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儿科学前 言儿科学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了解儿科新知识和新技术。教学内容涵盖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和临床儿科学。儿科学内容共分 18 章,其中,第 1、4 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 2、3 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 518 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根据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
2、程、保持特色原则,本次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为了构筑坚实的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扩大就业面,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本学科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并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强化人文关爱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总学时数 90 学时,其中理论课
3、45 学时,见习课 45 学时。第一章 绪 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2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的任务和范围。2.简要讲解儿科学的特点:分基础和临床。基础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及免疫;临床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四、自学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第二章 生长发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2.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常用各项指标和测量方法。3.熟悉神经心
4、理发育。4.了解小儿某些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及处理。二、计划学时数 2 学时三、教学内容1.简要讲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2.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包括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体重、身材、头围、胸围、上臂围、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体格生长的评价(发育水平和生长速度) 。3.一般介绍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它系统的发育(骨骼、牙齿、脂肪组织与肌肉、生殖系统) 。4.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包括神经系统、感知、运动、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发展。四、自学内容了解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自学了解儿童心行为异常(儿童行为问题、学习障碍) 。第三章 儿童保健原则3一、教
5、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年龄保健的重点。2.了解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3.掌握小儿的计划免疫内容。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主要内容1.重点讲解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重点(包括围生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2.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护理:居室、衣着;营养:婴幼儿喂养指导;儿童心理卫生: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定期健康检查:新生儿访视、儿童保健门诊;体格锻炼:户外活动、皮肤锻炼、体育锻炼;儿童伤害预防。3.讲解卫生部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及注意事项。第四章 第三节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2.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
6、病理生理并掌握其临床表现3.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及计算方法4.熟悉各种常用液体的配制5.掌握腹泻病的液体疗法二、计划学时数 3 学时三、教学内容1.讲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2.重点讲解小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中毒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3.讲解液体疗法常用液体的配制4.重点讲解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的原则及计算方法四、见习结合病例讲解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介绍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颅内高压、4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及新生儿液体疗法原则第五章 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第一、第二节 小儿营养基础与婴儿喂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量。2.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3.熟悉牛乳的改造和奶量的估计。4
7、.掌握婴儿食物转换。5.了解幼儿营养与膳食安排。二、计划学时数 2 学时三、主要内容1.简要讲解小儿营养基础,包括营养素与参考摄入量(能量代谢,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需要量及其临床意义) ;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消化酶的成熟与宏量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与进食技能有关的消化道发育) 。2.重点讲解母乳喂养,包括人乳的特点、人乳成分变化、如何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及不宜哺乳的情况。3.一般介绍人工喂养及部分母乳喂养,简要讲解牛乳的特点、改造、奶量摄入的估计及正确的喂哺技巧。4.重点讲解婴儿食物转换的重要性、过渡期食物及婴儿期易出现的问题。四、自学:幼儿进食特点、幼儿膳食安排。第五
8、节 维生素营养障碍维生素 D 缺乏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机体内维生素 D 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2.熟悉引起小儿维生素 D 缺乏病的原因。3.掌握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5临床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二、计划学时数 2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维生素 D 的来源、维生素 D 生理与调节(维生素 D 的体内活化过程、活性形式及在体内的调节与生理功能) 。2.结合维生素 D 代谢及生理作用重点讲解引起小儿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症的原因及诱因;讲解维生素 D 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甲状旁腺意义) 。3.重点介绍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9、包括各期临床症状、体征、X 线表现及血生化改变等。4.重点介绍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典型发作、隐匿型)和血生化改变。5.简要介绍维生素 D 缺乏所致的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6.详细介绍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原则与预防措施。介绍维生素 D缺乏所致手足搐搦症的急救处理。四、见习课讲授内容1.结合临床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2.通过在儿童保健门诊学习维生素 D 缺乏症的预防措施。第六节 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一、教学目
10、的与要求1.熟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定义及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的原因。2.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改变。3.掌握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型与分度、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与预防方法。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6三、教学内容1.介绍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基本概念有及其危害性。2.简要讲解引起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原因,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改变(新陈代谢异常,各系统功能低下) 。3.重点讲解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分度,常见并发症及临床诊断。4.详细介绍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措施,重点强调调整
