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难多发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此背景下面对传言与谣言,如何理性应对,避免过度恐慌?高建国说,判定是否为地震谣言要把握两条标准,就是精确的地震预报人类还不太可能作出。对外公布地震预报的时间、地点、震级,如果说得非常准确就值得怀疑。还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只有政府才有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这两者结合是识别谣言的标准。防震减灾欠账同济大学日本留学生前德美穗子告诉本刊记者,日本发生地震,死亡率通常不会很高。以她的观察,“中国建筑房子还不够结实,所以地震时比较麻烦。”该校另一位日本留学生铃木贵思对本刊记者说,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很多建筑没有足够的设防。在日本每幢建筑都会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来建设,如果达不到
2、标准,就不允许竣工。高建国认为,网络上产生地震谣言并由此在社会上引起恐慌心态,这反映了防震减灾基础工作欠账过多。比如公共建筑的设防标准偏低,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城区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加强。相比之下,日本、美国建筑设防做得较好。他建议目前应该实际采取的行动是: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抗震知识的广泛宣传。1975 年海城地震前,地震局都做了大量、长期的抗震知识宣传,普及防震知识,这为最终地震预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据他介绍,上世纪 80 年代福建泉州出现过地震传言事件,渔民甚至跑到香港。当地地震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做了很多工作,解除了当时的恐慌。高建国认为,要大力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中国要坚持地震预报科研自主
3、创新的道路,同时相信老百姓的力量。地震预测预报任务不能完全寄托在专业队伍身上。要坚持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思路。地震来了怎么办39 岁的陆阳,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医生。她在日本留学时,经历了一次大地震,在学校的师生中,她是唯一没有急救包的人,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公民在防震意识上的差距。“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教育。”周逵说,他最近才知道,地震时不应该躲在桌子下,这是他通过网络学到的知识。“中国人对地震完全没有想法。”铃木贵思说,中国同学如果遭遇地震都不知道怎么办,即使来自地震多发区的四川省的同学也是如此。前德美穗子说,日本
4、的学校基本上每学期都要演习。从幼稚园起,每个人都要参加。演习如何跑、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铃木贵思说,学生坐在身下的坐垫折起来就是一个帽子,演习时扣在头上,坐垫虽然是软质,但是很厚。日本有地震预警,通过电视提前发出预告。“充分的准备高于一切。”日本旅华作家、中国观察家加藤嘉一说,“如果公众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当然会发生恐惧。”加藤嘉一说,日本历史上也有死伤很多的地震,达到今天的防灾水平是一个历史进程。他认为,中国公众平时要提升防震意识,“从小学到高中,日本人接受至少 12 年的防震知识教育。我们都明白,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做,地震到来时也就不恐惧。克服恐惧不要从教材与理论出发,要靠体验。老师、学生都
5、要有这些常识的储备,这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构建。”“防灾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恐惧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加藤嘉一说,“不要盲目把地震、台风看作敌人。它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防灾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日本人从出生到长大,就这么准备着,即使最后不发生地震,这也不是白做,要有这样的清醒认识。万一地震发生,无法正确应对,损害将是非常巨大的。”周逵说,地震传言事件后,他思考产生恐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为 80 后一代没有经历过唐山地震;二是近年来中国发生大地震,媒体侧重于报道抢险救灾,事前的防震减灾知识传播偏少,公众这方面的信息匮乏。”“中国发生大地震,人们因惊慌而盲目奔跑,这样死亡的人数一定不少(大地晃动
6、时跑出楼房,易于被掉落的砖瓦砸中),我为此心里很不舒服。”前德美穗子说,“日本人这方面有经验,地震的当时不能乱跑。可以跑的时候是晃动停止的时刻。”“中国发生过唐山大地震,但对多数人来说地震还是陌生的。”加藤嘉一说,“对于中国老百姓,已经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必须认识到地震是会发生的。这方面的意识两国国民差别很大。玉树地震的发生,证明地震的可能性是时刻存在的,中国东部和西部,都应该做好准备,这是最重要的。”(推进城乡改革成今年改革重点 四大焦点问题待破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会议确定了年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7、。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将推进城乡改革列入 2010 年重点任务,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这个热点的关注度。一是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到 2009 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算,已经达到了 6.22 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 46.6%。2008 年是 45.7%,2009 年比 2008 年提高了近 1 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我们国家工业化水平相比,我们一直说城镇化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主要是指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已经大为改
8、观了。到2003 年的时候,我国的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了工业化率,到 2008 年实际上已经高于工业化率 2.74 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显著特色。 二是我国城镇体系在逐步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特别是城市群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西部地区一些密集的城市群地区也在迅速发展。到 2008 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 655 个,其中,市区总人口达到 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包括我们所说的超大城市,一共是 122 个;50 万到 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达到了 118 个;20 万到 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达到 151 个;20 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是
