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入初春后,黑鲷就快进入产卵期了,在黑鲷的产卵期,瞄准大型黑鲷,是怎么回事儿啊?釣心:冬季,远洋深场中的黑鲷会沿着暗礁、海沟等向浅场移动,在那儿作产卵准备。由于黑鲷个体的差别,这个产卵期一般从月下旬一直持续到月为止。越是大型的黑鲷越是会在初春的早期,为了确保产卵场所,迎接雌黑鲷的到来,先行接近浅场。越是大型的鱼越是对水温机敏。它们会比中小型鱼先察觉温度的変化,它们这是为争夺产卵的场地而采取的行动。从鱼卵孵出的稚鱼容易生存的海流、岩礁地帯、海藻类等有障害物、水泥石块等鱼食多的场所,强有力的大型鱼率先进入,确保一个环境良好的产卵场所。这就是在这一时期,我们的钓点要瞄准海藻类密集的地方、海底散布着暗
2、礁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釣心:因为这些钓场基本上都是有潮水流动的,产卵前后水温安定的地方。因此选择大的湾内、洋礁中浅滩周围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为好些。我们参看图来说明吧。因为是在礁滩,海底都是岩石。可以假定能够生长海藻类,形成一个藻类场。从位于南侧的位置的钓座,乘着潮流钓黑鲷,应该能中鱼。因为是春天的黑鲷,印象中应该是缓流的地方比较好,可是现在听您这么一说,觉得即使是在水流中钓也不错吧? 釣心:是啊。并不限定在缓流处,首先是要在有流的地方寻找潮水的分界线,潮水的流向有变化的地方,并且还包括礁滩边缘,都可以的。在潮水分界线的海底也有暗礁、海藻类的,当然是较好的地方。是否所有的钓场都能找到潮水分界
3、线呢?釣心:只要是大海,不论是礁滩、还是防波堤的外侧等,总是会有潮流的,那么有流的地方总是能找到潮流的分界线。一开始可以先在潮水笔直流的地方找找看,这样能够读懂一个水流的大概。然后就是看水流有变化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向也是会改变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礁滩的突出部分,潮流湍急,附近就比较容易出现分界线。潮水的流动受到月亮周而复始的引力的影响而发生。海水总是追着月亮走。然后潮水总是会在什么地方受阻,然后便改变流向。在观察海面的时候请注意这些问题,在向你靠近的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境地里会形成一些浮泡带,这些浮泡应该是沿着潮流漂着的,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分界线。(请参照图 2)到了钓场,先请看一下周
4、围的海面。我想马上就能知道潮水的分界线的。不管是礁滩还是防波堤,条件是相同的。特别是钓场的突出部、拐角处,很容易形成潮水的分界线的。那里有钓点的概率是相当高的。那么,能否向您请教一下对那个潮水分界线的攻略方法呢?釣心:要说钓分界线的最大的有利点就是,控制钓饵不需要太上心就能解决问题。潮水相撞以后会形成“流”的地方,自然鱼饵也多,潮水相对来说能把它们集中起来,因此就比较好钓。在海底有暗礁,周围有海藻类生殖,黑鲷存在的概率就会变高。(请参照图 1)潮流合流的地方、就是分界线。如果有两个人以上出竿的话,从的钓座交相投入钓组,在钓饵最有效的分界线处,相互交替着让其漂流,漂到一定的时候再从最初的那个点开
5、始,反复交替。用这种方法攻略分界线,最为有效。在分界线的地方,交替着一边漂流一边钓吧?在分界线钓黑鲷用哪一种钓组比较合适呢?釣心:细身型的,小粒型的浮标比较容易被波浪吞掉,因此是用稳定性好的浮标较好。形状是有肩张着的那种类型,能够乘风破浪,似乎比较适合于攻略分界线。请参照图的钓组图。“潮目”就是考虑到在分界线钓而设计的。因此也可以说是最适合在分界线钓的浮标。我觉得在灵敏度方面细身型和小粒型的比较好,是否牺牲这些有利的因素,也还是使用吸附潮水性能强的浮标为好。不过,使用细身型、小粒的浮标,同样能够很好地将其顺着潮水的分界线漂流的人,那当然是没有关系的。然而,对于有风有浪的时候没有把握操作母线的人
6、,一开始总是用沉甸甸的、稳定性好的浮标,从而使整个钓组趋于稳定,比较容易钓一些。使用的浮标一般浮力为多大的比较好?釣心:一般是随着水深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是一根钓竿长度的水深,我想一般是用 35B。水深在 8 米左右的,用 5B0.8 号的也就足够了。如果是 10 米以上的可以说用号浮力的比较好使吧。对于瞄准潮水分界线,在其它方面还有哪些要注意的?釣心:中鱼后,黑鲷常常会钻进海藻的丛林中。因此子线至少要用号的,不要放出多余的线。如果使用水中浮标“TANGSTEN SINKER”,就能使钓组快速下沉,这是有“流”之处必携的一款。 “TANGSTEN SINKER”,体积虽小但很重,在有“流”的地
