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寅恪先生20081228冯友兰中国 哲学史审查报告1陈寅恪论韩愈 2陈寅恪 生平业绩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1933 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此书于朱子之学多所发明。-。今此书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然新儒家之产生,关于道教之方面,如新安之学说,其所受影响甚深且远。自来述之者皆无惬意之作。-。南北朝时,即有儒道释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
2、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儒者在古代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 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 ,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东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
3、佛道二教者。如六朝士大夫号称旷达,而夷考其实,往往笃孝义之行,严家讳之禁。此皆儒家之教训,固无预于佛老之玄风者也。【以上儒教】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近虽有人焉,欲燃其死灰;疑终不能复振,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以上佛教】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以儒教之偏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尤易融贯吸收。凡新儒家之学说,似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
4、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如天台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有之一宗也。 (其创造者慧思所作之誓愿文,最足表现其思想。至于北宋真宗时日本传来之大乘止观法门一书,乃依据大乘起信论者。恐系华严宗盛后,天台宗伪托南岳而作。故此书只可认为天台宗后来受华严宗影响之史料,而不能据以论南岳之思想也。 )其宗徒梁敬之与李习之之关系,实启新儒家开创之动机。北宋之智圆提倡中庸 ,甚至以僧徒而号中庸子,并自为传以述其义(孤山闲居编 ) 。其年代犹在司马君实作中庸广义之前(孤山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年四十七) 。似亦于宋代新儒家为先觉。二者之间其关系如何,且不详论。然举此一例,已足见新儒家产生之问题,犹有未发之覆在也。至道教
5、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成。从来新儒家即能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以上道教】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 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论韩愈 , 历
6、史研究1954 年 2 期,陈寅恪论韩愈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 ,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 ,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六门】妄尽还源观六门,出华严还源观 。此观门者,乃唐贤首国师(643712,华严三
7、祖。杜顺-智俨-法藏- 澄观) 。以华严大经之义,富博宏深,览之者,讵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由是统收玄奥,囊括大宗,述此六门,令诸后学修习观法,断除诸妄,复归真源也。一、显一体。一体即自性清净圆明之体也。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三、示三遍。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三者,一尘合容空有遍。四、行四德。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净离缘止。二者,观人寂泊绝欲止。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
8、,从心现境妙有观。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十门释经】唐代澄观(738839,清凉国师)著华严经疏 ,先总启十种义门,悬谈一经之大意,使知教法之兴起,有所自来,称为十门释经。(一)教起因缘。 (二)藏教所摄。(三) 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 (五)教体浅深。 (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 (八)传译感通。(九) 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谓既总释经题,则当别解经文,略而言之,大科三分,即:(1)世主妙严品为序分,(2)从如来现相品至入法界品为正宗分,(3)入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以下,为流通分。【五重玄义】天台智顗
9、(538597)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所立之五种义解法。(一)释名,解释一经之题目。(二)辨体,辨别一经所诠之体性,如法华经即以“中道实相”为全经所诠之妙体。(三)明宗,阐明一经之宗趣。(四)论用,论说一经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经之教相,以定一经之评价。此一义解法,见诸于其法华玄义、维摩经玄疏、金光明经玄义、仁王经疏、金刚般若经疏、观音玄义等著作中。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徵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以证明其学说之传授。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
