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族一、概况(一)族名东汉以后开始出现“汉人”这一名称,即是自称,也是他称。 “汉”这一族名是从朝代名称“汉朝”而来的。古代亦称为“华夏”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夏” 、 “诸夏” 、 “华”、 “唐人”等称呼。(二)人口全世界汉族人口约 12 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三)分布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平原地区以及台湾和海南岛。(四)语言汉族使用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被联合国确认为官方工作语言,也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五)宗教信仰汉族历史上受儒家务实思想影响较深,没有本民族每个成员都必须信仰的民族宗教。道教是本
2、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先后从国外传入,只有一部分人信仰。二、民俗汉族各地的风俗习惯有相当大的区别,但是也有些共同的地方,大致可以概括为:尚农务本,轻商抑末。崇拜龙凤。多神崇拜。有十二生肖,以干支纪年、月、日、时辰。贵黄喜红忌白。斗拱挑檐的木结构建筑,北方为四合院,南方为干栏式。吃饭用筷子,喜欢吃炒菜,流行合食,喜饮茶、喝酒。独特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和计算工具(算盘) 。中医诊脉,吃中草药,流行按摩、针灸、气功。体育活动方面有武术(太极拳) 、围棋、中国象棋、踢毽子、赛龙舟和打马球等。戏曲中流行化或戴脸谱,分生旦净丑等行当,往往男扮女或女伴男。提倡尊祖
3、敬老,重视夫妻白头偕老,祈求多子多福。上衣右衽。三、传统节日根据国务院令,2008 年 1 月 1 日起,除原法定节日春节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也已成为全国性法定节日。节日 又名 过节的民族 活动 其他春节 新年农历年节汉族、蒙古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贴春联、挂年画、守岁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春节起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我国古代居民在虽未年初之际,用一年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并歌舞戏耍,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新春佳节。自汉武帝大初元
4、年开始,确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因此称为新年。元宵节 上元节 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故又称“灯节” ,还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猜灯谜和吃元宵(汤圆)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 ,故称“元宵节” ,清明节 聪明节 踏青节清明寒食节汉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节期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 4 月 4 日前后。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变为节日端午节 端阳节 天中节五月节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赛龙舟、吃粽子、挂钟盗魁、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 团圆节 仲秋节八月节汉族,蒙古族、回族、彝族、布依族、壮族、朝鲜族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灯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