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特点.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80273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鞍山食品饮 料工业发展特点、 问题及对策于亚光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为鞍山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了加快鞍山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市委提出了坚持工业强市方略,建设“一个基地、三大产业” 的主要任务 。作为轻纺工业中的“ 农 副产 品加工和食品工 业” 近年来有了 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研究和探讨食品饮料工业,对于建设“一个基地、三大产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食品饮料工业(规模以上,下同)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一、发展特点1、食品饮料工业发展较快食品饮料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三个行业

2、。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产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如:米、面、油、肉、禽、饮品等。2003 年鞍山食品饮料工业共 63 个企业,从业10249 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47 家,从业 6274 人;食品制造业 7 家,从业 2212 人;饮料制造业 9 家,从业 1763 人。与 2001 年相比,除企业个数、从业人员有所下降外,工业2增加值达 7.30 亿元、销售收入达 32.04 亿元,分别比 2001年增长 21.5%和 11.2%。人均创造增加值 7.13 万元,比2001 年增长 52.4%。人均销售收入 31.26 万元,比 2001 年增长 39.5%。2、非

3、公有制企业占据九分天下在食品饮料工业的 63 个企业中,私营企业 24 家,占38.1%比重 为最高;股份有限公司 19 家,占 30.2%;集体企业 7 家,占 11.1%;港澳台和中外合资 8 家,占 12.7%;国有企业 5 家,占 7.9%。由此可见,非公有制企业已占据九分天下。3、企业家底不断丰厚2003 年,食品饮料工业的企业实收资本为 9.98 亿元,比 2001 年的 9.65 亿元,增长 3.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 6.06 亿元;食品制造业 1.07 亿元;饮料制造业 2.85 亿元。三个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60.7%、10.7%、28.6%。在小类行业中,达到上亿

4、资本的主要是:谷物磨制、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啤酒制造企业。4、食品饮料工业的主体企业是饲料加工业和屠宰、肉禽加工业2003 年从事饲料加工业的企业 26 家,比 2001 年新增8 家,增长 44.4%;屠宰、肉禽加工业 13 家,比 2001 年新增 4 家,增长 44.4%。他们所占食品饮料工业企业的361.9%,占据全市的主要部分。其他小类行业如:谷物磨制(6 家)、食用植物油加工(4 家)、制糖业(1 家)等企业均保持在 2001 年的水平。5、食品饮料工业企业人均增加值创新高2003 年,食品饮料工业人均增加值创 7.13 万元,高于同年制造业创造 6.96 万元的 2.46

5、个百分点,比 2001 年人均增加值 4.68 万元,增 长 52.4%。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人均增加值 8.47 万元;食品制造业人均增加值 1.70万元;饮料制造业人均增加值 9.16 万元。在小类行业中,人均增加值较高的为:饲料加工业为 15.58 万元;啤酒制造业10.32 万元;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13.20 万元;屠宰、肉禽加工业 3.82 万元;制糖业 4.97 万元;软饮料制造业 4.33 万元;谷物磨制业 3.81 万元;调味品制造业 3.00 万元;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业 4.30 万元。由于食品饮料工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粮食、蔬菜、水果、肉禽等实行订单农业

6、,鼓励了农民积极性,带动了农民增收。如:“银珠大米” 带动 水稻生产;辽河饲料促进生猪、蛋鸡、畜牧业发展;声远集团蔬菜保鲜加工,带动蔬菜种植户发展,其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区。2003年,全市主要食品饮料工业产品产量均高于上年,大米增长 21.9%、小麦粉增长 65.8%、配混饲料增长 16.4%、鲜冻禽肉增长 3.2%、方便主食品增长 23.5%、酱油增长 10.2%、4白酒增长 52.5%、啤酒增长 7.4%、冷冻饮品增长 12.6%。产品产量的增长足以说明农业产业化带动了经济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二、发展中的不足全市食品饮料工业近几年不断发展,虽推动了全市经济总量的不

7、断扩大。但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仍然较小,增加值仅占全市制造业的 4.2%,企业间效益差异较大,开放程度低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1、各行业间人均销售收入差异大全市食品饮料工业各小类之间人均销售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从事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人均销售收入最高,达 7378 万元;从事谷物磨制、淀粉及淀粉制品、瓶装饮用水制造业人均销售收入 31.7 万元45.65 万元。从事屠宰及肉类加工、肉食品及副食品加工、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白酒制造、啤酒制造行业的人均销售收入在 13.24 万元21.53 万元之间;茶饮料及其他软饮料制造业人均销售收入 8.79 万元;米面制品制造、速冻食品制

8、造、蔬菜罐头制造业的销售收入较低仅在 1.11 万元3.63 万元之间。最高与最低的人均销售收入相差 20 倍。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全市食品饮料工业地区间分布不尽合理。海城、台安两地靠资源丰富和5交通便利等优势发展较快。在 63 家食品饮料工业中海城为23 家,占 36.5%:台安为 22 家,占 34.9%;市直 11 家,占17.4%;千山区 5 家,占 7.9%;岫岩县、铁西区各 1 家,占3.2%。3、 产业链尚未形成全市食品饮料工业的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精加工

9、企业少。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值率低。2003 年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企业39 家,占整个食品饮料工业企业的 61.9%,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为 13 家,比重占 20.6%,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就占82.5%。二是 产品质量不高,检测、质量认证体系不健全,专用原材料基地规模小,缺乏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工产品品种少,精品少,满足不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 三、加快食品饮料工业发展的对策1、实行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适于发展的环境。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上,向食品饮料工业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的原 则,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化带

10、动优势的龙头企业。一是,做大做强以辽河饲料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目前我市饲料工业企业发展较快,年产优质饲料 165 万吨,居全省第一。为6适应市场及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应引导其向精、深加工方向伸展。二是,加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抓好大米出口加工,声远集团蔬菜保鲜加工,南国梨种苗繁育、包装、储运等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乳制品和天然矿泉水等加工业。四是,加大扶持味邦集团等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质量好的企业。通过政策的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和社会参与食品饮料业。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对食品饮料工业实行金融信贷的支持,支持出口企业提供外币结算、信息咨询服务等。进一步加

11、大对食品饮料工业科技研究的资助强度,并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承担,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对食品饮料工业的科技政策投入。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2、加强食品饮料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食品饮料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要重点增加对冷藏、保鲜、包装、运输、卫生检疫、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重视农业生产设施投入而忽视加工储运设施投入的状况。同时,要加强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建设和产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订单、利润返还、参与等方式,建立农产品专用生产基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真正结为“风险共担、利

12、益同享” 形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7利润。保证农户基本收入高于企业产业链之外的农户收入水平。调动广大农户参与食品饮料工业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农户和企业双赢。3、支持发展食品饮料工业的主攻方向食品饮料工业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产业之一。要重点发展粮食制品、乳制品、软饮料等五大类产品和以食用菌、芦荟、水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方向,从战略上增加对食品饮料工业的科技投入支持力度。提高大米、大豆、食用菌、板栗、水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比例,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4、加快农产品无害化的生产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无害化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和准入证,也是涉及居民生活和饮食安全的大问题。鼓励食品饮料工业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让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提高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农副产品加工制成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网络体系。(作者单位:鞍山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