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839369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 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世界 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 发展,社会主 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 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 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30 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相

2、互对抗的两极格局。其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次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 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主要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 进入 90 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 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 问题。世界现代史可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 战间的世界(下策第一、二章);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第三章);第三 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册第四章);第四单元,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册第五章);第五 单元, 现代科学和文化(下册第六章)。第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

3、间的世界本单元包括自一战后期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39 年二战爆发约 20 多年的世界历史内容。以 1929 年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爆发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3)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4)民族意识的蓬勃高涨。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在全球的侵略;(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德国十一月革命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俄国十月革命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建立亚非

4、民族解放运动 朝鲜“三一”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 2 -是由于农奴制残余浓厚,严重依赖外国资本,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没有实现工业化,农业占优势。因此,俄国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如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

5、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矛盾、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的环节。(3)一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因此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经过 1905年革命的洗礼已站在共计工人运动的前列。还有广大的农民做同盟军,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更重要的是还有坚强的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3、导火线:一战的爆发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国内伤亡巨大,经济濒于崩溃,各种矛盾激化;各国正忙于战争。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时间:1917 年1、二月革命 结果:推翻罗曼诺夫

6、王朝的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二月革命后的复杂形势由两个政权(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到临时政府独揽大权(七月事件)又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四月提纲及其内容)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定起义方针(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不可能)由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到人民革命浪潮的掀起(七月事件)时间:1917 年 11 月 7 日3、十月革命 结果:攻占冬宫,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1、苏维埃政权 政治: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经济 城市: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农村:

7、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背景: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外交:1918 年春,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内容),退出大战。这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战略的灵活性和策略性,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2)措施 盾的典范。实行征兵制,建立红军内容:工业国有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普实施共产主义政策 遍义务制 - 3 -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1918 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 战争条件下, 为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所必须的做法。但这也是列宁想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激进设想和实践。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确实

8、为取得国内 战争的胜利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背离了 苏俄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 规律,是当 时经济濒于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导致农民的严 重不满,影响了工 农联盟和苏 俄政权的基础,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四、十月革命的影响及意义1、在其影响下,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于莫斯科成立(内容)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3、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4、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5、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军事封建的

9、帝国主义国家,其特点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保留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主要表现为沙皇专制的政治体制和贵族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垄断资本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对沙皇制度的依附和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些特点决定了俄国革命必须经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才能最后完成。(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背景1、经济方面 连年的战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1921 天灾造成饥荒,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工人被迫改行,产业工人大减2、政治方面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甚至发生农民暴动1941 年 3 月,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发生水兵暴动二、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1、开始:1921 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

10、大会上通过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1918 年 3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 产党(布尔什维克), 简称俄共(布)。从 1925 年十四大起,俄共(布)改称全 联盟共产 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2、目的: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重要工矿企业国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内容 (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商业:产品交换发展到自由贸易 (代替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实行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代替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使生产逐步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4、意义 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

11、体化,向社会主义 实践中过渡创造了条件 - 4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理论上关于苏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19211925 年是苏俄(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此 间 最重要的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除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天灾外,主要是国内 战争时期实 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战后苏俄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因此必 须实行全盘 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 期是 19211928 年。新 经济 政策的特点是符合国情,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新 经济政策的 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期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 行调整

12、,借以刺激生 产(经营)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做法属于国家 资本主义 性质。新 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除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有现实意义之外,是 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借 鉴新经济政策,中国在 19531956 年采取国家 资本主义的形式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 1978 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后,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成分和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三、结果1、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 年成立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背景: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政治、经济、国防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各共和国进一步联合起来(2

13、)成立: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苏联成立的宣言和联盟条约。(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4)成员:最初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发展到 15 个加盟共和国。(5)宪法:1924 年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1、经济方面1925 年联共(布) “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重点是重工业(1)政策 1927 年联共(布) “十五大”通过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1928 年,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1937 年,工

14、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成就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2、政治方面:1936 年新宪法(1)制定:1936 年苏维埃“八大”召开,制定新宪法(2)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分配原则- 5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走农民的东西太多,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2、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形成

