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稳增长的思路博弈在中央座谈会定调下半年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以后,如何稳增长就成为焦点话题。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利益导向,不同的思想方法都纷纷对如何稳增长“建言献策” 。我们对部分观点作一些探讨,以期对已出台的稳增长的政策有更正确的认识,对可能出台的政策有更合理的判断。观点之一认为应对危机更需要熊彼特而非凯恩斯。这个观点基于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通过新组合而产生新利润的活动。在经济下滑企业利润下降的危机形势下,应该鼓励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使生产更活跃并带来新的利润的增长,熊皮特的理论是恢复经济增长的应对危机之道。而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没有调动经济中最有生命力的企业活动,不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方式。
2、这个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熊皮特鼓励的企业家精神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应该贯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是所谓危机时期,经济周期处于低谷,企业处在非正常的调整阶段,没有扩大投资和生产的意愿是一个重要特征。这时候让企业依靠自身的创新来恢复经济增长活力,显得逻辑有些混乱。而凯恩斯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危机理论。凯恩斯理论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两大驱动力是私人部门投资和居民消费。但是在危机时期,出现利率降到零私人部门都没有投资意愿的“流动性陷阱” ,导致失业率攀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直接影响消费水平的下降,两驾马车都丧失了动力。危机本身就是市场失灵的结果,私人部门不可能自我调节,经济结构也不
3、可能自发调整,政府必须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创造就业提振消费提升私人部门投资意愿。当经济恢复了良性运转,企业经过必要的调整,企业家的创新恢复活力,将推动经济和社会走上更高层次的正常发展轨道。当然政府如何提升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有很多值得细究的东西。熊皮特理论倡导的企业家精神,是正常状态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灵魂。但是企业自身的以及所在产业都是有发展周期的,特别是与经济周期叠加,很难有走出低谷的能力,所以熊皮特的理论不是一个危机解救理论,正确理解和操作凯恩斯理论,应该是更合适的危机解救之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调动有效投资需求的行为中,注重熊皮特理论强调的企业活力的恢复和支持是至关重要
4、的。虽然中国经济当前并非处在危机状态,但是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在稳增长的政府行为中,如何调动民间资金的投资意愿,如何恢复企业的活力,如何让企业家精神在稳增长中发挥作用,是政府的政策关键的着力点。观点之二,稳增长是货币政策为主还是财政政策为主。2008 年危机以来,从国外到国内,危机拯救似乎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鸣锣开道。当今年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后,宽松货币立即成为对政策预期的主流判断。特别是在近期通胀呈现逐渐平稳态势下,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更是与 CPI 下降如影随形。但是我们认为这种 2008 年危机应对政策的惯性思维可能误导市场。首先,货币供应量增长需要与货币需求增长相匹配
5、,超过有效投资需求增长和货币需求增长的货币发行,制造经济运行中过剩的流动性。如果有效投资需求不足未来创造的价值一定低于早期盲目透支的流通中的货币,经济平衡过程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原因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而不是缺钱。而且很大程度上投资有效需求不足与上一轮导致企业盲目扩张严重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有关。其次,当前货币政策已经比较宽松。第二季度名义 GDP 增长10。34,M2 增长 13。4,货币供应量增长已经超过实体经济货币需求增长3。06,进一步印钞票透支货币发行,可能增加经济新的不稳定的因素。第三,货币供应的存量已经达到 85 万亿,其中被物化和资产化可能在
6、25万亿左右,剩下的可能以居民,企业和政府存款余额的形态存在的货币达 60 万亿之巨。这样巨额的资金一旦哪怕是部分脱媒,结果就是银行的挤兑和流动性泛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以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为目标。这也是华尔街高概率预期 QE3 的推出而美联储没有回应的原因。因为量化宽松政策是注资金融机构解救危机的应急手段,并未对实体经济有实质性的作用。继续按照延续量化宽松的操作思路,脱离实体经济的需求发放货币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至于 CPI 平稳货币政策就应该转向,货币政策随通胀形势变化非紧即松也是对货币政策的误解。财政政策特别是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有利于改善边际收益较低的中小企业的成本,推动企业有效投资需求
7、的释放。而且财政支出主要是以税收收入为主,不是一个投资透支的概念,不会像印钞票那样有通胀的隐患。稳增长财政政策唱主角可能更稳妥。观点之三,是形势决定政策还是政策决定形势。现在对经济增长下滑的印因素分析中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政策不稳定。如果 2011 宏观调控的政策不改变一直延续,中国经济不会下滑。这个观点是值得商酌的。首先,政策是一个短期工具,本就是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变量” 。所谓政策稳定是指如果形势明显没有改善,有些政策可能保持一段时间内的不变。比如美联储的重申保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按照美联储例会安排,实际上每次宣布保持利率不变都是一个“新政策” 。政策没有稳定性一说,但有灵活
8、性一说。其次,应该先有当前形势的相对准确判断,后才有对可能出台的政策的合理分析。而不是反过来。政策出台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应该是第二轮的分析判断。这应该是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本人最近参加一次国际高端研讨会,前美国经济研究局局长马丁。费尔斯坦与一著名国际投行经济分析师同台讨论 2012 年美国经济形势和可能的政策。马丁先生认为,经济增长会仍然疲软,苏,高失业率会仍然是困扰美国经济关键财政悬崖步可能进一步约制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应该对振兴企业和创造就业做一些事情,QE3 对就业改善和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帮助2012 年形势不乐观。马丁先生的逻辑是形势政策形势,完成了严谨的全过程。形势变化也证明了马丁教授的
9、判断。投行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国就业没有改善,美联储一定会推出 QE3,因为 QE3 会推出所以对经济形势持更乐观的预期。其逻辑是政策形势,明显出现上面提到的逻辑紊乱。因为缺乏对形势的深入分析和也不深究 QE3 是否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直接跳到政策影响环节,在一厢情愿的政策假设下作出的形势判断就有失偏颇了。第三,中国经济短期的问题不是政策不稳定,而是对经济形势和影响增长原因没有搞清楚,受一些似是而非的情绪化的表象描述影响太大,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的针对性不够。另外执行严重不力,基层没有动力去推动真正的内需增长点,跳不出过去三十年推动增长的粗放式的思路和方式,急功近利为增长而增长,使政策效果更显得事倍功半不尽人意。中国经济很多长期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实际上是这些短期问题的重复叠加被累计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