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石油地质知识要点绪论1、 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深化以及地球的资源性等。莱伊尔 Charles Lyell(1797 - 1875)的巨著地质学原理 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以此为标志建立了现代地质学。2、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有: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研究地球运动及变形的: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动力地质学、地貌学等研究地壳
2、演化历史: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研究地球资源及勘察方法:矿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地热地质学、农业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探等研究地球环境: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3、我国学者提出的“成熟陆相生油论 ”为我国油气勘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第一章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1、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2、所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3、地球的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可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形单元。5、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
3、、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单元。6、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及大洋中脊三部分。7、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海沟、岛弧8、大陆边缘类型:被动性大陆边缘和主动性大陆边缘被动性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无海沟,由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和洋盆组成。主动性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有海沟,包括安弟斯型和日本海型。安弟斯型:由大陆、大陆边缘山脉、大陆架和大陆、海沟和洋盆组成。日本海型:由大陆、边缘海、岛弧、海沟和洋盆组成。9、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密度、地球的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内部温度、地球的弹性及塑性。10、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
4、增加。11、 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 100m 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12、地温级度: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 1所增加的深度值称为地温级度。13、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14、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先后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 7 个显著的地震波速不连续界面。其中最主要的不连续界面有 2 个,称一级界面,分别为: 莫霍洛维奇界面(简称莫霍面) 和古登堡界面。15、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之下称为地幔。莫霍面的深度,全球平均为 33 km,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27km。16、古登堡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为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
5、心,称为地核。17、软流圈是指岩石圈以下 70100 公里至地下 1000 公里之间地震波的波速明显下降低速层。软流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 60 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 120 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 60250 公里处。18、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以上,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球圈层。19、由于软流层温度约为 7001300,已接近地幔物质熔点。据推测,地幔物质已部分熔融,故此认为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20、地壳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厚度变化在 5-70km 之间。平均约为 33km。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21、地
6、壳厚度(深度)在大洋地区和大陆地区不同,在大陆区称为陆壳,厚 2070 公里,平均 33km;在大洋区称为洋壳,厚 510 公厘,平均 7km。22、陆壳中发现康拉德界面,是次一级界面,深约 10km。此界面之上,岩石平均密度 2.67,为花岗岩质,称硅铝层(Si-Al 层)。此界面之下,岩石平均密度 2.9,为玄武岩质,称硅镁层(Si-Mg 层)。23、研究认为,地幔内存在由深部到浅部的热对流,地幔内部并不是均质的,某些部分积聚的热量较多,可能成为热流向上运移的部位,称为地幔羽(或地幔柱);较冷的地幔热流体向下运动,这样就形成地幔内的热对流。24、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
7、(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25、自然界中岩石种类虽然很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类型。26、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27、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28、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 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29、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高温、高压)和地球自转的动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30、内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 和变质作用等。31、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
