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本传|1|前 言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大毁大誉,差之天渊,正如章太炎所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又一次出现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不仅是史学界、文化界、士农工商无不关心死去百余年的曾国藩。有人称之为“曾国藩现象” 。曾国藩毕竟是历史人物,这本曾国藩本传旨在如实反映曾国藩的一生史实,帮助大家研究了解,或能透视“曾国藩现象”的本质。总序从 90 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称之为“曾国藩热”或“曾国
2、藩现象” 。对这一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人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其基本原因是:世界范围的儒学复兴热潮,为“曾国藩热”的产生准备了良好土壤;新形势下新道德重建的社会呼声,为“曾国藩热”创造了必要前提;领袖崇拜的自然延伸和向纵深发展,推动了“曾国藩“热”的出现和形成;长篇文学作品曾国藩的出现,促使“曾国藩热”由学术热潮转为社会热潮,等等。上述分析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如进一步考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思想根源,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冲破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之后,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和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化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从这个意义看,当前形成的“曾国藩热” 、 “曾国藩
3、现象” ,不仅关系到曾国藩及其家族的誉毁荣辱,也关系到学术研究、新道德重建、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盖棺论定” 。意思是说,一个人活着,生命没有完结,还要从事社会活动,因此,无法对他作出定评;只有在死去之后,才可能对他一生的是非功过作出定论。然而事实上,有些人死后也难以“盖棺论定” 。这在中国历史上颇不乏人。曾国藩可算是一个典型。曾国藩死后 120 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说褒贬异词,大毁大誉。有人推崇他是“中兴名臣” 、“理学宗师” ;有人指斥他是“汉奸、刽子手、卖国贼” 。誉者奉为“完人” 、 “圣哲”.推崇备至;毁者切齿痛恨,口诛笔伐,全盘否定。在中国
4、近代史研究新体系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国藩主要是以“汉奸、刽子手、卖国贼”而被载入史册的。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搞影射史学,把一部中国近代史歪曲篡改为儒法斗争史的继续,曾国藩除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的几顶帽子外,又被列为近代大儒,成了被打倒的对象而大加挞伐,真是被打翻在地又踏上了千万只脚。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是有阶级性的,历史学家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即使对同一个历史人物也会得出不同以致截然相反的论断。评价曾国藩出现的大毁大誉,就是由于论者出于阶级的、政治的目的和人为的需要,
