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心理治疗发展中的问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吕秋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来,中国的心理治疗事业大致经历了5个不同阶段:,启动阶段 (1949-1965) 、 空白阶段 (1966-1977) 、 准备阶段 (1978-1986) 、 初步发展阶段(1987-2001)、 发展与职业化阶段(2002-)(钱铭怡,1994),1. 目前的状况-发展与职业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需求提高很快。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
2、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均对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有明确要求。,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于2003年启动了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全国通过考试并拿到证的10万人2002年10月起 ,卫生部、人事部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开设了“心理治疗师”系列职称考试。2002-06年心理治疗师报名考试人数:1,394人,通过624人,到目前为止,不同场所均开展了心理卫生服务,如综合医院,精神科专业医疗机构以及私人开业等。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各精神
3、卫生中心、各级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医生 大多数是有医学背景的, 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类精神疾病患者, 服务形式目前主要以精神科诊断以及药物治疗为主,部分医生能够进行比较规范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是人数相对较少。 根据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 包括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执业医师16,464人, 精神专科医院医生15,196人,执业医师13,122人,第二类: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的兼职或全职人员部分是具备心理学背景的教师, 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主的神经症患者和学生的心理问题, 服务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询或辅导。 但多数人员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同时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面对大多数心理障碍的患者,缺乏深入治疗的
4、能力。,第三类:分布在社区中的私人开业者或者心理热线服务人员, 这类从业人员目前有增加的趋势, 他们知识背景比较多样,主要来自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管理学、商学、法学、传播学等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不具备高等学历, 服务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询和热线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有心理问题的社区人群,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杨蕴萍2003年9月2004年3月对北京市心理门诊从业人员状况进行调查,调查了北京市高校系统和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的医院系统的心理门诊,覆盖了50个单位,涉及心理咨询或治疗人员199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中高校机构人员占60,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少数机构已对外服务,但
5、大众知之甚少 面向大众的主要力量是医院机构心理门诊从业人员,这部分人数不足百人。 即使加上全部高校人员,估计人数不到300人,对于北京市1500万人口而言,平均每100万人口只拥有咨询师不足20人。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2004年公布的每百万人口拥有心理学家近500名。 以上数据表明,尽管经过逐年的发展,北京市心理门诊从业人员数量有所增长,但与服务需要相比,人数仍十分匮乏。,在教育培训方面,近一半的从业人员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接受过系统心理学学习,受教育程度和心理学背景较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接受过系统心理学学习的毕业生正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还从事一定学时的临床实践
6、工作,反映出高校的职业化教育正逐步走向专业化。 在精神卫生机构,近年来日益重视职业教育,连续性培训和短期培训不断增加,绝大多数接受过督导。 但就整体而言,目前的连续性培训时间太短,学时不足,督导数量有限,自我体验与国外系统性培训必备的600小时仍相差甚远。,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欠缺,自身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督导。 综合医院人员睡眠质量评价相对较低。造成这种情况,与咨询门诊设置不规范及工作量大有关, 门诊从业人员普遍收入较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而本次调查中,42%的人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综合医院为58%,主
7、要为基层工作者,2. 发展趋势,2.1 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志参加到这个领域中来。 全国范围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医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卫生门诊, 2005年12月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协会下属的综合医院精神卫生联盟,在全国的综合医院开展了通科医师的精神卫生问题的连续培训。 全国许多高校已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社会上也开办了婚姻、职业、儿童等各种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热线电话、危机干预中心等,涉及医疗卫生单位、高等院校、社会机构等。,2.2 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扩展从以临床医学为基础的模式,转变到各种更贴近大众的模式,心理治疗涉及到医学的各个学科。 建立联络会诊网络,把心理治疗的服务领域向临床各
8、科扩展。 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把心理治疗纳入学科范畴中,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生命力。 公共卫生事件-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以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工作者为主的心理卫生队伍,与其它专业的同行们一起为抗击非典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灾难后心理干预 职场减压 体育界-80年代拼体力,90年代拼技术,2000年之后拼心理 殡葬行业80年代拼体力,2.3源于西方的心理治疗与本土风格的文化交融,在发展自己的治疗理论与方法方面,临床专业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努力。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的开展,即是大陆专业人员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最初尝试。 钟友彬(1988,1993)的认识领悟
9、疗法, 张亚林、杨德森(1998,2000)等创立的道家认知疗法具有一定的影响。 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的开展,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曾文星教授八十年代以来,作为世界精神病学会文化精神病学分会会长,曾多次往返于中国海峡两岸及日本等地,和国内学者一起对广东省缩阳症的流行与文化传统关系,以及日本孤儿在中国的生活和返回日本后的心理反应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跨文化的研究 多次来国内参与全国性心理治疗讲习班讲学,通过现场实际个案示范进行教学,效果很好 结合国内案例先后撰写了十多本心理治疗的丛书, 曾文星教授对普及和提高我国心理治疗水平起了积极影响.,一些国际组织和相关专家也在开展相关专业培训。突出的培训项目如: 中德高级
10、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目前此培训项目已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员们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也已得到专业同行的公认。 北京大学在欧洲人类救助计划(HAP)资助下举办心理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各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 ,“世界文明史”(我国东方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第11卷1180页)引用美国历史学家维尔杜兰的话:“东方是西方,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 医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学外国,外国的学者对中国的中医、气功、老子、孔子、风水等有浓厚的兴趣 东西方的文化交融是必然的趋势,2.4本领域内的研究越来越多。,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 V M disc)统计(2004年3月5日查)
