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镇江三山.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80439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三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镇江三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镇江三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镇江三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镇江三山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原名氐无山,又名金鳌岭,也称浮玉山,唐代起通称金山。金山高 60 米,周 520 米,占地面积 10 公顷,原系屹立于长江中的江心岛屿,唐张祜曾有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即是当年写照。后因长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始与南岸相连。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 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以来相继建成了芙蓉楼、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诸多景点,景区内陆水相连,泉、湖、洲、园、寺等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楼台两岸水相间,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 ),中秋,东坡

2、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中秋。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构成丹碧辉映,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慈寿塔、江天一览亭耸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联缀山腰,天王殿、藏经楼、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素有“金山寺裹山 ”之称,形成了一种盛极一时的建筑流派,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 ,以及扬州瘦西

3、湖的“ 小金山”等都借鉴了这“山被寺裹” 、“塔拔山高 ”的建筑艺术。 车到金山,红瓦黄墙,寺庙宝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轻烟薄雾中。顺着大道来到尽头,眼前出现“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新建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内外是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仪态安详,端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大殿正中悬挂着赵

4、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寺内还有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华藏楼、枕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主要殿堂,还有大彻堂、三禁堂、玉鉴堂等。 在“天下第一江山”题刻照壁的辉映中,甘露寺的寺门轻轻开启,二边是清末名书画家苏涧宽用篆书所写的一副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 ”,既表达了北固山的雄秀气势,又点出了甘露寺的建筑年代,其上的横披则为“南徐净域” ,可谓言简意深,寄托无限。甘露寺的建筑特点与金、焦二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凌空飞阁之势,形成了 “寺冠山”的特色。在寺中众多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清晖亭、铁塔、多景楼和祭江亭。 铁塔在清晖亭东。此塔系唐卫公

5、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 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约在乾符年间(874888 年)石塔倒坍湮没。至北宋熙宁二年( 1069 年),甘露寺僧主持为了扩充庙宇,掘得李德裕建石塔时埋入塔基的遗物,在旧址兴建九级铁塔,建于宋熙宁九年(1016 年),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 年)。在重瘗唐代遗物金馆、银椁及李德裕亲书的碑记石刻等的同时,并又增添舍利子,石函等物。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因海啸、雷击而毁,后仿原式复制为七级铁塔,高约 13 米,仍有尖顶、相轮,耸峙崇山,成为北固山胜景。清代乾隆皇帝所写的“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 形象地描绘了“

6、京口三山”风光的美妙。至光绪年间“雷坠铁塔四层” 。现在见到的铁塔为四层,约 8 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塔座为须弥宝座式,上镌如意水纹、卷浪等图案,佛座束腰的每一面雕有壸门和佛像,塔身每层皆八面四门,上铸飞天、莲座、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坐佛、站佛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时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 ”之一,与洞庭湖畔的 “岳阳楼”,武汉市的“ 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

7、第一楼 ”匾额而闻名。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 临江亭“多景悬窗牖 ”诗句,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戌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 ”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楼脚下,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陈毅同志当年登临北固山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 焦山原名樵山,高 150 米,周 2000 米,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立扬子江心,与对岸象

8、山夹江对峙。相传东汉末年,陕中高士焦光隐居于此,皇帝三下诏书而不出,宋徽宗为纪念焦光赐名此山为焦山了。又因绿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帮又有一名称“浮玉山” 。 山东北有两座小山一近一远在江中洲上,叫作松廖山和夷山。好像两块石阙守卫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又称“海门”。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焦山山水天然真实,焦山耸峙于江心,似“中流砥柱”、“ 镇江靖涛”,气势磅薄;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山上古木葱荣,石刻林立,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笼之中,所以

9、有“焦山山裹寺 ”之说。古人曾以“金山以楼阁胜,焦山以树碑胜”来评价两山,看来不失公允。焦山藏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 的痤鹤铭 碑为稀世珍宝;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比较有名的有定慧寺、别峰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 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吸江楼等,这些古建筑精华点缀江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

10、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分别是古寺庙定慧寺,古树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古碑刻 痊鹤铭和古摩崖石刻。镇江三怪,古名城出名食,镇江“三怪” 的传说古老而富有魅力,在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 三怪谣:“ 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 ”,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先说第一怪:香醋摆不坏。俗话说开下门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醋,乃酸、甜、苦、辣、咸五味之首。醋,是我国传统酸性调味品,古人给醋冠以“食总管” 的美称。千百年来,人们在爆、炒、拌、熘等烹制中,都要加些醋,去腥解腻,增进菜肴风味。若品尝水晶肴蹄、蟹黄汤包时,每