10、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畧言之。昌黎集壹壹原道畧云: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退之自述其道统传授渊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启发,亦从新禅宗所自称者摹袭来也。【孟子卒章。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
11、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 】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寅恪案:退之以谏迎佛骨得罪,当时后世莫不重其品节。此不待论者也。今所欲论者,即唐代古文运动一事,实由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安史为西胡杂种,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详见拙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 ,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
12、想也。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关于退之之文,寅恪尝详论之矣。 (见拙著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章)其大旨以为退之之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借之一扫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至于退之之诗,古今论者亦多矣。兹仅举一点,以供治吾国文学史者之参考。陈师道后山居士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寅恪案:退之以文为诗,诚是确论。然此为退之文学上之成功,亦吾国文学史上有趣之公案也。据高僧傳二譯經中鳩摩羅什傳畧云:初,沙
13、門僧睿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什每為睿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云: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為十偈,辭喻皆爾。盖佛经大抵兼备长行即散文,偈颂即诗歌两种体裁。而两体辞意又往往相符应。考长行之由来,多是改诗为文而成者,故长行乃以诗为文,而偈颂亦可视为以文为诗也。天竺偈颂音缀之多少,声调之高下,皆有一定规律,唯独不必叶(xie,2)韵。六朝初期四声尚未发明,与罗什共译佛经之僧徒,
14、虽为当时才学绝伦之人,而改竺为华,以文为诗,实未能成功。惟仿偈颂音缀之有定数,勉强译为当时流行之五言诗,其他不遑顾及。故字数虽有一定,而平仄不调,音韵不叶,生吞活剥,似诗非诗,似文非文,读之作呕。此罗什所以叹恨也。如马鸣所撰佛所行赞,为梵文佛教文学中第一作品。寅恪昔年与钢和泰君共读此诗,取中文二译本及藏文译本比较研究,中译似尚逊于藏译。当时亦引为憾事,而无可如何者也。自东汉至退之以前,此种以文为诗之困难问题,迄未有能解决者。退之虽不译经偈,但独运其天才,以文为诗,尤为独创。若持较华译佛偈,则退之之诗,词旨声韵无不谐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试观清高
15、宗御制诸诗,即知退之为非常人,决非效颦之辈所能企及者矣。后来苏东坡辛稼轩之词亦是以文为之,此则效法退之而能成功者也。【四声】【中文二译:0192 04 P0001 佛所行赞 (5 卷) 北凉 昙无谶译】【退之之诗:066 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综括之,唐代之
16、史可分为前后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其地位价值若是重要,而千年以来论退之者似尚未能窥其蕴奥,故不揣愚昧,特发新意,取证史籍,草成此文,以求当世论文治史者之教正。1951 诗句:“同酌曹溪我独羞,江东旧义雪盈头。 ”“桃观已非前度树,藁街犹是最高楼。名园北监空多士,老父东城剩独忧。 ” “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哈哈笑,眉样如今又入时。“刀风解体旧参禅,一榻昏昏任化迁。病起更惊春意尽,缘阴成幕听鸣蝉。 ” 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文化理
17、想简练表达,20 年代,王国维纪念碑铭文:“士之读书治学 ,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陈寅恪生平业绩陈寅恪(Chen Yin-chile)(18901969),江西义宁 (今修水县)人。清朝诗人陈三立的三子。清末民初留学日本、英国、德国1917 年后,继续留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进修。1925 年,聘为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和国立北京大学讲师。自 1929 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组主任
18、。解放后,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和国学大师” 。1 研究领域及方法: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在中国比较语言学研究方面深有造诣。致力于汉、三国和六朝的历史。能畅读英法德日俄文,并通希伯来、拉丁、突厥文、马尔扎、梵文、巴利文、希腊文、波斯文、西夏、蒙古、西藏、满洲等十余种文字。2 其贡献之重点:a 掌握其他人忽略的某些事实的真正意义,利用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实,论证意义极为重大的事件。以前的中国历史学家,要么就是对细微的事实感兴趣,故他们的成绩不免支离破碎,要么就是对通史感兴趣,因此过于理论化和太具想像力。陈以令人佩服的方式,展示出各种细微事实的联系,以解决大的历史问题。他在年历学、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研究、摩尼教经典回纥本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系者之研究上有重大贡献。b 陈先生比较梵文、藏文和汉文的佛教文本,例如他对不同的佛教文本所做的笔记,于准确性方面在中国至今无人能比。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研究必须以文本批判开始,如此,所引用的材料才属可信,并得到合理的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