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829242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28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7页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7页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7页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7页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西方哲学史新编苗力田目 录导 言 1第一章 古希腊哲学 1引言 1第一节 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 9一、伊奥尼亚哲学 11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 19三、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23四、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自然哲学 30五、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37第二节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上) 。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43一、智者的社会伦理思想 44二、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51三、小苏格拉底学派 57四、柏拉图的理念论 59第三节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下) 。 亚里士多德 76一、形而上学 80二、自然哲学 89三、实践科学 98第四节 晚期希腊各派哲学 104一、斯多亚主义 107二、伊壁鸠鲁

2、和卢克莱修 114三、怀疑主义 121四、新柏拉图主义 125本章小结 133第二章 中世纪哲学 135引言 135第一节 教父哲学 138一、早期基督教与古代希腊哲学 139二、早期希腊教父 1412三、早期拉丁教父 143四、亚历山大里亚宗教哲学 144五、奥古斯丁 146六、波爱修 154第二节 早期经院哲学 157一、爱留根纳 158二、安瑟尔谟 162三、洛色林和阿伯拉尔 164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繁荣 168一、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170二、早期弗兰西斯教派 172三、多米尼克教派。 托马斯阿奎那 174四、拉丁阿威洛依主义 184第四节 经院哲学的解体 186一、罗吉尔培根 1

3、86二、邓斯司各脱 191三、奥康的威廉 194四、约翰艾克哈特 197本章小结 200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202引言 202第一节 人文主义思潮和社会政治学说 204一、人文主义思潮 204二、马基雅维利 217第二节 哲学的“复兴” 220一、柏拉图主义的复兴。库萨的尼古拉 220二、庞波那齐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229三、蒙台涅的怀疑主义 231第三节 宗教改革者的哲学思想 234一、路德的“因信称义”说 235二、加尔文的“先定”说 237三、宗教改革精神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238第四节 科学革命和自然哲学 239一、达芬奇 240二、哥白尼 242三、特勒肖 245四、布鲁诺 248

4、本章小结 2543第四章 16 世纪末-18 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 256引言 256第一节 16 世纪末-17 世纪中期英国哲学 266一、培根 267二、霍布斯 279第二节 17 世纪法国哲学 295一、笛卡儿 297二、伽森狄 311三、马勒伯朗士 315第三节 17 世纪荷兰哲学。斯宾诺莎 318一、论自然实体学说 321二、论心灵认识学说 326三、论幸福伦理政治学说 329第四节 17 世纪下半期英国哲学。洛克 331一、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333二、论观念 335三、论知识 343四、社会国家学说 350第五节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德国哲学 353一、莱布尼茨 354二

5、、沃尔夫 368第六节 18 世纪上半期英国哲学 370一、托兰德 371二、巴克莱 375三、休谟 383本章小结 398第五章 18 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401引言 401第一节 启蒙主义者 408一、比埃尔贝尔 408二、孟德斯鸠 415三、伏尔泰 425四、卢梭 437第二节 唯物主义者 450一、拉美特里 451二、孔狄亚克 459三、爱尔维修 463四、狄德罗 472五、霍尔巴赫 483本章小结 497第六章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4499引言 499第一节 康德 509一、 “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510二、 “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514第二节 费希特和谢林

6、566一、费希特 566二、谢林 578第三节 黑格尔 591一、哲学体系的形成 593二、精神现象学 596三、逻辑学 604四、自然哲学 626五、精神哲学 631第四节 青年黑格尔派 647一、黑格尔学派解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648二、施特劳斯 651三、布鲁诺鲍威尔 653四、施蒂纳 657第五节 费尔巴哈 661一、早期哲学思想 662二、关于人的学说 671三、关于自然的学说 689四、关于宗教的学说 692本章小结 699结束语 701后 记 703导 言一、哲学史的对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概念形式并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指导人们改变世界、完

7、善自己、改善自己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简言之,即是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史也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史。人具有精神活动、意识现象,具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自觉能动性,从而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人因此同世界有了关系,这种关系是为人而存在的。而“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那么对于具有精神(理性、意志、情感等等)的人来说,人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什么?很显然,人无论是作为实践主体还是认识主体,都必须要有对象、客体的存在。它们当然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但对象乃是人的对象。