5、对曾国藩进行任意改塑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要求历史家分析、研究社会历史,不能离开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借古人古事说今人今事,随意作历史类比,任意改塑历史人物。否则,便背离了科学地观察社会历史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本人就极力反对肤浅的历史类比,借古说今。波拿巴恢复帝制,建立独裁统治,当时有人把他比作古罗马的独裁者恺撒,遭到马克思的反对。他指出,古代阶级|2|斗争同现代阶级斗争在物质经济条件方面不同,由这些斗争产生的政治人物也就有很大区别,不能作简单的类比。他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部讲现代史的讽刺著作,其中有巧妙的暗示,却没有任何历史类比。把曾国藩的一生描绘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的一生
6、,其原意和出发点是为国民党、蒋介石的对内屠杀、对外妥协照镜子,企图借古人曾国藩说今人蒋介石。这实际上恰恰犯了借古说今、历史类比的大忌而违背了历史主义原则。当年清朝统治者及其文人推崇曾国藩为“中兴第一名臣” ,把他美化、渲染成“圣哲” 、 “完人” ,是出于政治需要的人为改塑;同样,今天把曾国藩指斥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 ,也是出于政治目的的人为改塑。都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当我们面临研究、评论曾国藩热潮之际,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冷静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排除“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既不应把历史公案全盘翻转,重新抬出这位“中兴名臣”的僵尸,顶礼膜拜;也不该继续把他当成“汉奸、刽子手、
7、卖国贼”打翻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应该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评论曾国藩。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研究考察他的思想言行,既要肯定他比前人提供那些新的东西,以便批判地借鉴和继承;又要分析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指出其不足、缺点和错误。不溢美,不苛求,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给以恰如其分的公正评价,还历史人物以本相。并以此为契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广大文化学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外,无米难为炊,还须要有翔实、确凿的史料以资研究。有鉴于此,辽宁古籍出版社郑重推出了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 ,
8、为研究、评论曾国藩提供一批新的史料,为“曾国藩热”添薪加温。这套丛书由曾国藩本传 、 曾纪译本传 、 曾国藩家族 、 曾国藩家训和名人评曾公五部书组成。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激烈、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把他推到时代暴风雨的风口浪尖上,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至少有三个侧面:军旅生涯、开创洋务、治学立身。对曾国藩生平只有全方位、多视角进行考察,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强调某一侧面或抓住一点不计其余都不可能正确地评价曾国藩。本丛书中马东玉教授所著曾国藩本传 ,在这方面作了较好的尝试。该书刻画的曾国藩,既不是一个手握屠刀,嗜杀成
