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吴起学号:1005100424班级:轻工 104姓名:余成林联系方式:18775362340引言吴起“是中国历史上永不会磨灭的人物”。是继孙武之后,即善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归结吴起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与抗争的一生。与权威抗争,与世俗抗争,与常规抗争,与旧法抗争,他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与破坏者,他叛逆于一切看似合理的常规,破坏于一切陈腐不堪的旧法,在他的眼里,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宁愿放弃那张高尚的通行证,去选择一篇卑鄙的墓志铭。一、 吴起的时代吴起(前 440 年一前 381 年),中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2、军事改革家,法家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山东曹县)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 。吴起不仅是我国战国前期杰出的政治军事改革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位置。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二、吴
3、起起的生平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他 喜 好 用 兵 , 一 心 想 成 就 大 名 。 吴 起 小 时 候 , 家 资 十 全 , 他 想 当 官 , 从 事 游 说活 动 没 有 成 功 , 以 致 家 庭 破 产 。
4、 吴 起 在 鲁 “尝 学 于 曾 申 ”, 至 魏 又 拜 子 夏 为 师 。 周 威烈 王 十 四 年 ( 前 412 年 ) , 吴 起 由 于 渴 望 当 上 将 领 成 就 功 名 , 杀 了 自 己 的 妻 子 , 世 人 谓之 “杀 妻 求 将 ”。 在 外 围 吴 国 大 破 齐 军 之 后 , 吴 起 因 不 得 信 任 而 投 奔 了 魏 国 , 并 得 魏 文侯 重 用 。 吴 起 深 谙 用 兵 之 道 , 为 魏 国 抵 御 强 敌 、 开 疆 辟 土 , 使 魏 国 成 为 战 国 初 期 的 强大 的 诸 侯 国 。 他 虽 辅 佐 魏 国 两 代 君 王 , 但
5、 后 来 还 是 遭 人 陷 害 , 不 得 不 逃 离 了 魏 国 到 楚 国 。楚 悼 王 平 素 听 说 吴 起 很 能 干 , 吴 起 一 到 楚 国 就 被 任 为 相 。 此时,他已是花甲之年,却还是万丈雄心还犹胜往昔。他力主改革,大张旗鼓地搞起了革新变法。并以此招来无数皇亲国戚,地主豪绅的仇恨,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三、吴起的著作吴 起 在 政 治 、 指 导 战 争 诸 方 面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 他 把 这 些 经 验 深 化 为 军 事 理 论 。 汉 书 艺 文 志 著 录 吴 起 48 篇 , 已 佚 , 今 本 吴 子 六 篇 ( 图 国 、 料 敌 、
6、治 兵 、 论 将 、 变 化 、 励 士 ) , 系 后 人 所 托 。 其 主 要 谋 略 思 想 是 : “内 修 文 德 ,外 治 武 备 ”。 他 一 方 面 强 调 , 必 须 在 国 家 和 军 队 内 部 实 现 协 调 和 统 一 , 才 能 对 外 用 兵 ,提 出 国 家 如 有 “四 不 和 ”, 就 不 能 出 兵 打 仗 ; 另 一 方 面 强 调 必 须 加 强 国 家 的 军 事 力 量 。 漢書藝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 篇。51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将
7、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吴起有关。最早把吴起同左传联系起来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认为左传并非一人所写,左丘明有草创之功,但编撰增补工作主要是由吴起等人所为,近代学者童书业赞同这种观点。而钱穆和郭沫若则认为左传成书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尚存争议。四、吴起的主要贡献(一)伟大实践1、信赏明罚吴起强调治军要信赏明罚,做到“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认为“审能达此,胜之主也”。这里的“进”与“退”不是简单的临敌对阵之时的前进和后退,而应理解为服从命令与违背命令。吴起用刑罚和纪律来统一全军的思想和行动,就可以使“三军服
8、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反之,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则“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吴起信赏明罚思想在一个“信”字。2、教育训练吴起认识到“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因此提出“教戒为先”的观点,主张把教育训练作为治军的首要任务。他认为治军的直接目的在于锻造一支“投之所往,天下莫当”的“父子之兵”。因而将“礼”、“义”作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对百姓“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他认为,通过“礼义”教化,使百姓“有耻”,形成“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的封建社会荣辱观,就能够“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3、军事训练吴起主张在军事训练内容上首先进行单兵技战术训练,包括兵器使用、格
9、斗技巧、指挥信号识别等内容,这是进行其他训练的基础。二要进行转换战斗队形的训练,使吏士掌握“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的要领,这是基本战术的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吴起主张要由点到面,由单兵到多兵,由小分队到大部队,逐步推广;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技术后战术,先分队战术后全军战术,4、因材施训吴起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主张因材施训,指出训练作战的法令应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吃笙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无需赘言,只有因材施训,才能扬长避短,使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发挥特长,为军队这个有机整体做出贡献。总的看来