11、饮食的量和内容5.简要讲解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预防措施。四、见习课讲授内容1.选取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防治措施。2.通过床边示教、自学及辅导等形式,初步了解小儿维生素营养障碍的危害、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其中以维生素 A 缺乏为代表。3.通过床边示教、自学及辅导等形式,初步了解小儿微量元素营养障碍的危害、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其中以锌缺乏症为代表。(二)小儿肥胖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引起小儿肥胖症病因、危险因素及现代社会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状况。2.熟悉小儿肥胖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3.掌握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与防
12、治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简要介绍小儿肥胖症病因、危险因素及现代社会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状况。2.简要讲解小儿肥胖症的临床表现。3.重点讲解小儿肥胖症的诊断标准。4.重点讲解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原则。7四、见习课讲授内容通过儿童保健门诊,结合具体病例介绍小儿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与防治方法。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生儿学,围生医学的定义,新生儿分类(包括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大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高危产儿)及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因素;掌握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定义、外观、解剖、生理的特点和护
13、理;了解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二)计划学时数 3 学时(三)教学内容1. 一般介绍新生儿学、围生医学、围生期、新生儿期定义。2. 一般介绍新生儿分类方法及各类新生儿的定义。3. 一般介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4. 重点讲解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神经、体温调节、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特点及易发生的病理情况。5. 重点讲解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在护理中的主要事项(包括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6. 一般介绍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状态,包括生理性黄疸,上皮珠和“马牙” ,乳腺肿大,假月经。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14、;掌握本病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81. 1 病因:病原体、感染途径1. 2 临床表现:窒息史、症状出现时间、症状体征、X 线胸片、实验室检查。2.产后感染性肺炎2. 1 病因:病原体、感染途径2.2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X 线检查。3.治疗呼吸道管理、供氧、抗生素疗法、对症及支持疗法。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X 线检查、鉴别诊断与治疗。熟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预防。(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讲解肺透明膜病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
15、查、诊断与预防。2、重点讲解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X 线检查、鉴别诊断与治疗。四、新生儿黄疸(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掌握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了解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有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防方法。(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新生儿黄疸概述讲解新生儿胆红素的来源,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较多、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功能发育未完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2. 新生儿黄疸分类讲解生理性黄疸特征、讲解几种常见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新9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的病因、特点及诊断。3.
16、 一般介绍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定义、病因及临床特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有关因素及临床表现。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处理原则及常用的治疗方法。五、新生儿溶血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新生儿溶血病(Rh、ABO 血型不合)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讲解新生儿溶血病(Rh、ABO 血型不合)病因和发病机理2. 讲解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胎儿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胆红素脑病) 。3. 实验室检查:检查有无溶血;母婴血型测定;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Rh 溶血病查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
17、试验、查血清中血型抗体。ABO 溶血病抗人球蛋白试验用改良法、患儿血清游离抗体检查、抗体释放试验。4. 诊断:产前诊断血型和血型抗体测定,羊水检查,B 型超声检查。产后诊断产妇既往生产史,临床表现、母婴血型鉴定和血清抗体检查。5. 治疗:产前治疗(略) ,产后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光照疗法原理、方法、常见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换血疗法指征血源选择、换血量。药物治疗供给白蛋白;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其他治疗。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10(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 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18、病的病因,足月儿与早产儿累及部位的异同。2. 重点讲解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异常、惊厥、颅内压增高、脑干功能障碍、临床分度(轻、中、重) 。3. 一般讲解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头颅超声检查、头颅 CT 检查、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血生化检测)及鉴别诊断。4. 讲解治疗原则:三维持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消除脑干症状。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与内分泌疾病共 2 学时)一、先天愚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染色体畸变类型2了解本病的病因及预防3掌握先天愚型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二)计划学时数 0.5 学时(三)教学内容1重点介绍先天愚型临床特征:1 特殊面容、智力低下、发
19、育落后及皮纹改变、内脏畸形。2一般介绍本病染色体畸变的分型及各型遗传特点。3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临床症状、体征,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4结合病因讲述本病的预防措施。(四)自学部分:染色体畸变与本病的关系及染色体的检测思考题:先天愚型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二、苯丙酮尿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苯丙酮尿症的病因、遗传方式。2了解苯丙酮酸代谢过程及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113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4掌握本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断。(二)计划学时数 0.5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遗传方式并介绍苯丙酮酸的正常代谢过程,讲解本病的发病机理2结合发病机理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3重点讲解本
