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临危受命;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殒身不恤赴敌营的勇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天地可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释放和爆发。,烛之武退秦师,04,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弦高退师,三十三年春,秦穆公派军队袭击郑国。秦军路过滑邑时,恰巧被郑国商人弦高看到了。当时,弦高正赶着牛车要去进行买卖,见到秦军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行军,心里想:来者不善
2、。他灵机一动,决定以郑文公的名义把车上的牛送给秦军,假称是郑文公派他当使节来犒赏秦国军队的。于是他赶着十二头牛到了秦军将领面前,说:“听说贵国将要攻打郑国,郑君已经作好了防备工作,派我用十二头牛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个将领一起商量说:“凡是袭击别人的,都认为别人不知道情况,现在郑国已经知道了,防备一定很坚固,进兵一定不会取胜。”于是调转军队返回秦国了。,佳句咀华,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4.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一、作者视窗,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
3、薄发,“辞宗丘明,直归南董。”你诚实耿直,秉笔直书,首倡史学直笔的优良传统,铸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得“君子”美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说的就是你,左丘明!,注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4、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著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左传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春秋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左传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具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第二,善于描写战争,特别是将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非常出色。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二、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
5、曾两次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能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三、基础梳理,1.给加颜色的字注音(1)单音字氾南()函陵()佚之狐()夜缒而出() 杞子(),Fn,hn,Y,zhu,Q,(2)多音字共其乏困()君之薄()阙秦() 逢孙() 失其所与(),n,b,qu,Pn,y,2
6、.词义理解(1)且贰于楚: (2)许之:(3)犹不如人:(4)郑既知亡矣:(5)焉用亡郑以陪邻:(6)朝济而夕设版焉:(7)肆其西封:(8)因人之力而敝之:(9)失其所与:(10)亦去之:,从属二主,答应,尚且,已经,增加,修筑防御工事,延伸、扩张,依靠/损害,结交,亲附,离开,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共其乏困无能为也已 何厌之有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通“供”,供给,同“矣”,句末语气词,通“餍”,满足,通“悦”,赞同,高兴,通“智”,明智,(2)一词多义,推辞,告辞,推托,动词,使成为疆界,名词,疆界,边邑。这里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名词,边远的地方,形容词,目光短浅,如果没有。
7、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副词,稍微,略微,形容词,细小,副词,暗暗地,(3)虚词归纳,介词,拿,介词,用,介词,把,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代词,郑国,指示代词,这,那,代词,他们,指出使的人,代词,自己的,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连词,假如,代词,你,副词,似乎,好像,一、文本助读,结构图示,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烛之武退秦师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5)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精神或身体劳累,那人,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缺少(的东西),2.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_(2)与郑人盟:_(3)夜缒而出:_(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5)朝济而夕设版焉:_(6)烛之武退秦师:_(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名词用作动词,结盟,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的,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动词
9、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动用法,使 成为疆界;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8)若不阙秦:_(9)阙秦以利晋:_(10)君亦无所害:_(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12)因人之力而敝之:_(13)邻之厚,君之薄也:_(14)越国以鄙远:_(15)共其乏困:_,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动词用作名词,害处,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形容词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远地,指郑国,3.句式类型(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是寡
10、人之过也(5)夫晋,何厌之有(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7)辞曰:臣之壮也(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1)(3)状语后置句。“无礼于晋”即为“于晋无礼”,“言于郑伯” 即为“于郑伯言”,“有益于君” 即为“于君有益”(4)判断句。语义判断。注意句中“是”的意思是“这”(5)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即为“有何厌”,“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6)(8)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辞曰”,“以(之)为东道主”,4.翻译句子(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译文:,倘若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我怎敢拿这件
11、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12、回去吧。,三、师生探究,1.文章开头就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这与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答案(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郑“无礼于晋”和“贰于楚”,这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就为烛之武秘密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2.阅读文章第三段,分析烛之武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服秦伯退兵的。答案(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郑亡,避其锐气。(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于秦无利可图。因为郑距秦遥远,亡郑后,郑地只能为晋所得,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提醒秦伯不能“
13、亡郑以陪邻”。(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这一层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的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晋君不可信。烛之武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入手,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总之,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人信服。他又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3.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但
14、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充分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也是一个知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阅读延伸,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
15、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平,饱受冷落几十载,大半生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
16、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谙洞察。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
17、,“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永远的烛之武。,赏析 是什么让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国?是国家利益。在所有优秀品质里面哪一个最重要?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常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的,无数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丰碑。,二、写法迁移,烛之武退秦师叙事详略得当。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对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等内
18、容,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叙事详略的原则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 如果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我来练笔,一周忙碌的学习之后,双休日是我们每个同学所向往的。在这两天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去释放、享受。让我们去体味那别样的生活请以“双休日的生活”为主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记述自己双休日的生活,要做到叙事详略得当,主题突出。,答案示例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总在我不经意时匆匆结束。抛掉了沉重的负担,甩开了一切烦恼,我随父母来到外婆家,体验别有洞天的乡村生活,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事物,体味人生别样的风景走进大山,一股沁人心脾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迫不及待地涌入我的呼吸,漫山遍野都跳动着绿色的音符。那光秃秃的岩石缝中,好像有点什么,我走近一看。哦,那是小草的身影。它挣扎着、努力着,为自己的将来奋斗着。它不因自己的柔弱而放弃希望,仍然在冷风中摇曳。刹那间,满山的绿似乎都浓缩在这棵并不起眼的小草上,它用自己的行动向我诠释了绿色独有的风情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