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816569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光的本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交锋 十七世纪初,在天文学和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推动下,并伴随着光学仪器的发明和制造,光学这一曾经神秘的领域也被卓越的科学探秘者开拓出了一块醒目的空间到十七世纪末,光学已经成为了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物理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部门 其中,几何光学的发展最为迅速,由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发现的准确的折射定律对于光学仪器的改进具有首要意义,并为研究整个光学系统提供了计算的可能随着几何光学的发展,物理光学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在人们对物理光学的研究过程中,光的本性问题和光的颜色问题成为焦点关于光的本性问题,笛卡儿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折光学中提出了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光是类似于微粒的

2、一种物质;另一种假说认为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压力虽然笛卡儿更强调媒介对光的影响和作用,但他的这两种假说已经为后来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埋下了伏笔(一)胡克与牛顿的交锋十七世纪中期,物理光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655 年,意大利波仑亚大学的数学教授格里马第在观测放在光束中的小棍子的影子时,首先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据此他推想光可能是与水波类似的一种流体格里马第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一束光穿过一个小孔,让这束光穿过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一个屏幕上他发现光线通过小孔后的光影明显变宽了格里马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屏幕上,这时得到了有明暗条纹的图像他认为这种现象与水波十分相像

3、,从而得出结论:光是一种能够作波浪式运动的流体,光的不同颜色是波动频率不同的结果格里马第第一个提出了“光的衍射”这一概念,是光的波动学说最早的倡导者格里马第 1663 年逝世,他的重要发现在 1665 年出版的书中进行了描述1663 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了物体的颜色不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是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他第一次记载了肥皂泡和玻璃球中的彩色条纹这一发现与格里马第的说法有不谋而合之处,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不久后,英国物理学家胡克重复了格里马第的试验,并通过对肥皂泡膜的颜色的观察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种纵向波”的假说根据这一假说,胡克也认为光的颜色是由其频率决定的然而 1672 年,伟

4、大的牛顿在他的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谈到了他所作的光的色散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一个小孔后照在暗室里的棱镜上,在对面的墙壁上会得到一个彩色光谱他认为,光的复合和分解就像不同颜色的微粒混合在一起又被分开一样在这篇论文里他用微粒说阐述了光的颜色理论第一次波动说与粒子说的争论由“光的颜色”这根导火索引燃了从此胡克与牛顿之间展开了漫长而激烈的争论1672 年 2 月 6 日,以胡克为主席,由胡克和波义耳等组成的英国皇家学会评议委员会对牛顿提交的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基本上持以否定的态度牛顿开始并没有完全否定波动说,也不是微粒说偏执的支持者但在争论展开以后,牛顿在很多论文中对胡克的波动说进行了反驳1675

5、 年 12 月 9 日,牛顿在说明在我的几篇论文中所谈到的光的性质的一个假说一文中,再次反驳了胡克的波动说,重申了他的微粒说由于此时的牛顿和胡克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因此波动说和微粒说之间的论战并没有全面展开但科学上的争论就是这样,一旦产生便要寻个水落石出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争论已在酝酿之中了(二)牛顿与惠更斯的交锋波动说的支持者,荷兰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惠更斯继承并完善了胡克的观点惠更斯早年在天文学、物理学和技术科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系统的对几何光学进行过研究1666 年,惠更斯应邀来到巴黎科学院以后,并开始了对物理光学的研究在他担任院士期间,惠更斯曾去英国旅行,并在剑桥

6、会见了牛顿二人彼此十分欣赏,而且交流了对光的本性的看法,但此时惠更斯的观点更倾向于波动说,因此他和牛顿之间产生了分歧正是这种分歧激发了惠更斯对物理光学的强烈热情回到巴黎之后,惠更斯重复了牛顿的光学试验他仔细的研究了牛顿的光学试验和格里马第实验,认为其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微粒说所无法解释的因此,他提出了波动学说比较完整的理论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波是一种靠物质载体来传播的纵向波,传播它的物质载体是“以太”;波面上的各点本身就是引起媒质振动的波源根据这一理论,惠更斯证明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也比较好的解释了光的衍射、双折射现象和著名的“牛顿环”实验如果说这些理论不易理解,惠更斯又举出了一个

7、生活中的例子来反驳微粒说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那幺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各粒子必然互相碰撞,这样一定会导致光的传播方向的改变而事实并非如此1678 年,惠更斯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他的光学论着光论在光论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光的波动理论同年,惠更斯发表了反对微粒说的演说 1690 年,光论出版发行就在惠更斯积极的宣传波动学说的同时,牛顿的微粒学说也逐步的建立起来了牛顿修改和完善了他的光学著作光学基于各类实验,在光学一书中,牛顿一方面提出了两点反驳惠更斯的理由:第一,光如果是一种波,它应该同声波一样可以绕过障碍物、不会产生影子;第二,冰洲石的双折射现象说明光在不同的边上有不同的性质,波动说无法解释其原因另