8、无论是实践对象还是认识对象,只是对人来说,才具有“对象”的规定性。具有精神的人反思精神同对象的关系。具体科学并不对这种关系本身进行探讨,而是把这个问题的肯定观点当作一个既定的无可置疑的前提,以对象的某一方面或对象与人关系的某一方面或人的精神现象(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而作为人类知识系统最高层次的哲学,恰恰要对这个关系本身进行探讨,做出理论上的阐明、论证,并以哲学的语言,把这一关系抽象地概括地表达为思维和存在、精5神和物质的关系。正是哲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也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也就是这一基本问题的生成史。哲学基本问题的核心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

9、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存在、物质还是思维、精神?由于回答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唯物主义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当然也有些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中间派”的立场。哲学史因而也就是各个哲学派别,主要是唯物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的产生、形成、发展及其论争的历史。西方哲学史表明,虽然在哲学发展的两千多年的长河中,哲学研究的范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曾几次发生过变化,哲学家们也曾对哲学下过各自区别的定义。然而任何哲学,只要它是哲学,即使是宗教化的哲学但不是哲学化的宗教,都或明或暗地体现出这一哲学最

10、高问题的存在。哲学家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有些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不仅肯定了哲学上存在着这两个基本派别,甚至提出了划分派别的标准。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以往哲学的基础上指出,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 (存在)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他一方面肯定有虽然有许多意义,但“最根本的有却显然是那个什么 ,即事物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早期自然哲学家有的主张“物质性的本原”是始基,有的则“脱离可感事物”说明始基。至于近代,莱布尼茨、巴克莱、拉美特里等人,以及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都对这个问题作过重要论述。黑格尔就指出,近代哲学的最高分

11、裂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全部哲学的兴趣就在于和解这一对立。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与自身的关系,思维与客体、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上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唯心主义的实在性就在于它的回答是否正确。等等。这说明:第一,哲学史上确实存在着两个基本派别;第二,并非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肯定哲学上两个派别的对立和论争,问题在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没有正确的哲学学,因而不能对此做出科学的完整的阐述。在以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自己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中,同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何为第二性的最高问题相联系,还有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特别是在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认识论日益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

12、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持肯定看法。唯物主义者基于存在是世界的本原的立场,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唯心主义者基于世界是精神或自我产物的观点,提出了思维和存在在同一这一实质上不过是精神、自我与自身同一的观点。也有哲学家持否定的态度,主张不可知论。古代怀疑论是不可知论的最初形态,较为完备的不可知论则是近代西方出现的。关于世界、人的精神(思维、认识)是否发展、怎样发展以及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关于人在自身同世界的关系中是能动的还是被动的问题,都是哲学研究内容的重要方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所探讨、争论的问题。辩证法是以矛盾为基础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

13、学说,形而上学则用孤力片面、凝固不变的观点看待一切。这也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同样存在于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是他们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的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哲学史也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就西方哲学史而论,古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整体上说是自发的幼稚的。只是近代,随着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尤其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丰富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除了上述主要内容外,自然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因及规律、善恶、审美、有神和无神等问题,

14、也是或曾是哲学家们探索、研究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把全部哲学发展的最高问题说成是哲学的唯一问题,把仅仅是回答世界本原上所用的唯物唯心术语绝对化,或把它们的含义片面地夸大,或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它们,当然是错误的;但以哲学内容丰富否认唯物唯心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否认它们的论争是哲学发展的主线,同样也是不妥当的。二、关于哲学史观的几个问题不同的哲学理论有着不同的哲学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工作者应当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科学地阐发哲学史的内容,正确地论述、分析、评判哲学史上的不同派别及其论争。6哲学是世界方法论,又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因此从根本上说,哲学总是为一定的社

15、会经济基础所决定所制约,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一定阶级的理论体系,哲学斗争“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 。但是,哲学又是社会意识形态中远离经济基础的一个领域,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而不是直线的、一目了然的。同样,作为哲学发展主线的唯物唯心极其论争也不简单地等同于政治上的进步、反动。它们在历史不同阶段的作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被压迫阶级或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进步阶级,往往以唯心主义哲学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至于历史唯心论,则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出现之前任何阶级都具有的。这说明在分析唯物唯心斗争的阶级实质