8、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3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33、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34、根据风化作用的性质及其结果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35、按风化产物物质成分、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碎屑物质、残余物质、溶解物质。36、剥蚀作用:自然界中各种地质营力,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并把破坏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称为剥蚀作用。37、按地质营力的形式,剥蚀作用分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湖泊的剥蚀作用、
9、海洋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和风的吹蚀作用等。38、河流:是指陆地表面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水流,是地面流水的主体部分。39、根据河流流量的变化,河流分为常年有水的常流河和仅在雨季才有流水的间歇河两种类型。40、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裂隙和孔洞中的水及土壤和其它松散沉积物中的水。41、按地下水在地下的产状和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层间水两种。42、搬运作用: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通过流动的水体、冰川、风力及生物等动力,将它们从原地搬到沉积地区的作用称之为搬运作用。43、搬运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及生物的三种方式。44、沉积作用:母岩的风化、剥蚀产物在外地质营力的搬运过程中,当搬运能力减弱
10、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时,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45、根据沉积作用的方式不同,沉积作用可分为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三种类型。34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随着水流速度由大到小有规律的变化,碎屑物质根据其粒度、密度、形状和矿物成分的不同,在重力的影响下,按一定顺序沉积的现象,称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47、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是指胶体溶液物质和真溶液物质在沉积过程中,根据其化学元素的活泼性或溶解度的不同,按一定的顺序沉积下来,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或化学分异作用。48、成岩作用: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所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
11、49、成岩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压固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50、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1)矿物成分变化: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稳定性成分增多,不稳定性成分减少。2)圆度、球度: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圆度、球度逐渐变好3)分选性变好: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分选性变好4)颗粒粒度: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颗粒由粗到细,依次为砾石砂粉砂粘土5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一般规律:1)按粒度分异:从物源区由近到远依次是砾石砂粉砂 粘土2)按密度分异:密度大的先沉积,密度小的后沉积3)按形状分异:粒状先沉积,片状后沉积4)按矿物成分:不稳定成分先沉积,稳定成分后沉积52、论述:试论述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
12、区别和联系。1)从概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加以区别2)物理风化不断扩大和加深岩石的裂隙,并使岩石由大块崩解为小碎块,这样不仅有利于水、气体和微生物渗入岩石之中,而且因岩石碎裂是表面积增大,为化学风化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所以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3)物理风化一般只能使岩石破碎到中细沙粒级,化学风化却能进一步使颗粒分解破碎到更细小的颗粒,直到胶体溶液与真溶液。所以: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使岩石矿物分解更彻底。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第二章矿物1、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结晶构造、
13、外部形态和物理性质,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2、自然界中,矿物有三种存在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矿物的存在状态并非是不变的,只要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它们就随之改变。3、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外部特征。包括单个晶体的形态 和集合体的形态。4、根据矿物内部的构造特点,可将矿物分为结晶质和非结晶质 两类。5、结晶习性:由于结晶构造的特点,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有趋向于某一形态的习惯,晶体的这种习惯称结晶习性或简称晶习。6、根据晶体在空间上的三个方向发育程度不同,可将结晶习性分为三类:一向延长型(柱状)、二向延长型(板状)、三向延长型(等轴状)。7、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由同种矿物的若干单体或晶粒聚集成各种
14、各样的形态。8、常见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有:1 )粒状、块状集合体 2)片状、鳞片状集合体 3)纤维状集合体 4)放射状集合体 5)鲕状集合体 6)晶簇 7)结核状集合体 8)钟乳状集合体 9)土状集合体9、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自然光线的吸收、折射、反射等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10、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411、根据矿物颜色产生的原因颜色可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12、条痕的作用是: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13、透明度:是指矿物透过可见光波的能力。14、矿物按透明程度分为三类:1)透明矿物 2)半透明矿物 3)不透明矿物15、光泽:是指矿物新鲜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能