11、每蘸点香醋,配上姜丝,越觉鲜润芳香;至于醋熘桂鱼、糖醋排骨等均为江苏名菜,别具风味。宋代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时,曾做诗赞美道:“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在我国,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礼记“檀弓” 篇记载:“宋襄公丧其夫人醯醢百瓮”。醢是肉酱,醯就是醋,推算起来,我国酿醋至少有 2600 多年的历史了。镇江香醋素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而驰名中外,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提到酿醋,在镇江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醋是杜康的儿子黑塔创造出来的。那一年,杜康发明了酿酒后,发现镇江趱长江中下游,其水质好,利于酿酒,就举家来到镇江小

12、鱼巷,开了个前店后作的小糟坊,酿酒卖酒。黑塔力大无穷,憨厚勤劳,家里重活粗活全包了。当初,还不知道酒糟的用处,黑塔把酒糟放进大缸里,倒进两担长江里的龙窝水。累了,就捧起坛子喝上家酿米酒八、九斤,便呼呼大睡了。梦中似有一位老翁说:黑塔,到二十一天,日落酉时你将造出调味浆。醒后,原来是一场梦,也没有在意。20 多天后,满屋飘香,杜康父子很纳闷,找来找去,原来是酒糟变成了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调味浆。杜康说叫什么名字呢?黑塔说:“酒糟泡了二十一日,到酉时浆水才这么好吃,这二十一日加酉时不是“醋”字吗,就叫醋吧!” 杜康造酒儿造醋的说法就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制醋还是二十一天。镇江香醋经过科学测定含有

13、 17 种氨基酸。主要有机酸成分是醋酸、乳酸、丙酮酸、甲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一氧代二戊酸等,它们是由植物性原料经发酵生成的,是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而且有机酸在消化道内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利尿及细胞内氧化还原的良好作用。镇江香醋中还含有多量碳水化合物和少量酒精。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和携带者,作为代谢中间体的要素之一以及作为蛋白质水解的调节剂,在人们的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说罢香醋,我们再谈谈第二怪肴肉不当菜。肴肉提起熟食猪蹄,各地都有,红烧猪蹄、五香猪蹄、酱猪蹄、清汤猪蹄等各具特色。然而,以选料之严格,加工之精细,口味之鲜美要首推镇江的水晶肴蹄。水晶肴蹄肉色鲜美,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

14、肉质清香而醇酥,肥而不腻,瘦不嵌齿。故而近人有诗赞道“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水晶肴蹄是在古菜 “烹猪”和水晶冷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味菜。“烹猪” 和水晶肴蹄是一脉相承的,用料基本相同,都用蹄子和花椒盐,制法也基本相同,都用老卤,用明矾澄清原汤汁,压冻而成。不同的是“烹猪”不用硝水,而水晶肴蹄用硝水。故有人称 “肴蹄”、“ 肴肉”,又有人称“硝肉”、“ 冻蹄”。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瑶池去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路经镇江,闻到肴蹄香味,连忙下了神驴,下凡来吃肴蹄,连蟠桃大会都给忘记了,可见其味之特美。食肴蹄,佐以姜丝、香醋味道更好。

15、据丹徒县志记载,镇江水晶肴蹄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镇江民间文艺家王骧写过一篇关于镇江肴肉最早的记载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明末清初文人丁耀 亢著写的六十回章小说中的文字亦可佐证,其金屋梦(续金瓶梅)一名隔帘花影、三世报的第二十七回,“董玉姣明月一帆风,郑玉卿吹箫千里梦”中,写到轻薄青年郑玉卿在金山寺遭遇骗局,被邀酒宴的一场,摆出了镇江的食品;不一时酒保添换新席,八大碗菜;是一盘新出水的白鱼、一盘烧的肥鹅,一盘嫩的香蒸和水晶煮蹄,一盘金华火腿熏的腊肉,红白透亮;一盘豆豉炒面筋,拼着银丝饼鲜;又是一盘红糟蒸的带鳞鲥鱼,又是一盘镇江烧鳖,剥得琥珀似围裙,软美如脂入口而化;又是一盘苏州油酥泡螺,两大盘糖酥

