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啃老族现象分析报告关于“啃老族”现象分析调查报告以松溪县金山小区为例班级:社区 1031 学号:1021033128 姓名:田小草【内容提要】本文采用问卷法,对青年人对于“啃老族”现象的看法进行实践和调查。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身子女,父母儿时的溺爱,导致大多数的“啃老族”因从小依赖父母习惯了,失去在了在生活和社会独立自理能力,而养成懒惰和只接受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增多,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不愿从事较低薪的工作,心里上不平衡,要去工作轻松,工资丰厚的工作。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来分析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看法及原因,从而寻求解决的对策。【关键字】
2、“啃老族”;毕业大学生;独身子女一、 问题背景现在“啃老族”的诞生很多是因为父母儿时的过于溺爱而导致的,以及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使得大多数的父母不得不拿出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供养早已成年的子女。大多数的“啃老族”因从小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自我的能力,养成了有困难找父母的习惯,因而,长大了还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中国园长发展论坛主席,幼儿教育专家李俊杰说:“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他喂饭,或者当孩子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的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致力于幼儿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学前教育硕士李俊杰说:“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抑和约
3、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自,自主,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过分的依赖父母,做事畏首畏尾的。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社会竞争激烈,毕业生不好找工作,即便是找到了工作,在生活上也不可能完全独立,因此还是只能依赖父母,在家啃老。二、 研究方法(一)调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研究情况如下: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问卷数量(份)2011.1.20 金三小区 高校毕业生 152011.1.21 金三小区 因多种原因自动离职离岗者72011.1.23 金三小区 “创业幻想型”青年102011.1.25 金三小区 下岗青年 52011.1.29 金三小区
4、文化,技能低的青年3(二)具体步骤1.为了调查更具真实,客观性,笔者从小区所有住户中抽取一部分住户进行调查。2.所选抽样方法为等距抽样。3.抽样总体:小区住户 N=3904.抽出的样本量: n=405.将住户按照高校毕业生;因多种原因自动离职离岗者;“创业幻想型”;下岗青年;文化,技能低的青年的顺序排列。6.390/40=9, 即每隔 9 个样本抽取一个人7.在这每分隔 9 个样本抽取 1 个人,制作 9 个大小相同的卡片,分别编上序号。8.所抽取的 40 个号码所代表的住户,即为这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三)样本分布(n=40)变量 变量取值 样本量 百分比男 23 57.5%性别 女 17 4
5、2.5%高校毕业生 15 37.5%因多种原因自动离岗7 17.5%“创业幻想型”青年10 25%下岗青年 5 12.5%调查对像类型 文化,技能低的青年3 7.5%三 、问题现状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并不鲜见。劳动部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只有 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 63.2%,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的青年就业问题正成为主要矛盾。“啃老族”为何就业难?“太辛苦”“太累”这是不少“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原因。他们身上存在致命的缺陷,如责任心差,父母的溺爱,升学压力大等原因,使这批年轻人心情颇高,价值观也出现偏差,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啃老族”中绝大部分
6、是最初的几代独身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大多数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多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穿衣是否保暖,膳食是否均衡,从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发展是否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和家庭责任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教育,造就了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里。很难让孩子从家庭,父母的教育中得到解放。此外,随着物质条件的越来越好,人们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有条件的家庭都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即使是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寒门养贵子”。在就业上,因为社会的岗位有限,再加之对学位的要求甚高,那些从小在就在高起点长大的孩子
7、,虽然暂时离开父母的保护圈,但遇到挫折与困难,还是希望回到父母的羽翼下躲避风雨。有关专家还指出,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得到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精英”等职务或是“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城市”到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量大。县城及中小型企业需求量大,很大部分的毕业大学生不愿去生产线工作,择业观念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群体竞争优势,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往往即使没有去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城,中小型企业,乃至贫困地区及西部地区,因此,“啃老族”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位叫红泥岭的网友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组织生产这种现象的不良发
8、动机。”教育应该给孩子都中道路选择,起码不让他们考不上大学也有些养家糊口的本事,不要逼着他们只能往考上大学这条道路上逼,从小就逼着往“废物”;“社会的负担”;“父母的累赘”那条道路上狂奔。从表面现象看,中国社会出现“啃老族”现象,如专家所言,有两大原因:一是观念上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及分担,让年轻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另一个客观原因:目前社会还是处在转型期,生活成本急剧上升,客观上形成他们伸手向父母给予帮助的原因。教育除了是给人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功能上,更重要是教会人们独立意志,精神及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但今天的孩子只知道如何埋头考试,不知如何做人。教育的多样性遭到应试教育的严重
9、迫害,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乃至教育的功能“中硕果仅存的求知一项也被异化,”变成教育只是为了拿文凭,中国教育场所是个不折不扣的“淘汰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不是把每个人变成意志,心态健全的人,而是把无数的人从层层考验中淘汰,最后只留下一堆使命感缺乏,意志薄弱的“社会精英”,至于那些读完大学,拿到文凭的幸运者,读大学,拿文凭的到最后会怎样,还是个未知数。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追求,一代青年也有一代青年的困惑,面对这些成长的问题,他们也是在成长中摸索,在困惑中成长。至少,在青年成长过程肯定是有困惑,迷茫,尤其对当代青年来说,社会发达,科技进步,本身就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了更为广大的平台
10、。笔者认为缺少困惑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人生,事实上,即使是那些躺在父母怀里的“啃老族”,也是有困惑之余,积极思考人生,因此对青年的困惑,给他们点时间,给他们点空间,谁能说在暂时的迷茫,偶尔的困惑,能挡住青年青春的脚步?更何况,盛世人人知奋斗,谁又能断言,本着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成长旋律中,成长与困惑,不是青年成长最好的教科书和参考本么?这些现象的产生,基于不同角度分析,“啃老族”群体在“啃老”方式上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然而不论其出于何种目的,基于何种方式,他们这种“啃老”行为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其对于父母,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上诉的这些情况,我们应该从源头上遏制这些问题的产生。(一)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三)改善就业环境(四)加强社会保障机制(五)加强提高思想教育【参考文献】(1)让“啃老族”能够自食其力N.山西政协报,2005-12-07(2)沈之菲.NEET 族之家庭教育应因J.家庭教育,2006(2)(3)刘娟.中国 NEET 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青年探索,2006(3)(4)魏博张罗云.“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中旬刊),2006(4)(5)王玉欣.上海“啃老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