15、标志: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 经济方面: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3)评价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在战争时期和经济恢复时期发挥国重要作用其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经济和其他各领域的发展(4)后果: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原因:领袖地位的牢固地位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时间:30 年代已相当严重确定:1938 年经斯大林亲自审订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定下来严重后果: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无法得到纠正,使阶级斗争扩大化,19351938 年间的大清

16、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导致卫国战争初期的失败。关于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是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这种体制建立的理 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这种体制建立的背景有: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任何成功的探索经验可供借鉴;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敌视和封锁之中; 小农经济占优势,制约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与先 进的社会制度不相适 应;缺少民主意识的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36 年 苏联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这 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 实施计划经济,否定价

17、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 经济;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这种体制在苏联历 史上的积极作用有:巩固了 苏维埃政权,使其在 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与 20 世纪 20、30 年代苏联 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并通 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工 业总产值跃 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使苏联 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中称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使 苏联迅速地恢复和发 展了经济,称 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然而 这种体制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也是 显而易见的:国民

18、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滞后,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导致个人崇拜现象的盛行,政治生活僵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少数民族权利受到忽视,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倾 向日益严重。上述缺点和弊端最终称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6 -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也出 现了蓬勃高涨的局面,并呈 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卷土重来1、背景 亚非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有的建立政党十月革命的影响2、新特点:呈现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 大多数国

19、家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有些国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建立政党3、概况: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4、结果: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增强了亚非人民革命信心二、朝鲜的“三一”运动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导火线:1919 年初前国王李熙的暴死2、概况:1911 年 3 月 1 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宣读独立宣言书 ,在汉城举行示威游行,几天演变为武装起义,但同年为日本殖民当局镇压。3、意义: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表现了朝鲜人民的斗争精神;中朝人民的团结斗争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背景 战后

20、印度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导火线:1919 年英国之民当局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2、目的:以“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取得印度的自治 3、概况:1920 年,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但1922 年突破了非暴力限制,甘地和国大党决定停止运动,使印度反帝斗争走向低潮。(不合作运动的措施)积极性: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4、意义 自尊心和自信心。局限性: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非暴力” 和“ 不合作”的内涵)四、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背景:土耳其作为一战战败国,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1920 年 8 月

21、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土耳其成 为英、法、意的半殖民地)2、经过:1920 年,凯末尔领导人民同素丹政府决裂,完全驱逐外国侵略者;1923 年迫使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 ,取得民族独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凯末尔资产阶级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3、结果: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土耳其的封建统治,开始- 7 -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五、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背景:一战后,英国坚持对埃及的殖民统治2、方式:“通过和平手段”谋求独立,1919 年发展为人民大起义。(华夫脱党领导人扎格鲁尔等人,斗争方式:和平示威 武装起义)3、成果:1922 年 2 月,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4、继续

22、斗争:为取消英国特权和争取彻底独立关于一战后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1)一战后出现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的背景是:一战期间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巴黎和会确 认民族自决原则和国际联盟的成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加紧了对亚非各国的掠夺和争夺。(2)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影响较大的斗争有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 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3)朝鲜的三一运动是朝鲜资产阶级参加并发挥主要作用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目的是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

23、立。(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组织和领导的。其目的是取得印度的“自治” 。“非暴力” 的内涵是: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内,防止社会改良 转变为革命。 “不合作”的内涵是:发动广大群众全面抵制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 资产阶级的让步。(5)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是这一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成功的一次斗争。它的特点是把反帝和反封建紧密结合起来,挽救了民族危亡,使土耳其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推翻了封建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6)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与朝鲜三一运动相比较,具有相似的特点,即群众的充分发

24、动和参与,资产阶级的和平情愿手段和群众的武装斗争手段相 结 合。不同之 处在于埃及最终取得有条件的独立而朝鲜的斗争则被残酷镇压。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一战后, “凡 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国际关系的演变 (2)20 年代, 资本主义世界既相对稳定又充 满矛盾斗争的特点(3)30 年代,国 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与发 展趋势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1)召开:1919