16、水晶角儿,每人面前放一碗。这一盘和着香薷的水晶煮蹄,就是现今名闻遐迩的水晶肴蹄。若再追考,其历史会更早,八十年代初,镇江博物馆陆九莽馆长曾对笔者说,中国有了硝,就有了腌肉,只不过其制法是逐步演变成为现今的制法。制作水晶肴蹄,其加工工序有十四道之多:主要有选蹄(以猪前蹄为好),去毛剔骨,以铁钎在瘦肉上不规则地戳上几下(以不戳破皮为度),然后均匀地洒上硝水(浓度不高),用粗盐揉匀,层层叠于腌制缸中,腌 7 天(随着气候的变化,用盐量和腌制天数也略有不同),然后将腌制过的生蹄取出,放水内浸泡,换水三次,将血卤洗净,去掉涩味。开始加水和香料、葱姜、料酒、少许盐,大火煮后保持在 95左右持续 4 小时,

17、出锅放入盆内叠好压平,用原汁把油卤冲净,经清汤的卤汁倒入蹄盆,冷却后凝冻即成。吃肴蹄还有许多讲究。为了适应不同口味顾客的需要,充分体现肴蹄色、香、味、形的特点和风味。肴蹄不同部位,可切成各种肴蹄块:前蹄爪部分上边的两块肉切成片状,形如眼睛,食之筋纤柔软,味美鲜香,叫眼睛肴;前蹄爪旁边的肉,切下来弯曲如玉带,其肉极嫩,叫玉带沟肴;前蹄爪上,肥瘦兼有部分,真味清香,叫三角棱肴;后蹄上部一块连同一根细骨的净瘦肉,叫添灯棒肴,香酥软嫩,为最爱吃瘦肉的人所欢迎。肴蹄既可作为筵席上的主碟;又可在吃早茶时,作肴蹄面;还可切成块,装盘当早点吃,故有“肴蹄不当菜” 之说。水晶肴蹄不仅为餐桌上的佳肴,而且是馈赠亲

18、友的佳品。用的水晶肴蹄礼盒里放上一支宴会醋(镇江恒顺香醋),既携带方便,又可延长储存期和便利品尝。说罢肴肉,再说说第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锅盖面“面锅里面煮锅盖”,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锅盖面,用的面条是 “跳面”。所谓“ 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至于汤面名称,品种繁多,且如春初刀鱼上市,时新的汤面要数“刀鱼面” ;夏时,有“长鱼面”;秋、冬有各式“盖浇面” 。平时,常吃的汤面为红汤面。面锅里面煮锅盖(面锅大、锅

19、盖小),据说,过去镇江人下面不用锅盖,一次一家小面店的张嫂为了让面熟的快,无意中盖了锅盖,误把汤罐盖放入面锅中,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这种方法就沿用下来。当面条下入沸水锅后,再用一只小锅盖盖在面汤上,可达到以下好处:一是生面条逐份投入,熟后不粘结,不散乱,规格准确;二是面汤滚沸时,易于清除浮沫,保持汤面不浑浊;三是面条易熟透,不生不烂。当地传统习惯,顾客来店吃面条时,多自带各种荤素菜品,如:猪里脊肉、猪肝、牛肉、鸡蛋、鲜笋、青椒、川芎、小青菜等,入面锅烫熟后,拌面而食。有的店家为方便顾客,准备了“青头”供客选用。所谓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它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花、蒜泥、漂儿菜

20、(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它们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总之,随着季节变化选用不同蔬菜,制成青头。由于多种荤素鲜味溶于面汤中,使面的口味更为鲜美,深受食客欢迎。难怪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镇江品尝此面,为其美味而赞不绝口。清末,镇江文人周伯义在他撰写的扬州梦一书中说:“吾人惜费,早坐教场茶馆,数十饯使堂倌买上好酱醋麻油至面下干拌,称言爱洁。”所谓“ 干拌”,就是下法特殊:先把面条在面锅里煮熟,再用面竹杓将面条挑到清水里过汤,用竹杓使劲甩干,倒入碗中拌以麻油、酱油、虾米、蒜头等佐料,吃在嘴里是性韧、爽口、味鲜。这种面,夏日颇为流行,既可单食,也可吃粥时搭食,兼作小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