10、,吴起“外治武备”思想塑造了强大的军队,为楚国的称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传世观点1、在战争的问题吴起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他说: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 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既要看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2、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他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
11、: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 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废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既要看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克劳塞维茨曾言:“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由此可看出,两者关于战争与政治的看法是相同的。而在我国众多杰出的军事家中,孙子和孙膑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孙子曾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明
12、确讲清了战争应以实现政治目的作为胜负评判的标准。孙膑曾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3、对“战胜”的辩证看法。吴起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反对
13、轻率发动战争。他总结历史上战争的经验,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图国)经常轻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而且会招来祸患。因此,多次发动战争而取得天下的少,亡国的多。比吴起稍早的军事家孙武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可见吴起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这对比他稍晚的军事家孙膑也有所影响。孙膑看到了战争的胜负决定国家存亡的一面,同时又指出:乐兵(好战)者亡,而利胜(贪图胜利)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孙膑兵法见威王4、综合国力对
14、战争的影响吴起在其第一篇,图国中就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昔之图国家者必先 百姓而亲万民;凡制国治军必 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而孙子虽然在计篇当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但是孙子并未就如何治国、强国提出论述。就其内容来看,孙子较为注重探讨的层面还是以军事战略为主。孙子把军事和政治、经济联系起来考察,仍然着眼于战争,着眼于打胜仗,着眼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吴起则更具政治家的持征。吴子兵法把战争置于政治的框架之下,更重视治理国家的文武兼备,吴起的思想则已经进入国家战略的层次。5、对人才的态度。 治 兵 论 将 和
15、 励 士 3 篇 主 要 阐 述 了 他 的 治 军 思 想 。 他 认 为 ,军 队 能 否 打 胜 仗 , 不 完 全 取 决 于 数 量 上 的 优 势 , 重 要 的 是 依 靠 军 队 的 质 量 。质 量 高 的 标 准 是 : 要 有 能 干 的 将 领 , 要 有 经 过 严 格 训 练 的 兵 士 ; 要 有 统 一 的号 令 ; 要 有 严 明 的 赏 罚 。 他 重 视 将 帅 的 作 用 , 尤 其 是 重 视 将 帅 的 谋 略 , 强 调好 的 将 帅 应 有 优 良 的 品 质 和 作 风 。 重 视 士 卒 的 训 练 , 提 高 实 际 作 战 能 力 。 强
16、调 赏 功 以 励 士 兵 。 “愚将,虽众可获 ”(吴子论将)即如果将领不善于指挥,虽然带兵多,也容易被俘虏。吴起说:“用少者务隘。” 重视才干,淡化出身,反映了政权由王族执政向贵族执政的过渡。五、对吴起的评价(一)负面行为1、个性好强,冷酷无情吴起有才华,志向高远,个性好强,不屑于务农经商,仗着家境富裕,拿着银子四处奔波,想谋一官半职。结果花光家产,失败而归,引起同乡邻人的嘲笑,说他是败家子。吴起一怒之下,居然杀了讥笑他的三十多人,离家出走。这件事不仅不道德,而且严重违法。2、杀妻求将吴起逃离卫国后投奔鲁国。这时鲁国受到齐国进犯,急需选拔御敌的将领,吴起是个很有希望的人选。但有人在鲁君面前
17、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怕不可靠。鲁君犹豫不决,吴起急于求名,不想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狠心杀了妻子,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决心。这一招果然灵验,消除了鲁君的疑心,立即任命吴起为将。3、母丧不归吴起拜曾申为师,曾申继承了其父曾参的传统,吧孝作为立身之本,百善之先。吴起听到母亲的死讯,不回去守灵送葬,违背了儒家尽孝的道德准则,他被曾申逐出师门。(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历史上,吴起多被定义为不义之人,事实上,他在道德上确实有很多缺失,但是他的赫赫战功在历史上是不可抹灭的。他出仕鲁国时,竟一战便几百在春秋时期素称强大的齐国;效力魏国时,与魏文侯一起将魏国推向战国头强,一度威胁秦国的地位;在楚国任职时,带领楚国走向繁荣富强。(三)评价吴起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把吴起与孙武、孙膑并列。其次,吴起还是一个政治家。在单人魏国西河守和楚国令尹时,以法家的治国理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变法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总之,吴起就是个懂政治、懂军事、懂学术的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