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 绪 论一 、 定 义1 流 行 病 学 : 是 研 究 人 群 中 疾 病 与 健 康 状 况 的 分 布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 并 研 究 防 制 疾 病 及 促 进 健 康的 策 略 和 措 施 的 科 学 。2 流 行 病 学 定 义 的 诠 释 : 研 究 内 容 的 三 个 层 次 ( 疾 病 、 伤 害 和 健 康 ) , 任 务 的 三 个 阶 段 和 三 个 范畴 ( 揭 示 现 象 -描 述 性 , 找 出 原 因 -分 析 性 , 提 供 措 施 -实 验 性 ) , 研 究 的 三 种 基 本 方 法 ( 观 察 法 、 实验 法 、 数
2、理 法 ) , 三 大 要 素 ( 原 理 、 方 法 和 应 用 ) 。二 、 流 行 病 学 的 原 理 和 应 用1 基 本 原 理 疾 病 与 健 康 在 人 群 中 分 布 的 原 理 ; 疾 病 的 发 病 过 程 ; 人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 疾病 的 生 态 学 ) ; 病 因 论 ; 病 因 推 断 的 原 则 ; 疾 病 防 制 的 原 则 和 策 略 ; 疾 病 发 展 的 数 学 模 型 。2 实 际 应 用 疾 病 预 防 和 健 康 促 进 ; 疾 病 的 监 测 ; 疾 病 病 因 和 危 险 因 素 的 研 究 ; 疾 病的 自 然 史 ; 疾 病 预 防
3、 的 效 果 评 价 。三 、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方 法1 流 行 病 学 观 察 是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的 基 本 方 法 , 包 括 描 述 性 研 究 和 分 析 性 研 究 。 其 特 点 是 在 观 察时 不 施 加 任 何 人 为 因 素 , 也 不 改 变 体 内 外 环 境 的 任 何 条 件 。2 流 行 病 学 实 验 又 称 现 场 流 行 病 学 实 验 , 主 要 是 在 人 群 中 进 行 。 可 分 为 人 群 现 场 实 验 、 临 床 实验 和 社 区 实 验 三 种 。 其 特 征 是 需 要 人 为 地 控 制 某 些 处 理 因 素 , 故
4、又 称 为 干 预 性 研 究 。3 理 论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又 称 数 学 流 行 病 学 。 理 论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即 用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所 获 得 的 数 据 ,建 立 数 学 模 型 或 公 式 , 显 示 疾 病 流 行 过 程 中 各 种 因 素 之 间 的 数 量 关 系 , 从 而 进 行 流 行 病 学 理 论 研 究 。四 、 流 行 病 学 的 特 征1 群 体 特 征 2 对 比 的 特 征 3 概 率 论 和 数 理 统 计 学 的 特 征 4 社 会 医 学 特 征5 预 防 为 主 的 特 征 6 发 展 的 特 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疾
5、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罹患率 疾病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也是人群新发病例数的指标。3患病率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4续发率 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
6、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5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6病残率 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二)死亡指标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2病死率 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3生存率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 1,3,5 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二、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2暴发
7、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2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4大流行 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的水平。三、疾病分布的形式(一)人群分布特征1年龄 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2性别 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3职业 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
8、神紧张程度。4民族 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二)时间分布特征1短期波动 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2季节性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可分为三种情况: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3周期性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常见原因:存在传染源和足
9、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 ,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2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 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3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
10、市多见: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4地方性疾病 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者症状减轻或自愈;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1概念 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
11、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2目的: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确定高危人群,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3类型3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抽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二、设计与实施1. 明确调查目的与类型。2. 确定研究对象 3. 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 4. 资料的收集 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三、抽样方法1.