20、病的诊断依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4介绍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5一般介绍防止近亲结婚的危害。(四)自学部分:如何进行新生儿筛查及早期诊断?思考题:苯丙酮尿症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一、支气管哮喘(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熟悉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掌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二)计划课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的慢性炎症;哮喘的诊断:婴幼儿哮喘、3 岁以上儿童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防治原则: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的治疗,自我管理教育,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二、免疫缺陷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免疫缺陷病的定义;掌握原发
21、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临床表现。熟悉免疫缺陷病的分类;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治疗;熟悉继发性免疫缺陷12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二)计划课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免疫缺陷病的定义:是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发生缺陷引起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免疫缺陷病的分类:联合免疫缺陷病、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T 淋巴细胞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伴有其他特征的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数量和功能缺陷、补体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三、过敏性紫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过敏性紫癜的的
22、辅助检查、病理、治疗及预后;了解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计划课时数 0.5 学时(三)教学内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过敏性紫癜的病理: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皮肤紫癜、胃肠道症状、关节症状、肾脏症状及其它表现;过敏性紫癜的的辅助检查;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及预后。四、川崎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熟悉川崎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病理、治疗及预后;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计划课时数 0.5 学时(三)教学内容川崎病的命名、病因及发病机理;川崎病的病理;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心脏表现及
23、其他;川崎病的辅助检查;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13川崎病的治疗及预后。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一、麻疹(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病理及发病机制,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分期及诊断特点,熟悉麻疹其它类型的临床表现及麻疹的主要并发症,掌握本病与其它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掌握麻疹的治疗和预防。(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麻疹病毒的特征及本病的病理变化。2.重点讲解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要点。3.讲解本病其它类型的临床表现及本病的主要并发症。4.重点讲解本病与其它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5.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及麻疹疫苗计划免疫等预防措施的重要意义。(四
24、)自学内容:本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二、结核病(一)总论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小儿结核病的治疗与预防。2.计划学时数: 1 小时3.教学内容:一般介绍结核菌的特征及传染途径,主要讲解小儿结核病的变态反应与集14体免疫。重点讲解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并讲解结核病的其它诊断方法(病史、实验室及 X 线检查等) 。一般介绍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原则及结核病的预防措施(卡介苗接种,预防性治疗等) 。4.自学内容:小儿结核的一般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及化疗方案。三、原发型肺结核(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原发型肺结核的病
25、理变化及病理转归,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活动性肺结核的指标,掌握原发型肺结核的治疗。(二)计划学时数 0.5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X 线特征及活动性肺结核的指标。3.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四)自学内容:本病的鉴别诊断。四、结核性脑膜炎(一)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本病的治疗。(二)计划学时数:0.5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本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2.重点讲解本病典型临床表现的分期、分型及早期诊断要点。153.重点讲解本病抗结核药物的强化治疗,巩固治疗及本
26、病的其它治疗。(四)自学内容:小儿结核感染。第十一章 第八节 小儿腹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小儿腹泻易感因素及本病的病因2.了解本病发病机制并熟悉其临床表现3.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4.熟悉几种常见病原菌致小儿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了解小儿腹泻的预防二、计划学时数 2 学时三、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小儿腹泻的病因(易感因素、感染与非感染因素)2.讲解本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及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3.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及常见几种类型肠炎的临床表现特点(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鼠伤寒杆菌肠炎)4.讲解本病的诊断5.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原
27、则(补液部分在小儿液体疗法中讲解)四、见习1.介绍小儿腹泻病预防要点2.介绍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治疗3.重点复习小儿腹泻致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的液体疗法(包括液体的配制)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预防;熟悉肺炎分类、发病机理;熟悉上呼吸道16感染、肺炎的并发症、实验室检查、X 线检查;熟悉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掌握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二、计划课时数 3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上呼吸道感染:病因;临床表现:一般类型,两种特殊类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早期、急性阑尾炎;
28、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预防。2.急性支气管肺炎:肺炎的分类;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轻症肺炎;重症肺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实验室检查:病原检查,外周血检查;X 线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治疗:一般治疗急护理、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激素的应用、并发症及并存症的治疗、生物制剂。3.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其他微生物所致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四、讨论课内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