7、方,作为水中浮标能够切实追踪水流。请给我们讲一讲有关诱饵的打法以及钓组的最佳投入时机吧。釣心:好吧,还是使用图 1 来讲解吧。钓座是 A。一开始用散打的方式在图中的处打 23 次诱饵。然后、在的地方投入钓组。钓组在有少量流的地方处放倒钓竿尖,然后将钓组绷紧一次。在那前面与被拉出去的潮流合流点处有潮水分界线的话,将钓组漂流的那儿以后,就让它停在那儿,然后使钓饵上下动起来。假如没有反应的话,再稍稍往前面一点的分界线的地方漂流,再找找看。假如有黑鲷的话,应该会出现一些反应的。然后就是重复这样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南极虾两砖块(6kg)混合饵二袋,差不多就是一天的使用量。南极虾让其保持原状,然后和混合饵
8、拌在一起。让这些诱饵引起黑鲷的注意,向黑鲷显摆其魅力,然后再瞄准它。还有,味道也很关键,所以有时候也加一些液状的集鱼剂搅拌在一起。不一定仅限于礁滩,初春的防波堤也是很钓得到鱼的。如果是在防波堤钓黑鲷的话,又该如何是好呢?釣心:防波堤的立足点是很好的,水深也不是太深,可以说是比较容易钓的钓场。(图 3)在防波堤也和礁滩一样,尽量以潮水分界线为中心钓,不过在防波堤,海底与其说是岩石,不如说是以泥沙为主。在泥沙部岩石作为障碍物散布在它的周围,如果有潮水分界线的话,那必定就是一个钓点。反过来说,即使有潮水的分界线,但海底是平平的泥沙底的话,黑鲷也是很难栖息在那里的,用陆地来打比方的话,就如同是有穿堂风
9、的地方。潮水的分界线虽然很重要,但过分看重这一点也是不行的,是吗?釣心:是的。所以说,一面钓着分界线,一面要观察海底是否有岩石起伏的地方,渐渐向上隆起的地方是在哪里,对这些一直要很注意的。如果在钓分界线的时候,没有鱼讯的话,诱饵的打法、漂流方法的变化等都不起反应的话,那么果断地放弃就显得十分重要。海底有变化的地方、防波堤的边缘、水泥石块的缝隙等处都可以先瞄准着试试看。那么钓组和钓法有什么不同吗?釣心: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改变。像图那样的水泥石块的边缘,在钓的时候,为了避免挂钩,钓组可稍稍浮一点。在水泥石块的间断处、或者是在它的前面钓的话,将钓饵贴着海底钓比较好吧。诱饵沉到海底后,黑鲷就开始向下拾
10、起诱饵来,当黑鲷向下拾饵吃的时候,把钓饵切实放到海底的方法就比较有效了。在防波堤钓黑鲷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假如并没有下雨,然而潮水却很浑浊的话,那就说明此时那里的浮游生物很多。这种时候能钓到黑鲷的概率会变得很高的。咬铅的用途咬铅的用途十分单纯:控制浮标残存浮力和调整线系状态。但许多人对这玩意究竟该如何配置,还是有很大的疑问。 控制残存浮力不难理解:想要把浮标看得清楚些,就得保留较多浮力;想让它沉一点、敏感一点,就得将配铅调重些。实在没把握时,咬铅还可以慢慢加,直到浮标露出水面的长度符合你的要求为止。 调整线系状态可不一样,虽说调整的原则就是让钓组伸展开来并能适度倾斜,但自然环境的变量那么多,钓
11、组沉在水里又看不真切,谁知道加几颗咬铅、每一颗有多重、加在什么位置才恰当? 经常听到一些矶钓高手们故弄玄虚地说:加咬铅对技术要求颇高,必须把潮水流向、流速、风力、风向、浪况、钓场环境、钓棚深度、目标鱼种、当天咬况、用饵种类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否则必会弄巧成拙。结果使每一名初学者都听得一头雾水 但不幸的是事实还真的如此!如果您不对下竿当时的各种状况加以理性的分析,只是胡乱地把钓组绑起来往海里一抛,就认为鱼大概会来咬了,要是有收获才怪! 更现实的问题是:就算咬铅用得恰当,钓组入水时也往往会呈现咬铅先沉、钓钩随后以及浮标跑得快、钓钩漂得慢等情况,因此要谈所谓的咬铅配置方法,就必须了解:这要与操竿
12、控线技巧互相搭配,才能发挥完整功效。 这么说来配咬铅的学问真的很深奥难解?倒也不尽然,只是因为鱼是活的,自然环境变化又那么复杂,所以钓鱼活动注定没有办法套公式。换句话说,若有人打算* 背公式钓鱼,那奉劝阁下还不如趁早改打高尔夫球比较实在至少小白球是无生命的、没有脾气、自己不会乱跑,也比较容易掌握些,不会害你白花一大堆冤枉 钱。 配咬铅虽无公式可循,却有些基本原则不难掌握,譬如说最简单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你希望钓组不要太漂时,就需要用咬铅(有时会用到好几颗)来使子线下沉;若是垂钓游速快且泳层变化较大的鱼时,原则上咬铅越少越好。 还有,咬铅有各种不同重量,当你在钓组上把越重的咬铅加在越接近钩子的位置
13、时,就越容易造成浮标跑在前面、钓钩拖在后面的情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水的表层流速较快、深处流速较慢,浮标的体积较大、比重较小,易受流水推动,而咬铅刚好相反。故只有少数特殊情况下会如此搭配咬铅。 不知有没有人想问:使用长标的各类钓法,都是以集中负铅且子线上全无额外重量的“垂直钓组”为主,为啥浮游矶钓独独不同? 事实是,并没有人规定丹锥不能搭配垂直钓组,只不过阿波钓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一个基本的钓组组装概念尽量选择所能用的最轻巧的浮标、咬铅能少用就尽量少用、钓组必须在水流中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因此我们极少听到或看到关于垂直钓组的介绍。 最基本的垂直钓组就像一般的筏钓黑鲷那样,母线