15、力。按光泽强弱可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矿物在断裂面可产生特殊光泽:油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腊状光泽和土状光泽。16、矿物的力学性质: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质。17、矿物的力学性质有硬度、解理、断口。其次还有脆性、延展性、挠性、弹性等。18、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或程度)。摩氏硬度计: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19、 解理:矿物被打击后,总是沿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的平面,这种性质称为解理。20、根据解理发育程度( 破开难易,解理面平滑程度) ,一般将解理
16、分为如下几种:(1 )极完全解理(2)完全解理(3)中等解理(4)不完全解理(5)无解理21、断口:矿物被打击后,不以一定结晶方向发生破裂而形成的断开面,称为断口。22、常见的断口形态有下几种:(1)贝壳状断口(2 )锯齿状断口(3)参差状断口(4 )平坦状断口23、矿物的相对密度:是指纯净、均匀单矿物在空气中的质量与同体积水在 4时的质量之比。24、矿物按其比重的大小可分为三级:(1)轻矿物(2 )中等相对密度矿物(3)重矿物25、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将矿物归纳为五大类:自然元素类、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卤化物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含氧酸盐类。26、 石英、正长石、斜长石、普通辉
17、石、普通角闪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的主要鉴定特征。石英: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性质稳定,不易风化。正长石:短柱状晶形,肉红色,硬度大,两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 90 度。斜长石:板状晶形,白至灰白色,硬度大,两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直交。普通辉石:绿黑色到黑色,横断面近八边形,短柱状晶形,两组中等解理,解理夹角近直交。普通角闪石:暗绿色,长柱状晶形,两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斜交(56/124)。方解石:硬度 3、三组菱面体解理完全,遇稀盐酸强烈起泡。白云石:晶面弯曲成马鞍状硬度 3.5-4,三组菱面体解理完全,遇稀盐酸起泡不明显。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1、 岩浆:是指地壳下具有高温、
18、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物质。2、岩浆作用:是指从岩浆的形成、活动直到冷凝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3、岩浆的喷出作用:是指岩浆在向地壳的薄弱地带挤入过程中,如果岩浆内部压力大到足以使其穿过上部的岩层,而喷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这种活动称为岩浆的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4、岩浆的侵入作用:是指岩浆在向地壳的薄弱地带挤入过程中,岩浆没有上升至地表,而是侵入到地下一定深度的岩层中就凝固了,这种活动则称为岩浆的侵入作用。5、岩浆的侵入作用按侵入的深浅不同,又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 和浅成侵入作用。6、深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主要呈岩基、岩株产出。7、浅成侵入作用形成的岩体包括岩盘、岩盆、岩床、岩
19、墙 和岩脉等。8、火山喷发基本上可以分为猛烈式和宁静式两种。9、岩浆岩:是指岩浆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由地壳深处沿着裂隙侵入地壳附近或喷出地表,经过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10、岩浆岩的物质成分是指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11、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矿物之间组合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512、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可分为:1)全晶质结构 2)半晶质结构 3)玻璃质结构13、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1)等粒结构 2)不等粒结构 3)斑状结构 4)似斑状结构14、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绝对大小可分为:1)粗粒结构 2)中
20、粒结构 3)细粒结构 4)微粒结构15、岩浆岩的结构按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及其结合方式可分为:1)自形结构 2)半自形结构 3)他形结构16、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和其它组成部分的空间排列和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17、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类型有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及杏仁构造 、带状构造等。18、根据岩浆岩的产状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大成因类型。19、 酸性岩的 Sio2 含量大于 65%,深成岩为花岗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喷出岩为流纹岩。20、 中性岩的 Sio2 含量 52%65%,深成岩为闪长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喷出岩为安山岩。21、 基性岩的 Sio2
21、含量 45%52%,深成岩为辉长岩,浅成岩为辉绿岩,喷出岩为玄武岩。22、 超基性岩的 Sio2 含量小于 45%,深成岩为橄榄岩,浅成岩少见,喷出岩为科马提岩、苦橄岩。第四章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1、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2、岩石是否发生变质要看其有无重结晶现象或有无变质矿物出现 为标志。3、岩石的变质作用是在固态状况下进行的,即固体的岩石或矿物不经过熔融或溶解阶段而直接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变化。4、促使岩石变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5、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