9、性的“汉奸、刽子手” ;也不是完美无瑕,高山仰止的“圣哲” 。作者通过写实和白描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曾国藩形象,这对读者正确认识历史上曾国藩的本相是有帮助的。曾国藩的长子曾纪译是曾氏家族中比较有作为、对中国近代史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开明人士。他虽盛年凋谢,但在短暂的一生中,为祖国、为民族作了不少好事,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外交家。他在祖国面临列强环伺、国将不国的危急形势下,应如何吸取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以振兴中华,有清醒的认识。他以身作则,努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外文,并加以推广,积极主张派人出国留学,为开通社会风气做了许多工作。作为外交官他出使英、法、俄达八
10、年之久,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尊严和荣誉,惮精竭虑,鞠躬尽瘁。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与沙俄谈判收回伊犁的外交斗争中,他以“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的大无畏精神,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以改订新约取代崇厚签订的条约,为祖国争回了不少权益。在“弱国无外交”的半殖民地中国外交史上,像这种“虎口夺食”的斗争,并取得外交上的一定胜利和成功的是绝无仅有的。曾国藩本传|3|本丛书中张立真教授所著曾纪译本传 ,是建国 40 余年来第一部全面评述曾纪译生平的专著。观点鲜明,史料翔实,既是一部个人传记,也是一部爱国主义教材。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曾国藩一生奉行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11、信条,极重视家庭教育,并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他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不仅对自家兄弟子侄的教育卓有成效,对中国近现代官僚士大夫也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观虽然不可避免地有着深深的阶级时代烙印,但其中某些具体思想内容和方法,只要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取其辩证哲理的精华,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丛书根据曾国藩有关家训、家书等,史料,整理编译成曾国藩家训 ,既可供读者参考借鉴,也为研究、评论曾国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曾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曾国藩又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不仅他的兄弟子侄、亲朋好友、门生故旧受到他的广泛影响,且优良家风,世代相传,影响深远,使曾氏后裔中不少人成为
12、国家栋梁。 曾国藩家族介绍了其中一些代表人物,这也是研究和评论曾国藩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关键”人物之一。逝后自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丛书选录了从曾国藩逝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 80 年间约 50 位名人对曾氏的评论,辑成名人评曾公 ,为研究者提供一批基本参考资料。这些评论虽难免印上时代、阶级、政治等痕迹,但仍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价值。成晓军教授近年来一直进行曾国藩研究。本丛书中有三种是由他撰著、编译或主编的。如前述,这三种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这套丛书是前所未有的规模适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创意新颖、资料充实、内容丰富、装帧精美,具有很高