14、末端直接绑一颗足以平衡浮标的转环铅,下面再接上短短的两条子线即可。有一种组合是母线下接转环,然后接一 段约 0.75米1.5 米长的中继线,中继线末端绑一个转环铅,之后再接绑长度各为 45 厘米和 1 米的双子线,最后拴上钓钩。 这里面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假如母线为 4 号尼龙线,中继线可用 3 号碳纤线,子线则可用2.5 号以下碳纤线;丹锥假如用的是 1.5 号,转环铅就用 1 钱1.2 钱,并在母线末端转环的上方夹一颗咬铅,以调整浮力。 这种钓组可有许多变化,例如可把转环铅位置改到母线末端,而将中继线衔接子线的工作交给小转环,让双子线更活一些。或者将转环上方咬铅移到转环铅上,使钓 组更加垂直
15、。还可以把转环干脆也改为转环铅,但重量不一定与下方转环铅一样,只是将整颗浮标的浮力分散由两个转环铅来承担。 另外中继线和子线的长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中继线可以长达 3 米,但子线则可短到只有二三十厘米。总而言之,这一切都须视环境状况和垂钓需求而定。接下来我们就尽量依鱼种、钓场特征、环境变化等状况来将垂钓需求条例化,以便说明各种不同的咬铅搭配方式。 但是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些都是“原则性”用法。既然是“原则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钓友切勿以公式视之! 一、 应付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所谓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是指 “青物” 类而言,这类鱼多在海水上层活动,身躯呈流线型,泳速快,以掠食性为主,代表鱼种
16、如拉仑、 青魽、红魽、烟仔虎、花飞等等。因为这类鱼会在上层持续游动,因此钓组漂一点、能够打斜最好,也就是说咬铅以平均、分散、少挂为佳。 二、应付游泳时“胜似闲庭信步”的鱼有几种常被认为特别刁钻的,如臭肚、白达仔、雀鲷、刺规等都是了。这类鱼之所以难搞,其实是因为它们吃饵时都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懒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钓组越善于跟着水漂,浮标就越难以传达咬讯。 对付这类鱼,一般人习惯用大浮标、配重集中、短子线的钓组,使饵的动态跟水的动态不一致,如此鱼一咬饵,就会牵动钓组使浮标下沉。但若你坚持以轻浮标、 长子线、分段配铅来施钓,那么牵线工作就会变得十分重要,否则很难抓到钓组末端发生的变化。下竿标点也必须
17、选择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线钓组那样 在平缓水域下竿,而应找白沫带、反拨潮区垂钓。 三、应付暴冲式吃饵的鱼猪哥、吊仔之类的家伙往往不咬则已,一咬就会给你来个超大鱼讯(有时黑毛、白毛也会如此表现) ,浮标瞬间栽进水里几米深,让缺乏经验的人手忙脚乱。 碰到这种状况,钓者所需花在咬铅配置方面的心思就可省掉不少了,因为只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铅位,线系状态不要太离谱,基本上鱼儿就会来咬。问题是你拉不拉得起它。 但万一这些鱼警惕起来(通常为天气太好、阳光明亮、风平浪静、流水平缓或水温太低时) ,那可就比较棘手了。此时必须尽量减少咬铅的数量,夹附位置也应越*近浮标越好,让子线尽量漂得自然些,这
18、样才能降低它们的戒心、提高上钩率。 四、应付在原地细嚼慢咽的鱼此类鱼以黑鲷为代表;它们不是不吃饵,只是似乎更喜欢“玩”饵,常常叼着美食半天都不吞下去,既不游走也不吐出来,让 钓者明明看出浮标已下沉了一点点,但却就是没有进一步动态,扬竿后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不过在钓饵上发现一点点被咬过的痕迹而已。 一个可以尝试的解决办法是:用轻巧浮标、少量配铅,并尽量减少残存浮力与钓组的阻力,然后在接近钓钩的地方加一颗很小的咬铅(例如 G2) ,如此就可将细微的鱼讯加以放大。 不同钓场的应对办法 一、白沫带大凡在有浪脚、潮流的时候,矶钓场上都不难看到这种非常重要的下竿点。白沫带的结构是:在脚下岩边有强力往深层灌
