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部锻炼两要点人们常常去健身房相互比较二头肌、背肌锻炼得怎么样,却很少有人比较脚的锻炼情况。其实,我们的双足也有锻炼方法。要点 1:强化静脉泵经常走路 人在站立时,脚部的血液要从地面的位置返回到心脏。靠什么力量返回去呢?一靠动脉的压力,二靠平时的运动。在我们的足底有个“泵”,医学上把它叫做静脉泵。行走时,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挤压将血液泵回心脏。所以,老人经常走路,对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非常有益。安全第一 从安全、简便的锻炼要求来看,走路这种方式也最为符合。老人一般每周走 3 次,每次行走 20 分钟比较适宜。安全标准:用 220 减去人的年龄。例如一个 50 岁的人,在走路锻炼时的最大心率是:用 2
2、20-50170。如果走路后心率超过 170 就是危险的。最佳心率:最大允许心率的 60%70%。老人可在身体状况比较好时用这个指标作为判断标准。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自己的身体情况更为准确。要点 2:增加柔韧性1.足踩在地上,把足跟抬起来,站 5 秒钟。然后用足尖着地,再用足背侧着地,坚持 5 秒钟。这是一组动作,主要是锻炼足部关节的折曲、背伸能力。2.在地板上放一块毛巾或一块布,用足趾去抓,这样可以锻炼足部肌肉的伸缩能力。还可以用足趾逐一将 20 个玻璃球夹住,然后放到一个盒里,每天做两次。3.在四个足趾间隙各放一个直径为 11.5 厘米的圆柱,然后用手指去挤压足趾,再用手指活动足趾。圆柱可
3、以用布或卫生纸制作。5.把两趾用宽一点的橡皮筋套起来,向外牵拉,也可以用橡皮筋把脚趾整个套起来,然后尽量向外分脚趾。北京同仁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建中抓住身边的机会锻炼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李可基运动有益健康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去做的。根据国内的一些调查,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不足,而且其中较多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上班族参加锻炼的比例很低。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常常是人们的理由。其实,锻炼身体的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人们常常不经意地把机会放过去了。从生活中找机会参加运动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难,时间和机会都不应该成为锻炼身体的障碍。我们应该将运动理解为任何消耗体力的活
4、动,上下班途中走上一段路,日常生活工作中爬上几层楼梯都是运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你的心脏搏动得更快,肌肉收缩得更有力,你还消耗了更多的能量。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能起到锻炼的作用,例如清扫房间、搬动重物、照看孩子、骑自行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身边有太多的锻炼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动则有益。常锻炼者猝死少当你的心脏在任何超出日常负荷的活动中得到锻炼时,心脏的功能才能得到提高。坚持下去,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才会降低。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脏需要不断锻炼来对抗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也才能延缓甚至阻止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一朝一夕的锻炼不可能保护心脏一生的健康
5、。因此,只有让你的心脏天天得到锻炼,它才有可能“历久弥新、青春常驻”。不常锻炼的人猝死的发生率是经常锻炼者的三倍多。另外,坚持锻炼还会使你发生肌肉关节损伤等意外伤害的机会降低。对于那些平常几乎很少有体力活动的人,走分钟路、爬几层楼梯会使他们的心脏承受额外的负荷,这就是锻炼,有助于改善他们心脏的功能。在适度前提下,更快的速度、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次数会使你的心脏得到更多的锻炼,可以使你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变得更粗。即使某些病变造成管腔狭窄,剩余部分所能通过的血液也会相对较多,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平常少锻炼者的正常血管。锻炼需要适度量力适度和量力要因人而异。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跑起来可以很轻松,而岁的老太太走快
6、了都会气喘吁吁。所以老太太快走和小伙子中速跑步,对他们各自来说锻炼效果可能差不多。适度和量力的另一层意思是预防意外伤害,如果体力负荷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就很容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损伤,甚至诱发急性心脏病。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给心脏足够的体力负荷,使它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控制负荷不要过大,避免它力不能支而“倒”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尽管很快,但是生活条件改善的时间并不长,很多人对年轻时候艰苦的体力劳动还记忆犹新;而年轻人也更容易把体力劳动和低报酬联系在一起。所以还有很多人有一种轻视体力付出的观念。几分钟步行的距离,也愿意开着车招摇往来。但是非常可惜,他们错过了如此方便的锻炼机会。这个机会不仅可以为你
7、的健康添砖加瓦,也对环境保护有所贡献。而往更深层里思考,在社会物质财富条件急速改善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重新审视体力付出的价值?有机会消耗体力应该是健康的、光荣的、高尚的、幸运的、受到推崇的。养成储蓄健康的好习惯白岩松发布日期:2011-01-14 来源:健康报 我要评论(0)更改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近日在武警总医院召开了全国首届医学科学普及大会。医学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呼声是,要让掌握科学正确健康知识的人越来越多,让受到伪科学蒙蔽的人越来越少。在会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人获得了医学科普公益大使称号,他的主题演讲也受到广泛好评。本期选登