11、 从1978年到1994年的17年间,有关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文献数量是每年平均12.5篇, 1995年到1997年每年平均147篇, 2002年到2003年每年平均305篇。 可见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文章呈飞速上升的趋势。,赵山明等(2003)按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外的MEDLINE(19811999)和中国的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812000)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及统计分析。文献计量学对科技文献的增长有一个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论文的绝对数量少,呈不稳定增长; 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进入指数增长; 第三阶段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
12、增长减缓,变为线性增长; 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文献日趋减少。 赵山明等(2003)发现中国国内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文献量均呈现一致的指数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心理治疗在国内总体处于大发展的时期。,2.5 不同治疗方法的整合。,许多中国的心理治疗者在治疗中采用了多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整个世界心理治疗界发展的趋势的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也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关。 如何减少舶来品的精华在知识传递当中的衰减,并将其融入我国的文化背景是专业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我国的专业人员同时具有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且中西方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系统的培训,以及积累实践经验。 我
13、们看到我国心理治疗专业队伍中不少人已有专门化的取向,自觉、主动地探索新路。,2.6短期治疗称为流行的治疗模式,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短期”心理治疗,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服务。专业人员更应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模式,我国心理治疗的发展也有一种符合时代的紧迫感,而且对治疗者的治疗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2.7 心理治疗从个体扩展到个体之外,婚姻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开始盛行。 我国的国情-情感纽带关系深厚、强烈而错综复杂, 西方观念的渗透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常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中暴露出来, 上述治疗方法就显得更为适用。,存在的问题,3.1 合格的专业人员缺乏,没有
14、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国家标准,行业管理和行业伦理规范还缺乏统一标准。,3.2 我国心理卫生服务主要是医学模式引领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教育发展模式相对滞后。 中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以医学模式引领的,医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公众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解存在误区,许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为看精神病,认为脑子有病才去心理咨询, 指导模式-双方以医学模式交流,来访者要求开药要求给予指导,咨询师也被社会化,适应了要求. 有调查发现,接受心理咨询人员中, 有精神或躯体疾病的占87.596.3,仅3.712.5是带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 国外没有躯体疾病的正常人的咨询人数占咨询
15、总量的70以上。,3.3 对心理咨询及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缺乏执照认证制度和管理。,3.4 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发展,现行的国家医疗管理政策涉及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有“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心理治疗师职称考试“等。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规定临床心理专业属于精神科的二级科目,按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由精神科医师才能开设。“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规定执业医师只能有一个执业范围。非精神科执业医师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可办理变更手续,但只能从事一个执业范围,也就是说,必须放弃原专业,
16、这恰恰是很多已符合变更条件的医师所不愿从事的。,在医疗机构中,“心理治疗师”职称被设定为技师类人员,而我国规定中专学历即能报考的技师类。因此,目前在医院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多数精神科医师不愿意放弃医生的称谓成为“技师”。另外,目前的心理治疗师职称考试只局限在医疗卫生机构内,属于卫生部门技术人员评定考核制度,不向社会公开。因此,其他部门如高等教育机构内的具备资格的人员不能通过评定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可,对心理治疗师人才队伍的发展造成影响。现行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上的不协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发展,阻碍了心理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在医疗机构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有的地方还发生了非医师背景
17、的心理学专家在心理门诊作咨询被投诉举报和监督处罚的案例。,3.5 需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主体人群经济承受力较弱。,承受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最多的人群主要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学生 民工等。寻求心理卫生服务的来访者30岁以下的人占大多数,他们的经济承受力较弱, 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服务行业,需要一定的维持费用 社会举办机构的心理卫生服务收费高,政府举办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较少,造成我国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效需求不足,潜在需求很大“的矛盾现状。,3.6 对于西方风格的心理治疗实践缺乏本土化改造。,4 我们的目标,4.1 向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调整相关法规和政策,理顺管理。
18、4.2 协调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使两者各有侧重,相互配合。转诊机制 4.3 建立长期系统培训和标准认证制度。,4.4 加强健康教育,使公众了解心理卫生问题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需求。4.5 在研究和理论探索上下功夫,关注文化问题和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鼓励开发根植于本土又真正具有心理治疗核心精神的治疗。,“人人健康”是WHO的重要目标 毫无疑问“人人健康”也应当是“人人心理健康” 是我们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 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做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帮助更多的人从病痛和困惑中解脱出来,使我们的国家更美好,人民群众的心灵更美丽 “成为忙碌世界里快乐、健康的助人者”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得到成长,谢谢,2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