13、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的出版为万紫千红的学术百花园增添了一株绚丽的花朵,使学术园地更加烂漫繁荣。在本丛书即将出版面世之际,作为主编之一,我要感谢另两位主编成晓军教授和高虹副教授,也要感谢为培植这株鲜花而付出艰辛劳动的有关人士。特别要指出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近代史著名学者孙克复教授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高智慧的艰辛的劳动,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我们希望读者诸君会喜欢这套丛书。徐彻1996 年 12 月 10 日于辽宁古籍出版社|4|目 录前 言 1总序 1目 录 4一 “巨蟒转世” 5二 八字家诀 7三 少年得志 8四 学宗朱子 10五 十年七迁 12六 为国藩篱 13七 墨经出山 15
14、八 初办团练 17九 发愤练勇 19十 政革军制 21十一 湘军成军 23十二 传檄出师 25十三 湘军初战 27十四 湘潭之胜 28十五 夺取武昌 30十六 田镇再胜 32十七 九江鏖战 34十八 兵败湖口 35十九 再度整军 37二十 苦战江西 39二十一 军饷问题 40二十二 委军家居 42二十三 再度出山 44二十四 三河丧师 46二十五 李二献策 48二十六 进兵安徽 50二十七 身膺江督 51二十八 “左都御史” 53二十九 二李见背 54三十 拒绝“勤王” 56三十一 安庆血战 58三十二 问鼎轻重 61三十三 东南之主 63三十四 洋务之父 65三十五 曾九军弧 68三十六 曾
15、沈争饷 70三十七 生死关头 73三十八 天国覆灭 75三十九 湘军劫城 77四十 自惕自概 79四十一 自解兵权 81四十二 无兵不帅 84四十三 客军难驭 86四十四 河防大计 88四十五 暗箭伤人 90四十六 遗病难医 93四十七 八京陛见 95四十八 天津教案 97四十九 举棋难定 98五十 委曲求全 100五十一 津门名败 102五十二 刺马疑案 103五十三 疑谳难定 105五十四 秦派留学 107五十五 造铁甲舰 109五十六 悒郁辞世 110五十七 大毁大誊 113五十八 近代新儒 117曾国藩本传|5|一 “巨蟒转世”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 年 11 月 26 日)
16、,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都白杨坪,一株苍老巨大的白果树覆盖着一处不大的院落。清晨,一位须发皆白的古稀老人迟疑地推开房门,抬起头不解地看着天空。漫天雾气,喷薄欲出的朝日把她的微曦透入层层晨雾,秋木瑟瑟,红叶满地。老人习惯地拿起扫帚,慢慢地打扫落叶。猛抬头,看见一条巨蛇从房子上婉蜒进入院落。老人不禁一惊,但定神一看,原来是房后白果树旁的那株老藤,攀缘着白果树,将藤身盘过正房,进入了院落。一刹之间,老人想起醒前做的一梦:云遮雾罩,阴霾满天。雾气之中,一条巨大的蟒蛇在空中盘旋,呼地一下降至院子上空,盘旋一周,慢慢将巨大的蛇头进入房门。大蟒虫双目闪光,浑身黝黑,嘴里吐出血红的信子,嘶嘶有声。老人吓得猛
17、然醒来,却是一场惊梦,浑身冷汗,再无睡意。于是、披衣下床,听了听,金鸡唱晓。心里七上八下,打开房门,犹觉似梦非梦。适才藤影一晃,梦境与现实油然相连,更是心惊肉跳。正 在 左 右 狐 疑 , 西 厢 房 里 传 出 “哇 哇 ”的 婴 儿 哭 声 。 随 之 , 呀 地 一 声 , 房 门 开 处 ,老 伴 颤 悠 悠 地 走 过 来 说 : “孙 子 媳 妇 生 了 , 是 个 胖 崽 ! ”老 人 慌 忙 随 老 伴 进 入 西 屋 。 红 烛 光 下 ,孙 媳 妇 抱 着 初 生 的 婴 儿 。 婴 儿 头 脸 正 大 , 双 目 似 睡 似 醒 , 肤 色 光 亮 晶 莹 , 在 昏 黄