8、其演讲的部分内容,值得业内人士参考。关键时刻常识可以救命在不久前上海高层大火事件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受伤的 70人当中超过 50 岁的占 64%以上,在遇难者当中 50 岁以上者的比例更高。他们遇到火灾的时候,一是力不从心,二是常识缺乏,三是缺乏强有力的救助。消防人员悲恸地说了一个细节,在 28 层的二楼居然有 3 个人死在卫生间里,他们没有去主动逃难。而一位 74 岁的帕金森病患者平时走路都很艰难,却在老伴和他人的帮助下从 17 楼安然逃生。在 53 名遇难者当中,只有一位是在逃难的过程中死在楼道里的,其余的人全部是因死守在家里没有动而遇难的。获救的 160 人或多或少都是因为有某种自
9、救常识而被救的。如果火是从楼内烧起来的,要关起门用湿毛巾把门缝堵住,打开窗户呼救。但是这场火是从外面烧起的,因此从楼里面是可以安然下去的。后来发现,消防通道连被熏黑的地方都不多。也就是说只要敢于走出家门,顺着消防通道下去就可以逃生。常识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但很多死者不知道常识。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他们不懂常识?为什么他们无法获得常识?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开了一个科学大会。事隔 30 年,也许我们现在应该开一个规模更大的科普大会。因为时代走到了这一步,人们开始对健康、对各种突发事件有了更多的常识需求。但是社会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有提供与此相对应的供给。专家要帮百姓储蓄健康前不久有一个社会
10、学教授说,在中国大城市里生活的人要攒够 1500万才可以养老。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我们可以接受它。不过,只攒钱就可以养老了吗?中国人该不该储蓄健康呢?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是 80 岁,但他从 65 岁开始就不断去医院,被很多疾病缠身,那么这个人生命最后 15 年的经历该是怎样的煎熬?如果我们的平均寿命只有 78 岁,我们进医院是从 73 岁、74 岁才开始的,那么在我们的生命中只有三四年受到煎熬,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会增长,家庭的幸福指数也会增长。为了让人们养成储蓄健康的习惯,让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储蓄健康,我们该做什么?首先,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至关重要。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非常在意自己能写出几篇有质量
11、的学术论文,在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得了多少科技奖。人们的利益、职称和面子等都与此相关。什么时候听说过在普及医学常识方面的工作让专家学者觉得有面子?没有。做科普的人只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良心上的满足。专家做科普不能只关起门来做设计,需要利用更大的平台和公共资源。现在虽然每年出版不少医学科普书籍,但都是在单打独斗,形不成效应。大家也看到了,在书店最显赫的位置上往往有一个柜台卖关于健康的书。这些书的作者是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但因为有强大的策划、精美的包装和非常准确的市场营销,因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虽然很多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错误的声音在横行,我们要用正确的声音迎击它,但是正确的声音不能
12、单打独斗。我们要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要请最棒的专家出面,形成气势,并进行系统推广。重新找回饥饿的感觉今年健康激励计划的主题是迈开腿,管住嘴。当一个人不知道吃多少合适的时候,就需要寻找失落很久的饥饿感。当你吃下一顿饭的头半小时,或者头一小时就感觉到饿,说明上一顿吃得比较合适。很多人 10顿饭里面有 8 顿是在不饿的情况下吃的,现在要做的是让中国人重新恢复饥饿感。当然,这和贫穷时期的饥饿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要让中国人重新学会出汗(不是出虚汗)。要运动,要寻找让自己出汗的方式。医学进步的成果最终要回到芸芸众生之中,让更多的人减少痛苦,让更多的人推迟痛苦,或者根本没有痛苦。常识如果不能在人群中驻足的
13、话,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面对上海大火的悲剧。我认为,专家做科普比开药方还要重要。专家一天看 40 个号,看好了之后会有直接的成就感。病人被治好了,这就是医生最大的成就。但医生也要寻找另一种成就感。当你开出一个又一个科普处方,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让很多原本有可能走进你诊室的人没有来,或者推迟走进你的诊室的时候,你就是功德无量!(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秘书长王立祥整理)健康速递用手机也能做 B 超只要用手握住探测器,通过 USB 接口将手机连接到探测器上,就可以拍摄超声波图像,并将图像传送到全球任何地方。这种微型 B 超装置近日由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制成功。也许,以后人们就不必非到医院去做 B 超
14、了。新装置包括可以拍摄肾脏、肝脏、膀胱和眼睛图像的探测器,拍摄子宫、前列腺图像和做活组织检查的内腔探测器,以及拍摄静脉和动脉图像的血管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可以与带有微软 Windows 系统的智能手机兼容。该装置除可用来代替 B 超,检查发现人体诸多部位的病变情况外,还可以用于辅助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的治疗。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男性年轻人身上,目前无法彻底治愈,患者通常依靠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类固醇来减缓疾病的恶化。使用这种探测器可以通过病人肌肉组织的超声波图,确定类固醇的作用情况,从而适当调整剂量,以免产生副作用。(王瑞良)多走路可防老年痴呆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要想预防大脑萎缩、避免患老年痴呆症,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每周步行不少于 9.6 公里。在这项研究中,近 300 名美国匹兹堡市民记录下了他们每周的步行距离。4 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步行较少的人相比,每周步行9.614.4 公里的人,在记忆力方面出现问题的几率降低了 50%,他们出现脑萎缩的几率也较小。研究人员说,多走路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原因尚不清楚,还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但在目前缺乏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办法的情况下,步行也许是人们能够做的预防或推迟疾病发生的一件事情。(曹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