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务会计,参考书目:,1、会计200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 2、企业会计制度 3、企业会计准则 4、企业会计制度讲解财政部会计司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5、企业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殷惠芬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会计的含义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与对象 (三)财务会计的职能 (四)财务会计的特点 第二节 企业会计准则 (一)新中国的会计发展 (二)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重点与难点:,1.财务会计有关概念 2.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 3.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与
2、联系 4.会计要素,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述,(一)财务会计的含义 1、 会计的涵义 美国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在近代会计学一书中提到:“会计学的本质就在于,其一表示某一时期的财产物资状态,其次表示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之结果。”,会计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单的记录、计量、比较盈亏 报告计量结果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参与企业长期决策,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服务,观点一: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产生以货币度量的财务信息,包括财务状况信息和经营成果信息等,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控制。 会计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确认计量报告分析,观点二: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3、企业的管理活动可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规划组织实施检查 该观点认为上述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会计直接介入管理过程,除了在管理过程中担任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外,还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与控制,因此,我们可将会计视为一种管理活动。,2、会计的分类,财务会计会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决策会计控制会计责任会计,3、财务会计的含义,(1)公司会计报告的使用者 外部使用者泛指公司外部的人员和组织,包括与公司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如股东、债权人等)和与公司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如税务部门、证监会、行政主管部门、客户、供应商等)使用者。 内部使用者主要指公司内部各阶层的管理人员,包括懂事会成员,经理,
4、计划、人事、供应、市场营销、技术等方面的管理人员,以及车间负责人等。,(2)财务会计的定义,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遵循“凭证账簿报表”这一基本模式。 定义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确认、计量、控制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反映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定期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分析报表,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 (另见书P1),(二)财务会计的目标与对象,1、财务会计的目标: 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手要目的); 为企业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如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政府主管部门、税务机关等)
5、了解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信息;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比较: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协助企业管理者履行规划和控制职能,提供有助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信息。,2、财务会计的对象,财务会计的对象是指财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实际工作中把各种经济业务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三)财务会计的职能,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监督和参与职能。 其他职能控制、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四)财务会计的特点,1、服务对象主要是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又称为“对外报告会计”。 2、会计信息的时态反映过去和现在的经济信息,是面向过去的“报告型会计”。 3、会计信息的跨度反映一定时期的整体财务状况,4、
6、遵循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财经法规 5、会计程序和方法有统一的固定的程序“凭证帐簿报表” 6、会计期间划分会计期间 7、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首先体现可靠性原则。,第二节 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规范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 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法、德等成文法系的国家,财务会计实务主要受政府法规的制约。例如法国就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习惯法系的国家会计规范一般由民间会计团体制定。例如美国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制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规范1973年创建了国际会
7、计准则委员会(IASB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 ),目前有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专业会计组织组成,并制定了40多项国际会计准则(IAS)。,(一)新中国的会计发展,1. 50年代70年代中期:苏联模式: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 70年代80年代中期: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我国会计工作进入法制阶段。3. 90年代初,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是引导我国会计工作与国际流行的会计实务接轨的一项重大措施,这是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二)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1、第一次会计制度改革 1992-93
8、年,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即“两则两制”),确立了六大会计要素和借贷记账法的地位,树立了资本的概念,使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2、第二次会计制度改革,1999年10月31日修订并通过了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这次新一轮的改革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联系会计准则统驭会计制度,会计制
9、度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化,体现了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区别会计准则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其核心是会计报告,规定对外报告的内容、确认和计量的方法与口径,以及对外报告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会计制度是对本企业或行业会计工作的微观控制功能,其核心是帐户设置、会计核算及其方法、具体操作流程等。 会计准则比较符合国际惯例,而会计制度则比较符合我国的习惯,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将长期共存。,(三)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1、 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的,它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内容。,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
10、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在此前提下,会计核算应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主体的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包括: (1)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独资公司等; (2)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公司、职能部门等; (3)联营企业; (4)非赢利组织,如学校、机关、团体、医疗机构等。,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
11、,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意义: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的。 例如,历史成本原则、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划分及固定资产的折旧等都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的。,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等的期间。 目的: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相关利益集团提供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如何分期:按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1月1日12月31日,年度下再分季度、月度和半年度。,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
12、核算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此假设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衡量单位,以便于合并计算企业的各项资产; 二是假设货币价值保持不变,即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不考虑币值的变化。,3、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P15,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明晰性; 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
13、成果和现金流量。 相关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可比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一贯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有关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一贯性原则主要针对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而言,而可比性原则主要针对不同企业之间而言。,及时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 明晰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14、和利用。,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一切事项的确认,特别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责任及义务的真正发生为基础。 按此原则,凡是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配比原则:同某一期间收入相配比的应该是为了取得该期间的收入而发生的费用。按此原则,凡不是为了取得某期间的收入而发生的费用不应作为该期费用。 历史成本原则:企业各项资产的取得以及
15、耗用与变换,一概以取得资产时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和反映。,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 例如:企业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企业对外进行长期投资支出、企业初创时期开办费支出等等都属于资本性支出。而企业每月的工资支出、差旅费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等等都属于收益性支出。,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按此原则,企业在估计资产净值或净收益时,如有多项选择,宁可低
16、估而不高估。 目的:避免虚夸资产和收益,抑制由此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例如存货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或有损失的计量。,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和会计处理方法。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会计核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吻合的业务或事项,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收入的确认。,4、会计要素,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17、收入 费用 利润,资产,定义: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能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特点: 第一,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二,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第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分类: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负债,定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点:第一,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第二,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分类:负债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18、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特点: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第三,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分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收入,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特点:第一,收入是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第二,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第三,收入能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四,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的代垫款项。 分类: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费用,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特点:第一,费用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第二,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第三,费用能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分类: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利润,定义:企业在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分类: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