16、时,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具体的历史的细致分析,简单化的作法是无济于事的。对可知与不可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析也应如此。哲学上的唯物唯心斗争,以及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产生,也还有认识论的根源。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它们对认识路线的理解并非完全正确。但从总体上说,都是遵循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承认客观事物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但是,主客统一是对立的统一。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借助语言进行认识(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就有可能把这一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加以片面化、绝对化。这就可能陷入唯心主义

17、和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也就在于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不仅采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甚至认为客观世界也是形而上学的。真理超出了它的界限就成为谬误,唯心主义者的失足往往就在这里。他们正式把真理性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化了。然而就这某一特征、方面和部分的真理性认识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应予以肯定。不仅如此,纵观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唯心主义虽然从总体上说是错误的,但它确实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人们尽管对巴门尼德哲学的性质尚有争议,但谁也不否认他的存在概念对理论思维发展的巨大贡献。芝诺否认运动是错误的,但他确实揭示了运动的矛盾性质。中世

18、纪的艾克哈特神秘主义是神学唯心主义,但它认为人通过“沉湎”就能了悟上帝,从而否定了教会作用。在近代,这种情况更为显著。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物主义的命题,然而这一命题弘扬了人的理性,用人类理性代替上帝理性。笛卡儿哲学也就成为近代哲学理性主义的开端。休谟的怀疑论不是正确的观点,但它以否定方式暴露或揭示了经验论的局限,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至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更是哲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成果。因此,粗暴武断地把唯心主义哲学说成胡说,既不是尊重历史,也不是尊重科学,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之,在对待两千多年唯心主义哲学的问题上, “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

19、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 。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作为人类知识最高层次的理论体系,是一定时代人类文化的结晶,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由该时代的政治学、科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因素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产物,而不单纯是经济基础的产物,阶级斗争的产物。哲学也对这些学科发生重大作用和影响。同时,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

20、而英国哲学是法国人引为依据的)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这就说明,在分析某一哲学的产生、本质及社会功能等问题时,要力戒“经济决定一切” 、 “阶级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而是把它放在一定时代广阔的文化环境、文化(哲学)传统的背景下考察,力图把握该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的历史使命,从而科学地阐发这一时代的哲学。发展是哲学的本质规定。就哲学和时代的关系而言,哲学作为一定时代的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论体系,总是一定时空、一定社会形态、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既受时代的制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就哲学自身来说,它作为爱智慧的学问是一门

21、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学问。它不满足于已有的东西,不停滞在现有知识的水平上,总是不断地提出、探索新的问题。而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学问,正是以概念、范畴来阐发其内容,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些概念、7范畴既是理论思维的结晶,认识之网的网上扭结,有其逻辑的内在联系;又是人类认识长河中的积淀物,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联系。它们的发展从逻辑(思维)和历史方面体现了哲学发展的前进运动,但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的前进运动,体现了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进程。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哲学的发展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些特点。一般来说,科学上不同观点的分歧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消除。科学的发展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从而克服前

22、人的局限,超过前人。新观点被证实后,旧的观点也就被取代了。今天,很少有人再相信地球中心说、燃素说之类的说法。哲学的发展固然也是在前人思想基础上继续前进,但并不总是新的学说战胜以往的哲学,哲学上不同学说的分歧也并非暂时现象。恰恰是哲学不同派别的论争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并且在新的条件下以更丰富的内容展开(正是不同派别的对立、论争成了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因此,在哲学上往往存在着错误观点并不因为正确观点的出现而消失的情况。在当今,人们并不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相信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历史唯心论。但是,不应把哲学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区别绝对化,更不应否认发展是哲学的本性。两者的差别决不意味着哲学是停

