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类型现代文阅读演练三.doc

  • 上传人:myw993772
  • 文档编号:6821177
  • 上传时间:2019-04-23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33.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现代文阅读演练三.doc
    资源描述:

    1、现代文阅读演练何处觅清高刘志琴“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 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 难见踪影,试看时下的行文,不论是长篇、短 论、散文、随笔又有哪篇、哪句言清高 ? 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 清高” 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要说“清”字,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锺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 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 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 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 清”字。 “清”字再加上“高” 字当属顶量级的称誉吧,不然,它曾是压在知

    2、识分子精神上的重负。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知识 界就已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运 动,从五十年代初批判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肇始,就把知 识分子那种温情脉脉,作 为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加以鞭笞,由此揭开知识分子改造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批判胡风 、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十年浩劫,矛头不仅指向时政言论,就连温良恭谦让的性情,温文儒雅的 风貌也在扫荡之列,致使那些素来洁身自好的,不争名于市的,不轻言附众的,不太随和的,不耻奉承的等等具有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以清高进行自我批判。很显然, 这“清高 ”在社会舆论中已是贬词,与褒词早已绝缘。然而贬是贬,却又是臭豆腐一块,虽臭亦香,因 为这 清高与政治立场错误

    3、相比,是轻量级的,不会伤筋动骨, 检讨、 检讨容易过关,因此不 论是真清高,假清高,一旦要做思想检查莫不以“ 清高”自谴自责,运 动过后倘若以清高作结论 ,已属不幸中的大幸,又不免在自怨自艾中沾沾自喜。这“ 清高”在知识分子情感中纠集的喜怒哀 乐,真是一言难尽。虽说这“清高”已经异化,但毕竟是淡泊明志的操守,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敬重,即使在极左思潮的暴风骤雨中,那些耿直放达之士也多以清高自重,在心灵深处葆有这一方净土。可悲的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 闻 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

    4、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 红 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 学术蝗祸” ,打而不绝, 浊浪滔滔,何 处言清高 ?在这一团乌烟瘴气日益弥漫之际,一位老学者的清 风劲节 ,仿佛一 缕春风吹向学人的心田,不得不使人耳目一振,清高归来兮!这是今年参加“史学前沿理论研讨会”得到的感受,不, 这次会议的本意,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和史学理论杂志社联合召开的祝贺何兆武教授 80 寿辰的纪念会,只是因为何先生坚持谢绝,才改为理论的研讨,何先生自当是会议的上 宾,殊不知,会议的当天,何先生突然“失踪”,引起与会者的惊叹。 虽然我并不赞成他的临阵 脱逃,但何先生一生埋 头书案,不计功利

    5、,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是他一贯的作风,更何况要一个 谦和、淳朴,视荣华如浮云的老书生,当众接受花环,听 颂歌,也是太 难为了, 对此我也甚为理解。他在史学界从来就有德艺双馨的美誉,改革开放之后,是他最先系统地引进国外的史学理论,翻译的史学名著其信、达、雅,在同行中有口皆碑,有的译文成为经典性的名句,被广泛引用。作为高龄的著名学者,笔耕不辍,近年来出版的历史与 历史学、 历史理性批判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等洋洋百万言著作,其渊博的中外知识 ,深厚的理 论功底和敏锐的学 术见解,无愧为史学理论的领军人物。可他长期甘当人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是行内行外有学术问题相求的,他必尽心尽力,无私付

    6、出,对年青人更是爱护有加。像这样一个忠厚长者面对应得的荣誉,却坚辞不受,怎不使人动情,葛兆光教授说:“像他这样的学者,恐怕再也难找了。”的确,他惠予学术同仁的不仅是学问见地,更有当前最 为宝贵的学德和学 风。诚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 转型中,知 识分子的人格理想正在 发生变化,清高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以清高品评何兆武教授的治学为人,也不尽恰当。但他在言行操守中的高风亮节正如孔丛子所说:“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 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当今学 风不正,学德败坏,甚或利欲横行泯灭良知, 对此倡导一下“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的清高品格,永 远不会 过时。清高归来兮! (原载炎

    7、黄春秋)1、 如何理解何兆武教授在别人为其祝贺八十寿辰的纪念会当天突然“失踪”这一行为?2、 作者怎样看待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清高”?3、 葛兆光教授说:“像他这样的学者,恐怕再也难找了。”“这样的学者”指怎样的学者?4、 结合事例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当前人们对名利的追求的。【参考答案】1、 何先生一生埋头书案,不计功利,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他是一个谦和、淳朴,视荣华如浮云的老书生,在史学界早就有德艺双馨的美誉,“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意思对即可)2、 这“清高”在知识分子情感中纠集的喜怒哀乐,真是一言难尽,不是真正的清高,是淡泊明志的操守3、 有过人的清风劲节、学问见地,有最为宝贵的学德和

    8、学风的学者4、 事例:鲁迅先生在北大当讲师,月薪可以雇 100 个保姆、买 2000 斤猪肉;林语堂一生工资、稿酬、版税等总收入相当于今天 3560 多万元人民币。我们都知道鲁迅曾理直气壮地向报纸杂志索要欠下的稿酬,今天的知识分子更是有了著作权法保护自己权益的尚方宝剑。古代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他们的精神虽然值得敬佩,但并不值得效仿。分析:有两种极端的人生,要么不顾一切地疯狂掠夺,为了权力、欲望和金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和道德;要么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后者常被称为文人的清高。在清高的旗帜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几乎从来都是拙于谋生的,这使他们在极大程度上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和人格。知识分子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否则,他只能被迫依附于他人。政治挂帅时依附于富人集团,随风摇摆,其所谓自由之思想、批判之精神自然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深刻的洞察力。不该是你的,一分也不能有;应该是你的,一分也不能少,这才是值得提倡的“清高”。结论:完全排斥利益的清高是伪清高,为人应该淡泊个人名利,关注国家和人民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现代文阅读演练三.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82117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