18、 烛 光 里 , 犹 似梦 中 的 蟒 身 之 光 。 老 人 浑 身 打 个 寒 战 : “这 事 怪 了 , 此 子 莫 非 巨 蟒 转 世 ! ”于 是 , 老 人 把 刚 才 的梦 境 讲 给 大 家 听 。 大 家 听 得 心 里 直 发 虚 , 不 知 是 福 是 祸 。原来,这位古稀老人是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新生的婴儿便是本书的传主曾国藩。老人见子孙们个个狐疑不定,便欢天喜地地说:“当年郭子仪出生时,他的爷爷也梦见大蟒临门,郭子仪还不是成了唐朝兵马大元帅,成了大富大贵的名臣名将。今天蟒蛇进入我曾家门,崽伢子正好降生,这不分明是又一个郭子仪降生吗!我们曾家的发达,要应在此子身上了
19、!”老头子如醉如痴,曾家子孙又是极孝顺的,老爷子既然说是蟒蛇转世、郭子仪再生,自然无人敢提反对意见。加上此子出世,曾家四世同堂,当年曾祖竟希公 70 岁、祖父玉屏 37 岁。父亲麟书 21 岁。祖孙都还少壮。于是,全家欢天喜地,杀鸡炖米饭,热烈庆祝四世长孙的降生,盼望他为曾家耀祖光宗。大家借着初升的秋阳,看着盘环在大白果树上的那株古藤,躯盘枝曲,仿佛真是一条左右蠕动的怪蟒。此 后 , 巨 蟒 降 生 曾 家 的 传 说 纷 纷 扬 扬 , 流 传 在 那 古 老 神 秘 的 高 嵋 山 麓 , 流 传 于 湘 乡 、 衡 阳偏 僻 的 山 村 中 。后来多种史书上记载,曾国藩屋后“有古树一株,
20、为藤所缠,树虽槁而藤日益大且茂,矫若虬龙,枝叶苍翠,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 。故此,人称之为蟒蛇藤。还说,此藤随曾国藩之荣潦,亦见其荣枯:曾国藩登第、荣升、打仗得胜,藤则欣欣向荣,枝叶繁茂;曾国藩困顿之时,藤亦兀兀然都:当时湖南地方俗称的行政区名,相当于乡、镇。有欲槁之状;及曾国藩死,这株巨藤也叶落枝枯,遂即萎死。曾国藩自幼即知这个蟒蛇的故事,知道房后那株古藤的故事。但他只当作故事听,并没有把故事同自己连在一起;但他|6|又朦胧觉得自己似乎不凡,将来能做大官,这多是从家里人和乡里人对他另眼相看的目光中得来。关 于 蟒 蛇 转 世 的 传 说 , 从 别 的 故 事 中 又 可 得 到 印 证
21、 , 那 故 事 还 很 多 。 有 一 年 , 他 入 塾 读 书了 。 整 天 埋 在 “子 曰 ”、 “诗 云 ”里 , 闷 死 了 。 正 月 十 六 到 了 , 乡 下 出 嫁 女 儿 要 回 娘 家 , 母 亲 带 他去 外 婆 家 。 一 大 早 舅 舅 就 划 了 船 来 接 , 如 小 鸟 放 出 笼 , 他 高 兴 极 了 ! 于 是 同 母 亲 、 妹 妹 上 了 小船 , 小 船 慢 悠 悠 地 在 涓 水 上 划 行 。 天 气 好 极 了 ! 初 春 的 阳 光 照 耀 着 湘 东 群 山 , 竹 树 苍 翠 , 山 岩青 黄 斑 驳 。 江 水 清 澈 见 底 ,
22、 游 鱼 可 数 , 阳 光 照 射 , 浮 光 耀 金 。 曾 国 藩 时 而 看 着 远 去 的 山 峦 , 数着 峰 顶 ; 时 而 伏 在 船 边 , 数 着 游 鱼 。 水 草 青 青 , 散 发 着 沁 人 心 脾 的 香 气 。 突 然 , 母 亲 一 声 尖 叫 :“蛇 ! ”小 船 随 着 母 亲 的 叫 声 一 个 歪 斜 , 专 注 着 江 水 的 曾 国 藩 “扑 通 ”一 声 掉 进 江 水 里 。 母 亲 和舅 舅 大 惊 失 色 , 急 得 要 跳 水 救 人 , 但 是 却 见 孩 子 抱 着 一 根 木 头 稳 稳 地 浮 在 水 上 。 舅 舅 把 船 轻
23、轻划 过 去 , 伸 过 船 桨 把 曾 国 藩 拉 到 船 上 。 母 亲 睁 大 眼 睛 说 : “刚 才 明 明 是 一 条 大 蟒 蛇 游 过 来 的 , 怎么 会 是 一 个 木 棒 ! ”这件事传开,又成了曾国藩“巨蟒转世”的根据。还有,曾国藩长了一身蛇皮癣,初时尚无多大痛痒,35 岁之后,癣疥一天天严重,奇痒无比。曾国藩或坐或卧,皆不断抓挠,煞像个猢狲。曾国藩终生有个围棋癖,他一边下棋,一边抓背挠腿,只见皮屑飞扬,一局下来,周围地上、棋盘桌案上到处是皮屑,像下了阵小雪。曾国藩的满身蛇皮癣疥,被人说成是蟒蛇的鳞片,也成为“蟒蛇转世”的根据。再者,曾国藩最爱吃鸡,却又莫名其妙地最怕鸡
24、毛。当时的紧急公文,信封口处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曾国藩见了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要别人代为取掉鸡毛,才敢拆读。一次,他到上海阅兵,登上阅兵台,猛见台上有一把鸡毛掸子。他看了吓得直往后退,差一点摔下台去。急令人拿走掸子,他仍是胆虚虚地入座。旧时有云:“焚鸡毛,修蛇巨虺(HU,音毁,毒蛇)闻气即死,蛟蜃(即龙蛇)之类,亦畏此气。 ”曾国藩的怕鸡毛,也被人理解为他是蟒蛇所变。生死轮回,投胎转世,是宗教的说教,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不相信它。那么,如何认识关于曾国藩“巨蟒转世”的传说呢?转世之说,在古老封建的国家里,太一般了!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也就是金龙转世,受命于天。皇后