19、入的浪花,但稍外围即 是大量向上涌起的气泡,这些气泡会造成一个水势剧烈翻腾且快速向外推移的范围,并且在越接近岸边的地方越厚、影响越深,离岸越远则越薄、影响水层越浅。 因此,假如你要钓躲在白沫区之中或白泡沫下方的鱼时,不妨将重量比较大的咬铅置于钓组下侧(*近钓钩) ,以免子线、钓钩太容易被气泡浮起。 二、反拨潮这是一种波浪涌向岸边后、大量海水返回外海的路径。在这个区域里,水势会快速往外推,力量相当强大,且浅层的流速明显比深处快。 所以,抛入钓组时首先需注意让浮标在*近岸边处落水,钓组漂移过程中还要时常带住浮标,让子线、钓钩跟上浮标漂的速度,等它们跑到最前面时再放线让整个钓组继续向外移动。 为了避
20、免表层流速快、深处流速慢所造成的不当钓组状态,配咬铅时应遵循越重的铅位置越高的原则,以免钓钩漂得太慢。 三、暗礁区因为水下环境不易从陆地上明确识别,同时暗礁区水流往往又相当紊乱、复杂,所以在这种地方垂钓就必须小心挂底,并设法利用钓组漂移的状态来判断吸引水流在何处,继而锁定该处作为狙击的“据点”。 当发觉暗礁区中吸引水流甚强时,钓组可设计成轻一些、漂一些的,咬铅少而离钓钩远些最好用,否则极易挂底。如果吸引水流比较微弱的话,就需要将咬铅重量适度往钓钩处移动了,因为这样可以帮助钓组抓住水流。 四、潮目带由于潮目是由两股以上速度或方向不同的水流撞击、摩擦形成的,所以这种地方流况也相当杂乱。但因潮流的撞
21、击或摩擦也会彼此牵制、消耗能 量,故水流速度会变慢,不像原本形成潮目之前那么快。而且通常潮目形成的位置离岸较远,深度也多半较大,没有钓组挂底的疑虑。因此可采载重稍大的浮标,搭 配数量少且分散的咬铅,然后充分运用操竿控线手法,使钓组随时呈现浮标在后、钓钩在前的理想状态。 五、本流带基本上我不认为本流带是适合下竿的去处,因为流速过快的水势不仅使钓组状态极难掌握,事实上也没什么鱼类会发神经跑到本流里面去觅食。 但如果你想在本流边缘试试的话,那大概就还有些机会,尤其是本流边缘水势回旋的区域。不过,因为本流力量过于强大,往往使得回旋带之中也流速甚快,正常钓组根本难以维持钓棚深度(钓组会被水流扬起) ,所
22、以必须采过量配铅的方式下竿。 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风势风对矶钓的最大影响是它能吹动母线,导致钓组无法顺利地随水流运动,甚至会拖着钓组做出完全违背你意志的举动! 碰到这类情况,你可以使用自重较大而浮力较小的浮标,借其本身重量压制风吹钓组的幅度,并用咬铅进一步将浮标压沉,使残存浮力变得很小,然后再尽量将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线大部分都沉于水下,以减少风势对浮标和线系的影响。 二、浪况离岸稍远的波浪会造成水分子上下运动,但*近岸边的海浪则会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后那些水分子还会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乱。 所以,如果你锁定白沫翻腾的浪脚边为下竿点,就必须小心操竿控线,避免钓组被请上石头去纳凉,同时还应
23、利用较多的咬铅来克服紊乱的水势。如果你选择离岸稍远的范围垂钓,则最好使用号数较小的浮标,咬铅也要分散开来,否则每当浪起浪落,水下的钓组就容易跳来跳去。 三、流速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关的情况,这里再追加一个概念,即:母线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铅。 举例来说,有的时候流水状况刚好能让子线和钓钩构成一个恰当角度,但浮标却又需要一点点咬铅去调整残存浮力,怎么办?试试在母线上较高(接近浮标)的位置加咬铅吧,甚至可以采用分段加挂的方式。 这是因为子线、钓钩的比重都相当大,在海水中会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 ,但母线比重却较小,往往容易呈抛物线状上扬,因此需要*一些额外重量压下去。 四、深浅这里说的是浅钓棚与深
24、钓棚,而非钓场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基本上钓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铅重来压沉钓组,而且咬铅位置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与深度就越大,整个钓组在水中的状态也越稳定;只不过,如此一来钓组的乘流性就会越差,样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钓组。 反之,钓棚越浅当然可以用越轻的钓组、越少且分散的咬铅,可是此时受外在环境因素(如风、浪、流等)的干扰也越严重。 五、杂鱼上一项说的环境因素,其实还包括杂鱼干扰问题。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钓者在遭遇此状况时,会采用配铅重量集中在一点且相当*近钓钩的钓组, 企图借快速下沉来突破杂鱼的“围攻” 。但另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念是:尽量用轻的配铅方式让钓组漂一些,然后凭撒诱饵技