22、的主导因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随地壳的深度而增加的地热,二是由于岩浆活动而产生的岩浆热,三是由地壳运动的动能转化的热能,即动力热能。6、压力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按其物理性质,可分静压力和定向压力两种。7、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8、接触变质作用:是指发生在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的变质作用。9、根据引起接触变质接触主要因素和方式,接触变质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两种情况。10、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受定向压力(动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破碎、变形、重结晶的变质作用。11、根据变质环境和方式不同,动力变质作用又可分为碎裂变
23、质和韧性变形两种类型。12、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在大范围内,由于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产生的变质作用。13、根据变质的程度和深浅的不同,区域变质作用可分为浅变质带、中变质带和深变质带。14、变质岩是指已经形成的岩石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15、根据变质前原岩的不同,变质岩可分两大类。其中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称为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称为副变质岩。16、变质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结合方式。17、根据岩石特点和结构的成因,可把变质岩的结构分为变晶结构、变余结构以及压碎结构等。18、变晶结构据变晶
24、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1)等粒变晶结构 2)不等粒变晶结构 3)斑状变晶结构19、变晶结构据变晶矿物粒度绝对大小分为:1)粗粒变晶结构 2)中粒变晶结构 3)细粒变晶结构20、变晶结构根据岩石中矿物的形态又可分为粒状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以及纤维状变晶结构等。21、变质岩中常见的变余结构有变余花岗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泥质结构等22、压碎结构是变质作用较为典型的结构,根据矿物的机械破碎程度分为碎裂结构和糜棱结构。623、变质岩的构造是指组成岩石中的各种矿物在空间分布和排列的方式。24、变质岩的构造能反映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可为分定向构造和无定向构造两大类。25、常见的变质岩
25、定向构造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和眼球状构造26、常见的变质岩无定向构造有:1)块状构造 2)斑点构造27、根据变质作用的不同可把变质岩分为以下几类:(1)接触变质岩;(2)动力变质岩;(3)区域变质岩第五章 沉积岩1、 沉积岩是在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及水、大气、生物、重力等作用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沉积岩的矿物多是表生环境( 常温、常压)下稳定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粘土矿物、白云石、绿泥石等,几乎没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化学成分上,沉积岩中 Fe2O3 多于 FeO,K2O多于 Na2O,岩浆岩
26、则与此相反。3、颜色是沉积岩重要的直观特征,它不仅反映岩石本身的物质成分、沉积环境及成岩后的次生变化,对鉴定岩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推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4、沉积岩的颜色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又进一步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5、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各组分在空间的分布、排列和充填方式。包括层理、层面构造、层内构造和生物成因构造等。6、 层理:是由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在垂直于沉积层方向上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层理是沉积岩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岩浆岩的主要标志。7、层理由细层、层系、层系组 等要素组成。8、常见的层理构造有下列几种类型:1 )水平层
27、理和平行层理 2)波状层理 3)交错层理(斜层理)4)递变层理 5)透镜状层理和压扁层理 6)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 7)块状层(均匀层理)9、层面构造是指岩层表面呈现出的各种构造痕迹,沉积岩中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冲刷痕迹、泥裂等。10、沉积岩的层内构造有结核、缝合线等。11、沉积岩的结构是指岩石组分的大小、结晶程度、形态及其排列方式等微观特征。12、沉积岩的结构按成因可分三类:1机械作用形成的结构(陆源碎屑结构、粒屑结构和粘土结构)2 化学结构 3、生物结构13、沉积岩可划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14、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15、碎屑岩的物质成分取决于母岩的成分
28、,主要由碎屑物质 、杂基、胶结物和孔隙构成。16、碎屑物质是碎屑岩中最主要的组分,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源区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亦称陆源碎屑。它是由母岩继承下来的,陆源碎屑可分为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简称岩屑)。17、杂基是与砂、砾等碎屑一起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细粒碎屑物质,杂基对碎屑可起胶结作用,但与胶结物不同,它不是化学成因的。18、胶结物是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碎屑粒间孔隙中起胶结作用的沉积物质。19、在碎屑岩中,杂基和胶结物都可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作为孔隙的充填物,两者合称填隙物。20、碎屑岩的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的大小(粒径)、形状(圆度、球度)、分选性和胶结类型等。21、 碎屑岩命名原则:将
