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类型表郁轻证.ppt

  • 上传人:hskm5268
  • 文档编号:6817796
  • 上传时间:2019-04-23
  • 格式:PPT
  • 页数:23
  • 大小:2.19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表郁轻证.ppt
    资源描述:

    1、,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表郁轻证,(一)表郁不解证,【词解】 如疟状:指寒热阵发,时寒时热,如疟疾一样,但无规律。 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如常。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欲,同尚字。自可,如常之意。 脉微缓:微,略微之意。这里指脉象和缓,为病情向愈的表现。 阴阳俱虚:这里指表里俱虚。 面色反有热色:面色有热色,即面红;反,是用区别阴阳俱虚和病情向愈的两种转归。,【

    2、提要】太阳病余邪不清的几种转归及治疗。 【讨论】太阳病八九日后,余邪不表,邪郁在表,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好转将愈; 趋于恶化; 表郁不解,形成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分四段 :“太阳病”至“一日二三度发”为第一段,是本条总冒,即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一般证候,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发热恶寒表证仍在热多寒少邪势不盛不呕非少阳证清便欲自可非阳明证,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正邪相争不是疟疾,少阳往来寒热,必胸胁苦满、喜呕,邪未内传,里气尚和,阳明大便燥结,小便短黄,二、三、四段则言三种转归:,脉微缓者不紧不洪不弦而呈和缓之象邪微正复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表里俱虚不可再用汗、吐、下法,温经扶阳,轻:桂枝加附子汤重:附

    3、子汤,由阳转阴,由实转虚,面色仅热色阳气怫郁在表身痒无汗汗欲出而不得,微邪郁表轻散外邪,小发其汗,本证邪微不宜单用麻黄汤,无汗不宜单用桂枝汤,既不可不汗,又不可多汗,故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各三分之一的剂量(即桂枝麻黄各半汤)合和服之,小发其汗,得小汗出而解。,小结,主证:太阳病日久不解,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不得汗出,面赤身痒,其人不呕,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浮。 病理:病久邪微,阳气怫郁。 治法:轻散外邪,小发其汗。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芍、草、麻、杏、枣、姜) 方义:本方为桂枝汤和麻黄汤各三分之一的合剂,小制其剂,刚柔并济,使邪去而正不伤。临床上遇表邪怫郁阳气引起身

    4、痒,或风疹、荨麻疹(属风寒者)用本方治之有效。,2、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词解】一日再发:一天发作两次。 【提要】服桂枝汤后的两种不同证治。,主证:寒热如疟状,一日再发。 病理:表证汗后,微邪不解。 治法:解表祛邪,微发其汗。 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义:本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味无异,惟剂量更轻,发汗力更微,主治证亦轻。其作用特点是以调和营卫为主,微汗为辅。,小结,【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词解】 无阳:指阳虚,非是

    5、亡阳。 【提要】表寒里热轻证的证治和禁忌。,(二)表郁内热证,小结,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汗出不彻,面赤,口渴,心烦,苔白或兼微黄,脉浮数。 病理:表有微邪,里兼郁热。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草、姜、枣、麻、膏),方义:本方为桂枝汤与越婢汤(麻、膏、草、姜、枣)之复方。本证既需发汗,又不宜大汗;既要清宣郁热,又不能过于寒凉,故方剂的用量只取桂枝汤二份(相当于四分之一),越婢汤一分(相当于八分之一),小制其制,微汗解表(桂枝汤)、清宣郁热(越婢汤)。 附:越婢汤金匮要略主治风水浮肿,内有郁热疏散水湿,宣肺清热。 原文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

    6、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水气篇二十三条外台称越婢汤,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三个小汗证的鉴别,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微 寒热 邪 如疟 郁 热多 表 寒少,风寒郁表 面赤身痒 小发 助正散邪之功相等,表郁较甚 一日二三度发 其汗 用于日久无汗风寒郁表 汗后寒热 微发 助正多于散邪表郁较轻 如疟一日再发 其汗 用于大汗之后风寒郁表 口渴 外散微邪 表里同治 郁而化热 心烦 里清郁热,【原文】二阳并病,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

    7、,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三)汗出不彻证及其转归,【词解】 二阳并病:太阳病未罢,又出现阳明证候。 面色缘缘正赤:满脸持续发红。缘,形容词,不断的意思。 怫郁:怫与郁的意思相同,为双声同义词,意为抑郁。 不足言:微不足道之意。 【提要】太阳病发汗不彻的三种转归的证治。,【讨论】 汗出不彻的三种转归: 转属阳明:“二阳并病不恶寒” 提示:二阳并病的成因及主证 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当解之熏之” 提示: 太阳阳明并病时,仍应遵守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不可用攻下

    8、,只可小发其汗(桂二越婢一汤)或熏蒸法 告诫医者不要看到“面色缘缘正赤”而误以为是阳明里热证,不敢用汗法 面色缘缘正赤 外邪闭遏不解,阳气怫郁在表,不转阳明,不成二阳并病,而羁留太阳:“若发汗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当汗不汗,阳气怫郁不得越,营卫凝涩不利 “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 邪郁肌表,肺气不利“其人短气但坐” 营卫凝滞,气血运行不畅 “脉涩”(涩而有力),二阳并病的成因、证、治归纳,成因: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发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特征:见证:主证:,续自微汗出,不恶寒。(突出了阳明病特点)太阳病证不罢,阳气怫郁在表面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里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

    9、在四肢,短气。,脉象:脉涩。 病机:表寒里热,阳气怫郁。,治法,方法小发其汗禁忌太阳证未罢不可下,阳明证已见,不可大汗。,证候 鉴别,短气脉涩面赤,汗出不彻,胸中气壅,不能布息(实)短气但坐过汗伤气,胸中气乏,不能续息(虚)少气不足以息,实虚,表发热恶寒,无汗,身痒,脉涩有力。里潮热汗出,不大便,脉沉实。,邪气壅滞,脉必涩而有力(实)正虚血少,脉必涩而无力(虚),阳虚肢厥下利,脉沉微或浮大无力,按之中空。 阴虚午后潮红,五心烦热,咳血盗汗,脉细数。,病案分析,王某,男,41岁,农民。 现病史:全身皮疹瘙痒数日。进入春耕后,一直从事农田耕作,体力疲倦。前几天淋雨受寒,自行喝生姜汤,身体亦无明显不

    10、适,继续工作。昨因洗冷水澡后,全身起疙瘩,瘙痒渐次加重,搔破后皮肤出现一条条红色痕迹,自觉皮下烧灼郁热不舒,微汗不多,烦躁不安。 查体:脉浮数有力,舌苔薄白而润。 (陈瑞春. 2003. 伤寒实践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2-13,辨证:寒湿闭郁肌腠,阳气郁滞 治法:宣透表邪,疏风祛寒 方药:桂麻各半汤加味。桂枝6g,麻黄6g,杏仁lOg,赤白芍各5g,防风l0g,僵蚕l0g,路路通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桑白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疗效果服2剂,瘙痒明显好转,搔破后皮肤痕迹减轻,皮下郁热感亦显著减轻,二便通畅,饮食正常,脉缓有力,舌苔白润,嘱再服2剂,以资巩固。半月后偶遇,询及身痒是否痊愈时,病者告谓,服4剂药后,一切正常,未复发病,辨证思路: 病因明确 主症明确 表闭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表郁轻证.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81779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