12、单纯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均为 n/N)。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3. 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4.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5多阶段抽样: 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第四章 队列研究一、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
13、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二、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收集资料历史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双向性队列研究:继续前瞻性收集资料三常用术语 结局: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观察终点: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四、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因素2确定研究结局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基本原则: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具有可比性;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4确定样本量 (1)考虑问题:抽样
14、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2)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6.质量控制五、优点和局限性优点: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可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4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一基本原理 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
15、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二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与对照匹配三常用术语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比值: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OR: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四设计与实施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基本原则:有代表性;有可比性。基本来源: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为基础的) ;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基础的) 。病例的选择要求:诊断可靠;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
16、新确诊的病例。对照的选择要求: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2.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 RR 或暴露的比值比 OR;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 ;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 。3.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部分;注意调查的项目要全而精,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五、数据的分析1.描述性统计:均衡性检验;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2.统计性推断:计算 2值、OR、OR 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六偏倚及其控制1.常见偏倚 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
17、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混杂偏倚:混杂所带来的偏倚。2.偏倚控制 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诊断方法统一、标准;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七、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样本较小;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2.局限性: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一、概念 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人为地给予或控制某种研
18、究因素,对照组5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判断实验效应。二、基本特点1属于前瞻性研究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干预措施三、主要类型1临床试验 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2现场试验 在实地环境下进行、以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3社区试验 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的实验研究。四、设计与实施1基本原则 随机、对照、盲法、重复。2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按下列原则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发病率较高;依从性好;能将实验坚持到底;干预对其无害。3数据的分析 均衡性检验;率的计算;显著性检验;偏倚的估计与分析。五、注意问题1医德问题 实验前必须先做毒性试验、三致
19、实验和人体安全试验。2可行性 先做预实验,评价与论证该研究的可行性。3控制偏倚 整个实验过程都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各种偏倚的发生。六、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 与队列研究比较论证强度大。2局限性 应用范围受限制;较难实施;有时涉及医德问题。第七章 筛检(一)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二)筛检试验评价基本方法诊断试验的评价是把待评价的诊断试验与金标准诊断相比较,然后评价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三)评价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三)提高诊断效能的方
20、法平行试验、系列试验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研究结果包括描述性和分析性数据(指标)的变动或波动2研究的真实性:指研究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和所得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内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实际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外部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推论对象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3偏倚:研究误差中的系统误差部分选择偏倚: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信息偏倚(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 ,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混杂偏倚: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第十章 病因与因
21、果推断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 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因6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虚假关联、因果关联;整个因果关联的判断进程;关联的分类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一、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一)制定策略的依据1基线研究2应对分析(二)全球卫生策略1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2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基本治疗、社区康复。二、措施(一)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
22、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2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二)针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措施1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杀虫、灭鼠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药物预防三、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传染病监
23、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疾病:流感、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我国规定国际监测疾病:上述 5 种,加登革热;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 37 种。非传染病监测症状监测(4)事件监测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1)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
