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年级语文学案周次:14 编号:89 日期:11.27 主编: 刘莺燕 王小丽 审批:文言虚词学习目标: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导读】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 18 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 高考)第二组:1 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 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 少时衣食无所(05 高考)第二
2、组:1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 朝野服焉 3 尤且择师而问焉 4 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 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 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 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 吾将以身死白之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 高考)第五组:1 因谓其友曰 2 所谓因人成事也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 其待君王乎? 2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3 尔其戒之(05 高考)第二组: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 顷之,拜受为少傅 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 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 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 然则
3、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 果为马所颠仆(04 高考)第二组:1 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 其所言不实 2 山峦为晴雪所洗(05 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 其待君王乎?2 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 其李将军之谓也?2 能设而不能动也 3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 高考)第三组:1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导思】【导练】【课堂小结】高三年级语文学案周次:14 编号:89 日期:11.27 主编: 刘莺燕 王小丽 审批:文言虚词学习目
4、标: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导读】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附:考纲所列 18 个虚词的用法:而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 。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遏气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 。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乎 助词:用在句中停顿处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乃副词:表判断, “就是”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仅仅,只有,才”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其副词,表测度, “大概”;表疑问,不译 ;表反诘, “难道 ”;表婉
5、商, “还是”;表期盼, “可要”、 “要”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连词,表选择, “是还是”;表假设, “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代词:代第一人称;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指示代词, “那” “其中”: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且副词, “将要” 、 “将” 、 “暂且”;如:不出,火且尽连词,表并列, “又”;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若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样,如此如:君既若见录连词,表选择, “或” 、 “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6、,封万户所构成复音虚词,和“以”连用,表原因, “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介词:表对象, “向、对”;表原因, “由于、因为”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 “呢” 。何辞为?焉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它们;表疑问代词,哪儿,哪里,怎么;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0)以介词:表对象, “跟” 、 “和” ,有时可译为“率领”; 表时间、处所, “于”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7、乘风雪,至于泰安。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副词,通“已” ,已经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矣(11) 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 、 “就着”;因为; “从” 、 “由”;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连词, “因此”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12) 于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复音虚词“于是”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 “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13) 与语气词,通“欤” ,表疑问或感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
8、氏将伐颛臾 )(14) 之助词:衬助音节;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代词:活用作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样。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小结】高三年级语文学案周次:14 编号:89 日期:11.27 主编: 刘莺燕 王小丽 审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学习目标: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解题方法重点难点: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解题方法【导读】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