25、 年初于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8 -(2)会议的性质:媾和地会议,分赃的会议,也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和中东地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3)会议的操纵国及其意图美国:攫取战后的世界领导权(“十四点原则”及其内容)英国:扩大殖民地,保持海上霸主地位,推行欧洲大陆“实力均衡”政策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意大利:扩大领土日本:使战争中得到的利益合法化(其中,美英法是主要会议操纵国)(4)会议的主要内容分别与战败国德、奥、保、匈、土等签订了和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 A.签订:1919 年 6 月 28 日签订于巴黎凡尔赛宫B.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

26、题(委任统治权) ;军备问题;赔款问题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在东欧、东南欧、中东重建和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包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 )制定国际联盟盟约,决定成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成立:1920 年初成立,但提议国美国没有加入(原因)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评价:它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政治组织,是 20 世纪世界整体化趋势的开端,但美国由于没有达到与会目的而没有参加2、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以及国联盟约所构筑的欧洲

27、和中东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3、影响(1)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2)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入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3)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凡尔赛体系的重要原因。(5)建立了国际联盟,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二、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美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1)背景 日本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冲突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 9

28、 -(2)召开:19211922 年于华盛顿,由美国发起(3)目的(实质):缓和美日矛盾与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4)与会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5)主要内容 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限制日本海军发展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实质上是“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提议召开,其目的是与英国 联手遏制日本 势力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展。从结果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解除了英日同盟; 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限制了日本海军的 发展;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

29、户开放、机会均等” 的原则;支持中国要求,使日本将攫取得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所以说,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构筑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是指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所构成的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任何国际关系格局是以在世界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一战改变了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必然需要通过召开会议来调整它们之间、它们和战败国之间在利益攸关的世界各地区的关系,以求

30、得新的力量对比的调整,即构建新的国际关系格局。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有利于 20 世纪 20 年代世界局势的缓和,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并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稳定发展,也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通过五年计划建设迅速提高国力。同时,由于民族自决权的被承认,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高涨,必然给世界殖民体系,特别是大英殖民帝国以沉重的打击。然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隐含着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是和约的掠夺性所引起的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二是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协议所不能解决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三是帝国主义压迫者和本国势力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间的

31、矛盾;四是随着苏联的强大,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上述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必然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持久。随着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政治危机的出现,法西斯势力在全球的急剧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动摇到最终瓦解。建立在力量对比相对平衡基础上的任何国际关系格局,必然因为力量对比的失衡而不复存在。- 10 -第二节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和战后革命高潮失败后,资本主义世界在 20 年代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主要表 现为经济复苏、政权相对稳定、国际关系相对缓和

32、。但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 问题上, 战胜国之间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一)20 年代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一、2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短暂稳定发展(19241929 年)经济复苏,接近或超过战前水平1、表现 政权相对稳定,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低潮,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固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以经济竞争和谈判取代武力对抗,而且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和平共处状态2、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因此实现稳定的方式、道路也不完全一致,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并未消失,发展中潜藏着新的危机因素二、2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英国经济衰退 政党政治的变化爱尔兰和英帝国自治领分离运

33、动加强(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政策)(1)经济:英国经济的衰退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惟一的金融中心(2)政治:政党政治发生变化,表现为战前的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转变为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3)对外关系 直辖殖民地:印度爆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A.遭受打击 保护国:埃及爆发 “华夫脱运动”殖民帝国地位的动摇 自治领:分离运动(包括爱尔兰南部独立)1921 年承认爱尔兰南部独立,改变国名B.调整政策 1922 年承认埃及有条件独立1931 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内容及影响)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但仍想维持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较大,具体表 现为

34、:丧失了世界第一 经济大国的地位,由 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两党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由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大英殖民帝国因爱尔兰和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开始解体;海外市场因遭到美日的激烈竞争而大大缩小。2、法国(1)经济 损失惨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20 年代有所发展,原因在于 A.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得到了德国的部分赔款,扩大了殖民版图- 11 -B.政府实行财政改革,增加赋税,减少开支,稳定法郎,取得了一定成效(2)外交 削弱德国是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寻求安全保障是其外交政策的重心: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共同防御德国法国这一时期经