24、并确定传播途径。 2)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平均潜伏期增加1-2 天。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或检疫。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4)根据潜伏期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下降则认为该预防措施可能有效。 5)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较短的传染病流行常呈暴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的流行时间较长2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 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7(1)类型:经空气传播(经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 、经水传播(饮用水和接触疫
25、水) 、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接触) 、经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 、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经胎盘、上行性、分娩时传播) 。(2)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特征3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1 2 3 4 1 2(二)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地区。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1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存在。2消灭疫源地的必备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 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 1 2环境中的病原体; 所有的易感者
26、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 3(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和地理因素。 2社会因素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一)策略 1预防为主 2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二)措施一传染病报告 1、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
27、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疫情报告的原则3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 2 小时内、农村应于 6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 6 小时内、农村应于 12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
28、 24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病原体检测 23 次阴性后。对接触者的措施: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4)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视感染动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和野生动物予以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预防性
29、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2杀虫三、计划免疫及其评价年(月)龄 接种疫苗(针次)出生 24小时内 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1)1 月龄 乙型肝炎疫苗(2)2 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1)81疫苗:是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所制备的生物制品。(1)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如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2) 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后所制成的疫苗,如霍乱、百日咳、伤寒等疫苗。(3) 类毒素:是细菌的外毒素经 0.3%0.4%的甲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制成的疫苗。如破
30、伤风类毒、白喉类毒素等。2计划免疫(四苗防六病”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 (乙肝疫苗,乙型肝炎)3冷链:就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程都按疫苗保存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效价不受损害。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伤害的测量指标:伤害发生率、伤害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等伤害发生的原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四项“E”干预):工程
31、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和教育干预第十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特征: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群体性、社会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2. 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第十九章 恶性肿瘤一、危险因素1.环境理化因素: 物理因素:以电离辐射(X 线、 射线)最为主要 化学因素:吸烟、膳食、药物因 1 2素、被污染的饮用水和含酒精饮料、空气污染物、职业因素。2.生物学危险因素:病毒、霉菌、寄生虫3.社会心理因素4.遗传易
32、感性因素二、预防措施:一级预防(针对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着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主要是改善肿瘤病人的生民质量和预后等)第二十章 心血管疾病一、高血压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饮酒、膳食高盐和低钾、遗传因素二、冠心病危险因素:疾病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症) ;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缺乏运动、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过量饮酒) ;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焦虑和人格类型) ;遗传因素。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感冒一、病原学特点3 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2)、百白破(1)4 月龄 脊髓灰质炎疫苗(3)、百白破(2)5 月龄 百白破(3)6 月龄 乙型肝炎疫苗(3)8 月龄
33、 麻疹疫苗1.5-2 岁 百白破(加强)4 岁 脊髓灰质炎疫苗(复服)7 岁 卡介苗(复种) ,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白破二联(加强)9抗原漂移: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抗原转变: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的新亚型即新毒株的 HA 和/或 NA 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二、流行环节: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婴幼儿和老年人易感性较高。三、分布特点: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易发生爆发、流行和大流行。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温度和湿度、自然灾害) 2社会因素(人口密度、居住环境)五、预防措施1疫情
34、监测 包括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两部分。2预防接种 常用疫苗有灭活疫苗、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流感病毒变异快,疫苗一般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3药物预防 常用金刚烷胺,200mg/天,对甲型流行有效,对乙型无效。4疫情控制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加强消毒措施,防止传染源的输入。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一、病原学: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等二、流行环节: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慢性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肠道外(血液、体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三
35、、分布特点: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型别的肝炎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别。甲型和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四、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有明确的预防效果,甲型肝炎疫苗对预防甲型肝炎也有一定的效果。2切断传播途径 3管理传染源比较项目 甲肝 乙肝 丙肝 丁肝 戊肝病毒核酸 单股正链 RNA 双股环状 DNA 单股正链 RNA单股负链RNA,为缺陷病毒单股正链 RNA病原学抵抗力 较一般肠道病毒强 强 较强 弱 弱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经血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36、等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经血传播,与乙肝同 粪-口途径流行过 程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普遍易感,部分人群免疫力持久普遍易感,无免疫力普遍易感,无免疫力普遍易感,免疫力持续时间短 地区性 高流行区 高流行区 高流行区 低流行区 高流行区 城乡差异 农村明显高于城市 农村高于城市 无差别 城市高于农村 农村高于城市季节性 明显 无 无 无 有我国流行特征高发年龄以婴幼儿为多,514 岁发病率高 青少年和3040 岁的成人15 岁人群,青壮年高发 无差异1535 岁人群,孕产妇10性别 无显著差异 男高于女 女略高于男 无显著差异 无显著差异家庭聚集性 存在 明显 存在 无 存在原