29、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改变。熟悉先心病的病因,预防与分类。了解先心病的诊断原则和顺序分段诊断方法。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了解上述常见先心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二、计划学时数 3 学时三、教学内容17(一)讲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改变。(二)一般介绍先心病的发病情况、病因、预防与分类。(三)一般介绍先心病的诊断原则和顺序分段诊断方法。(四)一般介绍房间隔缺损的分型,重点讲解房间隔缺损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介绍房间隔缺损的辅助检查(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
30、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治疗进展。(五)一般介绍室间隔缺损的分型,重点讲解室间隔缺损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介绍室间隔缺损的辅助检查(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治疗进展。(六)一般介绍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分型,重点讲解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介绍动脉导管未闭的辅助检查(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治疗进展。(七)总结上述三种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异同点。(八)重点讲解法洛四联症的病理解剖、血液动力学、临床表现,介绍法洛四联症的辅助检查(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治
31、疗进展。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熟悉尿液的性质。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二、教学时数:1 学时三、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小儿排尿次数与尿量,重点讲解尿液的性质。(二)重点讲解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18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掌握急性肾炎及其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掌握实验室检查。熟悉急性肾炎与 IgA 肾病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二、教学时数:1 学时三、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二)重点讲解急性
32、肾炎的临床表现,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及产生机理。(三)重点讲解急性肾炎实验室检查及其变化规律。(四)一般讲解急性肾炎的处理原则。重点讲解严重病例的治疗要点。(五)一般讲解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类,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掌握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与区别。掌握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二、教学时数:1 学时 三、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二)重点讲解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三)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及预后。 (四)概括讲解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重
33、点讲解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正常小儿贫血和不同年龄血液特点,熟悉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预防方法,了解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19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疗方法。二、计划学时数 2 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的特点;各年龄小儿血液特征;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二)缺铁性贫血:铁的代谢:分布、来源、吸收、转运、利用及排泄;缺铁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分期;常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方
34、法。第十六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一、化脓性脑膜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2了解本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及发病机制。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及病理变化。2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脑脊液变化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并与其它几种脑膜炎鉴别。3重点讲解本病抗生素治疗原则及本病不同病原菌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讲解本病的其他治疗。(四)自学内容1.本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202本病的预防二、痫性发作与癫痫(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癫痫的病因。2.熟悉癫痫的主要发作类型及其临床表现,癫痫的诊
35、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3.了解常见的几种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主要表现。4.掌握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及分类,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及急救处理。(二)计划学时数 1.5 学时(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一般介绍癫痫的病因。2.重点介绍癫痫的主要发作类型及其临床表现,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3.一般介绍几种癫痫和癫痫综合征4.重点介绍热性惊厥的临床与分类,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及急救处理。三、脑性瘫痪(脑瘫)(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脑瘫的病因2.掌握脑瘫的基本临床表现。3.熟悉脑瘫的临床分型及治疗原则。(二)计划学时数 0.5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脑瘫的病因2.重点介绍脑瘫的基本临床表现3.介
36、绍脑瘫的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原则。21第十七章 内分泌疾病(与遗传性疾病共 2 学时)一、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甲状腺素的生理功能。2熟悉散发性与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3掌握散发性与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二)计划学时数 1 学时(三)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甲状腺素的生理功能。2介绍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21 分别介绍散发性与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22 甲状腺素释放障碍3重点介绍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4一般介绍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鉴别诊断:先天愚型、脑发育迟缓、侏儒症、软骨发育不良、粘多糖病。5重点
37、讲解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四)自学部分:如何早期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思考题:1.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2如何诊断及治疗本病?3治疗剂量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第十八章 小儿急救一、小儿心肺复苏(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掌握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快速诊断,掌握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现场急救方法,了解常用心肺复苏药物的应用。22(二) 计划学时数:1 学时(三)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2.重点讲解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快速诊断方法。3.重点讲解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现场急救方法。4.一般介绍小儿常用心肺复苏药物的应用。(四)自学内容:复苏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