9、264 个。建制镇已经达到了 19234 个。 三是我国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到 2008 年,地级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8.6 万亿,占全国的 62%。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8.6 万亿元,占全国的 71.4%。特别是东部地区,我们所说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聚集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以 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 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 40%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市政设施也明显改善。这方面的情况我就不介绍了,一会儿建设部的同志还会详细介绍。 四是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应当说,30 多年来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是和体制机制的改革
10、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讲,限制农村人口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正在逐步破除,县级和县以下镇对当地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现在已经完全取消了,部分特大和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条件也在逐步松动。特别是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和生活的歧视性政策正在逐步取消,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逐步在改善,子女教育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虽不能说完全和城镇居民一样,但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已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一些地方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试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 50%我国城镇体系在逐步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
11、体系已经形成,特别是城市群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中西部地区一些密集的城镇群地区也在迅速发展。 详细新生代农民工“支”起城乡统筹发展新图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也孕育了世界性的人口转移难题农民工问题。时至今日,长期拖而未决的农民工问题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提法,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勾画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图景,人们拭目以待。 详细城市化发展期的“一团麻“:城乡接合部 管理近真空在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地带:它汇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贫民聚居、城乡土地分割与城市行政管理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在那里,环境杂乱,道路泥泞、交通拥堵、危楼林
12、立,众多流动人口住着当地农民自建的简陋出租屋,每天奔走在城市提供的临时性低端岗位之间。然而,这些城市的建设者,却往往享受不到城市化发展的成果统筹城乡发展 四大问题成焦点受历史传统、文化观念、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由于受到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户籍改革关键在消除歧视在媒体报道的全国多起招工和讨薪事件中,对外来务工者身份歧视的事件或多或少地存在。要想彻底告别“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关键还要消除这种思想和身份歧视。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
13、全社会都应当为此努力,并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与和谐的舆论氛围,尤其在立法、执法,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要彻底消除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基础。这样才会对消除歧视思想起到保障性作用。 详细户籍改革,不只是告别“农业户口”只有实现了均等化,各地户口的“身价”才不会天差地别,人们才不会再为弄个大城市户籍而不择手段,而大城市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人口流入压力。只有户籍还原为一个人口登记管理的手段,才不用承载这么多不能承受之重。 详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 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
14、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化需要“同城待遇” 苛刻地说,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居民,已经享受到了非本地的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福利,却有一些人一直不情愿给予这些劳动力以市民待遇。这样的状况,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容忍了。皱着眉头嫌弃“乡下人”的同时,不妨先设想一下,如果农村和城市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按照同一个分数线高考,谁又会比谁素质低一些呢?详细公共服务均等化:百姓呼声最高的诉求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远落后于城市,本应均等的公共服务天平出现倾斜。对此,近几年间,一系列缩小城乡差距的改革举措接踵而至。 详细
15、农民工市民化 城镇化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沉淀在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定居,并使之向市民转变,是城 镇化的重要任务,是破除城 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让新生代民工渐变新生代市民化解农民工问题所积累并仍在持续发展的诸多突出矛盾譬如,社会保障难题、治安恶化难题、对城市的心理认同难题、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难题等等,其本质是统筹化解由城市(镇)化及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所共同带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生活的难题,而破解这一难题当下最有可能见效的突破口,恰恰当从“新生代农民工”入手,通过一系列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创新,让他(她)们分批转变为“新生代市民”。 详细农民工市民化:促进
16、就业是关键 要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就业,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第一,依托小城镇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第二,创新制度安排以促进农民工就业稳定。第三,促进农民工创业以推动二次转移,让农民工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主体。 详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城乡统筹难点、焦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我国农村与城市土地制度仍然维持着二元性,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一直处于相对弱势。随着工 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 镇建设用地迅速扩张,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 详细完善农地流转的配套制度当前,农地流转已成为农村第二次改革的切入点。规范、有序的农地流转无论是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还是对我国新一轮整体改革深化
