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入门十八讲 按:这个是我最初在网上学习诗词下载过的一个资料,曾经自己打印装订起来读过,后来在别的网站作诗词版斑竹时也全部转贴过。原文是在国学网站复制过来的,总题目好象是诗词津梁 ,作者名字没记清楚。转帖时因为篇幅关系,个别处有删节。现复制过来,供大家学习参考。后加注: 诗词津梁原作者为王佐邦-十八讲:一 读诗词与写诗词 二 怎样读诗词 三 贵在起步 四 “诗要讲形象思维”五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六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七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九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十 变通与拗救 十一 近体诗的押韵十二 近体诗的对仗 十三 对仗的种类十四 怎么学词的格
2、律十五 还有比学格律更重要的东西十六 词句的平仄十七 词韵 十八 词的对仗 - 一 读诗词与写诗词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 之类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 。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 -光凭“ 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
3、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生活。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
4、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 “的回忆,如正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 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 调寄“什么词牌。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 ,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
5、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的*。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诗人“ 。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
6、,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 (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 、“ 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 ,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
7、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兴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词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
8、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像含橄榄似的,越含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现在不是兴旅游吗?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世界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之后,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
9、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鄜州月“ 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的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 ,为母分忧;诗人以雾湿云鬟、月寒双
10、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一部全唐诗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 (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 )除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初唐上官仪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佺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四杰;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
11、参、王昌龄、李颀;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 “的杜牧、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数目,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李煜和南唐词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
12、,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 ,词人愈千家,篇章愈两万(词作 19900 余首,残篇 530 余首) ,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前者的作品适于“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 大江东去“ 。 (俞文豹吹剑录 )读词,一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 、 渔家傲 ,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
13、,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 页)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音乐、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器 “,可以随时在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你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有裨益。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 “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用
14、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布帆无恙“ 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成语。 晋书.顾恺之传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况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鲈鱼脍“:晋书.张翰传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 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
15、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 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杜甫的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诗的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用了两个典故。谢傅指谢安。 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了无喜色。 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流儒雅来比喻房太尉,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据说苑载: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
16、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 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 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中用 “亲射虎,看孙郎“,就把“ 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 鬓微霜,又何妨 “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
17、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 :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 “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
18、人的决心。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 经 、 史 、 子 、 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人,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
19、。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 (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203 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 “,抒发你的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 ,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
20、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 ,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 “,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 、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 ,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搞写作
21、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 ,就是以“要言妙道 “作精神治疗的故事。读过 毛泽
22、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驩“,“ 感“起“ 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
23、中原龙战血玄黄。“ 等句,表示他不敢 “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理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
24、到戴上帽子是好事,可能 “惩病克寿 “,而免“矜壮暴死“ ,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俗话说:“ 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 可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发帖时间:2007-5-31 21:06:14走马观花 123 编辑于 2007-8-18 1:08:29 发言:走马观花 123 - 第:1 楼 -发布日期: 2007-5-31 -发布时间: 21:06:57 回复:诗词入门十八讲 二 怎样读诗词 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
25、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志的情况谈点意见。 读什么?学诗词不像学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汉赋、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名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
26、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 )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读唐诗,又有两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视,不知道各“频道“ 的节目及其内容,难于挑“频道“ ,怎么办?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
27、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 ,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 233 篇,数量不大,如果你喜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 ,收集了 196 位诗人的 1105 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可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
28、而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但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 。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再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 337 位词人 829 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余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
29、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这部书,从*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 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 4318 篇,作者 1045 人,注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学词,除宋词外,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的词。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 ,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
30、一下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第三册有关部分。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有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 ,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步上。怎么读?如果有条件,开办个诗词学习班,请教员来讲课,当然非常好。但是你真想学会读诗词,主要还得靠自学。教员讲课,开始可以选些名家的
31、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既使学员理解作品,又引发大家读诗词的兴趣。往后应逐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辅导学员自学和解答疑问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不尽相同,所以分别解惑比集体传道授业效果可能更好些。经验证明,完全依赖听课是学不会读诗词的,往往教员课讲完了,学习也就停滞了。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 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
32、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例如诗词中常见的“赊 “字,就有多种解释。在陆游 纵游归泊湖桥有作 “村酒可赊常痛饮“句中,这个字大家都能理解,作“赊欠 “解;在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句中,这字则作 “宽缓“解;在杜甫喜晴“且耕今未赊 “句中,又作“迟“解;在李中旅夜闻笛“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 “句中,又作“长“解;在韩愈赠译经僧“ 万里休言道路赊“句中,又作 “远“解;在张说岳州作“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 “句中,又作“渺茫“ 解;在韩愈次邓州界 “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 “句中,又作“稀少“ 解。这个字有时还作语助词用,如杨万里
33、多稼亭看梅:“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李商隐昨日 :“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 、“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 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 ,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 国老“代甘草;以“贤人 “代浊
34、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 玉楼“代肩;以“银海 “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色,桔熟洞庭香。“这个“香“字,既是嗅觉,又可引申为视觉 -桔子熟了,洞庭湖上是一片金秋光景,芳香飘溢;同时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 韵。又如李群玉 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 :“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 “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 ?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 韵,所以用了“长“字。下面是两例是为了
35、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 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 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 “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 字来顶替平声的 “花“字。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
36、这个“多“ 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 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 “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 ,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 相对仗。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 、 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37、。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变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 是诸葛亮
38、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 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 “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 、“流“,和宾词的“ 松间“、 “石上“ 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常把“于“ 、“则“、“
39、 而“、“ 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例如: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鼙鼓。 “这两句的意思是: “故国犹遭兵马之灾,他乡亦闻鼙鼓之声。“又如,杜甫 喜观即到:“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 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昨夜雨疏风骤, (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 , (侍女)却道“海棠依
40、旧“。 (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谓倒装句。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一句主语倒置了, 应是“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 秋兴:“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
41、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例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以 “六亿“放在第一二字,“ 神州“放在第三四字,“尧舜“ 说成“舜尧“。“尧“ 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这首诗押下平声二萧韵。词,语序作适当变换的更是常见。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 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 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 字调个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二句应该是“ 晚对
42、长亭“,因为词谱规定这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所以就凑合成这个样子了。又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 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 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
43、梅柳渡江春。“曙“ 和“ 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 曙“用来成了形容“ 云霞“,“ 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 ,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 “,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
44、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 “,故曰: “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 (道教经典之一) ,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
45、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 ,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文化大革命中的“九一三 “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诗除了以“试玉“ 、“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
46、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放言其二: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第一句的“倚伏“ 二字,系引自 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
4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 “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 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 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第六句中的“马失“ 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有一点古籍基础的同志,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 ,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
48、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 “,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 “,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 。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第四,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司马光: 迂叟诗话 )这个“ 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