25、巧将杂鱼集中在某处,而对象鱼如黑毛 之类则会因其动作迅速、敏捷,比杂鱼早一步发现食物并快速冲出来抢食。 结论 再啰唆一次,咬铅配置原则(包括个数、重量、位置等)是要让水流恰当推起线组,使之呈现拉直并打斜的状态,然后钓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维持钓钩走在最前面、浮标跟在后头的状态。 其实钓鱼技术完全是经验的累积,需要下工夫去实地操作,这样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之后你就会发现:咬铅的使用其实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钓当时现场状况、随便挂一挂,就八九不离十了。套句文诌诌的古话,这叫做“从心所欲,不踰矩”! 但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建议钓友们不妨先由无咬铅、浅钓棚的全漂钓组开始试起,例如说浮标到钩子是
26、 3 米左右,丹锥为号或号制品,钓组上完全不加咬 铅;试着运用操竿手法与水流状态去伸展钓组、监控钓组的运动状态,进而从中获得掌握鱼讯的经验,然后再逐渐加深钓棚、增加咬铅,去体会各种水流、环境、风 势对钓组的影响棉线结的接法钓黑鲷时如何打饵首先在打诱饵方面,给自己多打一两个标点,将鱼引开多个一个标点,这若果其中一个标点中了鱼,你仍然可以在另一个标点继续钓,不必等 这个标内的鱼再次开口,但记住每个标点包括中鱼的标点,都要仍然继续打饵。由于中黑鲷时,鱼有激烈的反抗动作,往往会影响其周围同胞的食饵心情,导致其他 黑鲷会在较长的时间后才会开口。因此需要不断交换标点来作钓,增加效率。其次,打饵节奏要平均,
27、量一定要少! 当开始引到黑鲷大咬时,不要因留鱼而打诱饵的份量和节奏比先前更多,这样只会弄巧成拙,导致玩饵发生。 在最初打饵时份量和节奏应由最少开始,然后慢慢增加,直至有第一口黑鲷鱼讯,便把这份量和节奏设定为一个参考点,之后便应该跟随这个,继续去打。当然,也 要根据当时流水和环境的改变,而作出调整。挑战大黑鲷转贴经常看一些钓鱼录像带,发现许多人钓黑鲷的时候钓竿的角度都略微向下偏。而且我也经常把竿梢压低,使之接近水面。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线受风力的影响较 小,水下钓饵的动态也更加自然可信。 当然,当水下水流被搅乱,水泡翻腾波及到水面时,为了免受其影响,有时要将竿梢向上提,或者操动竿梢,将被水 流
28、搅乱的钓线拉直。除此之外基本上都采用“ 略微下垂” 的姿势。 看过录像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钓鱼名手江头弘则先生无论何时总是将钓竿向上扬着钓鱼 的,除非风力特别大,他一般都以 左右的角度在持竿钓鱼。这在其他名人那里是难得一见的。 “在钓大黑鲷鱼时,前几个动作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 旦觉得鱼和钩已挂牢,就不能给对手喘息的余地,即使马上硬拽也要逼迫它浮出来,尽快地解决问题。 ” “如果竿梢向下,鱼挂在钩时的角度不好(弹力不 起作用) ,这时加大力度拉竿的话只会不断地出线。这样一来黑鲷岂不朝相反方向逃走了!如果钓钩已经被黑鲷给吞下,断线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 “一开 始不出一点线,先利用钓竿的弹性抵住它
29、的冲劲,再用力硬把它拉过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再用力把线卷收上来让它浮出水面了”。江头先生就其“立竿 钓 ”作了如上解释。 尽管他考虑的是大型黑鲷,但是来到鱼场,即便只能钓厘米左右的黑鲷,他也要自始至终把上面说的钓姿认真地做出来。据他说, “这都已成了习惯性的动作了” 。 的确,大型黑鲷钓起来十分得劲,但有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它的牙齿。如果把鱼钩吞下去的话,哪怕就是号、号 粗的脚线,只要它稍稍摆头折腾一阵立马就断线。 当然,用至号线的话要牢靠一点,而且线身偏硬不易被吞下去。在夜钓的时候钓钩多数都挂在鱼吻 上,但是白天效果不佳,特别是大型黑鲷,几乎钓不上。 也许是大型黑鲷的视力好的缘故吧
30、。我发现越是用细的脚线,上鱼率就越高。 月末, 我得到一次观赏江头先生实钓的好机会。地点是爱媛县。这个地方是有名的“名人钓场”,几乎每天都有人上礁垂钓,所以聚集在四周等候鱼饵的鱼类众多,刚刚抛 撒出诱饵,便很快引来成群的黑毛和黑鲷。这里至今仍然有不少体长超过公分的黑鲷出没。 但这里的黑鲷也“刁”得很,食饵时不吃挂在鱼钩上的钓 饵。无论你如何将钓饵和撒饵混在一起,钓饵仍然完整无缺。 因为它们对撒饵有反应,也就是说这些家伙都在食饵。但它们偏偏不食钓饵,这就说明它们也 许能够看见钓饵上方的脚线。 然而,从观察到的黑鲷的个头大小来判断,要是使用号以下细线也不妥当。 就在此时,离我们大约竿远的海 面上微