35、济发展速度狡狯,同时通过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在欧洲大陆事务中发挥主要作用。3、美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经济 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出现“柯立芝繁荣” A.原因 生产效率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20 年代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战争中大发横财B.表现: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电气工业、建筑业和钢铁工业生产的高涨C.潜伏着危机金元外交 A.目的(实质):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妄图支配世界事务(2)外交 B.重点:首先是拉美,其次是东亚,再次是欧洲与日本在东亚争夺激烈一直关注欧洲事务,并以多种形式干预美国在 20 年代出现“柯立芝繁荣”。其原因有:“一战”使美国大发横财,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掌握

36、世界经济霸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技 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分期付款扩大了国内市场,商品倾销占据了原由英德控制的世界市场。在柯立芝繁荣的表象下也潜伏着危机:农业 滞后; 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社会分配不均; 分期付款削弱了持久的消 费力。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推行“金元外交” ,对其的认识应该是:它是 19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初美元加大棒外交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它以援助为名,行支配世界事务和干涉各国内政之实; 它的实质是资本输出,发展美国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 经济支配 势力;它对一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鲁尔危机后德国赔款问题的暂获解决发挥了重要作

37、用;它有利于打破自一战以来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4、日本(1)经济 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一战后的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2)政治:关东大地震后,以维护治安为名,镇压工人运动,残杀旅日朝鲜人和中国人(3)对外关系田中义一组阁,加紧侵华,表现为 A. 1927 年 6、7 月,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基本纲要 ,明确提出要占领东北和内蒙古- 12 -(“田中奏折”)B.1928 年, 制造“济南惨案 ”和“皇姑屯事件”日本得益于一战,这时期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日本对内推行军国主义、对外推行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20 年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是中国,1928

38、 年的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 1929 年刊于中国报纸的“田中奏折” ,表明了日本侵华的野心。5、意大利(1)经济:战后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产阶级决定实行极权政治原因 (上台根源)(2)政治:法西斯上台 墨索里尼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得到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上台:1922 年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建立法西斯专政意大利在这一时期法西斯势力迅速增长,1922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 专政。其背景有:通 过统一运 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意大利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缺乏 资产阶级民主传统;是较为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小生 产在国家 经济发生中占很大比重; 一战后的经济危机导致革命危机,在

39、此情况下意大利垄断资产阶级选择 和支持法西斯实行极权统治(在一般情况下,垄断 资产阶级不支持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组织蛊惑人心的宣传和欺骗。(二)20 年代的国际关系(对凡尔赛体系的调整)一、德国赔款问题德国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惩治德国四个方面的一个,在先期要求德国 缴付相当于200 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后, 赔款总额和偿付年限则由随后成立的 协约国赔款委员会研究确定。它是 20 年代欧洲国 际关系的中心问题。1、由来:德国战败;巴黎和会未就德国战败赔款总额达成协议2、经过(1)巴黎和会:要求德国先缴付相当于 200 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2)赔款委员会:确定总数 1320 亿金马克,限定年限

40、 42 年原因:德国付出首批赔款后,因经济危机要求延期,英美同意,法反对(3)鲁尔危机 经过:1923 年,法比联合出兵占领鲁尔区,酿成“鲁尔危机”结果:德国的“消极抵抗” ,英美的压力,法国得不偿失,被迫撤军,从而丧失赔款问题的领导权在德国赔款问题中,法国,其次是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是德国赔付的主要国家。法国和比利时希望通过赔款最大限度地获得补偿以及削弱、甚至搞垮德国,因而 态度强硬,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占领鲁尔加以胁迫。英国 虽认为赔款涉及切身利益,但却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否则将影响欧洲经济地复 兴和让法国独步欧洲大陆。美国认为德国的偿付能力建立在德国经济稳步恢复和发展基础之上,而德国的 赔款又