29、含量大于或等于 50%的粒级定为主名;含量在 25%50%者称“质”,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 10%25%者称“含”,放在最前面;若碎屑岩中没有一个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 50%,含量在 50%25%的粒级又不只一个,则以“XXXX ”岩的形式复合命名,含量多的写在后面。22、碎屑岩的粒度及其分布特征不仅与储油物性密切相关,而且可反映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依据。23、圆度:即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圆的程度,一般分为四级:颗粒具尖锐棱角的为棱角状;棱角稍有磨7蚀的为次棱角状;棱角明显磨蚀的为次圆状;棱角已消失的为圆状。一般来说,随搬运距离和时间加长,颗粒的圆度变好。24、球度:即碎屑颗粒近
30、于球体的程度。通常分为球状、扁球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四类。25、碎屑岩中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通常分为三级:若岩石中某一粒级含量大于或等于75%,说明岩石中颗粒大小均匀,为分选好;某一粒级含量为 50%75%,为分选中等;任何粒级的含量都小于 50%,为分选差。26、碎屑岩的胶结类型:在碎屑岩中,填隙物的分布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为胶结类型。27、胶结类型通常可分四种即:1)基底胶结 2)孔隙胶结 3)接触胶结 4)镶嵌胶结28、储油物性: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统称为储油物性。29、 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的关系:碎屑岩的结构与储油物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分选好、堆积疏松、圆度好、
31、胶结物少的碎屑岩,储油物性较好。如孔隙胶结和接触胶结的、颗粒较大的、分选较好的砂岩具有较高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而基底胶结和镶嵌胶结的,胶结物为硅质、铁质的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储油物性较差。30、砾岩:主要由砾石构成的粗碎屑岩称为砾岩。31、砂岩:主要由砂粒(其含量大于 50%)组成的碎屑岩称为砂岩。32、砂岩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岩。良好的砂岩储集层多数是中砂岩和细砂岩,其次是粗砂岩和粗粉砂岩,个别地区有砾质砂岩和细砾岩。从砂岩的储油物性看,石英砂岩最好,其次是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因渗透率低,一般不是良好的储集岩。33、粉砂岩:主要由粉砂级碎屑颗粒(含量大于 50%)组成的细碎屑岩称为粉砂岩。
32、34、粘土岩:主要由粒径小于 0.01mm,且主要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叫粘土岩。35、 粘土岩的研究意义:(1)黑色页(泥)岩、油页岩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良好的生油岩;(2)具有一定厚度的粘土岩又可作为油、气的良好盖层;(3)在少数情况下,当粘土岩中的裂缝发育时,也可作为储油(气)层;(4)蒙脱石粘土岩可用作石油化工产品和其它工业产品的净化剂以及石油钻井液的原料;(5)高岭石粘土岩还是陶瓷工业、耐火工业的重要原料。36、碳酸盐岩:是指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37、根据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碳酸盐岩可分为两大类:方解石含量大于 50%的为石灰岩类,白云石含量大于 50
33、%的为白云岩类。38、 简述沉积岩与油气的关系?答: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三种类型。1)粗粒的碎屑岩孔隙性、渗透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细粒的向粘土岩过渡的粉砂岩富含有机质时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2)具有一定厚度的粘土岩又可作为良好的盖层;黑色泥页岩、油页岩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良好的生油岩,在少数情况下当粘土岩中的裂缝发育时也可作为储集层。3)碳酸盐岩孔隙较发育,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当碳酸盐岩中富含有机质时又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胶结致密的碳酸盐岩又可作为良好的盖层。第六章 沉积相1、 沉积相:所谓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 沉积物)特征的综合。2、沉积环境是指:
34、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等。3、沉积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 、古生物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 。4、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通常也称相标志。5、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沉积相的分类为:陆相组、 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6、山麓洪积相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气候干热,二是地壳升降运动较强烈。7、河流的类型:按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幼年期河流、壮年期河流和老年期河流;按地形及坡降可将河流分8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根据河流的平面几何形态的不同,可将河流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8、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河流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亚相
35、、堤岸亚相、河漫亚相及牛轭湖亚相。9、 研究河流相的意义:河流相的分布很广,有大型的河流相砂岩体发育,河流相砂岩体若接近油源,可成为油气储集层。它的储油物性较好,一般为泥质填隙物,胶结疏松,孔隙性和渗透性都比较好。河流砂岩体岩性变化大,内部非均质性较明显,其储油物性在垂向上以旋回下部河床亚相中的边滩或心滩砂质岩最好,向上逐渐变差;在横向上,透镜体中部较好,向两侧变差。10、湖泊是大陆上地形相对低洼和流水汇集的地区,也是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所。11、湖泊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通常以湖水含盐度以及沉积物的特点来划分。按含盐度的不同,可将湖泊分为淡水湖泊(含盐度小于 3.5%)和盐湖(含盐度大于 3.5
36、%);按沉积物的特征,可将湖泊分为碎屑沉积湖泊和化学沉积湖泊。12、根据沉积物特点和水体深度,碎屑湖泊相可分为湖成三角洲亚相 、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和深湖亚相。13、 研究湖泊相的意义:碎屑湖泊相沉积,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良好条件,常形成陆相类型的油气田。其油源岩系以半深湖一深湖亚相暗色粘土岩为主,储集岩系以湖成三角洲砂岩体为主。湖泊沉积在垂向剖面上往往是油源岩、储集岩有规律地分布,形成完整的甚至是多套的生储盖组合。湖泊在大幅度下沉的背景下伴随有周期性的振荡运动,形成砂岩、泥岩交替,幅度大而分异明显的沉积旋回,有利于生储盖组合的形成。湖盆下沉形成以粘土岩为主的油源层或盖层,湖盆上升收