23、滞的、僵死的,决不意味着哲学总是面向过去,返祖式地复归到以往哲学,以致后人在前人哲学面前除了表示惊讶以外无事可做。当今哲学状况表明,人们今天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无论就其广度、深度来说,都远远超过前人。尽管这一问题是不同时代人们所认识的共同课题。因此,揭示哲学发展线索是哲学史的重要任务。哲学史所阐发的是在时间、民族、国家嬗变、更迭中相继产生的哲学思想、思潮和哲学派别。但哲学史不应是各种思想的陈列馆或管家婆,而是要揭示它们的相互关系,揭示哲学概念、范畴发展的具体的历史进程。这是因为,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形态,哲学的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发展的连续性。一方面,每一哲学作为一

24、定历史阶段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整体认识,都有其一定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哲学所代替的地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另一方面,无论从哲学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角度说,亦或就哲学作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立场说,每一哲学又是哲学发展的无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说,哲学发展的过程是各个哲学理论扬弃的过程。每一哲学既继承了先前哲学的思想成果,同时它自身又是后来哲学赖以出发的思想前提。这里要指出的是,哲学发展中的继承关系不仅表现在唯物唯心内部的各自继承关系,而且也表现在它们相互之间。古代自发唯物主义和后来的一神教(唯灵论)在灵魂和肉体问题上有这种关系。洛克和巴克莱在物体的所谓第一、第二性质上也是

25、有着这种关系。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上也是这样。这又说明,唯物唯心之间既有对立、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渗透、批判继承的一面。实事求是是哲学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哲学发展的本质规律或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存在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此可以作简单机械的理解。哲学并不是一开始就自觉地探讨哲学基本问题,也没有两条路线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泰勒斯和阿拉克西美尼主张水和气是万物的本原,但他们并没有给自己提出意识同本原有怎样的关系。而毕达哥拉斯派作为本原的数用黑格尔的话说,既是非感性的感性之物,也是感性的非感性,这是其一;其二,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丰富的哲学史内容做主观任意的处理。一般不能离开个

26、别而存在,哲学发展的主线是通过某一时代哲学研究的课题,某一哲学理论体现出来的。而每一哲学都依据其探讨的问题而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就是说哲学家们并不是按照我们设想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这套模式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的。有的哲学家建立了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有的也只是在哲学的某一方面给后人留下著作。这就表明,在阐发某一哲学思想时,不应用几个板块拼成的模式去框套内容丰富的哲学,使它们变成千篇一律、一个面孔的东西。而是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原始资料,力图按照哲学家本人的体系或主要哲学著作或基本哲学概念(主要哲学范畴)来阐发他们的哲学。同时遵循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原则,运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通过阐发其哲

27、学来揭示其哲学倾向,使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揭示出哲学思想、哲学范畴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应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不要把前人没有的思想强加到他们身上,不要做出偏颇的评论或苛求前人。进取、创新、开放是哲学史研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科学的哲学史观不是永恒不变的教条,不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凝固的模式,更不是宗派主义统治的王国。它面向恒动不息的现实,面向学派林立、灿烂多彩的整个哲学世界,面向哲学的未来。我们应当勤思多想,积极探讨哲学史研究中出现8的新课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应当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而不应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对于用其他哲学观点研究的哲学史,应

28、当以科学态度对待,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凡是真知灼见,都应学习,汲取过来。三、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本书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西方哲学史(西方古典哲学) 。这里所讲的“西方” ,不是政治的或经济的概念,而是地理文化概念。西方哲学史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以希腊哲学(文化)为源,从而对它有一种“家园之感”的欧洲国家的古典哲学,具体地说是从公元前 6 世纪初的泰勒斯到 19 世纪中叶的费尔巴哈的哲学。这段哲学史大致可分为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的哲学。这里的“古希腊”不是历史地理概念, “中世纪” 、 “近代”也不是社会形态上的欧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同义概念。它们是依据哲学

29、发展的程度、哲学探讨的主要内容,划分西方哲学发展主要阶段的哲学文化概念。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 6 世纪末到公元 5 世纪的希腊哲学及继后的罗马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也是西方哲学的摇篮。西方哲学后来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在形式多样的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最初形态。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童年,有着朴素、直观的特征。这一时期,哲学逐渐脱离宗教、神话,自然科学还没有同哲学分离。哲学主要是围绕着生成与存在、一般与个别、变与不变等问题(苏格拉底以后又增加了人事问题)来探讨本体论。至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希腊哲学已开始提了出来,但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象近代哲学那样,达到明确的有所意识的程度。就是柏拉图的