8、一方面,牛顿把他的物质微粒观推广到了整个自然界,并与他的质点力学体系融为一体,为微粒说找到了坚强的后盾为不与胡克再次发生争执,胡克去世后的第二年(1704 年)光学才正式公开发行但此时的惠更斯与胡克已相继去世,波动说一方无人应战而牛顿由于其对科学界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成为了当时无人能及一代科学巨匠随着牛顿声望的提高,人们对他的理论顶礼膜拜,重复他的实验,并坚信与他相同的结论整个十八世纪,几乎无人向微粒说挑战,也很少再有人对光的本性作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否意味着波动说永久的沉默呢?(三)波动说的胜利充满危机十八世纪末,在德国自然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开始对牛顿的

9、光学理论产生了怀疑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杨氏于 1800 年写成了论文关于光和声的实验和问题在这篇论文中,杨氏把光和声进行类比,因为二者在重迭后都有加强或减弱的现象,他认为光是在以太流中传播的弹性振动,并指出光是以纵波形式传播的他同时指出光的不同颜色和声的不同频率是相似的在经过百年的沉默之后,波动学说终于重新发出了它的呐喊;光学界沉闷的空气再度活跃起来1801 年,杨氏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实验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同年,杨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上发表论文,分别对“牛顿环”实验和自己的实验进行解释,首次提出了光的干涉的概念和光的干涉定律1

10、803 年,杨氏写成了论文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他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干涉形成的虽然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但它在波动学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1804 年,这篇论文在哲学会刊上发表1807 年,杨氏把他的这些实验和理论综合编入了自然哲学讲义但由于他认为光是一种纵波,所以在理论上遇到了很多麻烦他的理论受到了英国政治家布鲁厄姆的尖刻的批评,被称作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毫无价值的”虽然杨氏的理论以及后来的辩驳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遭人毁谤,但他的理论激起了牛顿学派对光学研究的兴趣1808 年,拉普拉斯用微粒说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线现象

11、,批驳了杨氏的波动说1809 年,马吕斯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利证据1811 年,布吕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定律的发现,使当时的波动说陷入了困境,使物理光学的研究更朝向有利于微粒说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杨氏对光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17 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吸收了一些牛顿派的看法之后,他又建立了新的波动说理论杨氏

12、把他的新看法写信告诉了牛顿派的阿拉戈1817 年,巴黎科学院悬赏征求关于光的干涉的最佳论文土木工程师菲涅耳也卷入了波动说与微粒说之间的纷争在 1815 年菲涅耳就试图复兴惠更斯的波动说,但他与杨氏没有联系,当时还不知道杨氏关于衍射的论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是各种波的互相干涉使合成波具有显着的强度事实上他的理论与杨氏的理论正好相反后来阿拉戈告诉了他杨氏新提出的关于光是一种横波的理论,从此菲涅耳以杨氏理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研究1819 年,菲涅耳成功的完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干光源进行的光的干涉实验,继杨氏干涉实验之后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说阿拉戈与菲涅耳共同研究一段时间之后,转向了波动说181

13、9 年底,在非涅耳对光的传播方向进行定性实验之后,他与阿拉戈一道建立了光波的横向传播理论1882 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首次用光栅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在他之后,德国另一位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至此,新的波动学说牢固的建立起来了微粒说开始转向劣势(四)新的理论随着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人们开始为光波寻找载体,以太说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了以太说的代表人物但人们在寻找以太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于是各种假说纷纷提出,以太成为了十九世纪的众焦点之一菲涅耳在研究以太时发现的问题是,横向波的介质应该是一种类固体,而以太如果是一种固体,它又怎幺

14、能不干扰天体的自由运转呢不久以后泊松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太是一种类固体,在光的横向振动中必然要有纵向振动,这与新的光波学说相矛盾为了解决各种问题,1839 年柯西提出了第三种以太说,认为以太是一种消极的可压缩性的介质他试图以此解决泊松提出的困难1845 年,斯托克斯以石蜡、沥青和胶质进行类比,试图说明有些物质既硬得可以传播横向振动又可以压缩和延展因此不会影响天体运动1887 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与化学家莫雷以“以太漂流”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但此后仍不乏科学家坚持对以太的研究甚至在法拉第的光的电磁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提出以后,还有许多科学家潜心致力于对以太的研究十九世纪中后期,在光的

15、波动说与微粒说的论战中,波动说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人们在为光波寻找载体时所遇到的困难,却预示了波动说所面临的危机1887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1921 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 年,康普顿在试验中证明了 X 射线的粒子性1927 年,杰默尔和后来的乔治汤姆森在试验中证明了电子束具有波的性质同时人们也证明了氦原子射线、氢原子和氢分子射线具有波的性质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经过三个世纪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光的本性问题上是否还会有新的观点、新的论据出现呢?波粒二象性真的是最后结果吗?群星璀璨的科学史上,不断有新星划破长空,不断有陈星殒坠尘埃,到底哪一颗是恒星、哪一颗是流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