17、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农地流转配套制度可以简括为“一体两翼”,即以农民权益保障制度为主体,以耕地保护和中介组织制度为两翼。 详细国土部:正推进修改土地管理法有三大难点目前,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以及农民越来越认识到土地资产的价值和土地资产意识的提高,实际上已经有一些自发地进入了市场。尽管这种自发的进入市场,土地管理法对此是限制的,但是这种趋势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我们也正在修改土地管理法,推进这项工作网友热议城乡一体化网友 维君新生代农民工能否担当“中国梦”的新一代承载者?处理有关一亿人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首先要做到的是真正走入这一群体,用平等和理性的眼光,去发现、把握并满
18、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网友 徐云鹏不让农民“裸着出村”彰显制度人性化为群众“盖房子”、“找票子”,给农民“穿衣服”是重庆市 2010 年的三项重点工作和改善民生的三件大事。给农民“穿衣服”则是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最根本的体制问题。此次重庆户籍改革的创新在于,农民进城后,他们的宅基地、林权地和承包地这“三件衣服”暂时保留,“不能让农民裸着身体出村”。网友 新华网民甲县域城乡一体化该如何发展?当前,中国正处在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发展新阶段,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城乡资源的顺畅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打破梗阻,如何调动城乡两方面的优势资源,让它们顺畅流
19、动,实现优化配置?前几日笔者一行到山东省诸城市参观考察,归来感想颇多。网友 潇湘斋平凡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枢纽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种发展资源迅速向城镇集中,城镇化快速推进,大大提升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可以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枢纽,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成本过高、各类要素价格快速上涨等现象。因此,应继续深化改革,理顺利益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网友 mzhhq 我们外来人员不要求当地户口。我们只要求教育待遇平等,知识是无国界的,更无省界之别。我希望中国人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报名参加高考。对落后地区的
20、支持可以财政支持,但不好加分。我们平时考试,老师也不会在一个贫困生的卷子上加几分,只能表示爱莫能助。而应该在平时学习时提供帮助。网友 欲流之远者 在就学 医疗 养老方面 只要也能享受同样国民待遇就行了。网友 realplayer 农民工权利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定程度上是和现在的格局有利益冲突的,所谓渐进式的改革使垄断和特权变得越来越顽固网友 jingyao1989 我觉得,应该给农民工一个名分;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给农民工一个明确定位 。对农民工平等相待、一视同仁,需要有法律保护;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需要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使农民工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这就需要对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课题:如何破解“不愿转、不会转编者按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 键要在 “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但是,却有一些人“不愿转”、“ 不会转” 。“不愿转”是因为转方式涉及利益 链条和利益格局,难以撼动,不想触及;“不会转”则是因为还没能完全 转变知识结构,依然停留在“吃旧饭” 的思维模式与知识氛围中。如何打破僵局、加快转变,已经成为摆在各地领导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仍在于“干” 。如何真心实意地落实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有的人 “不愿转”,因为转方式涉及利益链条和利益格局,难以
22、撼动,不想触及;有的人“ 不能转”,因为现有机制体制束缚使然,没有创新的道路探索与设置,纵有豪情万丈也只能爱莫能助;有的人“不会转”,因为还没能完全转变知识结构,依然停留在“ 吃旧饭 ”的思维模式与知识氛围中。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正是要解决转变知识和本领匮乏的问题,在现实中干部对于什么发展问题和知识本领最为恐慌、最避犹不及,则应首先予以重点强化,实现对欠缺知识的有效汲取,对自己本行工作的潜心研究。 经济发展朝科学方向迈进,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知识贮备、观念更新至为关键。然而,以往的培训经验却告诉我们,没有脚踏实地的落实思想,培训学习容易成为“走过场” 或者上午开班报到,下午各自活动;或者人在心不在
23、,要么呵欠连天,要么公然“梦周公” ;或者干脆就没有露面培训是为了让干部汲取新发展方式、现代产业的知识养分,转变、升级现有的知识结构,实现与高端产业的知识对接,是对广大领导干部素质的有益提升。因此,必须谨防这种善意的学习培训促进,最终异化为一场“工作秀”, 台上的人眉飞色舞 ,台下的人意兴阑珊;学习的时候无心恋战,学完之后一无所获;回到工作之中,知识原本缺什么如今还缺什么,观念早先如何现在一切照旧,想要扑倒身子抓落实,却不知从何入手。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济发展方式不转、慢转都不行,盲目转更不行。我们当前必须坚决防止传统发展模式的复归,其中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今年
24、全省经济工作大局的兴衰成败。如今大培训着意解决干部“不会转” 的问题,此番培训学习过后,这不应当成为各地各部门经济方式转变依然不够深入、依然忽强忽弱的理由。汪洋书记说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锻造干部队伍,最重要的导向就是要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既然通过培训改变了干部知识结构薄弱、“不会转” 的现状,那么剩下的,自然就是人能否胜任的问题了。“不愿转“多涉及利益链条与格局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甚至人为压低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付出高昂的环境也在所不惜的利益惯性,阻碍和拖延产业升级转移,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当“金融海啸”袭来,那些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而又没有及时异地转移的加工工业必然最先支撑不下去,被逼着不得不转,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详细“不会转“多囿于知识与本领匮乏经济发展朝科学方向迈进,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知识贮备、观念更新至为关键。大规模培训干部正是要解决转变知识和本领匮乏的问题,在现实中干部对于什么发展问题和知识本领最为恐慌、最避犹不及,则应首先予以重点强化,实现对欠缺知识的有效汲取,对自己本行工作的潜心研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