37、缩,可以形成以碎屑岩为主的储集层。振荡运动随着湖盆的发展,垂向上可形成多个沉积旋回和多套生储盖组合,而且第一个组合的盖层可成为第二个组合的油源层,导致生储盖组合的重叠性,这对油气藏的形成十分有利。14、根据海水深度的不同,结合海底地势特点,可将现代海洋划分为四个区: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及深海相。15、 海相沉积与油气的关系:滨岸相中碎屑岩发育,有各种类型的砂体,是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大陆坡的沉积物比大陆架更细,含有大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乏氧水体中有机物易于保存,加之大陆坡及其外缘可有浊流砂体的分布,故半深海也应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件。在现代陆坡外缘的深海陆隆之下,有很厚的沉积物,可能含
38、有大量的油源岩,并具有通向封闭油藏的可渗透性的迁移路径。深海相浊流沉积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条件,总之,海相组中可发育一系列生、储、盖组合,其中:油源层主要为浅海相暗色粘土岩和碳酸盐岩,含大量化石,有机质丰富。储集层为海相砂岩体和具有孔隙、溶洞、裂缝的海相碳酸盐岩,特别是生物礁石灰岩其储油特点是储量大、产量高。盖层为海相粘土岩、泥灰岩、石膏以及巨厚的致密块状石灰岩等。16、海陆过渡相组是界于海相组与陆相组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海陆过渡相组包括三角洲相、泻湖相、障壁岛相、潮坪相与河口湾相。17、三角洲相位于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海陆过渡相组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三角洲的发育一般经历下述两个阶段:1
39、河口沙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2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19、根据河流、波浪和潮汐洋作用的相对强弱程度,可将三角洲分为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河控三角洲、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浪控三角洲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潮控三角洲。20、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21、三 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石油勘探的结果表明,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与三角洲相有关,前三角洲亚相粘土岩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富,是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相带。三角洲前缘亚相有河口沙坝、远沙坝和席状砂体,砂质纯净,分选好,储油物性良好,与前三角洲亚相紧密相邻,离油源区近,是储集条件有利的相带。在海进过程中形成的
40、破坏相海进砂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破坏相粘土岩和三角洲向海推进时形成的水上平原沼泽沉积,可作良好的盖层。三角洲相中有多种圈闭类型,如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有同生沉积断层(生成断层) 下盘伴生的滚动背斜;三角洲沉积中具可塑性易流动的盐岩,沿上覆岩层的低压区移动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刺穿盐丘构造以9及三角洲沉积中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等,都提供了油、气储集的有利条件。第七章 古生物及地层1、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中生存过的生物,一般以第四纪全新世开始作为划分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的时间界限。2、 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3、生物演化的特点:1)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2)生
41、物演化的不可逆性 3)生物演化的统一性。4、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要比动物早,一般可分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5、菌类、藻类为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为高等植物。6、微体古生物: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内均存在过许多微小的生物,即微体古生物。7、研究微体古生物的意义:在石油勘探中,由于钻探所取的岩心、岩屑中,大化石往往不易发现或已被研碎,而微体古生物化石易于得到完整的保存,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油区钻井地层划分、对比显得尤为重要。8、岩层:地壳中层状岩石的泛称。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和属性的岩层称为地层,地壳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地质时间内所形成的一套岩层,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9、地层
42、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沉积下来的沉积物。10、 地层叠覆律: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起来的,形成了老者在下,新者在上,下伏地层比上覆地层老的自然顺序。这一规律称为“地层叠覆律”或地层层序律。11、 化石层序律,也称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12、 切割律: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可使不同岩层、岩体之间出现断裂或切割穿插关系,被切割、被穿插的地质体年代较老,这个规律称为切割律。运用切割确定各种岩石形成顺序示意图 1-石灰岩,形成最早 2-花岗石,形成晚于石灰 3-夕卡岩,形成时代同或晚于花岗石 4-闪长岩成晚于花岗
43、和夕卡岩 5-辉绿岩,形成晚于闪长 6-砾岩,形成最晚。13、同位素地质年代: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各地质时代距今的具体时间和各时代单位的定量时间长度,称为同位素地质年代。14、 地质年代表:以地球演化的自然阶段性为依据,配合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对漫长的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的编年与划分,编制出的在全球范围内能普遍参照对比的年代表即地质年代表。15、常用的地层单位有 3 类: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16、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不可逆性和统一性,把地质年代划分为宙、代、纪、世、期、时等若干时间单位,与其对应的时间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时间带。17、岩石地层单位的界面