41、关系到英法 偿还美国的战债问题。因- 13 -而与英国联手对法国施压。同 时,英美海 认为如果鲁尔危机 导致德国经济崩溃和革命危机,那将是欧洲的一场灾难。最终 ,鲁尔危机使法国丧失了解决德国 赔款问题的主导权。(4)道威斯计划经济上复苏德国道威斯计划是根据德国的实际偿付能力制定的。它规定了 19241929 德国逐年赔款的数额及来源,同时规定由美英想德国提供贷款以恢复和发展德国经济影响A.对德国而言:它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时获得解决。同时它是对凡尔赛体系索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即将削弱德国的政策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正是它的实行,使德国在 1929 年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为德国步入政治大国

42、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基础。B.对法国而言:进一步丢失称霸欧洲的优势C.对美英而言:是美国“金元外交 ”和英国“势力均衡”政策的成功(4)扬格计划:1928 年德国提出修改道威斯计划;1929 年以扬格为首的委员会提出新计划,即“扬格计划” 。3、结果:1929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德国提出延期支付,德国美英法同意;1932年德国宣布停止支付赔款,最后赔款问题不了了之。4、实质:反映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战胜国之间争霸欧洲的矛盾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洛迦诺公约政治上复兴德国1、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由来:凡尔赛体系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之一法、德、美、英等国对安全问题的态度

43、法国: 为了防止德国再度入侵,法国一直寻求边界的安全保障。20 年代虽然与比、波、捷等国结成同盟,但力量弱小,而且英国不愿参加。随着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协约国占领莱茵河西岸期限的临近,法国更加迫切要求得到法德边 界德安全保证德国:其外交目标是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恢复国 际大国的地位。但鲁尔危机的爆发,表明德国在其军事力量尚未恢复之前,适当 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对德国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德国也同意以和平谈判、签定条约而解决安全问题。美国:在取得德国赔款问题的领导权后,并不放弃在安全问题上的保证。英国:道威斯计划实施后,英国希望法德势均力敌,都不能称霸欧洲,而由英国来充当两国的安全保证,既

44、可防止苏 德接近,又可 缓解紧张的英法关系。但还是基于“势力均衡”政策。2、暂时解决:洛迦诺公约(1)签订:1925 年,英、法、德、意、比、波、捷等七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问题,会议签订德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为“洛迦诺公约” 。德国保证维护西部边界现状(2)内容 用仲裁方式解决德国与其邻国的争端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分别签订相互保证条约其要害是德国没有承诺保证其东部边界现状(3)实质和影响实质:它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是继道威斯计划以来又一次对凡尔赛体系所- 14 -做的较大调整,即使德国在政治上摆脱战败国地位而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A.对世界而言:是凡尔赛体系的又

45、一次调整,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为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影响 B.对德而言:进一步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此后不久,德国加入国联并取得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C.对法而言: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再次遭到削弱D.对英而言:是其大陆均势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果第四节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国内矛盾;德国、日本先后确立了法西斯 统治, 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形成欧洲和亚洲的 战争策源地。(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根本

46、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A.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增长的限制1、原因 主要原因 B.生产与销售的矛盾C. 金融投机活动的盛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纽约股市的崩溃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府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火线是金融投机活动的盛行。2、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危机。首先从银行倒闭开始,蔓延至工商业、农业,在很短时间内,经济危机又从美国波及到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3、时间:1929193

47、3 年4、特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来势猛;破坏性大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和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人民不断举行示 5、影响 威游行;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自由放任国家干预;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各国向他国,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或进行侵略,由此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同时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二、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危机1、表现:社会萧条,动荡不安2、对策:为了对付经济危机,西方大国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国家干预(1)在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前提下加强国

48、家干预: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美英法等- 15 -国(2)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独裁政权)加强国家干预: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意)(二)各国对策一、罗斯福新政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严重打击美国1、背景 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扭转经济危机,人民对胡佛严重不满,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1933 年,罗斯福入主白宫2、目的 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但尽可能避免国有化的形式针对金融危机:整顿银行和财政金融体系,以恢复信用4、内容 针对工业危机:整顿工业,加强计划指导,以限制盲目竞争针对农业危机:调整农业政策,以稳定市场针对失业现象:推行“以工代赈” ,以刺激消费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亦即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改革。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积极性 B.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6、影响 C.调整了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河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此无法从根本消除经济危机经济政策(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