37、则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通过防制乙肝实现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主动免疫 甲肝疫苗 乙肝疫苗 无 乙肝疫苗 无预防策略与措施被动免疫 人血免疫球蛋白 HBIG 无 无 无第二十五章 感染性腹泻一、概念:是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腹泻。二、流行环节: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方式是粪-口-粪,主要传播途径为经水、经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三、分布特点:为世界性分布,以卫生状况差的地区高发。有发病的季节高峰。婴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四、防制措施1切断传播途径
38、: “三管一灭” (管理水源、粪便、饮食,消灭苍蝇) , 注重个人卫生, 改善饮食。 1 2 32对传染源的措施: 建立防治门诊; 开展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五早一就” 1 2 3(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地卫生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疫苗预防和药物预防。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性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性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其他传播途径如母婴、日常生活接触也较常见。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呈世界性分布,但有明显地区差异。发病以中青年为主。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流行因素主要与社会因素、行为因素、生物因素有关。预防措施强调社会
39、、医疗单位和个人的综合作用。健康教育是重要预防措施。第二十七章 结核病一、肺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痰涂片镜检和/或胸部 X 线摄片显示肺结核征象。1. 涂阳肺结核病人(凡符合以下三项之一者):(1) 初诊肺结核病人,直接痰涂片镜检 2 次痰菌阳性;(2) 1 次涂片阳性加 1 次培养阳性;(3) 虽一次涂片阳性,但经病案讨论会或主管专业医师确认,胸片显示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阴影。2. 涂阴肺结核病人(1) 初诊肺结核病人,直接痰涂片镜检 3 次痰菌阴性;(2) X 线胸片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病相符的病变;(3) 具有咳嗽、咳痰、血痰或咯血、胸痛、胸闷气短、低烧等症状;(4) 5 个单位结核菌素(P
40、PD)试验阳性;(5) 肺部病理标本(手术、纤维支气管镜检、肺穿刺等)经病理诊断为肺结核性病变。诊断涂阴肺结核病以(1)(2)为主要指征,(3)(5)为参考指征。二、结核病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三、导致全球结核病疫情严重恶化的原因:(1)HIV 和 AIDS 的蔓延和流行;(2)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加速流动;11(3)耐多药结核病的产生;(4)控制结核病在全球公共卫生政策中被忽视。第二十八章 地方病1地方病的判断依据(1)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2)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
41、,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4)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5)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2我国纳入重点防治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鼠疫、布鲁氏杆菌病和血吸虫病等 8 种。流行病学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 观察性研究:是一种非试验性研究,检查结局与危险性之间的联系,包括描述性研究,描述疾病的频率和模式,以及分析性研究,研究疾病的决定因素和危险性,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 生态学研究:又叫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
42、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在收集疾病和健康状态以及某因素的资料时,不是以个体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其最基本特征。4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研究,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实验的条件,主动给与研究对象某种干预措施.5 理论流行病学:也叫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活用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6 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的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
43、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11 疾病的分布:是指通过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的表现,描述疾病在什么时间发病多、发病少,在什么地区发病多、发病少及在哪些人群中发病多或发病少的现象,即疾病的人群现象。12 发病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K= 100%, 1000/千,或 10000/万)。观察时间多以年表示。13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14 死
44、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15 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16 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7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如 310 倍时,称流行。18 地方性: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只在某一地区的人群中发生,不需要由外地输出19 短期波动: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的汇总,含义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20
45、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季节性22 横断面分析:描述某年或若干年不同组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特别适用于分析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析.24 现况调查:只在某一任群众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手机特定是安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1225 普查: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这个特定时点应该较短。特定范围指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征的人群。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和寻找某病的全部病例26 抽样调查: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
46、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27 队列研究:是选定过去或目前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不同组别人群,随访其各自的发病或死亡结局,比较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31 病例对照研究:是通过对一组患有某种疾病人群(病例组)和一组或几组未患该病的对照人群(对照组)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频率的比较,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与该病存在联系及联系的程度。是一种常用于探索病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32 优势比(or):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指
47、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非暴露着高的程度33 混杂偏倚:当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34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和策略,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35 传染过程: 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36 传染病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
48、,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7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38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39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其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40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41 暴露时间:指易感者接触导致疾病暴发的时间即病因的时间42 疾病监测:指长
49、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43 被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44 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45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做出诊断。46 领先时间:指从筛检发现疾病到该疾病出现整个症状而被常规方法诊断的这段时间47 真实性,亦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用于评价筛检试验真实性的指标有: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和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