25、、皇妃自然都说自己是凤凰转世了。文臣呢?都说是文曲星、太白星下界;武将就说是武曲星、白虎星下凡。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是一百零八个星宿下界。连平常百姓,男的说是牛郎星、女的则是织女星、是七仙女。“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 ,是人都是星,都是转世来的。这个虚幻的理论自然也适合、包括曾国藩,一点也不奇怪。老人梦蟒和后园古藤二者可以联系,古藤盘环如蟒,老人终日与古藤相伴,在古藤下休憩,古藤高大,覆盖了住房,梦到巨蟒入室,实则是古藤在老人脑里的影像。有了“巨蟒转世”的流言之后,余事更容易因循附会。疥癣在旧中国里患者很普遍,既难治好,又易传染,曾国藩的一身疥癣正好与巨蟒转世相附会,蛇皮癣便成了蟒鳞片。怕鸡
26、毛并非莫名其妙,有皮肤病的人见到毛皮、毛发,包括鸡鸭毛、兽毛等就害怕,科学称皮肤过敏症,也是一种恐怖病,犹如恐水症、广场恐惧症、高空恐惧症一样。实际上,蟒蛇类动物恰恰不惧鸡毛,蛇以鸟、鼠为主要食物,见则吞之,如何惧怕?见清朝野史大观 (三) ,第 7 卷,第 6768 页。涓水见蟒是曾母看走了眼,把一根水中的木头看成了蟒蛇,因为曾母脑中充满了儿子是蟒蛇转世的神话,容易看走眼。“巨蟒转世”之说对曾国藩这样的人极易流传。曾国藩官做得大,在当时与太平军作战,地位十分显赫。高官显宦,在一般人眼里都不是凡人,一定要找出个典故来传说。拥护他的人曾国藩本传|7|要神话他,南方多蛇,神话蛇精,容易以蛇精比附;
27、北方多虎,多以虎比附。附会者本可以说是龙转世,但龙是天子的专利,曾国藩们自不敢说是龙转世,那是犯皇帝的忌。反对他的人也容易接受他是“巨蟒转世”之神话,巨蟒大蛇凶恶无状,曾国藩及其反动军队湘军杀人如麻,恰似恶蟒,甚于毒蛇,以巨蟒比附,恰如其分。而太平天国的起义也是以宗教面目出现,他们宣布自己是天帝、基督、天兵天将下凡,宣布自己是天主救世,要斩杀人间的妖精。清政府是“清妖” ,皇帝是妖头,大臣们都是妖精,那么曾国藩是蛇妖转世,正好是他们斩杀的对象,自己承认了岂不更好!综上所述,文人墨客、好事之人,捕捉奇闻异事,也就不加分析地猎取这个“巨蟒转世”的奇闻,记了下来。不仅野史、笔记,连史学家们也如此猎奇
28、,如朱孔彰所写的史料价值很高的中兴将帅别传 ,首篇记述曾国藩,开笔便写了曾国藩“巨蟒盘旋入室”和宅后古藤的传说。其他的小说、传奇、轶史之类更争着记载、渲染,于是便有了曾国藩“巨蟒转世”的故事。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 ,岳麓书社 1989 年再版,第 1 页。二 八字家诀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秉性风格与他的家庭根基和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曾氏一族,远祖居于江西,清初迁至湖南湘乡大界里,嘉庆十三年(1798 年)又迁居白杨坪。白杨坪界于湘乡、衡阳两县之间的高嵋山下,离湘乡县城 120 里,今属湖南双峰县。这一带丘陵起伏,山清水秀,竹树隐映,风景十分秀美,但是交通不变,山环水绕,消息闭塞,正如曾国藩所说,这里
29、的山野是“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据曾国藩后来考证,曾家数百年世代务农,无功名者,是默默无闻的寒族。前文已述,曾国藩出生时,其曾祖父曾竟希年 70、祖父曾玉屏 37岁、父亲曾麟书 21 岁。当时,祖孙三代连个秀才也没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也不佳,曾国藩出世的曾家真可谓是寒门冷籍了。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搬来白杨坪,白手起家,克勤克俭、苦苦积攒点钱,盖了几幢茅屋,置了几亩田地,亦耕亦渔,勉强糊口。曾竟希为了脱去寒门冷籍,在家道渐苏的情况下,送子读书,以期“十载寒窗,一举 成 名 ”。 曾 玉 屏 虽 进 了 私 塾 , 一 则 家 境 维 艰 , 二 则 天 资 不 丰 , 并 未读 熟 几