44、可以是穿时的,可分为“群”、 “组”、“段”、“层”四级,其中“组”是10最基本的单位。19、常使用的生物地层单位有以下三种类型:1)组合带 2)延限带 3)顶峰带20、年代地层单位: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地层体,21、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六级。22、 地层划分:所谓地层划分就是按地层的自然特征和属性,将地层剖面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地层单位。23、 地层对比:根据地层的各种特征和属性把不同剖面划分的地层单位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特征或属性是否一致,层位是否相当,从而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分布规律。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是不可分割的,划分是对比的基础,对比又促进划分。概括说,地
45、层划分对比就是确定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状况,理清地层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24、层型(典型剖面):就是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的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常用的层型有两类:单位层型和界面层型。单位层型是说明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的标准。界线层型是识别地质界线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殊点。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它的界线层型。岩石地层单位一般使用单位层型,年代地层单位一般使用界线层型。25、标准剖面:是层型剖面的延伸,凡是型选定的、可作为某一地区某一时代地层对比标准的典型剖面都可称为标准剖面。26、标志层:是地层剖面中的一些特殊层位,其具有特殊明显、
46、容易识别、厚度不大、分布比较稳定等特点,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27、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1 )岩性法、(2)标志层法、(3 )沉积旋回法)2) 生物地层学方法 3)地球物理学方法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所谓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受地球内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运动。2、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或地壳的岩层与岩体变形、变位及物质改变,并促使地表形态不断演化和发展而留下的各种痕迹称为地质构造。3、构造运动的方式:根据构造运动的速度快慢可分为突发式和缓慢式两种。4、突发式构造运动的特点:突发性、局部性、短暂性。5、缓慢式构造运动的特点:缓慢性、区域性、长期
47、性。6、构造运动的类型:通常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划分为升降运动 和水平运动两类。7、升降运动:又称垂直运动或垂直升降运动,指垂直于大地水准面(沿地球半径方向)的构造运动。8、升降运动表现为区域地壳的上升或下降,造成地壳的隆起或坳陷。9、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大地水准面(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构造运动。10、水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使地壳发生碰撞、拉伸、平移以致旋转,形成褶皱和断裂等地质构造,并使地表起伏加大。11、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分布的状态。12、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13、走向:倾斜岩层层面与任意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指示的地理方位叫走向。14、倾向:与走向线垂直向岩层下倾方
48、向引出的射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示的地理方位称倾向。15、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之投影线的夹角,亦称真倾角。16、水平岩层:岩层面的海拔高程处处相等或与大地水准面平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17、水平岩层的特点如下:(1)、符合地层层序律(2) 、水平岩层露头的出露宽度与地形坡度和岩层厚度有关(3)、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11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地质界线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沟谷顶端(4)水平岩层顶、底面间的标高差即为水平岩层的厚度,海相岩层厚度在较大范围内基本一致,而陆相岩层则会较快变薄或尖灭,呈楔状或透镜状
49、分布。18、倾斜岩层: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层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时便成为倾斜岩层。19、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比水平岩层复杂一些,除与岩层厚度、地形坡度有关外,还与岩层的产状相关。1)无论岩层倾向与地层坡度相同还是相反,坡度越大,露头越窄,反之亦然。2)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坡度相同时,岩层倾角大而露头宽度大。3)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倾角大者露头窄,倾角小者而露头宽。20、 “V”字形法则: 1、相反相同法则 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质界线形成的“V ”字与地形等高线形成的“V”字尖端指示的方向相同,沟谷处都指向山顶,山脊处都指向山脚。2、相同相反法则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倾斜岩层的倾角大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形成的“V”字与地形等高线形成的“V”字尖端指示的方向相反,地质界线在沟谷处指向山脚,在山脊处指向山顶。3、相同相同法则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且倾斜岩层的倾角小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形成的“V”字与地形等高线形成的“V”字尖端指示的方向相同,沟谷处都指向山顶,山脊处都指向山脚。1221、直立岩层:是指倾角近于 90O 的岩层。22、 地层接触关系通常指上下地层的产状变化关系,它是层序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标志。地层接触关系可分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