所富丽堂皇,每次他去厕所,都有婢女备好新衣服在门口等候。当然,贫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的条件的。明代,国子监制定了一种“出恭入敬“牌,供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外出方便时使用。学生要方便,须先取出“出恭”牌一面,所以上厕所便叫做“出恭” ,此名一直沿袭到民

    8、国年间。旧时的称谓中流传至今要数“解手”一词。据历史考据,明朝皇帝朱棣即位后,实行移民垦田政策发展农业。朝廷下令山西农民迁往河北、山东等地。为了防止农民在途中逃走,官兵们便把他们反绑起来,用长绳串在一起。路上有人需要大小便,就要喊官兵把捆着的手解开,使之能“方便” ,因此“解手”就引申出“大小便”之意。此外还有“登东” (因厕所也称为“东池” ,所以上厕所称为“登东” ) ,净手等称呼。虽然实质没有变化,但优雅的称呼至少稍微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的享受,也使“去拉屎” 、 “去撒尿”成了文雅之事。反映了古人忌秽的心理特征和讲究清洁、高雅的生活习惯。厕所中看审美文化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对于人类而言,

    9、越是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越是把握不住它的真实意义, 美就是如此。 ”厕所无处不在,人人皆用,厕所中的“美”主要为惜时观念和对神的信仰所表现出来。1、惜时观念珍惜时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种时间观。古人有“盛时不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叹,又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伤,珍惜时间如同珍惜生命。古代厕所往往成为人们读书惜时的“圣地” 。 老子曾言: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弟子问:“道在哪里?”老子答曰:“道在便溺之中。 ”左思著成三都赋也在厕上。 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到一句,即便疏之。 ”这里“藩溷”即厕所,左思写三都赋是在门、庭、厕所都放上

    10、笔和纸,一有所得便写下来。宋代诗人欧阳修称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 ,想必醉翁先生的不少锦词丽句、名文佳篇都诞生于厕所之上。左思著成三都赋也在厕上。这种惜时传统一直被沿袭继承,现代人也往往读书思考于厕上。2、对神的信仰中国古代有信仰神的习俗,人们习惯对待任何事物时都为其寻找一个精神领袖,对人们进行庇护。在民间,有灶神、门神,财神等,当然也会有“厕神” ,古人多人猪为厕神(因为古代厕所多建筑于猪圈内) ,也有以人为厕神的。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是厕神。刘邦生前想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遭吕后嫉恨,后惨遭吕后毒手,将其手足砍断,挖眼熏耳,用药毒哑,置于厕所中,称为“

    11、人彘” 。被后人传为厕神。吕后此后多次在梦中遇见戚姬,后因恐惧而一病不起。另一位在异苑 荆楚岁时记等书中记载的厕神是紫姑。紫姑,唐朝人,姓何名媚,字丽卿,貌美如花。山西刺史李景害死她丈夫并纳她为妾,因李夫人嫉妒其美貌,便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趁其如厕时将她害死。何媚死后冤魂不散,哭闹不止,天帝同情她,封她为厕神。古代民间就有正月十五祭祀厕神、求其占卜蚕桑和众事的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厕所中看男尊女卑思想自从人类社会进入父权统治时期以后,妇女便痛失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三纲五常的禁锢下,失去了与男性平等相处的权利,成为男子的附属品。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不仅对妇女提出

    12、了“三纲五常” 、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要求,还视女性为玩物,生命如草芥。这种男尊女卑意识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无处不在,影响至今。我们也可以从厕所中窥探出一二。史记.酷吏列传.郅都传曾记载:(郅都)尝从入上林,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忘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这则故事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因其记载于史记之中,也颇有参考价值。皇帝不能去救人,大臣随从不能救吗?任凭野彘追逐贵妃,置若罔闻。连皇帝的妃子地位都如此低下,生命如此低贱,更何况贫民女子。可见,中国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真是深入骨髓,令人咋

    13、舌,不禁感慨古代女子命运竟如此悲惨。厕所中看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中国的“天” ,不同于西方的“上帝” ,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论语 )因此,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 “天人合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 )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中国古代厕所的建筑管理和粪便的利用更好的印证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

    14、就有公厕,称为“官厕” ,供路人方便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随地大小便造成污染环境,还能够收集粪肥。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宋代东京城内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清洁工人。不论官厕还是民厕,都会定期出清,用于农田施肥。古代人少地多,人粪肥力优于畜粪,所以历史上的农民都有进城收购人粪的传统,这样既解决了城市粪便的处理问题和环境问题,又使粪肥还乡,有效的利用了粪肥资源,并保护了自然环境。总之,通过对厕所名称及其语词理据的考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更好了解古代的文化,可谓“与其细微处见真知” ,对研究古代文化现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2贾文忠.汉代陶厕猪圈,古今农业,19963王作新.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毛天哲.“厕所文化考”.豆丁网5王新华.避讳研究.齐鲁书社,2007,1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代厕所.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84742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