31、微地掀起了一排水花。这排水花与迎面而来的波浪撞在一起,产生的波纹改变了水面原有的模样。江头先生注意到了这一微小的变化,立刻将浮子从 原先的“滑溜溜” 换成了,并且在浮子挡皮的下方加装了铅坠。 “因为稍有侧风,这样做是可以防止远投后钓线受风吹的影响,钓饵会偏 离撒饵区域。 ”江头说明了他的用意。为了这一次投钓,江头先生也按自己的思路变换了钓组。 变换后紧接着投竿。只见那浮子很快就沉入水中,一条 厘米长的黑鲷被顺利的钓上来了。这就印证了江头的一句名言:“ 浪花掀起处,黑鲷食兴高。 ” 上鱼的高潮在上午点,此时正好是退潮结束的一瞬间。 钓位的左边一侧铅坠缝隙一带出现了新的层层浪花。 江头先生发觉这一
32、“新情况”立即向浪花处抛出大把的撒饵,再将钓组投入那片水域。 江头先 生哪怕是在紧张的钓鱼过程中,也不忘“留心 ”注意四周的细微变化,特别是周围海水海浪的变化。如果出现新的浪花,哪怕是小小的变化,都绝对逃不过他的眼 睛。 浮标迅速地滑入水中,鱼已咬钩了,挂紧它!同以往一样,江头采取的是“立竿”钓姿,再一用劲,竿身已经呈垂直状态了。这也是最能够发挥弹力的 角度。 随即而来的是水下的猛烈挣扎,江头先生对此“ 以硬抵硬”,双手将渔竿向上一顶,让鱼儿在水下无法转身。甚至还被拉回一截来。不容鱼儿作喘 息,江头先生立即开始卷起渔线轮来,鱼竿此时仍直指天空,他一手抓竿,一手强有力地卷着渔线轮! 我自始自终在
33、一旁观看着,感觉他卷渔线轮的动作十 分成熟干练,好像不太费劲。我心想水里的鱼“顶多也就是厘米左右吧!”当时我也并没有太在意。 可是这时水面传来了“哗啦、哗啦”很大的水声, 令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 仔细一看,水面上正翻腾着一条茶花色的大黑鲷!还未等我缓过神来,一只抄网已将它抄上岸来了。 从咬钩开始到抄鱼入 网,总共大约只用了秒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如此激烈的搏斗,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大黑鲷只要在水面摇头摆尾,不用几个回合就可能拉断脚线。江头 先生没有给猎物喘息的时机,就将它收入网袋之中了,而且这只网袋似乎还不足以完全盛下这尾黑鲷(后来才知道,这尾黑鲷全长公分) 。 江头先生从 鱼吻中取出号粗细的脚
34、线。而鱼钩已被这只黑鲷吞进肚子里了。 回想一下,如果当时黑鲷刚咬钩的时候就让它游动,这条“大家伙”也许就钓不上来 了。因为这么大的黑鲷窜游出去的话,谁都难以让它停下来。如果再容它反转掉头,来回至次,线轮逆转出线,最后就免不了断线的结局。 因此不让它 游动窜逃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立竿钓姿,充分利用竿的弹性,硬对硬的收线,卷轮的方法轻松地将黑鲷制服了。 “关键在于绝不给黑鲷掉头的机会,让它只能朝着 一处,而且要尽快地收线,在它没有时间转身游动的时候,就一举让它浮出水面!”这尾公分长的黑鲷获得,再次验证了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能取得成功。即使是今天,在总共次咬钩中也出现了次
35、脚线被拉断,和一次脱钩的情况。而这次水下的挣扎力度颇大,想必都是大黑 鲷。 同钓鱼的另外二人,每人都有一次大鱼咬钩,却都被咬断了脚线,只有江头先生成功地钓出了尾鱼。 虽说能用号脚线钓上公分的 大鱼,已算是很了不起了,但鱼不太进食,江头先生却能接近次使鱼咬钩,其技术水平之高,真令人惊叹! 真不愧“江头名人”的称号! 1。卡拉曼棒是放在阿波下面水中上面,卡拉曼棒到 8 字環距離大約 1015 公分即可!2。尽可能离 8 字环远点! 否则挂地球时,用手拉断线的话,当你的子线跟主线号数差不多或者主线有伤的话,十有八九断的是 8 字环靠主线一端,当断裂的那一瞬间主线会上弹,而阿波在水 的表面张力作用下会
36、将卡拉曼棒弹出主线,造成丢阿波的结果!但是如果卡拉曼棒离 8 字环远的话,卡拉曼棒与主线之间的摩擦力就会消除掉阿波的弹力,保住阿 波!为了省点¥,建议离 8 字环尽可能远一点!3。卡拉棒在阿波下,水中之上,兩個球球有一定的距離,在操控上比較不容易纏線,但也由於重量分開所以不利於遠投 卡拉棒在阿波和水中之下,八字環或直結之上,重量集中利於遠投,但有時風大時容易纏線,尤其在夜釣時 水中之下沒八字環時(直結時)如果怕水中掉到鉤子那,加太空豆,咬鉛,插環,線結,擋硃,牙籤插住水中用502.看你喜好啦4。使用帶水中的釣組時,是不會用上卡拉曼棒插鞘組合的。一般都是當使用 2b-5b 釣組,全釣棚都是子線輕
