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将2者区分开来只具有相对意义,因为2者除研究的目的不同之外,在其他方面,如研究的领域、对象,乃至运用的概念和研究的方法等都是相互交叉的。基础心理学着重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服务于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
2、一个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活动的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4.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合,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上述心理现象可分为2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
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总合。需要、动机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学发展史,1.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中国:孔孟只说;外国:古希腊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后来盖伦提出气质的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至今沿用。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古代心理
4、学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只是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所以只能叫心理学思想,而未形成学科。19世纪中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所以才算真正独立为学科。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上开创了心理学的新领域;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等等。但影响最大的是德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写出大量著作交出许多学生。为纪念冯特的共献,人们把他于1879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5、学派纷争1.构造心理学: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行为主义:美国化生对构造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他主张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只要确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3.格式塔心理学:德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理解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格
6、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4.机能主义心理学:始创于杜威,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的。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因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反对把心理看做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实际应用,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佛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本我、自我、超我,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1.人本主义心理学2.认知心理学3.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研究方法
7、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正常心理,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知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创造性的改变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异常心理,正常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1.常识性区分(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自身社会功
8、能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非标准化区分(1)统计学学角度;(2)文化人类学角度;(3)社会学角度;(4)精神医学角度;(5)认知心理学角度。 3.标准化区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4.心理学区分(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
9、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 2.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3.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四、自知力障碍,情感障碍 一、以程度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 2.情感低落 3.焦虑 4.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迟钝 2.情感淡漠 3.情感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1.情感脆弱 2.易激惹 3.强制性哭笑 4.欣快,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三、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
10、僵 2.违拗 3.蜡样屈曲 4.缄默 5.被动性服从 6.刻板动作 7.模仿动作 8.意向倒错 9.作态 10.强迫动作,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康复能力 7.心里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郭念锋,1986,临床心理学概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相关概念的区分,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心理健康、心里不健康是我们在学习和谈论心理咨询问题时,
11、常常要用到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这里说的心里不正常,就是前面所说的异常心理,是指具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很显然,“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没有精神障碍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不健康是另一对范畴,是在“正常”的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如何。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2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是有病,不健康和病是2个性质的问题。,心里不健康的分类,1.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定义由现实因素激发
12、,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 诊断标准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倒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不间断的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自始至终,不良情绪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严重心理问题,定义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
13、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诊断标准1.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愤怒、悲哀等); 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
14、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映对象被泛华。在临床上,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关键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的论述,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限在一年之内;至于社会功能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参考因子予以考虑。如果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的一年之内,求助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出现严重缺损,那么,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患者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提出会诊和转诊。,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此种类型的心里不健康状态,已经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其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格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就目前来看,健康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远远超过上述“心理不健康状态”的范围。它的工作对象,实际上涉及到神经衰弱,甚至涉及到神经症。可是,我们并不能只依据这一事实,断定“健康心理咨询”的对象就应该涵盖神经病学的内容。这一事实只能说明,咨询心理学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