30、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实质上还是关于一般与个别的问题。倒是灵魂问题是绝大多数希腊哲学家经常论及的问题。从毕达哥拉斯派到晚期斯多亚派都主张灵魂脱离肉体,灵魂不朽。而从德谟克利特到卢克莱修则认为灵魂是由精微的质料(原子、中子)构成的。这不能驳倒对方的观点。以致到了公元 1 世纪末,灵魂不朽为基督教多承继,成为它的教义之一。随着希腊文化的衰落、基督教的产生,希腊哲学也就被基督教教父学所代替。希腊罗马世界的多神教也就被基督教一神教所代替。中世纪哲学是指西欧 5 世纪至 15 世纪初的基督教哲学,主要是形成于 11 世纪的经院哲学。教父学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阶段。经院哲学用上帝同万物

31、的关系取代人与世界的关系,以阐发圣经、教义,论证神学理论为根本任务。因此从根本上说,经院哲学是信仰哲学。然而它在理性服从信仰的前提下,又力图使神学体系化理论化。这又使它不可避免地涉及、论及那些属于哲学内容的问题。安瑟尔谟从伟大无比的观念必然存在证明上帝存在,实际上就涉及到观念(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结合。围绕共相(种和属)实在性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关于个别和一般关系的论争。这一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论争到14 世纪时以唯名论兴盛而结束。经院哲学内在的因素(神学的思辨思维的发展,唯名唯实的论争等) ,世俗生活、科学和文化的复苏和萌发的外在因素,使经院哲学不可避免地衰落。近代哲学始于 1

32、5 世纪初发端的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这是西方古典哲学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人类近代哲学发展的典型代表。当东方、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缓慢发展阶段的时候,西方人则率先跨进了资本主义的大门,几个世纪取得的成就比过去所有成就还要大得多。正象西方社会生活自此以后取得惊人的发展一样,哲学自此也就走上蓬勃发展的大道。哲学逐渐挣脱了神学桎梏,具体学科纷纷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崇尚自然和人、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信仰和专制是时代精神的主流,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本体论、特别是认识论的深入研究而成为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各派围绕它展开激烈的争论,阐发自己的哲学学说。

33、唯物唯心都具有较完备、较系统化的形态。人的学说,以人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空前的繁荣。作为经院哲学的对立面,近代哲学起初是以 1516 世纪的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思潮肇始的。到了 17 世纪,培根和笛卡儿分别奠立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原则,两派在知识的来源、生成、标准及范围等问题上各抒己见或相互争辩。居主导地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使他们不能获得完满的正确的见解。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出于反宗教的需要而着重于本体论研究,形成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以其对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深入研究的丰硕成果,给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探讨注

34、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以它对人的问题全面系统的阐述,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康德实质上以人的知意情为对象建立起批判哲学体系,他的人是最终目的的思想突出了人的至上尊严。黑格尔9则以绝对精神及其庞大的体系确立了人在世界中的至尊地位(尽管是以颠倒的方式) 。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以唯物主义形式,把文艺复兴以来思想家所关注的人确立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西方哲学史除了具有哲学史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相对说来比较鲜明的一些特点。概括起来,这主要是:第一,在西方哲学探讨世界、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的历史长河中,对世界(自然) 、人这两者的研究,或交替侧重或同时并重,因而出现交叉繁荣或同时昌盛的局面。当然,也

35、有同时衰微的情况。西方哲学发端于对自然本原的探讨,早期希腊哲学家被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家” 。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引进哲学,人的德性成了知识问题,开创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广泛研究世界与人事的先河。不过总的说来,希腊哲学本体论的主线还是探讨自然。经院哲学使这两者泯没在对神、神与万物关系的阐发之中,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人。从此,人、世界(自然、社会)及其关系才研究又成了哲学探讨的主题,进入同时全面展开、深化的新阶段,取得丰硕的成果。第二,西方古典哲学对作为认识对象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是同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过程、能力、作用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同步进行的。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