37、量游動釣組時(註) ,才用上卡拉曼棒插鞘組合來調整波的游動底限。 註:譬如說釣棚 4 噚,就拉 4 噚碳線直結母線,波等配件都組織在碳線的部份上.。5。如何搭配水中浮标 ,水中的作用是校正水面浮标因表层水流所造成的误导,尽量使钓饵与诱饵同步同向;除了校正表层水流误导外,在侧风或风向因素时,校正风吹母线带动钓组所造成的误差,另有二枚潮的导引钓组作用。理论上水中浮标的比重和海水是相当的,但难免有些许的重量负荷,所以钓人须自己测试水中浮标对浮标负荷重量的正负差。 由水中浮标的作用得知,在钓组中它的体积是钓人运用的重点,用它在水下的体积与水流的带引,来制衡或牵引水面浮标,以达到钓组的恰当走势。 所以水
38、中浮标的大小,和水面浮标的大小须有恰当比例的搭配。一般水面浮标与水中浮标的距离,在一噚以内时,体积差距应尽量接近,甚至同样大小。而二者 距离超过一噚以上时,就得估计水深造成的压力,用较小体积的水中浮标来与水面浮标搭配,以免当水流冲挤时,水中浮标受力后,产生的重力大过水面浮标太多, 造成水面浮标没水不现的情形。 而浮标荷重调校的程度,亦是参考搭配的因素,基本上以浮标调校后,没入水中的部分为体积参考原则。6。潮水与浮游矶钓(选录) 浮游矶钓和潮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钓场的地形地势与潮水间的搭配,引导鱼群循入觅食,尤其潜捕过度,使用沿岸鱼族枯竭,所谓的“流水鱼” 是钓者唯一的希望。所以浮游钓者为了更
39、能掌握鱼踪就必须了解钓场与潮水和鱼之间的关系。 在浮游轻矶钓对象鱼中,以黑鲷最是遵守每个钓点的潮水规则。 以笔者在矶上作钓的经验,每一个钓点,都有黑鲷选择的寻食潮时。 水的流动所造成的水势,如洄流区、急流区等形势,让鱼儿可轻易的,捕食到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选择寻食潮时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大体来说,钓点的位置与海底地形的潮水之间的搭配才是影响该钓点觅食时段的重要因素。说到潮水,笔者愿在此提供本身,这些年来经常在海边(一年 300 天以上)垂钓的心得,给各位钓友参考;市面上的潮水表因只据参考性质,所以将每周期十五天的循环平均划成四等份。 而事实上依据笔者在沙滩上或礁壁上作记号的观察,大潮有时 只有两
40、天,也有时有四天,其他中、小、长亦相同,而在转潮(大转中、中转小时)之日,潮时规律必有相当时数的提前或延误。一天内二个涨退,有一个循环拖延 至八个小时才完成,或迅速地在四个多小时完成,这就是转潮潮水的前奏。而每个周期内潮水变换的秩序为大潮、中潮、小潮、长潮、中潮、大潮五个步骤,大潮前 的中潮比大潮后中潮的力道来的强劲,且潮差为较大些,而长潮往往维持的日数较小,常过了二个循环(一天)或四个循环后,就又开始转班了。7。潮水与浮游矶钓(选录) 浮游矶钓和潮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钓场的地形地势与潮水间的搭配,引导鱼群循入觅食,尤其潜捕过度,使用沿岸鱼族枯竭,所谓的“流水鱼” 是钓者唯一的希望。所以浮游
41、钓者为了更能掌握鱼踪就必须了解钓场与潮水和鱼之间的关系。 在浮游轻矶钓对象鱼中,以黑鲷最是遵守每个钓点的潮水规则。以笔者在矶上作钓的经验,每一个钓点,都有黑鲷选择的寻食潮时。 水的流动所造成的水势,如洄流区、急流区等形势,让鱼儿可轻易的,捕食到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选择寻食潮时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大体来说,钓点的位置与海底地形的潮水之间的搭配才是影响该钓点觅食时段的重要因素。 ,说到潮水,笔者愿在此提供本身,这些年来经常在海边(一年 300 天以上)垂钓的心得,给各位钓友参考;市面上的潮水表因只据参考性质,所以将每周期十五天的循环平均划成四等份。而事实上依据笔者在沙滩上或礁壁上作记号的观察,大潮
42、有时 只有两天,也有时有四天,其他中、小、长亦相同,而在转潮(大转中、中转小时)之日,潮时规律必有相当时数的提前或延误。一天内二个涨退,有一个循环拖延 至八个小时才完成,或迅速地在四个多小时完成,这就是转潮潮水的前奏。而每个周期内潮水变换的秩序为大潮、中潮、小潮、长潮、中潮、大潮五个步骤,大潮前 的中潮比大潮后中潮的力道来的强劲,且潮差为较大些,而长潮往往维持的日数较小,常过了二个循环(一天)或四个循环后,就又开始转班了。8。深场(或风扰因素较大的钓点) ,用大 B 数的阿波,负铅较重些,这样钓组及饵能准确到达标点;而且拖摆逗鱼时也较利于钓组不会被带离钓棚。此种场合,咬铅宜靠下些。 风扰小、水
43、流也不是很猛的地方、钓棚也不是很深的话,我习 惯用小 B 数阿波(如 B、2B ) 。然后子线不咬铅或咬个 4 号小铅,让饵自然生动随诱饵摆落。甚至用过呈洋 1B 波,除了个钓钩,什么都不加了。阿波上也没挡 豆,只有个线结用来目测之用。就是大家常说的全浮动或湿路钓法。 关于阿波在水里的状态。这无法直观或绝对地说 5B阿波就要配多少重量的铅。因为还和不同地方的海水密度等有关,而且阿波上标的负载 B 值也是一个比较准备的 参考,并不可能丝毫不差地绝对精确的。所以,还要根据临场情况调校。一个原则就是调到略高水面几乎和水面持平;当然,这并不是考虚所谓残存浮力会让鱼吃饵 时感到拉力而吐出饵, (黑鲷就饵