30、 句 书 便 辍 学 不 读 。 不 仅 如 此 , 而 且 染 上 酒 食 争 逐 、 游 手 好 闲 的 习 惯 。 到 了 30 多 岁 , 父 亲去 世 , 家 庭 负 担 落 在 他 的 肩 头 , 父 亲 生 前 的 遗 愿 , 孙 子 “巨 蟒 转 世 ”的 神 话 , 都 促 他 猛 醒 , 痛 改前 非 , 做 了 一 个 “回 头 浪 子 ”, 踏 踏 实 实 地 干 起 农 业 。他起早贪黑,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拼命地干。省吃俭用,开源节支,十几年后,曾家境况,大为好转,蒸蒸日上。曾玉屏的勤劳、刚正,成了白杨坪的中心人物,庄邻庄舍有了纷争、诉讼、红白喜葬、天灾人
31、祸,都自动找他拿主意,排难解优。曾玉屏主持的曾家,并没有史书上说的“大地主”的规模,他一生都是率领妻、子勤奋耕作,也极少有什么剥削行为,大收大割时,或许花钱请人抢收抢种是有的。曾玉屏治家极严。一家大小,妻子王氏大他 7 岁,有子 3 人:长子麟书,字竹亭;老二早殇;老三曾骥云一生无子、以麟书子曾国华为继。全家务农,供子孙读书。玉屏创制一套家规,称做“八字家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曾文正公全集诗集 (以下简称曾文正公诗集 )第 3 卷,第 7 页。早 : 早 起 , 早 起 三 朝 , 可 当 一 工 。 扫 : 扫 除 , 清 洁 卫 生 , 不 可 忽 略 。 考 : 祭 祀
32、, 慎 终 追 远 ,民 德 归 厚 。 宝 : 睦 邻 , 患 难 相 顾 , 惟 善 为 宝 。 书 : 教 育 , 读 书 明 理 , 普 及 知 识 。 蔬 : 种 菜 , 园 有蔬 菜 , 四 季 常 新 。 鱼 : 养 鱼 ; 鱼 跃 于 池 , 活 泼 泼 地 。 猪 : 养 猪 , 庖 有 肥 肉 , 养 老 待 客 。 这 八 件 事家 里 无 论 老 幼 必 须 做 到 。 同 时 要 求 家 庭 成 员 禁 绝 疏 远 六 种 人 : 算 命 的 、 看 风 水 的 、 巫 道 、 巫 医 、|8|和 尚 、 闲 客 。 后 来 , 曾 国 藩 继 承 家 教 衣 钵 ,
33、 为 之 编 成 顺 口 诀 : “书 蔬 鱼 猪 , 早 扫 考 宝 , 常 说 常 行 ,八 者 都 好 ; 地 命 医 理 , 僧 巫 祈 祷 , 留 客 久 住 , 六 者 俱 恼 。”曾玉屏悔恨自己少年不努力读书,不惜代价,培养儿子读好书,高中功名。无奈曾麟书的天资也较差,终日苦读,先后参加过 17 次考试,耗去大半生精力和光阴,直到 40 多岁才补上个县学生员。就在曾麟书补上秀才那年,儿子曾国藩也随父应考,得了个备取贡生,第二年便考取了秀才。曾麟书熬上个秀才,就算到顶了,心力皆已瘁尽,而儿子中秀才的第二年便中了举人。自己明知远远赶不上儿子了,于是放弃再考,安心在家当了教书先生。曾玉
34、屏见到曾国藩比儿子要有出息,也应了死去父亲的“梦麟之兆” (即梦蟒) ,加倍培养孙子,终于把曾国藩送上了科举之途的顶端,中了进士,点了翰林。曾氏的家庭教育、 “八字家诀” ,尤其是祖父曾玉屏的家教家规对曾国藩影响甚大。他终生没有忘怀祖父的遗训,时刻用祖父的家诀教育子孙,要求属下。直到自己的兄弟成了地方大吏,仍旧要求曾氏子弟媳侄勤俭持家,不许脱离生产劳动。他穿不尽的官服朝靴,但日常穿戴仍要求女儿、媳妇为他做衣、做鞋,以此要求子女、考查自家女儿和媳妇的女红。曾国藩点了翰林,全家欢庆,而祖父却向家庭成员宣布:我家虽出了翰林,但仍要以耕田、种菜为生,不能靠做官吃饭。到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时(曾国荃也成了
35、浙江巡抚) ,给家里去信,说曾氏“极盛”之时,更不能忘祖宗家法,牢记不能靠做官吃饭的家教,不能丢“八字家诀” ,要在“作田上用功夫” 。曾国藩在日记、家书中时常记述祖父组织的“耕织家庭” ,认为那时家里虽贫苦些,但却充满了生气,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家庭成员间的友谊和敬爱。他说:这个家庭给他的是礼义廉耻,给他的是勤俭质朴,给他的是孝悌尊友,给他的是忠君爱国。总之,正是湖南湘乡秀美的山水,曾家勤俭而严正的教育,加之封建的国度,偏僻的山村,传统而落后的文化习俗,造就了本书传主曾国藩复杂的性格,造就了这个清朝的“中兴第一名臣”和屠杀农民起义的“曾屠户” ,一个令世代评说、争议不休的历史人物。曾文正公家书
36、 ,商务印书馆 1938 年版(以下出版社略)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三 少年得志曾国藩出生 后 , 由 曾 祖 父 为 他 取 名 宽 一 ; 道 光 九 年 ( 1829 年 ) 赴 衡 阳 唐 氏 家 塾 读 书 时 取 名 子城 , 取 字 居 武 ; 第 二 年 又 至 湘 乡 涟 滨 书 院 读 书 , 改 号 涤 生 ; 道 光 十 八 年 ( 1838 年 ) 中 进 士 后 , 改号 伯 涵 , 又 取 名 国 藩 。曾国藩 6 岁时,祖父便为他请了个姓陈的先生,教他识字。第二年,父亲曾麟书在自己家里设了一个私塾,取名“利见斋” ,有十几个儿童入学读书,国藩也就随父读书了。曾
37、麟书自知天分不高,自己的功名无大希望,于是把满腔热血都灌注在儿子身上。他在读书方面也没有高招,只是在儿子身上用苦功夫。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指导,就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嘟嘟囔囔,爷俩相互提示,背诵诗书、议论文义。在父亲的苦心教导下,曾国藩也苦下功夫,他的天资很高,记性也好,到 9 岁时就读完了五经,开始学做八股文。读到 14 岁时,在当地的读书人中已很有才名。那年,父亲的好友衡阳廪生(资历高的老秀才)欧阳凝祉(字沧溟)到湘乡来看曾麟书,见到了曾国藩诗文大加赞赏。欧阳氏是衡阳、湘乡有名的学者,尤其诗文作得好,功名虽不高,但平日自负得很,值得他称赞的实在不多。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才学,当场出题考问。曾
38、国藩对答如流,据题赋诗,使欧阳凝祉大为惊奇,认为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前程。当即与曾氏议婚,成就了曾、欧阳两家的儿女亲事,欧阳之女便是后来曾国藩的结发原配。曾国藩本传|9|道光六年(1826 年) ,曾国藩 16 岁了,父亲让他参加长沙府举行的童生府试,考取了第七名。曾麟书同父亲商量,自己连考多年秀才未中,让曾国藩跟着自己读书,怕误了孩子的学业,不如让孩子另请名师。听说衡阳唐氏家塾有个汪觉庵老先生,八股文教得极好,可以送去就学。于是,曾国藩赴衡阳读书,那年是 19 岁。在衡阳只读了一年书就学完了该校的课程,又回到本县的涟滨书院就读。经过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曾国藩渐知自己过去各方面的幼稚,许多想法也
39、不对。必须从新做起,奋勉不懈,才能真正有长进。为此,在涟滨书院读书期间,特为自己取了个“涤生”的名号,即有洗涤过去,从新做人之意。道光十三年(1833 年) ,曾国藩 23 岁,父亲于前一年考取了秀才,也让曾国藩参加秀才考试。于是一举成功,中了秀才。这一年,家长为他与订婚已 9 年的欧阳小姐成亲,23 岁中了秀才才结婚,这在当时是突出的晚婚了,也见得曾家对曾国藩的读书和功名要求极严格,没有功名不成亲。第二年(道光十四年,1834 年) ,曾国藩入省城长沙岳麓书院读书。该书院是全国极负盛名的学府,其山长(相当于校长) 、主讲是名声很高的欧阳厚钧,他是嘉庆四年的进士,曾任郎 中 、 御 史 等 官
40、 , 以 母 老 告 归 主 讲 该 书 院 。 他 为 书 院 主 讲 长 达 27 年 之 久 ,前 后 教 出 当 时 知 名 的 学 生 3000 余 人 , 因 有 “弟 子 三 千 ”之 称 。 曾 国 藩 在 该 校 系 统 地 学 习 了 儒 家 著述 , 掌 握 了 儒 家 思 想 的 精 髓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不满一年时,于 1834 年秋天参加了省城乡试,得中举人。两年连中两级,成了“举人老爷” ,这对曾家来说,已是破天荒了。全家喜庆尚未结束,曾国藩便打起行装,前往北京,准备参加来年的进士会试。这年十一月,曾国藩离开湖南,独自一人赴京赶考。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北京,参加了礼部的会考,但杏花春榜一发,他名落孙山。可巧道光十六年(1836 年)适逢皇太后 60 大寿,照例增加乡试、会试的恩科考试一次。曾国藩写信回家说,湖南至北京,千里迢迢,往返一次太困难,路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