44、时,就算你 5B 的阿波不咬铅,它一样吃了拉沉你。我看到海边还好多人用自制泡沫恐蛋浮波,浮力至少能浮块石头,它一样可以 钓到黑鲷)而是考虑到钓组尽可能地减少受水面上的风扰,能较稳定地乘流,使钓组配合诱饵理想地到达标点。简易阿波钓组全游动钓法体会(转载) (共同学习)从接 触并用过阿波钓法后就一直在研究,在思考有关阿波的钓法,它比之传统的浮钓是有先进之处的。虽然每次的钓获都不是太好,但每一次多多少少在验证自已的一些 判断,把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看流,控线,现在我对饵钓同步的看法是,饵料打下去,并不一定要和钓饵在一起,因为做到这种 状态不太容易,不过要做到饵前钓后,或
45、钓前饵后,这还是可以的,我称之为饵钓相近,同时在拌饵时,我尽量把南极虾拌碎,只留一小部分整虾,这样将钓饵明显 放大,增加中鱼率,随着钓技的进步,鱼获量也在增加,现在基本上不太会空手,每次出钓回来后,家里的冰箱就会塞满鱼,而钓具也在经验的积累中,有意识地在 升级,现在的装备和初钓时比,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我身边的朋友迷上海钓,我都会以我目前的装备为参考,让他们少走弯路。接触到全游动的概念也是很早前的,那时还不太有感觉,近来在一些钓场中,流好,也有鱼,可就是不太中鱼,几次下来,也在想可能有这几种情况:1。水流是经常在变的,鱼的泳层也是在不断在变化的,而钓饵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和饵同步或相近的过程时间
46、短;2。因为经常有人在钓,鱼的戒心也在加大,对飘的不太自然的钓饵或咬时有阻力的钓饵就放掉了,经常有阿波下去一半,不动,上浮后钓饵一半被咬掉的情况,这时又一次偶然地看到全游动钓法,心中不禁一动。心动不如行动,先在呈洋的海钓论坛中发了二个帖子,一个是全游动钓前,准备工作中我的一些实际操作的设想,另一个是全游动钓后我的鱼获部分照片。现在就实际做钓中,全游动钓的心得作一初步的小结,和大家分享一二。我用的全游动钓组-浮波是钓研的 0 号横式,2.5 号全层主线,下加一个 J5 水中,直结,子线 1.5 号 1.5 米,3 号钩,咬铅一开始没上,全飘。在主线上我放了二个炭线结,一个棉线结,炭线结分别用的是
47、 1.5 号和 0.8 号炭线,我这样尝试的目的是想知道浮 波过线结会是什么状态,如何控线会让线结一下子过去以及什么号数的炭线作线结最流畅。在家里打炭结费了好长时间,一开始打好后,太紧,不能自由移动,或者打好后移动时把主线弄的曲曲折折,也浪费了些主线,不过几次以后,很快搞定克服,呵呵。来到钓场,正逢潮水初退,很快第一勺饵打下去,我的第一次全游动钓就开始了,看着钓饵飘沉下去,二个 字:好慢,按以前的钓法钓饵早已经就位待鱼了,而这边我的 J5 水中还没有和阿波分开,收回再抛出,我控线让子线展开,子线展开后,水中就带着钓组下沉了, 这时过第一个 0.8 线结,波浮停了一下,过,在第二个 1.5 线结
48、处,停了好久,哈哈变成半游动了,我振了下线,也过去了,直到红色的棉线结处,钓饵快到底 了,我收回钓组再重抛。几轮后,开始有些适应。 比如抛出钓组的方法是有讲究,最好是让钓组落水时,子线已是尽可能展开的,同时也发现主线上的二个炭结除了可以让浮波停一下外,作用不太大。潮水继续退, 同去的钓友已经上了好几条鱼了,我笑笑,真想马上换成自已熟悉的钓组,继续打饵,这时流水变快,0 号的浮波不用说,当然是飘的更快了,这样自然影响到钓组 的下沉,好半天,子线还未下沉,阿波就已经飘在前面了,我收回钓组,先除去二个炭线结,下调棉线结,并在直结下夹上一个 G3,子线钩上方 50CM 处夹一个 G4,重装后,在抛出钓
49、组时,尽可能往流头的上方抛,钓组落水后拉回至起飘点,线一松,水中开始下沉,迅速地给线,轻控线,当浮波飘到面前时,已到线结 处,因为有较快的水流,带控住钓组后,顺流将钓组往流尾控住,稍放,再带住,再放,在紧松间突然前面阿波一沉,很干脆利落的鱼讯,我轻轻地引一下,手中传 来中鱼的电动,我顺势扬杆,我的全游动钓的第一条鱼就中了,这下信心倍增,看来全游动钓法是可行的,收鱼后迅速再将钓组抛出,配合上打饵的节奏,接下来是 连续地中鱼,每次鱼讯都会明显,有时就是直接拉动主线,这时同去的钓友不太上鱼了,而我却照样地连中,有了多次的中鱼经验,当棉线结过阿波时,我也继续地 控线,让钓组再前行和下沉,直到阿波飘远了再收回,到潮水退的差不多没有鱼讯为止,我已经小爆箱了。收杆休息时,一边回想刚才连续地中鱼过程以总结经验,一边期待潮水再次地返涨。心想等会可以不用过多地 顾虑挂底,可以再加快钓组的下沉速度,当钓组重一些时,可以带住线控住阿波的飘动,让它飘的慢些,又将钓组作些调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